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洋教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湖南,西林,古田,文化,绅士,揭帖,乡绅。
反洋教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泽京,张继格[1](2018)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刍议——基于“反洋教运动”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高校思政课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阵地。本文以"反洋教运动"为考察对象,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和"辩证的否定观"诸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作一番探讨。(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课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刘爱亮[2](2014)在《鲁北乡村反洋教运动探析(1860-1898)》一文中研究指出鲁北乡村的反洋教运动是山东反洋教斗争的一个缩影,它把官、绅、民各个阶层卷进其中,诱使乡村社会中诸多元素发生激烈碰撞。这场反教运动不仅折射出来鲁北当时的宗教问题和对外关系,而且对义和团运动策源地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鉴于学界对其关注较少,研究成果不多,故笔者选取该论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取该论题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反洋教运动的研究现状、论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题的创新之处。此外,还对论题研究中涉及的几个概念加以界定。第一章主要从鲁北乡村的区域要素流变、宗族村社的组织演化和伦理观念的渗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数字图表作为辅助,再现了洋教大肆涌入前的社会发展概况和运行模式。此外,还对限教政策下的洋教活动,以及民众与洋教关系做了梳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获得自由传教特权的传教士拥入鲁北乡村的情形。文章对天主教和新教在鲁北地区的活动做了对比,从权力结构、农耕经济和文化伦理方面阐述了洋教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冲击。第叁章主要反映了地方官员、乡绅和乡民为了维护宗法权力结构的稳定,避免切身的经济利益被剥夺,捍卫正统文化而对洋教所做出的不同程度的回应。第四章主要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鲁北乡村的反洋教运动做出客观的审视,并阐述了反洋教运动对鲁北宗教发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4-03-01)
李安定[3](2012)在《“反洋教运动”揭帖传播范式的历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教案之发生与发展,都有揭贴传播发挥作用。文章主要对"反洋教运动"揭贴传播进行历时性文本分析,探讨其生产范式的转向。鸦片战争之后的"反洋教运动"揭帖显示出充分的传统"文化主义"取向,其内核依然为"怀夷附远"的儒教"天下观",随着与天主教争夺文化霸权的展开,逐渐转向"民族主义"传播范式。在有效动员下层百姓参与反洋教斗争的历史运动中,书文揭帖之生产,纠结复杂,显示了典型的"文本性"特征与历史构成。(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许顺富[4](2012)在《近代湖南绅士反洋教运动的文化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湖南绅士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对儒家文化怀有特殊的感情,加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成功,更加助长了他们护圣卫道的文化意识,他们痛恨洋教士对中国文化的征服政策,痛恨洋人的侵略和掠夺。他们以谣言唤起人们的仇教激情,以书文揭帖作为反教的宣传工具,广泛动员了湖南的社会力量,开展了连绵不断的反洋教运动。(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汤开建,张彧[5](2005)在《1900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反洋教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00年之前,天主教、基督教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迅速传播既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优点有关,也和在发生民教、蒙教冲突时它们能够获得列强的保护有关。教会虽然赢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大大冲击了该地区旧有的利益格局,因此在1900年这里的反洋教运动中,成为众矢之的,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许顺富[6](2003)在《论近代湖南绅士的反洋教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湖南绅士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对儒家文化怀有特殊的感情 ,加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成功 ,更加滋长了湖南绅士卫道仇教的心态 ,使得湖南的反洋教运动此伏彼起 ,连绵不断。本文从全局的高度概述了湖南绅士反洋教运动的基本情况 ,分析了造成湖南绅士仇夷反教的内外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03年03期)
周孟雷[7](2003)在《张之洞与近代反洋教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反洋教运动中,晚清大吏张之洞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实践。本文认为,张之洞对待洋教的态度有两面性,既有斗争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其思想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总的趋势是由斗争到妥协。在中法战争前后,张氏主导方面是抑制洋教势力;在九十年代,张氏主要是镇压人民群众反教,保护洋教;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张氏倾向于同洋人妥协,共同思想增多,但又不甘于同洋人完全合作。这种悲剧的产生,是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与抗争在张之洞思想中的一种反映。(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3-05-01)
赵岩[8](1992)在《论文化冲突与近代反洋教运动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洋教运动是构成近代中国历史风云的重要篇章。过去对运动的研究,多是从政治的角度,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来解释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复杂的反洋教运动,对此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如果我们从文化冲突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反洋教运动,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因(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1992年04期)
戚其章[9](1990)在《反洋教运动发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反洋教运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作为过程,既有其起点和终点,也会在长时期的发展中显示出其阶段性来。只有通过对反洋教运动全过程的考察,才有可能切实把握其特殊的矛盾及其发展的规律。(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1990年03期)
卢仲维[10](1986)在《乡绅与反洋教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洋教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探索这一问题,必须研讨乡绅阶层。“绅”者,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而异于民。鉴与国内外有些学者往往把官也包括在“绅”的范畴内,笔者特在“绅”(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1986年01期)
反洋教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鲁北乡村的反洋教运动是山东反洋教斗争的一个缩影,它把官、绅、民各个阶层卷进其中,诱使乡村社会中诸多元素发生激烈碰撞。这场反教运动不仅折射出来鲁北当时的宗教问题和对外关系,而且对义和团运动策源地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鉴于学界对其关注较少,研究成果不多,故笔者选取该论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取该论题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反洋教运动的研究现状、论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题的创新之处。此外,还对论题研究中涉及的几个概念加以界定。第一章主要从鲁北乡村的区域要素流变、宗族村社的组织演化和伦理观念的渗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数字图表作为辅助,再现了洋教大肆涌入前的社会发展概况和运行模式。此外,还对限教政策下的洋教活动,以及民众与洋教关系做了梳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获得自由传教特权的传教士拥入鲁北乡村的情形。文章对天主教和新教在鲁北地区的活动做了对比,从权力结构、农耕经济和文化伦理方面阐述了洋教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冲击。第叁章主要反映了地方官员、乡绅和乡民为了维护宗法权力结构的稳定,避免切身的经济利益被剥夺,捍卫正统文化而对洋教所做出的不同程度的回应。第四章主要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鲁北乡村的反洋教运动做出客观的审视,并阐述了反洋教运动对鲁北宗教发展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洋教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泽京,张继格.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刍议——基于“反洋教运动”的考察[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
[2].刘爱亮.鲁北乡村反洋教运动探析(1860-1898)[D].宁夏大学.2014
[3].李安定.“反洋教运动”揭帖传播范式的历时性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许顺富.近代湖南绅士反洋教运动的文化因素[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
[5].汤开建,张彧.1900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反洋教运动[J].西北民族研究.2005
[6].许顺富.论近代湖南绅士的反洋教运动[J].山东社会科学.2003
[7].周孟雷.张之洞与近代反洋教运动[D].河南大学.2003
[8].赵岩.论文化冲突与近代反洋教运动之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1992
[9].戚其章.反洋教运动发展论[J].近代史研究.1990
[10].卢仲维.乡绅与反洋教运动[J].近代史研究.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