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分子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机理,手性,金鸡纳,不饱和,不对称,烷基化。
小分子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蒋伟健,陈志卫[1](2019)在《有机小分子催化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是一类连接C-C键的非常重要的反应。相比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不含过渡金属、容易制备、价格低廉、反应条件温和以及稳定性强等。文章综述了几类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对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结果表明,手性胺和手性磷酸催化剂在不对称加成中具有良好的收率及选择性,但是包含联萘酚骨架的催化剂对于大部分的共轭加成反应均具有优秀的催化作用以及优异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张志平,解鸿宇,班树荣,李青山[2](2019)在《基于金鸡纳碱的磺酰脲类小分子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鸡纳碱类衍生物广泛应用于有机小分子催化。本文采用Mitsunobu反应和磺酰基异氰酸酯的胺解,合成了4种金鸡纳碱-磺酰脲类催化剂(3a~3d),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 IR和HR-MS(ESI)表征。在优化反应条件下,3a催化硝基甲烷与查尔酮间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收率71%和33%ee。(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媛[3](2019)在《金属-塑料复合材料内小分子扩散反应动力学数学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MOF-5/聚酰胺6(PA6)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C_1~C_4烷烃为客体分子,采用分析模拟方法对小分子扩散反应动力学数学模型进行了构建。该模拟结合了周期边界条件和最小影像原理,系综选择NVT,采用Nose-Hover控温。在分子动力学模拟前,采用构形偏倚蒙特卡洛方法获得材料中扩散分子的初始状态。研究表明:烷烃在MOF-5/PA6复合材料中扩散性质的力场模拟结果与文献结果吻合较好。在205、305、505 K温度下,随着烷烃骨架电荷的增大,烷烃在复合材料中的自扩散系数逐渐减小。同时,随着扩散分子数目及扩散分子链长的增加,自扩散系数亦有所减小。(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徐清爽,郭志前[4](2019)在《反应型甲醛小分子荧光探针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醛是一种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羰基物种,基于其活性羰基与识别基团的反应类型对其进行分类,概述了NH_2基团反应型、NHNH_2基团反应型、Aza-Cope重排反应型以及待测物再生型甲醛荧光探针的反应机理,重点对再生型甲醛荧光探针的设计进行了亮点评述。从甲醛分子探针的设计理念、识别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最后对新型甲醛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发展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勋[5](2019)在《新型MOFs及POP材料吸附分离小分子碳氢化合物和催化CO_2环加成反应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的吸附分离和CO_2的高效转化为潜在应用背景,主要研究新型MOFs材料或POP材料对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的吸附分离性能以及对CO_2环加成反应的高效催化。主要涉及几种MOFs材料的合成及其对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的吸附分离性能以及高金属密度MMPF材料对CO_2与氮杂环氧丙烷的环加成反应的高效催化。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属于化学工程和材料工程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合成了新型的Ni(BDC)_(1-x)(TMBDC)_x(DABCO)_(0.5)(x=0,0.2,0.45,0.71,1)系列材料并研究其增强的C_2H_6/C_2H_4的吸附分离性能。以Ni(BDC)(DABCO)_(0.5)为母体材料,通过混合配体的方法,引入带有四甲基的TMBDC配体,合成了Ni(BDC)_(1-x)(TMBDC)_x(DABCO)_(0.5)(x=0,0.2,0.45,0.71,1)系列材料。其中,Ni(TMBDC)(DABCO)_(0.5)对C_2H_6和C_2H_4的吸附量分别达到了5.45 mmol/g和5.02 mmol/g,对C_2H_6/C_2H_4的IAST选择性达到了1.945(298 K,1 bar),并且具有优良的水汽稳定性。本文研究了超微孔材料Ni(TMBDC)(DABCO)_(0.5)对C1/C2/C3的分离性能。在超低压区,该材料对C_2H_6和C_3H_8的的吸附量分别达到了2.93 mmol/g(10 kPa)和3.37 mmol/g(5 kPa),C2/C1和C3/C1的IAST选择性分别达到了29和274,高于当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分子模拟揭示,C_2H_6和C_3H_8两种分子主要吸附分布在甲基和亚甲基的周围,揭示了Ni(TMBDC)(DABCO)_(0.5)孔道内含有大量甲基和亚甲基基团是导致材料对C_2H_6和C_3H_8高吸附容量和高选择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常温合成MIL-100(Fe)的新方法,以铁粉为金属源,采用苯醌作为促进剂,在常温下成功地合成得到RT-MIL-100(Fe)材料,并提出了氧化性自由基能促进MIL-100(Fe)在常温下的合成的机理。RT-MIL-100(Fe)在298 K,1 bar下,对C_2H_6和C_3H_8的吸附量分别达到了2.22 mmol/g和6.77 mmol/g,可用固定床在常温下将CH_4、C_2H_6和C_3H_8叁元混合气完全分离。本文采用“Click反应”合成了新型的具有叁氮唑环结构的多孔有机聚合物,CPOP,并研究了其对CH_4/C_2H_6/C_3H_8的分离性能。CPOP材料的BET比表面积达到了1038 m~2/g,并具有优异的酸碱稳定性和循环再生性能,对CH_4/C_2H_6/C_3H_8混合气体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结合DFT计算,证明了CH_4、C_2H_6和C_3H_8叁种分子在CPOP内主要吸附在叁氮唑环的周围,与N原子能形成微弱的作用力。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金属-金属卟啉有机骨架材料,MMPF-10,并研究了其对CO_2与氮杂环氧丙烷的环加成反应的催化性能。MMPF-10具有fmj拓扑结构,并且孔道内有高密度的不饱和金属Cu位点。作为非均相催化剂,MMPF-10对CO_2与氮杂环氧丙烷的环加成反应具有高效的催化活性,在100°C,2 MPa CO_2压力下,3-甲基-5-苯基恶唑烷酮的产率超过99%。(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26)
付尊蕴[6](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分子虚拟筛选和反应产率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研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为了得到疗效可靠且性质合理的药物,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此相同,在有机合成中,为了得到目标化合物或者找到高产率的反应条件,也需要进行不断地尝试。从经济环保高效的角度出发,构建各种可靠的计算模型,实现数据驱动的药物设计和有机合成是至关重要的。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机器学习表征算法,使用包含多层非线性处理单元的神经网络来学习数据表征,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指示机器应如何更改其内部参数发现数据集中的复杂结构。深度学习有多种框架,被广泛用于语音识别、视觉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并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由于各种组学和生物学数据的积累,深度学习模型已经在药物设计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并且在某些领域的表现要优于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除了药物设计外,深度学习模型凭借其强大的学习表征和数据处理能力,在逆合成路线和反应产物预测等有机合成相关问题上也有出色的表现。本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发展历史及常用算法,深度学习模型的常见框架及训练过程,并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方法在药物设计和有机合成某些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第二章首先介绍了靶点ZAK(sterile alpha motif and leucine zipper containing kinase)相关的生物学背景,指出其是治疗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的重要靶标,但目前没有专门针对ZAK的小分子抑制剂类药物上市。然后介绍了ZAK的晶体结构,分析复合物中配体和ZAK的结合模式,收集其他激酶选择性差的ZAK交叉活性小分子与其晶体结构对接,指出使用传统的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进行ZAK小分子的虚拟筛选存在高假阳性的风险。为了提高虚拟筛选的富集率,我们发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将深度学习分类模型与分子对接相结合用于ZAK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中。而且为了得到对ZAK有选择性的小分子,我们在挑选过程中还引入激酶谱预测模型,联合使用上述方法,我们成功找到了骨架结构新颖并具有选择性的ZAK小分子抑制剂。在第叁章,我们论述了深度学习在有机化学反应产率预测中的应用。我们在文献中收集高质量的Suzuki-Miyaura反应数据,并应用量化软件计算了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性质。用反应物和催化剂的量化性质和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叁个反应条件作为模型的输入,构建了深度神经网络回归模型来预测Suzuki-Miyaura的反应产率,经过超参优化,确定最优模型。最优模型不仅在模建反应数据上有良好的表现,还可以为未见过的新反应预测产率。除了预测反应产率外,我们的模型还可以根据预测的产率为反应确定高产率的反应条件,所有结果都得到了实验证实。综上所述,本文以深度学习为基本手段,并将其成功应用到的两个具体且有意义的课题中。我们发展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课题取得良好的结果,同样适用于其他相似的体系,充分肯定了深度学习是推动药物设计和有机合成实现数据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赵美君[7](2019)在《有机小分子催化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研究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手性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与人类生命健康、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手性药物可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手性农药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手性隐身材料可以消除或降低电磁干扰,减少电磁污染。因此如何高效的获得手性化合物已经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热点,目前不对称催化反应是获得手性化合物的优秀手段,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因避免使用昂贵、有毒且易残留的金属,在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备受瞩目。但是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尚存在不足之处,如催化剂用量大、反应时间长、催化效果差、普适性差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有机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的研究,探索有机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的基础理论,以期改进有机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的不足之处,扩展催化剂类型,获得更好的立体选择性,拓宽底物范围,为手性化合物的科学事业提供发展动力。方法:本文通过将硫脲及脯氨醇类衍生物催化剂用于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考察溶剂、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立体选择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并探究其底物适用范围,考察普适性。结果:硫脲类衍生物有机催化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研究方案中,筛选出最佳的反应条件为:5 mol%催化剂3f,叁氯甲烷为溶剂,室温反应。应用于13种不同取代基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优秀的产率(80-97%)和反应立体选择性(86-99%ee)。脯氨醇类衍生物有机催化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方案中,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为:10 mol%催化剂5b,甲苯为溶剂,室温反应。应用于10种不同取代基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优秀产率(88-99%)及中等反应立体选择性(46-66%ee)。结论:本文通过对有机小分子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的分析和研究,拓展了适用于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类型,硫脲类及脯氨醇类催化剂首次被应用于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功加成反应,筛选出的硫脲类催化剂3f最佳反应条件普适性较好,筛选出脯氨醇类催化剂5b最佳反应条件普适性有待于提高,为手性化合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25)
冯伟[8](2019)在《碳—碳骨架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偶联合成及热分解的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化学可以用于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化学反应预测。高能量密度化合物的裂解和液相下的偶联反应,由于其反应瞬时,中间体复杂多变以及产物多样性等特点,限制了实验手段对其反应过程的准确观测和解释,亟需借助理论化学计算来研究其深层次机理。本论文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别对液相下铁催化醇的交叉偶联反应以及气相下高能量密度化合物的热解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1)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乙酰丙酮亚铁催化苯甲醇和1-苯基乙醇的烷基化反应。该反应包括叁个连续的阶段:(1)催化剂铁中心夺取反应物中的氢,将反应物氧化成相应的中间产物醛或酮;(2)中间产物经过羟醛缩合反应形成查耳酮;(3)查耳酮的C=C或C=O不饱和键接受催化剂铁中心上的氢,生成最终产物二氢查儿酮或1,3–二苯基–1–丙醇。实验中发现该反应仅仅通过调节溶剂(对二甲苯)的用量就可以实现产物的选择性,并且产率都在90%以上。我们认为反应唯一副产物水可能是影响产物选择性的关键。为此,我们研究了催化剂八个夺氢过渡态和四个脱氢过渡态。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反应存在两种类型的Fe…H…C过渡态:醇负离子的两个氢原子指向催化剂配体的同一个氧原子(I型);醇负离子的苯环几乎与催化剂配体平面平行(II型)。反应中生成的中间产物二氢查耳酮是否继续氢化还原是决定产物选择性的关键。此外,计算结果表明,水作为反应的唯一副产物,它的存在几乎不影响催化剂夺氢和查耳酮C=C双键的还原反应。但是水的存在明显增加了二氢查耳酮的氢化还原的反应能垒,并使两种加氢主导反应途径发生了互换(I型和II型)。我们对二氢查耳酮氢化还原过程进行了分子轨道和电荷分析,并通过对乙酰丙酮亚铁的修饰,设计了2种目标产物为二氢查耳酮的催化剂。2)我们研究了1–氯–1,1–二硝基–2–(N–氯脒基)乙烷(CDNCE)与单甲基肼(MMH)发生自燃的反应机理,并确定了6条主要的反应通道。明确了两个原子级别的关键因素:(1)在反应最初阶段形成的2CDNCE·MMH复合物会释放大量热量(23.4 kcal/mol),实现体系最初的热聚集和温度升高;(2)初始反应为MMH的中间氮亲核进攻CDNCE的sp~3杂化的碳原子,这也是分解路径的决速步。初始反应的活化能垒为27.4 kcal/mol,低于CDNCE分解所需的能量。同时,反应动力学的计算表明室温下CDNCE分解生成NO_2的速率常数比亲核反应速率常数低4个数量级。3)我们计算了1–氯–1,1–二硝基–2–(N–氯脒基)乙烷的几何结构、自然电荷布局分析和电子密度、HOMO–LUMO、电子亲和能、分子表面静电势、约化密度梯度以及它的热分解机理。得到了两条最优的分解路径:硝基-亚硝基重排路径;生成HONO的协同分解路径。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两种碳–碳键的协同断裂作为初始反应时的活化能都只有约60 kcal/mol。此外,还对其密度、标准摩尔生成焓、爆速和爆压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预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宇辰[9](2019)在《铜和有机小分子协同催化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作为一种廉价的金属催化剂已经成为化学家们的研究热点,铜催化的化学转化类型也呈爆发式增长。在近几十年中,铜和有机小分子联合催化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化学家们已经开发了铜/手性胺、铜/手性Br(?)nsted酸、铜/手性Br(?)nsted碱以及铜/手性Lewis碱联合催化体系,发展了许多单一催化体系难以完成的反应并实现立体选择性控制。因此,开发新的联合催化体系并实现更加丰富的化学转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研究了多种铜配合物和手性碱联合催化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高效构建了结构多样的手性杂环化合物及合成中间体。通过铜和手性Br(?)nsted碱协同催化策略,我们发展了乙炔基苯并恶嗪酮与丙二腈衍生物的不对称炔丙基取代/氢胺化串联反应,合成了结构多样的手性3-吲哚啉丙二腈衍生物。协同催化体系中的手性铜配合物及奎宁-脲催化剂对反应立体选择性的控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二者构型匹配才能获得最佳的反应结果。二氢呋喃衍生物不仅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医药中间体中,还是一类非常有用的合成中间体。我们利用铜和手性Br(?)nsted碱的协同催化策略发展了乙炔基碳酸乙烯酯与丙二腈的不对称[3+2]串联环化反应,高收率和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多取代二氢呋喃衍生物。产物含有的炔基及氰基官能团,可以进行多种化学转化,合成结构更复杂的手性分子。我们分别利用手性异硫脲和铜协同催化体系以及手性异硫脲和布朗斯特酸协同催化体系发展了 α,β-不饱和芳酯与烯胺的不对称[3+3]串联环化反应,成功拓展了手性异硫脲经α,β-不饱和酰基铵盐中间体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的类型,实现了结构多样的手性二氢吡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继江[10](2019)在《含α-二亚胺配体的Mg-Mg键化合物对(异)腈类小分子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金属键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成键方式与电子结构,因此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主族元素的金属?金属键化合物因其低价态、低配位数的金属中心而被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尤其是对第ⅡA主族元素的金属?金属(Mg?Mg)键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2007年,首例含低价态镁Mg(Ⅰ)的镁?镁键化合物[L~1MgMgL~1](L~1={[(Ar)NC(Me)]_2CH}~–,[(Ar)NC(NiPr_2)N(Ar)]~–,Ar=Dip)被分离出来,并在结构上得到了表征。随后,我们课题组在2009年合成了含α-二亚胺配体的Mg?Mg键化合物[K(THF)_3]_2[L~(2-)Mg-MgL~(2-)](L=[(2,6-iPr_2C_6H_3)NC(Me)]_2)(1)。最近,我们课题组利用邻苯二胺和菲?二亚胺配体配体分别得到了对应的Mg-Mg键化合物。本文主要基于化合物1,探索了其在(异)腈类小分子以及白磷活化方面的应用,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此外,用DFT量化计算对其电子结构进行理论研究。全文分为叁个部分:一、概括了金属-金属键化合物的发展历程,详细总结了含不同配体的低价态镁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以及其在活化小分子和合成当中的应用。二、探究化合物1对腈类小分子的反应活性,分别与2当量和3当量的叁甲基氰硅烷反应,硅-碳键被还原断裂形成氰根离子桥连的四核镁化合物[L_4Mg_4(μ-CN)_4K_4(THF)_6](2)与[L_4Mg_4(μ-CN)_4((Me)_3SiCN)_2K_4(THF)_4](3),与叁甲基乙腈反应得到碳-碳键断裂形成的CN~?桥连的四核镁化合物[L_4Mg_4(μ-CN)_4(tBuCN)_2K_4(THF)_4](4)与叔丁基镁化合物(5),与异丁腈和环己基甲腈分别反应,经还原消除α-H得到由烯酮亚胺配体桥连的产物[{K(THF)_2LMg(N=C=CMe_2)}_2](6)与[{K(Tol)LMg(N=C=CC_5H_(10))}_2](7)。对得到的产物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结构,用IR,NMR等光谱手段和元素分析等进行表征,并用DFT计算进行理论研究。叁、化合物1与2当量的P_4反应,使P?P键断裂,P原子重排形成含有叁种类型P原子的[P_7]~(3?)笼子做桥连配体,溶剂化的K~+与[P_7]~(3?)笼子以及α-二亚胺配体的相互作用使[L_2Mg_2P_7K(THF)_2]发生二聚形成化合物8,对其用NMR与DFT进行表征和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5-01)
小分子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鸡纳碱类衍生物广泛应用于有机小分子催化。本文采用Mitsunobu反应和磺酰基异氰酸酯的胺解,合成了4种金鸡纳碱-磺酰脲类催化剂(3a~3d),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 IR和HR-MS(ESI)表征。在优化反应条件下,3a催化硝基甲烷与查尔酮间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收率71%和33%ee。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分子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蒋伟健,陈志卫.有机小分子催化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9
[2].张志平,解鸿宇,班树荣,李青山.基于金鸡纳碱的磺酰脲类小分子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的应用[J].合成化学.2019
[3].张媛.金属-塑料复合材料内小分子扩散反应动力学数学模型构建[J].塑料科技.2019
[4].徐清爽,郭志前.反应型甲醛小分子荧光探针进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王勋.新型MOFs及POP材料吸附分离小分子碳氢化合物和催化CO_2环加成反应的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付尊蕴.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分子虚拟筛选和反应产率预测[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9
[7].赵美君.有机小分子催化蒽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工艺优化研究报告[D].延边大学.2019
[8].冯伟.碳—碳骨架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偶联合成及热分解的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张宇辰.铜和有机小分子协同催化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0].王继江.含α-二亚胺配体的Mg-Mg键化合物对(异)腈类小分子的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