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CT室8350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随访的相关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0月初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6例行螺旋CT与随访病理结果对比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46例患者CT诊断中,阳性41例,阴性5例,阳性率为89.13%;随访病理结果为阳性43例,阴性3例。CT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6%和100%,显示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敏感性、特异性较好,且检查方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检查的重要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螺旋C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随访;特异性;敏感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反复肺部感染、呼吸困难,以致造成各种并发症,因此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十分重要。[2]本文笔者对2013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螺旋CT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随访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初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的13~78岁,平均年龄为(54.3±12.5)岁。排除标准:①两肺大面积的炎性反应;②大面积纤维化;③胸水;④患者不能平卧。
1.2方法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双手置于头顶,扫描方向为头尾方向;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肺底部,层厚、层间距均为5mm,深吸气后屏气一次性扫描,全部1.25mm后处理重建;患者经过CT诊断后,在治疗随访中病理分析患者的病情,并与CT诊断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5软件系统对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采用χ2检验,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两种变量间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46例患者CT诊断中,患者CT多表现为两肺大小、密度、分布均匀的粟粒样结节,边缘清楚;部分患者两肺弥漫性散在小结节状影,边缘清楚,密度较高,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发现硅结节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其中阳性41例,阴性5例,阳性率为89.13%;随访病理结果为阳性43例,阴性3例。CT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6%和100%,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3]它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因此,如何加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气肿的早期和定量诊断、形态和功能并重的评价,对此病的预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精度和影像处理能力明显提高,不仅可分辨出被认为是肺气肿最小单位、直径为数毫米内的病变结构,有效地提高肺气肿的检出率,且还可发现气道壁肥厚和支气管腔狭窄等气道病变,多层螺旋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的临床实践价值。[5]本文研究中,CT诊断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位于小叶内或小叶中心的结节往往边缘不甚清楚,气腔结节边缘模糊不清,它可以表现为均一的软组织密度,也可以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在气腔病变中小结节呈簇状或玫瑰花瓣样分布。临床上多表现为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痰检一般可发现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培养呈阳性,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血沉增快。本组研究46例患者中,阳性率为89.13%,CT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6%和100%,临床效果较理想,但还是存在一些偏差,可能原因在于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慢性炎性反应而存在混合性通气障碍时,肺功能由于CT值、PI指数的相互抵消而显示与病理的减低程度不一致,存在误差,故其敏感性略逊于病理检查。
总之,多层螺旋CT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检查方便,其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诊断的可行途径,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2]吴建祥.肺部弥漫结节影的CT诊断[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9):38.
[3]葛兢俊,张国桢,毛定飚,等.多层螺旋CTgN像素指数与肺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61.
[4]张伟宏,牟文斌,齐冰,等.阻塞性通气障碍的CT肺功能成像参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6):906-909.
[5]TemizozO,EtlikO,SakaryaME,etal.Detectionandquantificationoftheparenchymalabnormalitiesinemphysemausingpulmo-CT[J].ComputerizedMedicalImagingandGraphics,2007,31(7):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