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叙述论文-赵彦

作者叙述论文-赵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者叙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希利斯·,米勒,作者,叙述者,人物

作者叙述论文文献综述

赵彦[1](2019)在《阅读伦理学视野下的阅读行为四要素——探索阅读行为中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伦理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的基础上,J.希利斯·米勒提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四个要素: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因为阅读行为的述行性而呈现出伦理的维度。这四个伦理维度共同产生于读者阅读过程中伦理的时刻,往往呈现为一种相互纠缠又异质矛盾的张力状态。在阅读的伦理时刻,作者在文本中的权威性呈现一种时有时无的尴尬,作者无法对文本、叙述者和人物施展完全的控制;叙述者往往也不是从一而终的,而是不断变换身份、不停地在文本中游移;文本中的人物也时常呈现出多元异质的矛盾特性,因此,面对这样的文本时刻,读者往往具有美学的和伦理的双重身份。(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9年06期)

臧艳芳[2](2019)在《双重身份,双重视角——论《与橱柜人的对话》的隐含作者与叙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橱柜人的对话》是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的一篇。隐含作者既区别于叙述者,又与真实作者不同,隐含作者的身份建构是涉及到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的参与过程,因此也就体现了隐含作者的主体性和文本性的双重身份特征。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与体验性视角的相互交织使得这篇小短文也别具特色。(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5期)

叶立文[3](2019)在《游移的叙述与可疑的作者——评马原的《模仿上帝的小说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作家介入批评领域,以小说创作的艺术经验去解读文学经典,不仅改变了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格局,而且还以文体跨界的写作方式,隐秘赓续了早年先锋文学的历史传统。在这当中,马原的批评实践最为典型。作为一种复调式批评,马原尤为擅长对"游移叙述"的使用。从这一批评话语的表象、功能和价值来看,"游移叙述"既是为了宣示马原对批评文本的"作者"权力,也是以移植小说经验的方式,重申了作家以偶然性书写反对历史理性的启蒙诉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洪波[4](2018)在《《红楼梦》中“作者”的隐显策略及其叙述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中国叙述传统中"知人论世"之认知智慧与西方叙述学中"隐含作者"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的隐显策略,指出曹雪芹通过在《红楼梦》中的"多种叙述分身"与"多重叙述分层"之精妙设计,有意识地将"作者"之叙述权力有层次分散和下放,因而使得《红楼梦》作品整体内在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张力,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舒凌鸿[5](2018)在《作者·叙述者·读者——抒情诗中诗人面具之锻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文体的特征造成了文本中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贴近到疏离的不同变化。与其他非诗文体相比,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影响其阅读:一方面,作者与读者往往将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视为作者本人,但实际则是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戴着不同面具的"我";另一方面,尽管读者可对诗歌的意义进行多种解读,但作者仍然可以通过其诗歌修辞,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副文本的题解或注释方式来控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维度,展现多个不同的抒情诗人形象。(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彭琼媛[6](2018)在《论隐含作者、不可靠叙述者、隐含读者》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一部小说或是一个文本,应该把作者、客观世界和读者放入阅读过程中。艾布拉姆斯,美国的一位学者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说:"在文学作品中,这四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作品本身、作者世界、观众或读者。"[1]为此,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与此相关的隐含作者、不可靠叙事者以及隐含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叁者对理解文学文本和阅读行为的影响。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隐含的作者"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11期)

黄丽群[7](2018)在《叙述视角、时间与作者型叙述声音——《人到中年》如何体现女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谌容的《人到中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不久就归于沉寂。近几年,学术界提出"重返八十年代"的主题,对20世纪80年代许多重要文本都进行了再研究、再解读,《人到中年》又重新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虽然谌容从未说过她的小说《人到中年》体现了女性意识,但是,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的小说还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小说《人到中年》通过变换式的叙述视角、跳动式的叙述时间以及作者型叙述声音叁个角度构建了一个以女性为主体、可以自由活动的时空,表现了谌容试图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获得话语权利的叙事立场,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曾琴[8](2016)在《简析英语写作中的叙述人与汉语写作中的作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人是英语写作,尤其是现代西方写作中津津乐道的角色;而作者则是中国传统写作中经常出现和强调的叙述主体,他对作品的影响至关重要。一种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是西方现代的。叙述人和作者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叙述人与作者不仅代表着两种叙述的方法模式,同时也更隐含着英汉语两种写作文化的不同。(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6年10期)

肖帅[9](2016)在《电视剧价值取向的生成机制——从隐含作者、旁白叙述者和人物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转型和阶层分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诉求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且日趋多元化。作为人类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影像化再现,电视剧成了各种价值观念话语交流的公共场域,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价值判断与现实行为。如《甄嬛传》《虎妈猫爸》《琅琊榜》等电视剧,便引发了人们一系列的讨论与争鸣——金(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6年07期)

许哲[10](2015)在《鲁迅文学奖城乡题材短篇小说的思想价值初探——从叙事情节、隐含作者、叙述视角入手》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文学奖作为我国"四大文学奖"之一,其获奖作品历来也成为文学界研究讨论的重点。这其中特别是关于城乡题材的短篇小说,因其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而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本文即以曾经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内容是城乡题材的十几篇短篇小说为例,从叙事情节、隐含作者和叙述视角叁个角度入手去探讨这些短篇小说的思想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33期)

作者叙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橱柜人的对话》是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的一篇。隐含作者既区别于叙述者,又与真实作者不同,隐含作者的身份建构是涉及到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的参与过程,因此也就体现了隐含作者的主体性和文本性的双重身份特征。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与体验性视角的相互交织使得这篇小短文也别具特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者叙述论文参考文献

[1].赵彦.阅读伦理学视野下的阅读行为四要素——探索阅读行为中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伦理维度[J].学习与探索.2019

[2].臧艳芳.双重身份,双重视角——论《与橱柜人的对话》的隐含作者与叙述视角[J].青年文学家.2019

[3].叶立文.游移的叙述与可疑的作者——评马原的《模仿上帝的小说家》[J].中国文学研究.2019

[4].张洪波.《红楼梦》中“作者”的隐显策略及其叙述学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18

[5].舒凌鸿.作者·叙述者·读者——抒情诗中诗人面具之锻造[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彭琼媛.论隐含作者、不可靠叙述者、隐含读者[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7].黄丽群.叙述视角、时间与作者型叙述声音——《人到中年》如何体现女性意识[J].阴山学刊.2018

[8].曾琴.简析英语写作中的叙述人与汉语写作中的作者[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

[9].肖帅.电视剧价值取向的生成机制——从隐含作者、旁白叙述者和人物谈起[J].中国电视.2016

[10].许哲.鲁迅文学奖城乡题材短篇小说的思想价值初探——从叙事情节、隐含作者、叙述视角入手[J].青年文学家.2015

标签:;  ;  ;  ;  ;  

作者叙述论文-赵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