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钢:论“公共管理应该管理公共心理”论文

黄建钢:论“公共管理应该管理公共心理”论文

[摘要]发展迷茫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发展公共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公共心理既是公共性的内核又是公共性的体现。公共心理的成长和成熟是当前这个“新时代”的主要特征。“国家治理”是当前对公共心理管理的最大的措施。“强起来”首先是“公共心理”要强大。现代公共心理管理主要是对“国家理想”的管理,没有理想及其目标是精神萎靡的主要动因。公共心理管理旨在激活人对“公共性”追求的积极性,公共心理在现代社会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对象。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心理;国家治理;积极状态

公共心理管理是跨社会心理管理和群体心理管理之间的一种心理管理,与群体心理管理和社会心理管理形成了一个三角循环有机系统状态。它虽然起源于社会心理管理,但也会随时跌落一种群体心理状态。目前在现实中,公共心理还不是一种成形和成熟的心理,学术上也还没有把它从社会心理中提炼出来,基本上还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思考阶段。但公共心理的现实作用正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到整体地发挥出来和成长起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公共心理管理及其研究既是一种对将来和未来的管理及其研究,又是一种初期和基础的管理及其研究,更是一种关系人类发展走向的管理及其研究。

隐喻是人们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和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人类的语言和概念系统都具有隐喻性,隐喻的本质是用一事物来理解和感悟另一事物。因此,在词汇教学中隐喻可被用来解释一词多义的理据性,教师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词汇的基本意义拓展其引申义及较抽象的含义。

为此,如何理解公共心理的内涵和机理,如何积极管理公共心理,将直接决定管理的深度和效用,还直接关系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施进度和实现程度。

一、公共心理的逐渐成形和成熟是这个新时代的主要特征

人们无论是对“公共”概念和属性的理解,还是对“公共社会”或是“公共心理”的所指和所含,都是生疏的。“公共心理”是从“社会心理”中发展而成熟起来的,是社会心理中的若干因素发生变化后从社会心理中脱颖出来的结果。“社会心理”不是“社会的心理”。“社会的心理”是既包含了也体现在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心理和公共心理。由于这种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它更需要引导。经过新中国第一个30年的运行,人们普遍对“公共心理”都有一定的排斥感。这种排斥一直影响到第二个30年的结束,甚至还影响到了第三个30年中国人的“社会的心理”。最典型的是,用一种“分享”的思路来代替“共享”的理念,然后再用一种“共享”来代替“公共”。虽然从理论上讲,“共享”是“公共”的细化和具体化的体现,但“共享”又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分享”。其实,“分享”和“共享”是两回事。不仅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而且结果不同,机理不同。它们虽然都有“享有”、“享用”和“享受”的内涵,但“共享”是可以享受到个体的,但享受完成后又会回到公共层面;而“分享”是分到私体后就再也难以回归公共层面的。但就是这些不同,目前还不能被现实的人们所认识甚至掌握。

这也可以从人们的“公共心理与社会心理有什么不同”的发问中窥见一斑。但它们又都是当前社会管理者和国家治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重要和棘手的问题。现实的很多问题都是与对“公共心理”的理解和管理不到位甚至错位密切相关的。所以,以十七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维已经在悄然变化。变化之一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已经启动并进入了一个“公共性社会”的建设和运作的程序。其依据的主要标志是,十七大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公共”的概念性词组,如“公共服务”和“服务型政府”,等等。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开始,“国家治理”概念的问世标志着,一是它已由“管理”进入了“治理”,二是它已由“社会”进入了“国家”。而“国家”就更多地属于一个政治层面和公共层次。所以,“国家治理”也可以称为“政治治理”和“公共治理”。客观上,“公共运动”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潮流。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就在顺应这种世界性的国际潮流,迅速开辟和发展了股市、房市和网络三大公共产品和公共领域,从而使得社会的公共性一下子从一个量变状态进入到一个质变层次,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态势。现实是,公共心理的某些要素早已在形成和酝酿,如对普世价值的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求等,但人们在主观上至今还没有确立对公共心理管理的历史地位。这又反过来成为了在公共性事件频繁发生的对策中出现的一种束手无策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公共心理管理至今还属于一个前瞻性和探索性的领域,更何况是构建一种“积极的公共心理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心理还是一种需要方向性和引导性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的公共心理尚在一个雏形状态。“雏形”意味着尚未固定,还有干预、塑造的余地和空间。所以,现在对公共心理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的“管理力”一般是由这样四种力组合的:第一是拉力,第二是推力,第三是驾驭力,第四是拨力。其中,第四种拨力对管理者来说,最重要。对整个人们的心理来说,谁抓住了“公共心理”,谁就等于掌握了心理的公共性在社会运行中的拨力。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意识是一种很重要的公共意识。现代国家是一种讲究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国家”概念只有中文才有,在西文中只有“国”而没有“家”。这决定了“国家治理”有一个“家国情怀”的概念,而无论是“情”还是“怀”都是一个心理机理和状态,它们最后都决定着对“国家”的认同程度问题。现代国家是现代人的公共心理家园。现关键在于,要对公共心理的发展进行预测。中国自古就有“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教训。公共心理受生命因素的影响至今还是一个迷,它的轨迹至今还不被人们所认识和驾驭。应该看到现代公共性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其中,公正性和公平性是人类社会公共性的两大体现形式。但现实的人们还只是对平等性有感觉,而对公正性和公平性的感觉不是不到位,就是有错位。虽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已经把“平等”和“公正”分开了,但人们至今还没有把它们严格区别开来,也没有加以深刻的认识。其实,抽象地说,“平等”还只是一个平面概念,而“公正”已是一个立体概念。现实虽然已有一定的公共心理,但几乎还没有形成一个公共思维系统。所以,看到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对公共心理的管理究竟应该怎么管理和管理到什么程度。

二、“国家治理”是当前最大的公共心理管理措施

应该看到,自十八大以来,“治理”概念已经很风靡,大有以“治理”直接取代“管理”之势。这既可喜又可忧。喜的是,对“治理”的重视和探索,忧的是,对“管理”的忽视。但“管理”还是针对常态的,而“治理”多是针对病态的。“治理”不仅是一种综合治理,还是一种多方治理。对复杂问题才需要多方综合治理。“治理”还具有强大的对策性和强势性。从“从严治党”中可以看出,“治理”不仅针对的是“非常态”,而且还要有“从严”的措施。之所以要“治理”,一是“管理失效”,二是对病态的判断。但对“公共心理”,现在还没有到“治理”的程度,只要用“管理”就行。“管理”是一种常态的措施,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措施。“治理”主要是对难事和大事即非常事和非小事来说的,“治国理政”就是这个意思。要看到“治理”内涵的发展。从英文上看,“治理”(governance)只是一个单词概念,但发展为中文后就是一个“双字”概念。然后到习近平的思维中,它又变成了一个四字概念,就是“治国理政”。①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但中国的“治理”并不是西方社会“governance”概念可以概括的,也不是西方“governance”的帕来品。中国早在《论语》“治国”时代之前就有了“治水”概念。“大禹治水只可疏不可堵”的概念早已家喻户晓。它主要是指对“病态”、有“大患”即“非常态”所采取的措施。所以,“治国理政”是从国家、政府、行政出发形成的措施概念。其实,“管理”还有紧、严、宽、松、散五个层次和程度概念。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治理就是从先治理党自身开始的,如十八大以来最早的对党内干部的治理措施就是反“四风”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还组织了一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当然,更要看到“管理”什么和用什么来“管理”以及怎么“管理”的问题。现在有一种轻视“管理”的思潮很值得注意和提防。一定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理解“公共”的视角。这也是一种拆字理解法得出的理解。要从“管理”以及与“治理”的比较中看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要看“管理”,先看“治理”。“治理”是一种“水理”。什么是“水理”?就是要用水来理顺事物的意思。水是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心似水。水既可载舟,又可覆舟。所以,“治理”里面其实是蕴含一个“心理管理”的。但这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管理。从“管理”的“管”的字形结构中就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官理”。“官”历来就是一个“公共人”。与“官”对应的是“民”。只有在“人民社会”中,“官”才是“民”的一部分。但在“舟”和“水”之间的构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立体概念。由此可以看出,中文中的“公共”概念还是要比英语中的“公共”即public概念要丰富得多。从“Republic”中可知,“public”至多只有一个“共和国”“共”的内涵,而没有一个“公有制”“公”的内容。由此看“管理”,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才是第二位的。内容决定方法。不像“治理”,往往是方法决定内涵。所以,公共心理管理首先要确立公共价值、公共标准、公共机理、公共设施、公共设备、公共要素。但这些能否对公共心理最后起到管理的效应,还是要取决于它们与公共心理之间的适应度、吻合度和同频共振度。

春节 春节(Ainie)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传统的重大节日,也是达斡尔民族重要的节日。达斡尔人一入腊月就开始忙碌起来,宰杀年猪,请亲朋好友前来吃手把肉、血肠等菜肴。过了农历腊八,家中的男主人领着儿子进城去置办年货,家里的人们盼望着他们早些回来,从城里带回过年用的稀罕年货。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小年一过,妇女们开始忙着搞卫生,清扫灰尘,粉刷擦拭室内墙壁和门窗灶台等,要窗明几净、物见本色。还要拆洗被褥、赶制一家老小的新衣鞋帽等。白天蒸煮各类食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三、现代公共心理管理主要是对“理想”的管理

这是一个注重“时代”的历史。历史既是一个延续概念,又是一个阶段概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的形成、提出和贯彻,使得“时代”的概念更加显著。其实,“时代”既是做事的前提,又是故事发生的基础。人类既创造了“时代”,又被“时代”所裹挟。所谓的时代都是人的时代,所谓的人又都是时代中的人。但一般人都是把“时代”与“时间”混为一谈的。其实,“时间”只是一个自然概念,但“时代”是一个主观概念。所以,“时代”是一种“时间”,但不是一般的“时间”。“时间”是分为若干“时代”的。每个“时代”都有显著的特性。“时代”有长有短,有厚有薄,有显有潜。习近平在2018年两会中作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②一定要注重其中“潜功”的概念,它们都需要发现、提炼和归纳一个时代发展趋势的问题。要看到,看“时代”有不同的角度、标准和方法。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从大的角度看,已经走过两个时代。一是自然性的时代。这个时代至今是最漫长的,长达好几百万年的历史,经过了好几个人类种类的发展。这也是一个人类性和动物性相混的时代。它主要是以采摘为主的时代。二是社会性的时代。这也是人类进入生产时代的基本特性。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其发展初期的标志。现在人类已经发展出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网络业和游戏业。③至今的社会性还主要体现为一种自私性和私有性。但现在,确切的说自21世纪起,人类才正式进入一个公共性的时代。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究竟会发生什么,至今还是一个迷,还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公共心理管理”的子系统在整个“社会的心理管理”大系统中具有一种统领和协调的作用。进行“积极管理”是人类公共心理发展到21世纪的需求结果。在21世纪,“公共心理”与人类社会正在发生频繁和激烈的互动。互动的结果是,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所以,到21世纪后,人类社会有了作为核心的公共性,而公共性的主要特性又主要体现在社会形态的制度里,形成了一个“公共社会”。④这是一个由公共性来支配和主宰的状态。所以,在新时代中,开展和加强“积极的公共心理管理”是势在必行和顺势而为的。

仔细分析凝聚和耗散的机理就会发现,凝聚首先是对能量的集聚,耗散就是对能量的释放。人类的自私性在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创造了价值,但也消耗了之前凝聚的能量。人类社会的自身调节功能就是:能量消耗尽了,就需要集聚新的能量,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消耗或者发挥能量。这也是分久必合与合久必分的心理能量聚散和集耗解释。这种规律不仅作为整体的公共心理拥有,作为分体的个体心理也有。如果没有正向的消耗,就会有负向的消耗。与其负向的消耗,不如正向的消耗;与其消极的消耗,不如积极的消耗。但人类在过去的消耗大多是一种失控的消耗,其典型形式就是矛盾、战争和掠夺,人类至今的发展仍是一种消耗,而不是一种积蓄。那是一种形式上的发展,但一般不是内涵上的发展,环境和生态的被破坏就是其典型标志,科学的发展应该是内外兼修的发展。所以,公共机理就是一种积蓄的机理,这个机理的发现有助于人类找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四、人类社会现状正处在一个运行的消极状态

这个作用随着现代性的越来越浓厚和发达也将会越来越庞大和厚实。但对这个作用以及产生这种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至今还在一个概念层面徘徊,只有少数才进入哲学层面进行思考。这与公共心理在现实中至今还是不成熟的状态有关。但它又是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最有影响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所有人的心理都会朝公共心理和公共行为的方向凝聚和发展,另一方面,公共心理又将最终主宰所有人的心理及其状态。这也是现代社会与之前所有社会不同的基本特性。但对公共心理的管理至今还困难重重,因为公共心理的不成熟性和不定形性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现在的公共管理因为还没有公共心理管理的参入而迟迟没有进入一个现代状态。但现代社会又急迫要求人类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公共心理。公共心理一旦爆发,就会使群体心理很快沉渣泛起,并迅速裹挟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走向一种无序状态。

3.中性:科技术语只有概念意义,没有任何附加色彩意义。 如:dog“卡抓器”,没有原来狗的形象以及人们在用词形式上可能反映的好恶。

人类的每一个个体其实都会有一点感觉,总觉得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有些怪怪的,但大家又说不出它究竟怪在哪里。对这种怪象的系统和整体的感知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基础。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70年前感知的那个公共性还只是一颗种子。现在这颗种子已经生根和发芽了甚至已经形成树苗,这是人类社会中最新生和最新鲜的力量,它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正在从社会性中积蓄和吸取能量的阶段。

但公共心理在日常的最典型的表现是,人们对公共事物和事务的不感兴趣,或者是一种畸形的感兴趣。最主要是没有从一个公共价值的角度去看公共人物和公共事件。公共性其实有这样一种规律:你越接近它,它就越亲切。人们会发现,利用公共性是最省钱、省力、省时和省资源的。利用公共性越多,人们的心态就会越积极。如对空气、水源和高铁的关注等等。那么,支撑21世纪后人类精神世界的力量又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人在将近100年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精神上的“理想信念”,一直都被中国共产党人所信奉。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⑤才使自己革命本色不忘、创新劲头不减、奋斗精神不衰。但这种公共心理机理在实际中并未真正落实在社会的运行体制和制度当中。这既与“积极的心理管理”系统尚未形成有关,更与“积极的公共心理管理”的系统没有形成有关。在现代的公共社会中,能够驾驭社会心理的一定是公共心理。公共心理从总体上看是一种聚合的心理运行方式,其中需要高度的淘汰率。只有高度的淘汰率,才能形成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人类社会在经过近代社会的分散和分化后现在十分需要高度的集中和凝聚。在经过整个20世纪的极端集中之后,进入21世纪后的集中是一种适度和科学的集中,是一种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是一种在社会化运行基础上的集中。人类的发展不仅是一部分分合合的历史,也是一部分久必合和合久必分的历史。经过近代社会的“分思维”后,现代社会就应该是一个“合思维”的状态,而20世纪是从“分思维”到“合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20世纪的状态是一种分合相混的状态。但每一种状态在作为新状态的时候又都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状态,都是会给人类个体、群体和整体带来一种积极的结果。所以,对于消极的对策,一定要看到消极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任何方式都既可能带来积极,也可能带来消极。问题都在于,它究竟是旧的方式还是新的方式。旧方式一般容易产生消极,新方式往往容易带来积极,其中不能说没有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取向,但不是全部,里面一定还有心理感受问题。其中,心理是客观的,是难以随理性而动的,它需要刺激。而刺激又需要激励,最稳定的激励就是策励,这是一种用政策制度励人的方式。⑥

五、公共心理管理主要是激活人的公共积极性

人类的发展其实就是其心理不断受到刺激和活动的结果。每次刺激都会激活潜能,激活之后就会驱动人类活动。每次刺激都会使受刺激部分更进一步的敏感和生长。在不同时代中人受刺激的因素和部分是不同的,但在整个20世纪中,发生的对人类产生生存意义的事件都与对公共心理的增长和发展及其管理还没有现成经验和科学的方法有关。人类至今对公共心理的管理还是幼稚的,甚至还没有过有意识、有系统和有步骤的管理行为。其中,最大的障碍还不是靶子的不规则移动性,而是人们对公共心理至今的无意识性、不积极性和无预测性。公共心理其实早已潜入人类的潜意识,早在进入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起就是存在的,只是没有那么显著和突出。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70年前就在反复提醒人类的“公共意识”了,但人们还是对“彻底与私有制决裂”不能理解,更没有响应,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认识也还没有把它放在“公共运动”和“公共管理”中进行审视。更何况,在一般的公共管理中尚未包含“公共心理”的因素和机理的内容。其实,潜意识本身也是一种有意识的状态,只是有意识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但它不是一种无意识或者没有意识。公共心理的成长和成熟也一定都会有一个过程。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公共心理虽然一直存在,但都是一直依附于别的心理的,只有到了现代,公共心理才被有所意识、凝聚和凸显,才在逐渐地发展和形成一个独立的核心意识系统。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被公共心理支配的社会,而且还是一个公共心理可以在其中能够逐渐成长和发力的社会。只有在公共社会中,社会心理才不仅是公共心理的基础,而且还会迅速地凝聚为公共心理。这也决定了,特别是在初期,人们对公共心理的态度不仅是矛盾的,而且还是被动的。这就需要一种对“公共心理”的管理及其从“积极的”角度对“公共心理”的管理、对“公共心理”中的积极因素的管理和把“公共心理”管理到一个积极的状态。它同时也需要一种管理的心理科学和心理的管理科学的支持和支撑。

超声刀是一种新型手术辅助器械,集分离组织、凝固止血及精准切割于一体,并具有低温、无电流、少烟雾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胸腔、腹腔手术中[1-2]。而在涉及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领域中,超声刀的应用研究较少。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超声刀在口腔癌颈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但现实社会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差距。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个理想状态。一是柏拉图式的理想国,他的理想国“Republic”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到1911年时连最悠久的封建国家中国都建立了自己的“Republic”即“共和国”。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式的。他们共同撰写过《共产党宣言》即“Communist Manifesto”。这个理想现在一方面只在少数国家即社会主义国家里有所体现,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体现和实现。从中应该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最大的时代性:一是自然性,二是社会性,三是公共性。虽然所有的公共性都是从社会性发展而来的,但公共性一旦形成一种独立状态又会反过来排斥社会性。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人类的伦理价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伦理价值就是人类最公共的心理状态。所以,在“公共社会”的初期,一定要形成一个公共的视角。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对激活起来的公共心理需要一种科学的管理。没有管理的公共心理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灾难。本研究的现实作用也正好在此。一方面要唤醒大家对公共心理的关注甚至重视,另一方面也在普及公共心理管理的意识和对公共心理管理的方式方法。甚至在很多时候是,学会管理公共心理比唤醒公共心理还要重要。管理的好坏,不仅决定公共心理发展的多少,还决定公共心理发展的健康与否。公共心理在公共时代是一把双刃剑。群体性事件就是这种公共心理还没有成熟且还在一个混沌心理状态的结果。现在,公共心理处于一种被全面激活又无序的状态,但人类至今没有做好应对公共心理被全面激活状态的准备,没有形成系统的应激和应急措施。其实,对公共心理最好的措施就是管理。那是一种不破坏心理机理而只是规范心理行为且又是顺势而为的措施,是一种虽然注重“管”的约束但更注重“理”的疏导的措施,是一种既需要法律保障但更需要政策导向的措施。所以,与其说公共心理不成熟,不如说刺激公共心理的方式方法还不成熟,更不如说公共制度还很不成熟。通过公共制度的先一步成熟,然后再带动刺激公共心理的方式方法成熟,是一种主观和人为的又相对科学性的成熟。

对工程有影响的基岩裂隙、溶隙水主要指分布于场区灰岩溶隙、裂隙、溶洞内的浅层水体,在场区内局部分布。受裂隙、溶隙或溶洞、岩性组合、高程等因素控制。地块地下水较贫瘠,久晴,无地下水;久雨,局部存在上层滞水,但由于拟建场地地势总体较平缓,雨季施工基坑底部将可能局部出现积水、涌水,建议在基坑等低洼处做好排水措施。

六、公共心理是现代社会国家治理的基础

其实,公共心理管理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发展事业。自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提出以来,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国家治理”的时代。这是对“社会管理”时代的继承和超越。在这个概念中,“国家”更多属于一个“治理”主体的概念。怎么治理其实跟“国家”这个主体密切相关,甚至起着一种决定的作用。但在过去,一直存在着重政府轻国家甚至是把政府和国家相混淆的状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已经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国家”同时也需要和使用“治”的,而对“政府”是需要和使用“理”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公共心理管理的作用和意义非同凡响。从中看出,“国家”不仅是主体还是客体。所以,它不仅是对“社会的心理”管理的思考、创新和探索,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创新和探索。现代社会的管理主要是公共心理的管理,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也是公共心理及其组织程度和发力力度的竞争。公共心理管理一方面要不断地激活公共心理,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规范和驾驭公共心理。没有对公共心理的不断激活,公共心理就难以形成力量。没有力量的公共心理是不需要管理的。只有激活而没有规范,会使公共心理处于疯狂和无序的状态,冲击现有的一切社会秩序;只有规范而没有激活,会使公共心理逐渐消弱乃至消亡,进而没有生命力。其中,没有对“公共心理”的积极管理,要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状态,几乎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既需要公权力的发力,又需要对公权力发力的监督力的发力。其中,政策制度的作用至关重要。它需要从一个“依法治国”的状态超越进入一个“依策理政”的状态。法律一般只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但对提倡做什么和对其做到什么程度并没有什么作用。要对提倡做什么和对其做到什么程度起作用的是政策。“大禹治水是只可疏不可堵”,其中,现在理解,“堵”的制度就是法律,而“疏”的制度就是政策。现实中,人们还是没有把法律和政策在功能和作用上加以严格区别,人们区别的只有制度制定的主体和通过的程序。这些虽然也很重要,但不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要想让国家发挥作用,其基础是社会要有一个广泛、深刻和浓厚的公共心理。

现实是,对“公平”的管理较多,但对“公正”的管理较少;用“法律”的管理较多,用“政策”的管理较少。特别是,在公共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管理方法也会不同。所以,怎么发展公共心理,也成了主要的对“公共心理”管理的内容。其实,国家之间的真正差距就在“公共心理”及其能量上。“公共心理”还是一种凝聚心理,其中,包容力决定团结力,而团结力又决定凝聚力,而凝聚力又决定战斗力。

注释:

但是,“治理”是“管理”创新和发展的结果。“管理”早已有之,但“管理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委员会集体创新的成果。“管理”同时也是对社会来说的,所以才提了“社会管理创新”。而“治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产物。从“社会管理”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自治概念。同时,也要精准理解英文中“管理”内涵的变化。英文中的“管理”实际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它们以三个英文单词作为标志:一是“manage”——说的是一个由谁来管理的主体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管理最早是从男人社会才开始的。它说明,在母系社会中,既没有形成管理,也还谈不上管理的状态。因为“manage”是可以分解为是一个“man+age”即“男人+时代”的组合。二是“administer”——说的是一个怎么管理的方式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管理应该是一个能量和作用大但体积小的状态。因为在“administer”中就镶嵌并蕴含了一个“mini”即“小”的单词。西方社会的“小政府”就是由此得名和形成的。三是“govern”——这个现在被翻译为“治理”,其实说的是一个管理的效果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管理”应该是一个能使万事万物都有序和顺畅地运行起来的效果。因为在“govern”中就镶嵌并突出了一个前缀单词“go”也即“走”或“run”即“运行”的概念。英文是把中国的围棋就翻译为“go”的。

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9日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讲到“功成不必在我”的基本观点。见新华网《两会微评: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http://www.xinhuanet.com/2018-03/09/c_1122514911.htm。

③这是北京大学中国政府治理中心副主任钱元强研究员的观点。

④黄建钢:《论公共社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模块,思想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辅导员,要以身作则,利用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自觉完成大学学习的任务,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⑤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何睿祺解读了合作在“工业4.0”时代的意义,例如西门子与惠普企业(HPE)旗下安移通(Aruba)近日在通讯网络领域达成合作,就一体化通讯网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依托互补的产品组合优势,帮助客户构建从工厂车间到公司办公室的一体化通迅网络。何睿祺还提到了西门子与Bentley Systems的长期合作。双方近期宣布,将基于高度互补的软件产品组合,联合开发PlantSight云服务,以帮助用户通过简单的门户网络界面随时访问1D/2D/3D数据,从而为所有用户提供不断更新的“数字化双胞胎”工厂。由于过程工厂和持续投资项目的服务时间较长,这项云服务将为工厂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⑥黄建钢:《新公共政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On the View “Public Management Should Manage Public Mentality”

HUANG Jiangang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22, China)

Abstract: The perplexity of development is a common failing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publicity of development is a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The public mentality is both the core and the embodiment of publicity.The growth and mutuality of the public mentality are major character of the “new age”.“The national governance” is the greatest measure is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public mentality.To be stronger firstly means to be powerful in the respect of “public mentality”.The modern management of public mentality mainly focuses on th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ideal”.It is the main agent of spiritual sag to have neither ideal nor object.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aims at activating the positiveness to pursue the “publicity”.The public mentality is both the basis and the object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mentality; national governance; positive state

[中图分类号]D0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22(2019)01-0064-06

[收稿日期]2018-11-25

[作者简介]黄建钢(1959-),男,浙江上虞人,教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社会,公共政治,公共心理和公共管理。

标签:;  ;  ;  ;  ;  ;  ;  ;  ;  ;  ;  ;  

黄建钢:论“公共管理应该管理公共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