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汉书》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再续(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孙元成[2](2021)在《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代器物铭文是指传世和出土的刻铸在汉代器物上的文字。铭文与墨书不同,墨书指书写在器物上的文字。由於铜镜铭文具有较强的美化性和装饰性,需专门考察。墨书、铜镜铭文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只是根据需要,文中个别之处或涉及墨书与铜镜铭文。本文旨在以汉代器物铭文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考察,总结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和特点,说明汉代器物铭文在汉字构形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异体字是指在一个稳定文字系统内变异的构形,它们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并且读音相同或相近。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一套由构形成分组成的、不断变化和协调的构形机制。笔画、构件是常见的构形成分。根据构件功能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为构件简省与增繁的异体字、构件位移的异体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构形变异为异体字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复杂多变的文字。构形成分是携带意义的、按照一定层次从构形中离析出来的构形要素,它们的功能各异,彼此相互影响。构形成分在汉代器物铭文构形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构形调节和完善。依据异体字构件数量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可分为构件简省的异体字、构件增繁的异体字;根据异体字构件组合关系的共性,可分为构件相对位置改变而同一构件方向没有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没有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调换的异体字;参照异体字构件形态的更替,可分为形声字、双声字、部分是形声字而部分是双声字、非形声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这三种异体字分别在数量、组合关系、形态等构件功能上较一致。从构件功能一致性出发对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分类是可行的。变异为异体字产生提供了必要途径,变异构形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相同是形成异体字的基础。变异影响构形。构形成分变异引起构形趋异和类同,类化、音化是两种不同的变异过程及变异结果。类化主要表现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音化促进非形声字向形声字、形声字向双声字或与原来构形有别的形声字转变。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不同的类化、音化构形不是异体字构形。异体字由构形变异产生,异体字不是汉字构形变异的唯一结果。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文字,构形成分的调整和运行影响构形关系。器物铭文文字的形态和结构从早期汉字构形演变而来,与汉代文字构形密切相关,这体现了构形的历史演进和承袭更新。所以,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关系既包含同一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构形关系,又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构形的传承和演变关系,这展示出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传承和共时认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的字词关系。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类化字存在部分交叉,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笔画与构形里的饰笔、借笔或有重叠。这些问题也体现了异体字构形复杂和多变。
王玉静[3](2021)在《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典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研读大量唐代墓志铭的基础上,择取其中与女性相关的典故进行综合考释,并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厘清每条典故的文献出处,进而分析唐代墓志铭所引用典故的深层含义。将析出的典故按照其相似的特点、作用等划分类别,由於墓志女主人大都已经婚嫁,故用於修饰其德行等方面的典故基本固定,不外乎孟母陶母之慈教,莱妇鸿妻之柔顺,张箴荀诫之妇礼、萍藻絺綌之妇职、螽斯芣苡之孝养等方面。唐志中引用的女性典故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所期许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即容貌娇艳,身姿绰约;饱读诗书、识礼明义;德行卓越,相夫教子;繁衍子嗣,勤俭持家等。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上始终处於“第二性”上,她们始终秉承着“夫为妻纲”的社会理念,即:夫在,女子当不妒专一,与其“琴瑟谐和”;夫死,女子应高洁守志,誓无再醮。虽有研究表明唐代的女性地位较之前代有所提升,但透过本文对女性典故使用情况的分析可知,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弱性”以及对男子的“依附性”依然存在。唐志中引用的女性典故内容正向,对当时社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且大多含义丰富,同一个典故在不同墓志条例中代表不同含义;另外,唐志撰写者在择取与美貌相关的女性典故时,奉行“德貌双馨”者为上的标准。
易佳妮[4](2020)在《《汉书》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代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复音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以其成书年代确定且词汇面貌趋于一致,词汇量丰富,兼具书面语与口语等特点,成为反映汉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重要语料。选取几个角度对《汉书》中复音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为学术界提供1份研究《汉书》语言的参考,对汉代词汇乃至汉语史研究贡献1份力量,另一方面对建立汉语复音词研究理论和历时词汇学理论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还可为完善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本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汉书》及其语料价值,并对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情况和《汉书》词汇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其次我们从理论和实用两方面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在充分吸取前人专书词汇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最后确定以意义为中心,兼顾语法、修辞、频次等因素作为《汉书》复音词判定和切分的标准。第2章为《汉书》复音词的结构。采用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汉书》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对每1类复音词从语义构成和词性等方面进行静态描写。在对《汉书》中各类复音词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选取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论语》和《孟子》进行历时的动态比较,总结出《汉书》复音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3章以《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双音词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首先从使用频次、词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对《汉书》中常用双音词进行静态描写。其次大体描述构成常用双音词的先秦常用单音词使用情况,尽可能考定每个常用双音词常用义出现的最早时间。对于先秦时期出现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主要进行探源。将它们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对于两汉时期出现,或先秦时期出现,使用频次较低且用法单一,在两汉时期得到发展,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将它们两汉魏晋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最后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探源溯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的规律。第4章在对《汉书》复音词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以《汉语大词典》、《辞源》、《汉书辞典》等辞书所收词条为基础,并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多种检索方式对《汉书》以前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整理出其中的新词新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新词词义以及新义产生的途径,并揭示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第5章为全文结语,总结全文各部分研究所得结论,以及全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吕晓雪[5](2020)在《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医学词汇包括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与非医籍中的医学词汇。非医学典籍主要包括辞书及文史杂书。其中辞书中收录的医学词汇数量占非医籍医学词汇数量的绝大多数。本文将我国古代重要的、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1部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研究语料,旨在揭示我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描述词义的演变发展轨迹,探讨辞书对医学词汇的处理方式与传承创新。意义第一,研究辞书医学词汇,可与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互补互证;第二,为医学词汇史提供素材;第三,为编纂医学词汇词典提供借鉴;第四,为中医词汇的训诂和研究提供语料。方法本文将古代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封闭材料,将词汇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类别中医词的数目,用静态描写法描绘医学词汇的发展概貌;利用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方法探究词汇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释义的传承、演变;将词义间有关联的词汇类聚,探究名源,互相比堪,发现其异同,发掘内部系统,沟通词际关系。医学词汇兼涉医学与语言学两个领域,具有普通汉语词汇的特点,又具备医学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等文史界的研究方法对医学词汇进行考证。结论医学词汇数目逐渐增多,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是医学词汇的总体特点。在音节层面上,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特点由以单音节词爲主逐步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复合词中以联合式复合词为主;在词汇义类层面上,以名物词为主,性状词与动词数目较少;在词义层面上,医学词汇的义项逐渐增多,词义变化丰富,并与普通词汇有交叉点,部分医学词汇词义扩大到普通词汇范畴;文字方面,异体字增多是医学词汇最大的特点。同时,伴随医学的发展,同形字大量产生,同一个字形常常用来表示不同的医学概念。在辞书的释义方面,对被释词的训释逐步精细、明晰,在继承前代辞书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词汇新的认识。由两汉时期对医学词汇的单一释义形式发展到後世的综合性释义。
缪恺然[6](2020)在《长沙地区所见东汉简牍词汇专题研究》文中认为以往出土的东汉简数量很少,直到长沙五一广场片区先後出土了《东牌楼汉简》、《五一广场汉简》和《尚德街汉简》三批东汉简牍,学界才能对东汉时期的文书简进行系统性研究。这三批简牍出土地相同,时代相近,内容也都是应用类文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三批材料进行整体研究,有助於我们宏观把握东汉长沙地区的语言面貌。因材料新出,我们首先对三批简牍的释文进行了校订,提出了释字新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对长沙东汉简的词汇进行研究。我们通过与传世文献、湖北湖南地区出土的其他秦汉简牍以及西北汉简等材料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努力揭示长沙东汉简词汇所反映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一般词语部分,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描写了“动员”“立即马上”“诉讼程序”“冲突争斗”和“市场活动”等五个概念的词语类聚,探究了长沙东汉简在行政、司法、经济领域的词义系统。2.对材料蕴含的词汇新质现象加以梳理,对长沙东汉简所见古白话词进行训诂,爲《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补充了词目、义项和书证。3.长沙东汉简的量词系统很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往出土简帛中鲜见的量词。我们全面描写了长沙东汉简所见的50个名量词和2个动量词,并分析了其中的新见书写形式与新见用法,可以丰富充实目前的量词研究。专有名词部分,我们将长沙东汉简所见的地名和职官名制成了索引表,便於研究者查阅;同时我们也对一些名物词(如佃田名、武器名、商品名等)进行了考释。此外,我们对长沙东汉简所记录的物价也进行了考察,长沙东汉简记录了肆价、鱼价、纸价等以往比较少见的物类价格,有助於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经济水平。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长沙东汉简的词汇系统主要展现出四个特点:1.口语性强,出现不少词汇新质。2.双音化倾向明显。3.保留了大量专有名词和名物词。4.带有方言色彩。整体而言,长沙东汉简很能反映上古汉语发展至中古汉语时所产生的新变化部分。
徐雪[7](2020)在《《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研究》文中提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而词汇最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对职官称谓语进行研究,是解读当时职官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简称“吴简”)指1996年对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二十二号井窰进行发掘所得之简牍,主要是孙吴地方行政文书和簿籍。要藉助这批材料研究孙吴地方职官制度,弄清吴简繁杂的职官称谓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由於《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简称《竹简》[柒])行政往来文书较多,所涉职官称谓语十分丰富,故以该卷所见职官称谓语为研究对象,以其他几卷为参考材料,结合传统训诂学、现代语言学、古文书学和历史学等知识,探讨这些职官称谓语的具体内涵,着重对学界未加考释及具有争议的词语进行探讨。全文正文分为三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文章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思路、方法和凡例,附带对研究材料和意义做了介绍。第二章《竹简》[柒]职官称谓语汇释。此为首次对《竹简》[柒]职官称谓语进行全面清理和深入研究,共讨论了 81个词语。并据职官职事内容将其分为仓库职官称谓语、农事职官称谓语、市集职官称谓语、军事职官称谓语、文书职官称谓语及其他职官称谓语六大类。以吴简材料为核心,参考其他文献,逐一对各类称谓语加以分析,旨在考证他们在孙吴时期的含义,通常从职官的设置情况、职掌内容、地位高低及其设置时间等角度对词语进行定义。第三章《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特点及对职官辞书编纂价值。通过对《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的沿承、新造及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指出这些词语多承袭於两汉,大部分独见於吴简,一官多称现象非常显着,并对这三种现象的成因做了探讨。又以近出职官辞书《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为参照,发现《竹简》[柒]职官称谓语大部分未被其收録,而被收录者亦有不少需进一步补正,故从增补词条和订补词义两个方面对该辞书进行增订。是以我们的工作除可为进一步研究孙吴地方职官制度提供一定条件,亦对完善和丰富职官辞书词条、词义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正文之後为附録,具体为:《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索引、《竹简》[柒]存疑及待考职官称谓语、释文校勘。
张燕[8](2020)在《《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文中提出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收藏有中国历代石刻拓片近五千通,上至西汉,并延至民国,比较全面地反应了我国古代石刻的历史面貌。其中石刻造像记共计844通,参与造像的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涉及面广,材料十分丰富。相对於传世文献要经过文人的过滤与转述,石刻造像记一经刊刻,难以更改,真实性更强,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具有文字学、词汇学、文献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以下简称《京都拓本》)所藏造像记爲考察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搜集与科学整理的基础上,进而展开造像记词语的专题深入研究,以期爲海外机构藏汉文石刻造像记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借鉴,爲汉语词汇学及汉语词汇史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文献支撑,同时亦爲今後大型辞书编纂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具体分析与研究造像记的起源及定名,对材料选择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对本选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运用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説明。第一章《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整理与文字辨正。主要对《京都拓本》收録的造像记文献进行科学整理,并对《京都拓本》附録中的部分误释字和未释字进行细致辨正,以便爲後续的《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专题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专题研究。按照主题义类的方式,对《京都拓本》造像记中出现的八类特色词语进行了较爲细致的分类描写分析,爲汉语词汇史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资料。第三章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词语及相关问题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南北朝与隋唐时期造像记在结构、内容及词语等方面的异同,以便於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的继承、发展及整体使用状况。第四章《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对辞书编修的价值。利用《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补正《汉语大词典》在词目、义项及例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在辞书编修方面的研究价值进行必要探讨。结语。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研究进行全面总结。主要对《京都拓本》文献整理、词语释义及分类描写分析,造像记内容、结构、用词用语比较,造像记词语与辞书修订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归纳与经验总结。
冯永芳[9](2020)在《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研究 ——以墓志和买地券爲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作爲石刻文物出土大省之一,四川省各地区出土了数量衆多的各类石刻文献材料。其中尤以出土的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最爲典型,具有文献学、词汇学、辞书学、民俗学、宗教学、风水堪舆学等多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因此,我们以四川各地区出土的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爲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搜集与科学整理的基础上,进而对其中的丧葬词语展开分类研究。我们首先对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中的丧葬词语进行全面描写与细致分析,进而总结归纳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的发展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探寻其背後蕴含的巴蜀地域丧葬文化,以期爲该时期石刻文献词语研究、石刻文献丧葬文化考察及大型辞书词条编纂与修订等提供一定的文献支撑与资料参考。全文共分爲六部分:绪论首先梳理了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而探讨其学术意义与研究价值,同时还就研究创新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材料来源等加以必要的説明。第一章对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中的丧葬词语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其构词理据。按照人由去世到安葬的过程对其中的丧葬词语展开分类研究,主要按照主题义类的方式划分爲四个小节,分别爲死亡义类词语研究、殡葬礼俗类词语研究、葬所称谓类词语研究和安葬义类词语研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的继承与发展情况。通过检索前後时代的传世文献与碑刻文献,对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来源进行梳理。本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归纳概括继承於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三个时期的丧葬词语概况;二是初步探析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当中的新词新义,分析其构词理据,并对其中产生的新词新义进行必要的举例分析。第三章在分析描写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该时期四川出土石刻丧葬词语的主要特点,主要从词语的构词特点与意义特点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第四章在以上描写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探讨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背後折射的巴蜀地域丧葬文化。结语对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丧葬词语的整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与一定的规律揭示。
袁耀辉[10](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二、《后汉书》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再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汉书》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再续(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
一、边郡管理系统 |
二、内郡管理系统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
一、工类 |
二、矿业类 |
三、商业类 |
第二节 军事类 |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
一、农林类 |
二、水利类 |
第四节 畜牧类 |
第五节 仓储类 |
下编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
引用谱录简称 |
参考文献 |
职官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2)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异体字的界定 |
第二节 研究材料 |
一、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
二、非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述 |
一、清代之前及清代的研究 |
二、民国至今的研究 |
第二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成分 |
第一节 构形成分的性质 |
第二节 构形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
第三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 |
第一节 构件简省和增繁的异体字 |
第二节 构件位移的异体字 |
第三节 构件替换的异体字 |
第四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产生 |
第一节 异体字的产生途径 |
第二节 异体字的产生过程 |
一、类化与非类化 |
二、音化与非音化 |
第五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演变与共时认同 |
第一节 历时演变 |
一、研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的主要内容 |
二、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共时认同及共时认同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
第六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研究意义 |
第一节 异体字对语言研究的意义 |
一、促进语音研究 |
二、反映词汇演变 |
三、揭示语法现象 |
第二节 异体字对文献研究的意义 |
一、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意义 |
二、对传世文献研究的意义 |
第七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语字词关系 |
一、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
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
第二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类化字 |
第三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构形中的饰笔和借笔 |
结语 |
附录一 汉代器物铭文字形来源 |
附录二 引用书籍及简称 |
附录三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字例简表 |
凡例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索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後记 |
(3)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典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
二、女性典故的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行文说明 |
第一章 德行相关的女性典故 |
第一节 贤明相夫之贤妻 |
第二节 清贞守节之寡妇 |
第三节 持家有度之妇女 |
第二章 教育相关的女性典故 |
第一节 慈母教子之家庭教育 |
第二节 箴诫教女之社会教育 |
第三节 繁衍後代昌盛子孙 |
第三章 才貌相关的女性典故 |
第一节 博学之才属文之能 |
第二节 倾城之姿沉鱼之貌 |
第四章 婚姻观念与女性地位 |
第一节 由典故所见的婚嫁习俗 |
第二节 由典故所见的夫妻关系 |
第三节 由典故所见的女性地位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亡故类女性典故 |
附录2 文中所用唐志录文)误补正 |
附录3“女性典故”释义比较及补充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汉书》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汉书》及其语料价值 |
1.1.1 《汉书》简介 |
1.1.2 《汉书》语料价值 |
1.2 研究概述 |
1.2.1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
1.2.2 《汉书》词汇研究综述 |
1.3 研究价值与方法 |
1.3.1 《汉书》复音词研究价值 |
1.3.2 《汉书》复音词研究方法 |
1.4 《汉书》复音词的判定和切分 |
1.4.1 意义标准 |
1.4.2 语法标准 |
1.4.3 修辞标准 |
1.4.4 频次标准 |
1.4.5 词缀标准 |
1.4.6 语音标准 |
第2章 《汉书》复音词的结构 |
2.1 语音构词 |
2.1.1 单纯词 |
2.1.2 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
2.2 语法构词 |
2.2.1 运用词序方式构词 |
2.2.2 运用虚词方式构词 |
2.3 《汉书》中9种结构复音词发展特点和趋势 |
第3章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 |
3.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语料范围 |
3.1.1 常用词的定义 |
3.1.2 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界定 |
3.1.3 语料范围 |
3.2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况 |
3.2.1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述和特点 |
3.2.2 选择《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原因 |
3.3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方法 |
3.3.1 统计词频,确立分组 |
3.3.2 静态描写,对比分析 |
3.3.3 探源溯流,动态比较 |
3.3.4 解剖麻雀,以点窥面 |
3.4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的基本内容 |
3.5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举例 |
3.5.1 先秦至两汉时期演变举例 |
3.5.2 两汉至魏晋时期演变举例 |
3.6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特点和规律 |
3.6.1 稳定性 |
3.6.2 渐变性 |
3.6.3 并存性 |
3.6.4 择一性 |
第4章 《汉书》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
4.1 新词 |
4.1.1 单义词 |
4.1.2 多义词 |
4.2 《汉书》新词词义生成的途径 |
4.2.1 联合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
4.2.2 偏正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
4.2.3 支配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
4.3 新义 |
4.4 新义产生的途径 |
4.4.1 隐喻 |
4.4.2 转喻 |
4.5 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 |
4.5.1 社会发展外部因素 |
4.5.2 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
4.5.3 人类认知的发展 |
第5章 结语 |
5.1 本文结论 |
5.2 本文创新之处 |
5.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汉书》复音词总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录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古代辞书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医学词汇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辞书医学词汇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论 |
1 选题理由 |
2 研究意羲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4 研究目标 |
5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概况 |
第一节 单音节词 |
1 概况 |
2 单音节造词法分析 |
3 辞书医学词汇单音节词的特点 |
第二节 复音节词 |
1 概况 |
2 双音节词 |
3 多音节词 |
第三章 辞书医学词汇分类研究 |
第一节 名物词 |
1 分类 |
2 名实关系 |
3 名羲考察 |
第二节 性状词 |
第三节 动词 |
第四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际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同义词 |
1 同训、互训、递训 |
2 统言、析言 |
第二节 反义词 |
第三节 同音词 |
第四节 同形词 |
第五节 同源词 |
第五章 辞书医学词义内部系统研究 |
第一节 本义---引申义 |
第二节 义项逐渐增多 |
第六章 医学词汇语义分析 |
第一节 义素分析法 |
第二节 语义场 |
1 人体语义场 |
2 疾病语义场 |
3 药名语义场 |
第三节 语义演变 |
1 扩大 |
2 缩小 |
3 转移 |
4 义位增加 |
第七章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研究 |
第一节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发展趋势 |
1 早期人体名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
2 後期多发展为形声字 |
第二节 异体字 |
1 改变义符 |
2 改变声符 |
第三节 通假字 |
第四节 字形类聚 |
第五节 医学词汇字形的选用 |
1 误字行而正字废 |
2 借字行而本字废 |
第六节 本原字---区别字 |
第七节 古今字 |
第八章 辞书医学词汇音韵研究 |
第一节 反切中反映出的语音流变 |
第二节 音训 |
第三节 音转 |
第九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绦与释义研究 |
第一节 辞书释义特点(以《说文》《释名》为例) |
1 《说文》训释特点 |
2 《释名》训释特点 |
第二节 历代辞书对医学词条的传承与改造 |
1 後代辞书传承前代辞书内容 |
2 後代辞书补充前代辞书医词训释 |
第三节 释义越来越细化、明晰 |
第四节 音项 |
第十章 辞书医学词汇考释举例 |
[嗌、噎、喝、(?)] |
[疥、痎、痟、(?)] |
[芎劳、蘪芜、江蓠、蓠] |
[疛、殟、(?)、(?)、痫] |
[痿、痹] |
小结 |
1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史分期特点 |
1.1 两汉 |
1.2 魏晋南北朝 |
1.3 唐宋 |
1.4 明清 |
2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时层面特点 |
2.1 两汉时期的医学词汇奠定俊世医学词汇的基础 |
2.2 单音节向复音节转换 |
2.3 词的历时替换 |
3 二次注家释义特点 |
3.1 《尔雅》郭璞注 |
3.2 邢昺《尔雅疏》 |
3.3 《尔雅正义》《尔雅义疏》 |
3.4 《尔雅补注》 |
3.5 《陆锦燧日记》 |
3.6 《方言笺疏》 |
3.7 《段注》 |
3.8 《义证》《句读》 |
3.9 《通训定声》 |
3.10 《广雅疏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长沙地区所见东汉简牍词汇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材料的选择 |
第二节 长沙东汉简的出土、整理情况及内容介绍 |
第三节 研究现状概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释文校订 |
凡例 |
第一节 《东牌楼汉简》释文校订 |
第二节 《五一广场汉简》释文校订 |
第三节 《尚德街汉简》释文校订 |
第二章 长沙东汉简语料特徵与词汇特点概述 |
第一节 长沙东汉简的语料特徵 |
第二节 长沙东汉简的词汇特点 |
第三章 长沙东汉简的词语类聚 |
第一节“动员”概念词语类聚 |
第二节 “立即马上”概念词语类聚 |
第三节 “诉讼程序”概念词语类聚 |
第四节 “冲突争斗”概念词语类聚 |
第五节 “市场活动”概念词语类聚 |
第四章 长沙东汉简所见古白话词研究 |
第一节 旧概念的形式创新 |
第二节 旧形式的意义变化 |
第五章 长沙东汉简所见量词研究 |
第一节 长沙东汉简所见量词分类描写 |
第二节 量词新见用法考察 |
第六章 长沙东汉简所记物价及相关名物词研究 |
第一节 长沙东汉简所记物价具列 |
第二节 长沙东汉简所见物价规律及相关名物词考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五一广场汉简》新旧整理号对照表 |
附录二:《东牌楼汉简》释文校补成果汇总(2014——2020) |
附录三:长沙东汉简所见地名索引 |
附录四:长沙东汉简所见职官名索引 |
後记 |
(7)《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凡例 |
第二章 《竹简》[柒]职官称谓语汇释 |
第一节 仓库职官称谓语 |
第二节 农事职官称谓语 |
第三节 市集职官称谓语 |
第四节 军事职官称谓语 |
第五节 文书职官称谓语 |
第六节 其他职官称谓语 |
第三章 《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特点及对职官辞书编纂价值 |
第一节 职官称谓语特点 |
第二节 对职官辞书编纂价值 |
附録一 《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索引 |
附録二 《竹简》[柒]存疑及待考职官称谓语 |
附録三 释文校勘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8)《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造像记概述 |
二、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四、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整理与文字辨正 |
第一节 《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整理 |
第二节 《京都拓本》造像记文字辨正 |
一、误释字正误 |
二、未释字考辨 |
第二章 《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专题研究 |
第一节 造像记称谓词语研究 |
第二节 造像记僧官词语研究 |
第三节 造像记邑义词语研究 |
第四节 造像记典故词语研究 |
第五节 造像记佛像词语研究 |
第六节 造像记处所词语研究 |
第七节 造像记活动词语研究 |
第八节 造像记佛教词语研究 |
第三章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词语及其相关问题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结构比较研究 |
一、造像记结构概述 |
二、结构比较研究 |
第二节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内容比较研究 |
一、造像记内容概述 |
二、内容比较研究 |
第三节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发愿文词语比较研究 |
一、造像记发愿文概述 |
二、造像记发愿文词语比较研究 |
第四章 《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对辞书编修的价值 |
第一节 补充词目 |
第二节 增加义项 |
第三节 纠正释义 |
第四节 提前例证 |
第五节 充实例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録:《南北朝碑刻》卷(下册)造像记目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研究 ——以墓志和买地券爲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历史与现状 |
二、研究意义及价值 |
三、研究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材料来源説明 |
第一章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分类研究 |
第一节 死亡义类词语研究 |
一、委婉语类 |
二、其他与死亡义相关的词语 |
第二节 殡葬礼俗类词语研究 |
一、殡丧礼俗类 |
二、安葬礼俗类 |
第三节 葬所称谓类词语研究 |
一、坟墓、墓地类 |
二、墓穴、墓室类 |
第四节 安葬义类词语研究 |
一、安葬形式类 |
二、其他与安葬义相关的词语 |
第二章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中传袭自前代的丧葬词语 |
一、整体情况概述 |
二、承袭词语释例 |
第二节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中出现的新词新义 |
一、新词新义概述 |
二、新词新义释例 |
第三章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主要特点 |
第一节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构词特点 |
第二节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的意义特点 |
第四章 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折射出的丧葬文化 |
第一节 灵魂不灭与事死如生 |
第二节 风水盛行与趋吉避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録 凡例 |
附録一《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词语释义表》 |
附録二《四川出土宋元明墓志和买地券目録》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10)《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后汉书》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再续(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D]. 孙元成. 吉林大学, 2021(01)
- [3]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典故研究[D]. 王玉静. 兰州大学, 2021(12)
- [4]《汉书》复音词研究[D]. 易佳妮. 吉林大学, 2020(03)
- [5]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D]. 吕晓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长沙地区所见东汉简牍词汇专题研究[D]. 缪恺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研究[D]. 徐雪. 西南大学, 2020(02)
- [8]《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D]. 张燕.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四川出土宋元明石刻丧葬词语研究 ——以墓志和买地券爲中心[D]. 冯永芳.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后汉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