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生态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格局,恩施市,汉中市。
景观生态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燕,柳书俊,王志杰[1](2019)在《南水北调中线汉中市水源地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中市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和主要水源地,生态地位显着,对该区进行生态环境及风险研究意义重大。选取汉中市2007年、2011年和2017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统计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利用RS和GIS空间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汉中市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汉中市近十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稳定减少为主要变化特征;林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426.71,215.48 km~2,耕地减少539.33 km~2;(2)研究区林地优势度最为明显,研究期末达0.73;建设用地优势度增幅最快,10年增加了0.10;全区景观格局破碎化趋势明显;(3)研究区生态风险呈明显的倒"r"型分布。10年间,中高山区原有的集中连片低风险格局被打破;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着,生态风险显着降低;(4)汉中市景观生态风险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高—高"和"低—低"风险聚集区分布范围逐渐缩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青圃,张正栋,万露文,杨传训,张杰[2](2019)在《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宁江流域景观格局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受到多源因素的综合作用,识别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是实现景观格局优化的基础与前提,景观格局优化是应对生态风险的有效手段。以宁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人类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对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构建累积阻力表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了流域景观格局的优化。结果表明:人类社会和景观格局因素对综合风险影响更为强烈,地形和距水体距离等自然因素对综合生态风险影响较弱;宁江流域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偏大,较高景观生态风险区域位于流域西南部,面积为523.99 km2,占流域面积的36.06%;识别出流域生态源地为面积大于50 km2的林地和面积大于0.2 km2的水体。研究构建了15条生态廊道,一级生态廊道长度大于30000 m,二级生态廊道介于10000~30000 m之间,叁级生态廊道长度在10000 m以内;识别了19个生态节点,形成了多层次生态网络。通过对比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前后的连通度发现,优化后流域整体景观格局连通度得到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蒋蕾,杜明月[3](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农安县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吉林省西部面临着湿地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等生态问题,农安县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长春市西北部生态屏障,开展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对于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打好吉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通过对曾勇提出的区域生态风险定量评价方法进行部分改进,可用于定量评价区域生态风险随时间的变化,同时拓展了该评价方法在生态研究和规划领域的适用范围。基于改进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应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农安县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生态风险分区管控对策。这为区域多尺度生态风险研究和相关规划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并为切实保障长春市乃至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生态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3期)
绳志忠[4](2019)在《基于GIS格网的恩施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断加深,导致了区域生态系统出现较大程度的退化,或者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生态服务功能,直接威胁了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作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其进行科学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生态保护和恢复背景下,对恩施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和预测,可为本地区制定景观生态建设和保护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和相关监测数据,耦合3S技术和相关生态模型,解译了2000年、2007年和2014年叁个时期恩施市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并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类型和景观层面的景观指数的计算,同时采用GIS格网技术,将景观指数进行空间插值,对恩施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最后,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质量和景观生态服务叁个方面的恩施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了叁个时期恩施市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并进行了预测。本研究主要结论如有:(1)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期间,恩施市主导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和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总面积均处于占比较低的状况。从变化情况来看,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较为剧烈,持续增长。耕地面积趋于减少,减少的大部转变成了建设用地。(2)景观指数的计算和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区的西南和东北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更是城镇主要的发展方向,受人为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多样,但是主导景观类型不明显;恩施市辖区内西北、西南和东南边界处,由于地处山区,人为活动影响较小,林地等景观类型主导地位明显,且类型较为单一。(3)对恩施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景观生态安全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远离城区的山区,该区域主要是林地;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城区周边范围内区域,该区域以建设用地、水域、耕地等景观为主。(2)景观生态安全变化特征为:在2000-2007年期间,城区周边北部、西南以及东南等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值在下降,市域内东北、西北及西南方位的界线附近等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值在上升。在2007-2014年期间,市域西南等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值在下降,城区北部和南部等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值在上升。(3)景观生态安全预测结果表明:到2020年,预计恩施市景观生态安全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恩施市城区北部、南部,以及市域西南等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较低的区域集中在恩施城区及市域西北部区域。相比于生态保护政策的背景,政策不变的情况下,2020年恩施市景观生态安全指数的综合水平较高。(4)恩施市景观生态安全保护对策和建议:主要从景观格局、景观质量和景观服务叁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封山育林等、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等措施都较为实用可行。建议继续施行目前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在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甚至可以加大保护力度,以此可以更好地保护恩施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最后,在对比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是构建集“生态格局—生态质量—生态服务”于一体的恩施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但也存在指标合理性、完整性等方面的问题。展望未来,本研究还需在提高数据源精度、优化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鞠军,喻成林[5](2019)在《沛北煤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以景观生态、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塌陷特征,以多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定量分析煤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沛北煤矿区景观生态风险性偏低,受到景观结构、植被覆盖和塌陷积水等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矿山测量》期刊2019年03期)
马胜[6](2019)在《生态脆弱区不同模型下多尺度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景观生态学的核心之一,多尺度综合分析已经成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理解多尺度的景观生态风险,提高景观生态风险的评价精度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为研究区。首先,选择8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生态风险在30m、60m、90m、120m、150m、180m等不同空间粒度下的变化趋势,确定适宜的研究粒度。其次,对研究区进行尺度划分,分别为样方尺度、行政尺度、生态尺度,利用基于景观格局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与基于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过程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不同尺度下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值。再次,完成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制图和最优尺度的选取;通过迭加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对比两种模型下3种尺度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选择适宜的研究尺度;最后,模型的对比分析。在适宜尺度下分析两种模型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通过典型村域验证选取最优模型。得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景观格局指数空间粒度效应。通过分析破碎度(Ci)、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蔓延度指数(CONTAG)、景观形状指数(LSI)、聚集度(A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8个景观格局指数在30m、60m、90m、120m、150m、180m空间粒度下的变化趋势,确定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适宜分析粒度为120m。(2)适宜空间尺度选取。本研究在多模型多尺度景观生态风险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景观格局的景观生态风险迭加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最终确定生态尺度为本研究的适宜空间尺度。(3)最优模型确定。在适宜空间尺度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两种模型的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结果差异性,并与研究区实地情况进行比对,分析两种模型精度,选取最优模型。最终确定基于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过程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为本研究最优模型。(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徐潇[7](2019)在《太阳岛风景区景观生态健康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和评价是正确认识风景区资源情况和价值、审定风景名胜区等级、作好规划和管理的第一步工作。严格保护、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低碳节能是风景区规划的总体要求。近年来,按照我国相关政策的规定,各级风景区基本上都制定了整体规划,对景区内的各项工作开展进行指导。但是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城市型风景区管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思考,从规划层面对规划方式以及管理手段进行更为合理的改进,并借此缓解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建设之间存在的矛盾,并且最终实现城市型风景区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和谐,是规划设计人员应加强研究的方向,而根据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结果进而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是解决上述问题最为有效的手段。在本文中,首先从理论上对城市型风景区发展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景观生态系统受损退化过程中,如何使用景观生态学以及游憩学理论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后,本文选取太阳岛风景区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太阳岛风景区进行景观生态健康评价,对相应的结果进行统计,并且将这些结果作为风景区进一步规划的基础,从评价的结果出发,借鉴成功经验及方法提出太阳岛风景区优化策略,希望可以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并且为同类型的城市型风景区景观生态健康评价以及优化提供参考。在本文中,研究的重点有以下的两个方面:(1)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帮助下,可以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解释,并且分析数据。在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景观生态学中的一系列理论,分析景观格局,进行景观生态健康评价。(2)在参照成功经验及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太阳岛风景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太阳岛风景区的景观优化策略和专项规划提出针对性建议,对风景区的规划进行讨论,统筹协调风景区中的土地利用、旅游服务设施等,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徐新洲,薛建辉[8](2019)在《蠡湖湖滨湿地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及适宜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滨湿地是陆域生态系统和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在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遥感技术对无锡蠡湖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前后景观生态格局及演变进行分析,从湖滨湿地景观优美性、自然性、稳定性以及服务性4个层面,对蠡湖湖滨湿地景观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影响湖滨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景观重建的原因,从而为开展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白舒婷[9](2019)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吉林西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复杂的自然活动和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对于地表影响的重要载体。吉林西部处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敏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依托于地理学和生态的耦合视角,以区域景观为评价对象,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本文以1975、2000及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分析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划分生态风险评价小区,选取景观破碎度、景观优势度、景观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1975-2015年间吉林西部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及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并为不同生态风险区的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建议。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1975-2015年间吉林西部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40年来吉林西部的土地利用程度增大,研究区东部土地利用开发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下降,研究区西部土地利用多样化水平较高,土地利用结构较为复杂;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下降,宏观生态状况变差,研究区中北部的生态状况较好。1975-2000年研究区东部和西南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而2000-2015年西部和南部动态度较高;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下降,区域宏观生态状况变差,面临着土地盐渍化、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2.1975-2015年间,吉林西部的景观破碎度增大,景观分离度下降,景观优势度上升,在过去的40年间研究区土地景观趋于多样化,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且研究区西部的破碎化程度大于东部;3.景观生态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和西北部,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及西南部,1975-2000年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呈扩张趋势,2000-2015年间低风险区呈收缩趋势,且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正相关;较高的温度对景观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较高的降水对其有一定的正面影响;重人为干扰类型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阮景华[10](2019)在《顾及叁维信息的区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安全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是其他安全的载体和基础。景观生态安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区域生态安全问题,能直观地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特征,是目前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有关景观生态安全的研究多以二维平面数据为基础,区域复杂地貌分异和叁维空间特征未能在研究中得以体现,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客观性。本文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探讨顾及叁维信息的区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借助ENVI、ArcGIS等平台,分析了大冶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个阶段景观动态变化情况,以此为基础,从景观功能、景观结构、景观稳定性和景观胁迫性4个角度构建了区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将叁维地形对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2类,直接影响指叁维情形下地表面积和周长差异带来的影响,间接影响指叁维地形起伏造成地表光、温、水、土再分配带来的影响,并建立了叁维情形下评价指标的表征方法,采用日照时数反映光温条件来修正地块的物质产品功能,采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反映水土条件来修正地块的生态安全维护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景观变化整体比1995-2005年更强烈,变化程度呈现平畈>缓丘>陡丘>低山。(2)大冶市景观生态安全等级处于Ⅱ级的面积比重最大,其次为Ⅲ级、Ⅰ级,Ⅳ级和Ⅴ级比重小。1995-2015年,安全等级变化主要是Ⅰ级和Ⅱ级比重下降,Ⅲ级比重增加明显。平畈和低山的等级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缓丘和陡丘景观生态状态较稳定。(3)大冶市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变化类型的特征为:上升型区域最少,零星分布于北部的缓丘以及中部的低山区域;下降型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冶市东部、中部的平畈和大冶市东南部的低山内;波动型区域最为广泛,主要分布在大冶市北部的平畈、西部的缓丘和中部的陡丘内。(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景观生态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受到多源因素的综合作用,识别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是实现景观格局优化的基础与前提,景观格局优化是应对生态风险的有效手段。以宁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人类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对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构建累积阻力表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了流域景观格局的优化。结果表明:人类社会和景观格局因素对综合风险影响更为强烈,地形和距水体距离等自然因素对综合生态风险影响较弱;宁江流域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偏大,较高景观生态风险区域位于流域西南部,面积为523.99 km2,占流域面积的36.06%;识别出流域生态源地为面积大于50 km2的林地和面积大于0.2 km2的水体。研究构建了15条生态廊道,一级生态廊道长度大于30000 m,二级生态廊道介于10000~30000 m之间,叁级生态廊道长度在10000 m以内;识别了19个生态节点,形成了多层次生态网络。通过对比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前后的连通度发现,优化后流域整体景观格局连通度得到明显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生态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燕,柳书俊,王志杰.南水北调中线汉中市水源地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李青圃,张正栋,万露文,杨传训,张杰.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宁江流域景观格局优化[J].地理学报.2019
[3].蒋蕾,杜明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农安县景观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生态学.2019
[4].绳志忠.基于GIS格网的恩施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D].湖北民族大学.2019
[5].鞠军,喻成林.沛北煤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J].矿山测量.2019
[6].马胜.生态脆弱区不同模型下多尺度景观生态风险评价[D].西北大学.2019
[7].徐潇.太阳岛风景区景观生态健康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8].徐新洲,薛建辉.蠡湖湖滨湿地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及适宜性评价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9].白舒婷.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吉林西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阮景华.顾及叁维信息的区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D].武汉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桑沟湾-黄海-全球海洋的尺度比较](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505733.nh0038&suffix=.jpg)
![景观生态评价过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BLY2009110350010&suffix=.jpg)
![横县土地可持续性景观生态评价分...](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457250&suffix=.jpg)
![景观生态评价技术流程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FJKS2009040460001&suffix=.jpg)
![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uploads/article/2020/01/05/c7cf140dad621ac1f2708d0b.jpg)
![江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uploads/article/2020/01/05/fc95d950ed491828a1df09d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