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胚胎调节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戊烯基黄酮,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受体,受体—配体对接
胚胎调节剂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强[1](2007)在《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神经保护和促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指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并产生受体激动和/或拮抗作用的配体化合物,可分为雌激素受体激动剂、拮抗剂和选择性调节剂(兼具两种活性)。雌二醇是活性最强的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维护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生理活性具有组织和细胞特异性,并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淫羊藿(Herba Epimedii)是一味经典的补益中药,具有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功能、防治骨质疏松、增强机体免疫力及调节内分泌等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淫羊藿苷(icaritin,ICA)为异戊烯基黄酮苷类化合物,淫羊藿素(icaritin,ICT)和去甲淫羊藿素(desicaritin,DICT)是ICA的体内代谢组分,也有少量存在于淫羊藿中。鉴于大豆黄素前体经脱糖基去甲基后所形成的苷元呈现雌激素样作用,本研究采用类似的结构修饰思路制备而得ICT和DICT。采用MCF-7/BOS细胞增殖试验(E-SCREEN法)检测此叁个化合物是否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并对相关机制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二章拓宽了对异戊烯基黄酮类结构类似物的雌激素样活性构效关系研究。鉴于许多难治性复杂疾病如神经退行性改变等均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异常相关,而雌二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在神经发育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神经保护和神经分化方面的可能活性和机制,旨在为此类植物来源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防治神经退行性改变的活性提供依据。第一章淫羊藿素及去甲淫羊藿素的雌激素样活性及机制研究为评价ICA、ICT和DICT的雌激素样活性并对机制进行探索,本研究采用E-SCREEN法和雌激素受体效应基因检测法相结合进行活性评价。实验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RT-PCR法检测雌激素受体效应基因表达变化,并运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作为工具药对雌激素受体依赖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ICT、DICT可显着促进MCF-7/BOS增殖,呈现较强的雌激素样作用,而ICA则无此效应。细胞周期分析显示ICT和DICT促MCF-7/BOS增殖效应与S期细胞增加有关,该效应类似于雌二醇。此增殖效应在1 n mol/L-10 mol/L之间呈现量效关系,并可被雌激素受体完全阻断剂ICI182,780抑制。ICT和DICT处理24 h能显着增加雌激素效应基因PgR和pS2的表达,该效应也能被ICI 182,780所阻断。因此可推断ICT和DICT可视为两种新的植物来源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其雌激素样效应是经由雌激素受体介导的。第二章异戊烯基黄酮类衍生物雌激素样活性构效关系研究及机制探讨基于ICA、ICT和DICT由于取代基团不同带来的雌激素活性差异,本研究对系列异戊烯基结构类似物进行了进一步考察,采用生物活性评价和计算机辅助受体一配体对接实验(DOCKING)相结合的方法对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雌激素样活性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与ICT结构类似的异戊烯基黄酮类衍生物普遍具有雌激素样活性,但活性强弱有所不同,异补骨脂黄酮(isobavachin,IBA)活性最强,ICA无此活性,其雌激素样活性强弱排序如下:雌二醇>IBA>4',5,7-叁羟基-8-异戊烯基黄酮(4',5,7-Dihydroxy-8-prenylflavone)>4',7—二羟基-8-异戊烯基黄酮(4',7-Dihydroxy-8-prenylflavone)>DICT>ICT>>ICA(无活性)。周期分析和雌激素受体效应基因、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上调雌激素效应基因和蛋白pS2、PgR的表达,通过增加G1/S期细胞比例来促进细胞增殖,这些效应均可被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所抑制,表明了其雌激素受体依赖性的特点。DOCKING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的活性强弱与其和雌激素受体的亲和力一致,ICA由于巨大的空间位阻作用不易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而不具备活性。该类化合物由于取代基及分子极性不同而表现活性强弱差异,异戊烯基是此类化合物的重要结构特征之一。该部分研究表明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样活性,并解释了此类化合物的部分构效关系。第叁章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淫羊藿素对Aβ肽所致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近年来,雌激素在防治神经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受到极大关注,但对其治疗地位和作用机理尚存在较大争议,雌激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治疗地位与价值也远未阐明亟待获得肯定。鉴于雌二醇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对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AD防治中的潜在价值及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由于淀粉样蛋白所致神经损伤是AD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Aβ_(25-35)则是β淀粉样蛋白的毒性片断,本实验采用Aβ_(25-35)致原代培养大鼠胚胎神经细胞毒性损伤模型,用以评价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对机制进行研究。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原代培养神经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评价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检测评价细胞生存状况,AO/EB染色用于初步评价细胞凋亡情况,JC-1染色法评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ICT能够浓度依赖性地抵抗Aβ_(25-35)所致的神经细胞毒性损伤,表现为细胞生存率升高,培养基中LDH释放减少,神经元染色质固缩减少。该过程与神经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Ψm)改变及Bcl-2家族蛋白表达变化有关。ICT能抵抗Aβ_(25-35)所致神经细胞△Ψm损失,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该活性能被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部分拮抗,表明该作用是雌激素受体依赖性的;ERK-MAPK抑制剂PD98059也能部分拮抗ICT的神经保护作用,表明ERK-MAPK通路也参与了该神经保护过程。第四章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淫羊藿素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诱导作用AD是以神经元损伤丢失为特征的难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细胞移植治疗是未来的治疗前景之一。目前,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用于退行性改变的细胞替代治疗,及药物介入细胞替代治疗的前景已引起关注。主要研究进展集中在简化诱导步骤,缩短诱导时间及控制神经细胞发生途径接近体内神经细胞发生过程等方面。与此同时,部分研究表明,某些小分子药物可通过调节ES细胞微环境控制其分化命运,为ES细胞的定向分化开辟了新思路。上述研究结果提示,ICT可经由雌激素受体和ERK-MAPK通路保护原代培养胎鼠神经细胞免受损伤,提示发育中神经细胞可能存在ICT作用环节。而且有研究表明,某些小分子药物可通过调节ES细胞微环境控制其分化命运。本实验利用小鼠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模型,旨在探索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ES细胞分化神经细胞潜在的促进作用,并对分化过程中的生物信息变化和分化机制作初步研究。实验采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作为阳性药,采用4- 4+拟胚体分化法构建ES细胞分化模型,用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标记的方法评价E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诱导下神经前体细胞标志蛋nestin和神经元标志蛋白β-TublinⅢ阳性表达细胞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ES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ICT(0.01~1μmol/L)和RA(0.1μmol/L)能促进E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显着增加ES细胞分化而来的前体细胞(d 9+0)和成熟神经元细胞(d 8+10)数量。RT-PCR法检测发育标志基因结果显示,ICT和RA能增加ES细胞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和外胚层发育基因Fgf、Branchy的表达,并延长表达时相。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神经标志蛋白β-TublinⅢ和胆碱能神经标志蛋白(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在分化后期(d8+0开始)表达不断增加。d 8+5和d 8+10,RA和ICT处理组β-TublinⅢ、ChAT蛋白表达显着增加,提示RA和ICT具有促进E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并且分化的细胞中包含胆碱能神经。分化机制初步探索结果显示,ICT组和RA组p38磷酸化水平较溶剂对照组低,而ERK磷酸化水平略为偏高。鉴于p38在ES细胞定向分化过程的分子开关作用,本实验结果提示ICT可能是通过抑制p38蛋白磷酸化的途径促进E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为论证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上述促分化共性作用,进一步对IBA进行了促定向分化作用检测。结果显示,其促ES细胞定向分化神经细胞作用与ICT相近似,而ICA则无明显的活性,表明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异戊烯基黄酮可能具有此类促分化共性作用,该活性与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呈相关性。第五章生物活性导向法分离中药补骨脂中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前述实验表明,IBA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样活性。鉴于ICT来源于补益中药淫羊藿,IBA也是补益中药补骨脂的化学成分之一,本研究采用E-SCREEN生物活性导向法分离补骨脂的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样活性组分,旨在为进一步作构效关系研究提供化合物来源。本研究采用醇提法获取补骨脂药材粗提品,以液液萃取、柱层析分离、HPLC分析、LC-MS、NMR结构解析为主要方法,以E-SCREEN法评价各层次组分雌激素样活性(生物活性导向)进行逐步分离。最终得4个雌激素活性化合物,其中叁个为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异补骨脂查尔酮(isobavachalcone)、新异补骨脂黄酮(neobavaisoflavone)和8-异戊烯基大豆素(8-prenyldaidzein)。本研究工作为补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结论1、ICT、DICT和IBA等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该作用经由雌激素受体介导,通过调控雌激素受体效应基因蛋白表达和调节细胞周期发挥作用,是一类新型结构的植物来源雌激素受体调节剂。2、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构效关系具有以下特点:异戊烯基是此类化合物的重要共性特征之一;取代基位置和疏水性强弱可影响其内在活性;与雌激素受体的亲和力大小是影响其活性强弱的主要因素之一,分子中糖基取代可影响受体—配体亲和力而使其丧失活性。3、ICT具有抗Aβ_(25-35)所致原代培养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该作用能被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和ERK-MAPK激酶抑制剂PD 98059部分阻断。表明该保护作用是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并与ICT上调Bcl-2蛋白,阻断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4、ICT和IBA具有诱导小鼠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含ChAT阳性表达细胞)的作用,是一类有前景的分化诱导剂;该类异戊烯基黄酮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促分化作用与雌激素样活性有关,但并不完全通过ER依赖性途径发挥作用,ICT引起的p38低磷酸化水平可能是此类化合物促分化的重要因素。5、同属补益中药的淫羊藿与补骨脂中,含有多种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异戊烯基黄酮类,推测补益中药中所含雌激素样活性成分是其相关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6-01)
朱王飞[2](2005)在《不同胚胎代谢调节剂对蛋鸡产蛋、生长、免疫性能及抗热应激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应用V_E、V_C及普鲁卡因组合的生理调节剂在蛋鸡胚胎期进行调控后,对出壳后的鸡体代谢所产生的影响。本试验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组合试验组,即试验1组(V_E+V_C)、试验2组(V_E+普鲁卡因)、试验3组(V_E+V_C+普鲁卡因),试验分成叁个系列: 系列一:不同胚胎代谢调节剂促进蛋鸡产蛋及免疫性能的研究 本试验应用胚胎期调节剂对蛋鸡胚胎期进行调控,研究胚胎调节剂对出壳后的蛋鸡的生长、产蛋性能以及胚胎调节剂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产蛋期,与对照组相比,平均蛋重,试验各组30-41周龄均达到极显着(P<0.01)。产蛋率,试验2组在38-41周龄和试验3组在34-37周龄均显着提高(P<0.05)。总产蛋量,试验1组在34-41周龄和试验2组在30-41周龄均显着提高(P<0.05)。免疫功能,脾脏重与体重比,试验2组提高86.13%,差异显着(P<0.05);试验1组在加强免疫后的14天和28天ND抗体效价值分别达到6.167±0.307(P<0.01)和6.667±0.211(P<0.01),差异极显着;试验2组在14天和28天时抗体效价值分别达6.500±0.224(P<0.01)和6.167±0.307(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生殖器官,卵巢重与体重比和子宫重与体重比,试验1组提高64.60%(P<0.05)和34.18%(P<0.05),试验2组和3组差异不显着。优势卵泡、(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5-05-01)
华棣[3](2005)在《不同胚胎代谢调节剂对蛋鸡内分泌、抗氧化及产蛋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维生素E(V_E)、维生素C(V_C)及普鲁卡因组成Ⅰ、Ⅱ、Ⅲ型代谢调节剂组合,以合适剂量注射到入孵前的罗曼蛋鸡种蛋中,对蛋鸡胚胎期进行调控,研究胚胎代谢调节剂对蛋鸡的生长发育、内分泌、抗氧化及产蛋性能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分成两个系列: 系列一:该系列所用Ⅰ型调节剂(V_E+普鲁卡因),组合成低、高两个剂量组合,作为试验1、2组,在入孵前注射到罗曼蛋鸡种蛋中。对照0组的种蛋不作处理。通过对出壳后的母鸡生长、产蛋性能和内分泌性能进行测定分析,旨在了解胚胎代谢Ⅰ型调节剂对出壳后蛋鸡产蛋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0-18周龄期间各组蛋鸡体重没有显着差异;各组开产情况没有显着差异;在22-31周龄期间,与对照0组相比,试验2组产蛋率、总产蛋量分别显着性提高14.47%(P<0.05)、14.17%(P<0.05),试验1组差异不显着,各组平均蛋重无明显变化;在22-61周龄期间,与对照0组相比,试验2组产蛋率显着性提高6.68%(P<0.01),试验1组差异不显着。 2、60周龄时,试验2组蛋鸡血清叁碘甲腺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分别比对照0组提高46.67%(P<0.05)、37.14%(P<0.05);在蛋鸡排卵周期中,试验2组整个排卵周期的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总平均水平分别比对照0组提高28.39%(P<0.01)、5.63%(P>0.05)、18.10%(P>0.05)、9.78%(P>0.05)。说明采用合适剂量的V_E、普鲁卡因组合能提高机体内分泌代谢水平,提高产蛋率,改善蛋鸡产蛋性能。(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5-05-01)
孙镇平,华棣,朱王飞,姚文武[4](2004)在《生理调节剂调控蛋鸡胚胎期发育促进产蛋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促进蛋鸡生殖潜力的发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壳后蛋鸡的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内分泌等方面。本研究在罗曼蛋鸡第二次胚胎发育期,采用不同剂量组合的促细胞分化素,对300枚种蛋中胚层发育代谢进行生理学调控,以改善出壳后蛋鸡的生产性能。除正常对照组外,设4个试验组,调节剂剂量分别为:0.015ml/枚,0.04ml/枚,0.05ml/枚,0.06ml/枚。入孵前的种蛋进行常规处理,出壳后饲养管理条件一致,测定了24-28周龄各组蛋鸡产蛋性能以及蛋品质方面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对照组、试验1、2、3、4组的开产时间分别为136、132、139、137和137日龄;(本文来源于《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08-01)
胚胎调节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研究应用V_E、V_C及普鲁卡因组合的生理调节剂在蛋鸡胚胎期进行调控后,对出壳后的鸡体代谢所产生的影响。本试验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组合试验组,即试验1组(V_E+V_C)、试验2组(V_E+普鲁卡因)、试验3组(V_E+V_C+普鲁卡因),试验分成叁个系列: 系列一:不同胚胎代谢调节剂促进蛋鸡产蛋及免疫性能的研究 本试验应用胚胎期调节剂对蛋鸡胚胎期进行调控,研究胚胎调节剂对出壳后的蛋鸡的生长、产蛋性能以及胚胎调节剂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产蛋期,与对照组相比,平均蛋重,试验各组30-41周龄均达到极显着(P<0.01)。产蛋率,试验2组在38-41周龄和试验3组在34-37周龄均显着提高(P<0.05)。总产蛋量,试验1组在34-41周龄和试验2组在30-41周龄均显着提高(P<0.05)。免疫功能,脾脏重与体重比,试验2组提高86.13%,差异显着(P<0.05);试验1组在加强免疫后的14天和28天ND抗体效价值分别达到6.167±0.307(P<0.01)和6.667±0.211(P<0.01),差异极显着;试验2组在14天和28天时抗体效价值分别达6.500±0.224(P<0.01)和6.167±0.307(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生殖器官,卵巢重与体重比和子宫重与体重比,试验1组提高64.60%(P<0.05)和34.18%(P<0.05),试验2组和3组差异不显着。优势卵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胚胎调节剂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强.异戊烯基黄酮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神经保护和促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
[2].朱王飞.不同胚胎代谢调节剂对蛋鸡产蛋、生长、免疫性能及抗热应激能力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5
[3].华棣.不同胚胎代谢调节剂对蛋鸡内分泌、抗氧化及产蛋性能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5
[4].孙镇平,华棣,朱王飞,姚文武.生理调节剂调控蛋鸡胚胎期发育促进产蛋性能的研究[C].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