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以及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顶部的拉环组件以及设置在壳体两侧的防护盖;拉环组件包括:金属片以及与金属片连接的塑胶片,金属片与壳体滑动连接;塑胶片包括与金属片连接且可弯折的支腿以及与支腿连接的拉环;防护盖转动连接在壳体的两侧并且与裸露在壳体外的接线柱相对应,以将接线柱覆盖而绝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轻便、易操作;安装稳固性好且能够实现多角度弯折拉动,避免拉环只在唯一方向运动而出现锁死的情况;还能实现对裸露在壳体外侧的接线柱的绝缘性能保护。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顶部的拉环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的防护盖;所述拉环组件包括:金属片以及与所述金属片连接的塑胶片,所述金属片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塑胶片包括与所述金属片连接且可弯折的支腿以及与所述支腿连接的拉环;所述防护盖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的两侧并且与裸露在所述壳体外的接线柱相对应,以将所述接线柱覆盖而绝缘。
设计方案
1.一种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顶部的拉环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的防护盖;
所述拉环组件包括:金属片以及与所述金属片连接的塑胶片,所述金属片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塑胶片包括与所述金属片连接且可弯折的支腿以及与所述支腿连接的拉环;
所述防护盖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的两侧并且与裸露在所述壳体外的接线柱相对应,以将所述接线柱覆盖而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上远离所述支腿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金属片上与所述支腿连接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内分别设有固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呈T形,所述第二固定槽以所述第一固定槽为中心对称分布,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呈三角形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为条形孔,所述固定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拉环组件的运动方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通过穿过所述固定孔的铆钉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孔的长度大于所述铆钉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环包括与所述支腿连接的连接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承力部以及成型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承力部上的环孔;所述承力部具有沿向下延伸的凸缘,使得所述承力部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所述承力部的内表面为相对于所述环孔中心线倾斜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凸缘的内表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的厚度小于所述拉环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包括盖本体、设置在所述盖本体一端的悬臂以及设置在所述盖本体另一端的扣合部;所述盖本体具有与所述壳体外部轮廓形状配合的容纳腔,所述悬臂上设有与所述壳体转动配合的转轴,所述扣合部具有与所述壳体卡扣配合的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安装槽以及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卡槽。
10.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端子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端子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接线柱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以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源类连接器拉环结构多为水平和竖直正交对称结构,对应的拉环结构复杂,固定繁琐,受力弯折角度小,整体厚重,且拉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锁死现象。而且,现有连接器的拉环结构仅能沿一个方向(多为水平方向)移动进行解锁,操作起来比较限制,不能在多个方向或多角度实现拉环解锁工作。而且现有连接器中用于对接线的接线柱起绝缘保护,防止其露在壳体外的防护盖存在结构繁琐、笨重,反向弯折角度过大时容易断裂,且恢复难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连接器的多角度弯折平面式拉环结构,以解决现有拉环结构复杂、厚重、受力弯折角度小、无法多角度弯折解锁以及易锁死的问题以及一种转动式防护盖,以解决现有防护盖结构繁琐、笨重,反向弯折角度过大时容易断裂,且恢复难的问题并对接线柱起到保护。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顶部的拉环组件以及设置在壳体两侧的防护盖;
拉环组件包括:金属片以及与金属片连接的塑胶片,金属片与壳体滑动连接;塑胶片包括与金属片连接且可弯折的支腿以及与支腿连接的拉环;
防护盖转动连接在壳体的两侧并且与裸露在壳体外的接线柱相对应,以将接线柱覆盖而绝缘。
进一步地,在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金属片上远离支腿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槽,金属片上与支腿连接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槽,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内分别设有固定孔。
进一步地,在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金属片呈T形,第二固定槽以第一固定槽为中心对称分布,并且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呈三角形分布。
进一步地,在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固定孔为条形孔,固定孔的长度方向与拉环组件的运动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在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金属片通过穿过固定孔的铆钉与壳体滑动连接,固定孔的长度大于铆钉的直径。
进一步地,在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拉环包括与支腿连接的连接部、与连接部连接的承力部以及成型在连接部和承力部上的环孔;承力部具有沿向下延伸的凸缘,使得承力部的厚度大于连接部的厚度;承力部的内表面为相对于环孔中心线倾斜的斜面,斜面与凸缘的内表面连接。
进一步地,在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支腿的厚度小于拉环的厚度。
进一步地,在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防护盖包括盖本体、设置在盖本体一端的悬臂以及设置在盖本体另一端的扣合部;盖本体具有与壳体外部轮廓形状配合的容纳腔,悬臂上设有与壳体转动配合的转轴,扣合部具有与壳体卡扣配合的凸起。
进一步地,在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壳体具有与转轴配合的安装槽以及与凸起配合的卡槽。
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端子以及上述的连接器壳体,连接端子设置在壳体内,连接端子与接线柱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拉环结构的两个组成部分:金属片和塑胶片均为片状体,在结构上相对于原来的结构简单轻便,操作起来更加容易;本实用新型的拉环结构通过金属片与连接器外壳固定,通过塑胶片对拉环进行拉动,既保证了安装的稳固性,同时利用塑胶片的可变性形,又能够实现多角度弯折拉动,避免拉环只在唯一方向运动而出现锁死的情况。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凸缘,增大了拉环承力部与手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在拉动过程中在手指上形成的压强,优化人手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金属片上设置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以及设置在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内的固定孔,定位整个拉环结构,保证拉环平面度,定位简单,相同使用情况下,连接更加可靠,拉环折弯角度可满足正负90°拉动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盖通过两个旋转轴及悬臂与壳体配合,实现防护盖的旋转、反向弯折、快速回复等功能。扣合部通过与壳体配合,实现壳体的固定及解锁功能,从而实现对裸露在壳体外侧的接线柱的绝缘性能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壳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壳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拉环组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拉环组件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拉环组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盖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拉环组件在不同弯折角度下的状态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中:10-连接器;11-连接端子;100-拉环组件;101-塑胶片;102-金属片;111-支腿;112-拉环;114-连接部;115-承力部;116-凸缘;117-环孔;118-斜面;121-第一固定槽;122-第二固定槽;123-固定孔;124-限位孔;125-铆钉;200-壳体;201-安装槽;202-卡槽;300-防护盖;301-盖本体;302-悬臂;303-扣合部;311-容纳腔;312-转轴;313-凸起;400-接线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带拉环结构的连接器壳体,包括壳体200、设置在壳体200顶部的拉环组件100以及设置在壳体200两侧的防护盖300。
请参照图5至图7,本实用新型的拉环组件100,包括:金属片102以及与金属片102连接的塑胶片101。金属片102与壳体200滑动连接。金属片102与塑胶片101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卡接,将塑料片的夹持在金属片102上;也可以将金属片102直接放入模具中通过注塑成型将金属片102与注塑成型得到的塑胶片101连接固定。为保证连接的稳固性和生产的便利性,优选将注塑成型将金属片102和塑胶片101连接固定。
请参照图5和图6,塑胶片101包括与金属片102连接且可弯折的支腿111以及与支腿111连接的拉环112。支腿111与金属片102固定连接。在拉动过程中,通过支腿111将拉力分散并且均衡地传递给金属片102,避免仅在一处反复受力,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支腿1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腿111对称设置在拉环112的两侧。支腿111厚度小于拉环112的厚度,易于弯折,使得整个塑胶片101在向不同方向拉动的过程中弯曲变化,使得拉动起来更加方便省力,而且也更容易实现塑胶片10190°大幅度弯曲。
请参照图5和图6,拉环112包括与支腿111连接的连接部114、与连接部114连接的承力部115以及成型在连接部114和承力部115上的环孔117。如图1所示,承力部115具有沿向下延伸的凸缘116,使得承力部115的厚度大于连接部114的厚度。凸缘116的存在增大了承力部115与手指之间的接触面积,对应地则降低了手指在该处所承受的压强,降低对手指的伤害,增加了手指在拉动过程中的舒适度。而且,承力部115的内表面为相对于环孔117中心线倾斜的斜面118,斜面118与凸缘116的内表面连接,进一步增加了手指与承力部115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手指舒适度。整个拉环112部分仅在承力部115设有凸缘116,是从实际应用考虑的,因为只有在远离支腿111的一侧,才需要对拉环112进行施力,靠近支腿111的另一侧,即拉环112的连接部114,则不需要对其进行施力;而且,这样的设计既能够达到减小对手指伤害的目的,同时又不会增加拉环112其他部分的结构厚度,使得整个拉环112结构依然保持薄片状,拉动起来十分轻便,也更有利于与壳体200之间配合。凸缘116的形状与拉环112的承力部115的弧形形状保持形状匹配,也为圆弧形。凸缘116的位置不限于图中所示的设置在承力部115的下方,也可以设置在承力部115的上方。
请参照图6,金属片102上远离支腿111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槽121,金属片102上靠近支腿111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槽122。第一固定槽121和第二固定槽122内分别设有固定孔123,第二固定槽122内固定有支腿111。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金属片102呈T形,第二固定槽122以第一固定槽121为中心对称分布,并且第一固定槽121和第二固定槽122呈三角形分布。固定孔123为条形孔,固定孔123的长度方向与拉环组件100的运动方向相同。金属片102通过穿过固定孔123的铆钉125与壳体200滑动连接,固定孔123的长度大于铆钉125的直径,以便金属片102能够在固定孔123内滑动。第一固定槽121和第二固定槽122的设定是为了容纳与固定孔123配合的铆钉125,将安装后的铆钉125收容在槽内,避免铆钉头凸出,在使用过程中刮蹭;同时,第二固定槽122还能够容纳支腿111。第二固定槽122的数量为两个,并且以第一固定槽12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在第一固定槽121和第二固定槽122内的固定孔123,形成三点定位,确保在拉动过程中金属片102相对于壳体200的相对位置不变,减少拉动过程中的摆动量,并且保证平面度,不至于上下倾斜。如图2所示,金属片102呈T形。两个第二固定槽122设置在金属片102的横向段的两端,第一固定槽121设置在金属片102的竖向段的端部。固定孔123为条形孔,为拉动拉环结构提供一定的移动距离。第一固定槽121内还设有限位孔124。限位孔124用于与连接器中解锁机构配合,通过限位孔124的止挡作用实现解锁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塑胶片101有3个独立的工作区域。水平滑动工作区:通过三个铆钉125将金属片102部位固定在壳体200上,同时保留一定的活动间隙;手动施力工作区:满足常人手指操作孔径大小,设置塑胶厚度及外形,满足人手舒适感要求;弯折区:通过设计塑胶片101薄壁区厚度,悬臂302长度及形状,实现塑胶正负90°弯折不断裂及水平抗拉力>100N功能。
请参照图1和图8,防护盖300转动连接在壳体200的两侧并且与裸露在壳体200外的接线柱400相对应,以将接线柱400覆盖而绝缘。如图8和图9所示,防护盖300包括盖本体301、设置在盖本体301一端的悬臂302以及设置在盖本体301另一端的扣合部303。盖本体301具有与壳体200外部轮廓形状配合的容纳腔311,悬臂302上设有与壳体200转动配合的转轴312,扣合部303具有与壳体200卡扣配合的凸起313。如图4和图11所示,壳体200具有与转轴312配合的安装槽201以及与凸起313配合的卡槽202。
防护盖300通过两个旋转轴312及悬臂302与壳体200配合,实现防护盖300的旋转、反向弯折、快速回复等功能。扣合部303通过与壳体200配合,实现壳体200的固定及解锁功能,从而实现对裸露在壳体200外侧的接线柱400的绝缘性能保护。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拉环结构在不同弯折角度下的状态图。
请参照图11,连接器10包括连接端子11以及上述的连接器壳体,连接端子11设置在壳体200内,连接端子11与接线柱400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轻便、易操作;安装的稳固性好且能够实现多角度弯折拉动,避免防护盖300反向弯折后难以恢复,造成与壳体200扣合力减小的情况,同时避免拉环组件100只在唯一方向运动而出现锁死的情况;而且,本实用新型增大了拉环承力部与手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在拉动过程中在手指上形成的压强,优化人手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167798.3
申请日:2019-07-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805011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H01R13/629
专利分类号:H01R13/629;H01R13/502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安费诺商用电子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安费诺商用电子产品(成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部园区成都模具工业园D3座
发明人:郭荣哲;宋敏;程艳明
第一发明人:郭荣哲
当前权利人:安费诺商用电子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亚男;李蕊
代理机构:51229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实用新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