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光宇
(四川遂宁第六中学遂宁629000)
新一轮课程改革锣鼓喧嚣之后,教育领域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割裂和对立。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设计制作出承载新课程理念的课件,以助教师给新课程新教法以回应,殊为不易。在使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方面,笔者部分作品作了粗浅尝试。
一、教师----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主动利用教材信息、课堂教学信息资源、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在目前的课程实施中尚且缺乏。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传统的教学行为。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与之相适应的课件设计应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寻找、利用学习资源。笔者所设计的历史课件案例1《少数民族》,体现了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案例1《少数民族》为课件《和同为一家》片段,在《和同为一家》行课前一星期,教师即向学生们预告此课主要讲述唐朝时期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布置学生上网或到实体图书馆查询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图片,并布置作业,令学生绘制边疆各族分布示意图。
此案例四个栏目“资料展示、民族风情、分布示意、西藏风光”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寻找资料、发现资料、合作学习,并将搜集结果预以展示。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案例中“分布示意”栏目,师生都可参与拖动方块箭头的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动手,使其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并在动手布置民族分布过程中,更为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
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明确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更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事件;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基于这一理念,课件设计之时应注重开发课程资源、落实教学目标。案例2《港澳回归》和案例3《抗美援朝》即是注重整合学科间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落实培养目标的实例。
案例2《港澳回归》为课件《香港和澳门回归》的一部分。在“港澳回归”之前,设计了一个“预习作业”:结合政治课上学习的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有关内容,收集查阅港澳回归的资料。在正式行课之时布置学生展示各自的资料,并做简要说明。教师则可播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栏目中教师搜集整理制作的资料内容。此设计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体现了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的联系,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调用为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
案例3《抗美援朝》为课件《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的一部分。在“抗美援朝”栏目之前,设计了一个“预习作业”:预习阅读语文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学习该篇课文“抗美援朝”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问题情境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浮想联翩,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第二个问题:作为生长在和平时代的中学生,你们打算为世界、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点什么?此问题启发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案例在设计思考题时暗示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旨在让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往的形式。此问题另一种处理方法:先点开“抗美援朝”栏目,再点击“战争示意”按钮,让学生们先看战争示意、资料图片,听录音解说,再回到第二个问题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flash课件能够以交互方式将文本(text)、图像(image)、图形(Graphics)、音频(Audio)、动画(Animation)、视频(Video)等多种信息,经单独或合成的形态表现出来,向教者、学者传达多层次的信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话题上,flash课件极富表现力。然而,面对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材,能否设计制作出承载新课程理念的课件,仅仅依赖于flash的强大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具体可感的教学行为。若非基于一线教学的土壤,怎能产生富有创意的课件!至此,笔者深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