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探讨

以“互联网+”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探讨

端州区青少年宫广东肇庆526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意识和文化的传播,各种鱼龙混杂的文化思潮给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之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可利用的教材资源不足、实施教育活动的形式单一,导致许多青少年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不起兴趣,甚至是轻视。这就使我们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无形的被忽视和掩埋,长此以往,必然引致青少年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的偏差。因此,对广大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针对目前社会、学校和家庭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探讨通过“互联网+”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活动平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对策

前言: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对于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网络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但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当中不乏很多庸俗、肤浅、虚拟的内容,对分辨、筛选能力薄弱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吸收到看似是文化但意义不大甚至是负面的内容。如果任由这种“文化逆差”现象的长期存在而且不去纠正,极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仅是广大教育者肩上的重担,也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加强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优秀的民族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内在形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筹码。中华民族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当中包含着: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等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发展。在新的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提升他们担当民族复兴和强国重任的自信,有利于构建形成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正确树立国家民族精神,担负祖国未来建设重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现状

1、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重视。现阶段,一些地方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足,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且居高不下的数据就可看到,许多问题少年都缺乏这方面的教育;虽然大多数地方已逐步开展,但只停留在最基本层面上。总体来说,社会上还未形成一个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很多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致许多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传承,反而被认为是过时、落后,没有同国际“接轨”。

2、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还不多。素质教育虽然提出了近三十年,但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和影响依然存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还是大行其道,教师把传统文化内容整理成理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考多少,背多少”,这种被动的学习和接受,通常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不喜欢这种一成不变、单调枯燥的教育模式,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兴趣,没有深入理解和拓宽的学习,局限了青少年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平台资源还不足。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种思想意识和文化的传播相互渗透,当中不乏颓废文化和负面思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以“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是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性举措。但目前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专门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平台不多,提供学习的课程还有待丰富,开展的活动内容也有限。这种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平台资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以“互联网+”普及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优势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1、以“互联网+”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普适性教育新平台。互联网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提供的信息都是公开、共享的,更适合开展大范围的普及性教育。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应该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将相关的学习课程、讲座以及活动等等内容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展现,为青少年打造“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新平台。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较以往“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位老师”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天渊之别”。

2、以“互联网+”开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新模式。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占据主导地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种“被动式”的教育模式,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效果。目前,在“互联网+”背景下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现实。互联网为青少年学习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加了学校课堂以外的自主学习模式,使青少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学习。而且,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核心,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教学设计和活动策划中,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专属的教学方案和活动内容,这就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如:“翻转课堂”等网络教育新模式,使学员能够更主动、更专注地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3、以“互联网+”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青少年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只有充分调动起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载体。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将许多以书本、典籍,甚至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形式记载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场景等丰富的现代元素生动地反映出来,植入到“云课堂”当中,以这种基于网络技术高效、便捷、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课堂形式,为学生提供在线直播、精品课堂、题库、相关链接等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改变了以往简单、枯燥的教学环境,符合青少年求新的特点,易于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互联网+”实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思考,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探索出一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在政策、制度、资金、物质、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持续的行动、持久的决心,推进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由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尽职尽责,积极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搭建教育新平台,鼓励青少年参与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努力营造崇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如:近年来,我区结合实际对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其中的“端砚文化进校园”,就是由区委宣传部、教育局、青少年宫、端砚协会等多部门整合资源,结合地域性和历史性特点,将本地传承了1300多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之一——端砚制作、鉴赏知识,以技术手段植入丰富的现代元素,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推介给全区学校,使学生们不仅学习到端砚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还延伸了解到与端砚相关的文化名人、历史掌故等。生动形象地把端砚艺人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勤劳智慧精神教育给青少年;当中“包公掷砚”的历史佳话,也是对青少年从小灌输廉洁自律的理念。这一以“互联网+”实施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目前,当地的多所学校已将“端砚文化”列入校本课程,继续加以宣传推广。

2、结合实际,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利用“互联网+”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以贴近生活、寓教于乐、提高动手动脑能力的原则进行策划,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组织了多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结合“我们的节日”举办了“新春送祝福”、“网上祭英烈”、“明月清风颂家乡”活动,结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办的“道德讲堂”活动、“图说核心价值观”漫画创作、“身边的好人”微视频创作活动,评选“最美南粤少年”等活动,都是依托网站、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实施的。这些活动形式创新、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融入了线上线下互动,不仅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还引起了他们的父母、家人、朋友圈“围观”。这就扩大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升了教育活动的效果,带动了崇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氛围的形成。

3、净化网络环境,实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从源头上加强监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时空分离性,加之内容纷繁复杂、真真假假,容易给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困扰,甚至是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学习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要从源头上加强监管,大力整治网络环境,实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工程。学校应将网络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系统地开展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网络法律等教育;学校和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应建设一批“校园绿色网吧”,配备防火墙,对不良网站进行过滤,选择适合各年龄段青少年的学习资料及网页知识等供青少年浏览,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安全、有益的绿色网络空间。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从源头上、制度上、人员设置等方面,遏制危害青少年不良信息的网上传播。网络开发机构应多建立一些主要面向青少年的“绿色网络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公共网络空间和网络引导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服务青少年学习生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先进文化的服务者、呵护者,才能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要顺应形势,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开创互联网背景下的全新教学平台,为青少年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和教育下一代,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周刘波,刘航.“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10):30-31.

[2]周刘波,刘航.“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6):20-22.

[3]邵丽.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7,(23):4-5.

[4]钟宝."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为例[J].新校园(上旬刊),2017,(4):11-12.

标签:;  ;  ;  

以“互联网+”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