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区论文_姚琪能,詹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巷道,裂纹,应力,强度,围岩,裂缝。

塑性区论文文献综述

姚琪能,詹琦[1](2019)在《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区大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轴对称的圆形巷道塑性区大小,通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得到的塑性区半径的解析公式。针对不同性质的岩体,分析了在不同支护反力下塑性区半径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岩石质量、坚硬程度以及支护反力对塑性区大小的影响显着;圆形巷道塑性区的半径随岩石质量、坚硬程度、支护反力的增大而减小;当巷道围岩岩体质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围岩的支护反力在较小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巷道围岩不存在塑性区域。(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崔莹,屈展,赵均海,王萍[2](2019)在《井壁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的井壁围岩Ⅰ型裂缝的尖端塑性区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对井壁围岩Ⅰ型裂缝的尖端塑性区分布进行研究,建立了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边界统一解表达式,并以泥页岩井壁为例,求解出泥页岩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边界统一解,进一步推导了考虑围压作用的泥页岩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计算公式。同时讨论了不同b值、不同拉压强度比、不同强度准则下泥页岩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中间主应力发挥比例的不断增加,塑性区曲线不断平滑,塑性区裂缝尖端延长线上的裂缝扩展速率也相应降低。考虑中间主应力的积极作用可以使含张拉裂缝的井壁围岩充分发挥岩石自身强度,减小塑性区范围,同时降低裂缝在尖端延长线上的延展。(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诗语,陈景杰[3](2019)在《斜裂纹裂尖塑性区尺寸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及时准确地估算出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以承受双向拉伸的含有中心穿透斜裂纹的平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张口位移估算斜裂纹裂尖塑性区尺寸的简便方法。该方法以直裂纹模型提出的裂纹最大张口位移与裂尖塑性区尺寸间的函数关系为研究基础,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验证了直裂纹塑性区尺寸的估算方法同样适用于斜裂纹模型,并分析了不同裂纹倾角、板宽、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平面状态以及横向应力条件下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任意拉伸载荷作用下斜裂纹有限平板模型。(本文来源于《2019年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8-22)

陈张华,陈昱彤,邓洋,虞东亮,张恒[4](2019)在《软岩力学参数取值对洞室围岩变形应力及塑性区影响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地质勘测、试验得到的围岩力学参数通常是一个区间值,计算时的不同取值对地下厂房位移、应力、塑性区有一定的影响。结合蟠龙抽水蓄能工程,建立了地下洞室群叁维整体有限元模型,通过力学参数试验值的上下限取值,分析参数对主厂房位移、应力及塑性区的影响。结果表明,Ⅳ类、Ⅴ类变形弹性模量降低时,对位移影响最为显着,对应力与塑性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2种取值工况下,主厂房沿垂直厂房轴线方向的位移增幅达18%,应力和塑性区的变化在10%内。(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8期)

李臣,张文龙,汪宁,郝成[5](2019)在《基于采动影响下塑性区演化的顶板稳定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采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是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关键。针对双巷布置条件下留巷易受到相邻工作面采动影响的特点,以塔拉壕矿为研究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采动影响下留巷的应力分布、塑性区演化、支护阻力对塑性区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留巷位置应力分布随推进尺寸而增加,最终趋于稳定,且对称分布;2)留巷位置侧压系数随工作面推进度而减小,最终趋于稳定,且对称分布;3)留巷塑性区由超前150 m到滞后200 m逐渐加大且由对称分布演化为非对称性分布;4)在现有条件下加强支护阻力减小围岩塑性区的作用有限。基于塑性区形态演化设计锚杆(索)支护参数进行巷道稳定性控制,并应用于现场实际,经过现场实测和数据分析,得出基于塑性区演化的顶板稳定性控制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平,冯涛,朱永建,余伟健,任恒[6](2019)在《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及其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部软岩巷道大变形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工程试验等手段从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探讨围岩控制原理.研究发现:深部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塑性区轴比与应力集中之间的恶性循环,造成巷道围岩非均匀大变形,这是导致巷道失稳的主要原因.控制巷道塑性区最大半径方向上的围岩变形,这是关键,提出了"强化最大破坏深度围岩强度,强力控制关键区域巷道表面变形,支护结构协同控制,支护-围岩协同变形"的"两强两协同"围岩控制原理.基于该原理,设计以"可缩性桁架锚索+锚杆(索)"为核心的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协同控制方案,经工程试验表明该方案可有效地改善巷道围岩的大变形.(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尹光志,鲁俊,张东明,李铭辉,邓博知[7](2019)在《真叁轴应力条件下钻孔围岩塑性区及增透半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岩体处于叁维应力场中受开挖扰动影响钻孔、巷道围岩处于明显的真叁轴应力状态。钻孔抽采技术是煤矿广泛用于瓦斯治理的重要措施,钻孔周围塑性区是瓦斯流动的优质通道,研究钻孔围岩塑性区特性对于抽采钻孔的优化布置至关重要。为研究钻孔围岩的塑性区特性,基于广义平面应变理论分析围岩应力分布,比较几种常用强度准则(MC、Mises、D-P、MLC、SMP)的适用性和精确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MLC准则能较好地表征岩石的真叁轴强度特性。基于MLC准则推导了围岩塑性区半径公式,分析偏应力、中间主应力、岩石内摩擦角、岩石黏聚力和钻孔半径对增透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透半径随着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中间主应力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岩石内摩擦角、岩石黏聚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钻孔半径的增加而线性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中巷道支护、煤层瓦斯抽采等技术的参数设计等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高玮,肖婷,王旭,王晨[8](2019)在《两条等长共线裂纹尖端塑性区扩展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Kachanov法基本思想求解2条等长共线裂纹相互作用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分别基于Mises屈服准则和D-P屈服准则推导了裂纹尖端塑性区半径的表达式,并求得裂纹相互作用下塑性区半径的扩大倍数,其值为2条裂纹相互作用下的应力强度因子与单裂纹状态下应力强度因子比值的平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裂纹间距对塑性区扩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同一裂纹倾角下裂纹间距与裂纹长度比值越小,2条裂纹尖端的塑性区半径越大,裂纹尖端塑性区扩展速度越快,直至塑性区发生接触,且不同的裂纹倾角,裂纹尖端塑性区发生接触的条件不同。(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安百富,余伟健,吴根水,王彩龙[9](2019)在《固体充填回收房式煤柱塑性区及应力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供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回收房式煤柱采场围岩稳定性控制的理论依据,分析得到了风积沙和黄土混合物料的力学特性和最佳配比,研究了充填物料所受不同初始夯实力、液压支架组对采场煤柱塑性区及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煤柱塑性区最大截面积及煤柱所受应力逐渐增大并趋近于某一定值,且随着充填物料所受初始夯实力的增大,煤柱塑性区最大截面积及煤柱上最大压应力逐渐减小;液压支架可减少工作面周围煤柱的压应力及塑性区发育范围,但影响较小,且随着充填物料所受初始夯实力的增大,液压支架的作用逐渐减弱。结合分析结果和工程实际,设计采空区充填致密度临界值为1 684.70 kg/m~3。(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季,彭博,袁鹏[10](2019)在《深部沿空巷道顶板蝶叶塑性区“低阻微变”性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部沿空巷道出现围岩变形剧烈及支护体支护失效严重的围岩控制难题,以赵固二矿11030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支护阻力对深部沿空巷道顶板岩层主应力场及蝶叶塑性区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揭示深部沿空巷道顶板蝶叶塑性区"低阻微变"性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对于深部沿空巷道而言,现有支护工程技术和经济水平所能够提供的高强支护阻力(10~6Pa数量级水平)与围岩所受应力场(10~7Pa数量级水平)不在同一数量级水平上,属于相对较低的支护阻力,不能起到改善围岩应力状态的作用,因而无法显着改变塑性区分布形态和减小塑性区尺寸,顶板蝶叶塑性区具有"低阻微变"性。(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塑性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的井壁围岩Ⅰ型裂缝的尖端塑性区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对井壁围岩Ⅰ型裂缝的尖端塑性区分布进行研究,建立了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边界统一解表达式,并以泥页岩井壁为例,求解出泥页岩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边界统一解,进一步推导了考虑围压作用的泥页岩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计算公式。同时讨论了不同b值、不同拉压强度比、不同强度准则下泥页岩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中间主应力发挥比例的不断增加,塑性区曲线不断平滑,塑性区裂缝尖端延长线上的裂缝扩展速率也相应降低。考虑中间主应力的积极作用可以使含张拉裂缝的井壁围岩充分发挥岩石自身强度,减小塑性区范围,同时降低裂缝在尖端延长线上的延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区论文参考文献

[1].姚琪能,詹琦.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区大小分析[J].煤炭技术.2019

[2].崔莹,屈展,赵均海,王萍.井壁Ⅰ型裂缝尖端塑性区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孙诗语,陈景杰.斜裂纹裂尖塑性区尺寸计算方法研究[C].2019年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4].陈张华,陈昱彤,邓洋,虞东亮,张恒.软岩力学参数取值对洞室围岩变形应力及塑性区影响的敏感性分析[J].水力发电.2019

[5].李臣,张文龙,汪宁,郝成.基于采动影响下塑性区演化的顶板稳定性控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6].王平,冯涛,朱永建,余伟健,任恒.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及其控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尹光志,鲁俊,张东明,李铭辉,邓博知.真叁轴应力条件下钻孔围岩塑性区及增透半径研究[J].岩土力学.2019

[8].高玮,肖婷,王旭,王晨.两条等长共线裂纹尖端塑性区扩展理论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安百富,余伟健,吴根水,王彩龙.固体充填回收房式煤柱塑性区及应力演化特征[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10].李季,彭博,袁鹏.深部沿空巷道顶板蝶叶塑性区“低阻微变”性形成机理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隧道分步开挖后塑性区图老顶第一次周期来压后塑性区分...工况2下塑性区剖面图工况2下塑性区平面图工况3下塑性区剖面图工况3下塑性区平面图

标签:;  ;  ;  ;  ;  ;  ;  

塑性区论文_姚琪能,詹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