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结晶论文_李志强,杨立斌,沙作良,王彦飞,朱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歇结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晶,粒度,硫酸铵,粒径,观测器,在线,模型。

间歇结晶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强,杨立斌,沙作良,王彦飞,朱亮[1](2019)在《氯化钾间歇冷却结晶生长规律及粒度控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FBRM)考察了氯化钾(KCl)间歇冷却结晶过程中晶体成核和生长规律,重点研究了降温速率对KCl水溶液冷却时产生过饱和度的影响,以及添加晶种的相关条件(如晶种粒径和添加量等因素)与KCl晶体产品粒度的关系。同时,采用直接冷却刺激起晶产生"晶种",并控制其生长达到控制晶体产品粒度的目的。结果表明,在添加晶种条件下,程序降温过程产生的低过饱和度不易引起爆发成核,且晶种的添加量决定着晶体产品的平均粒度与理想生长模型的偏差。另外,降温速率是冷却刺激起晶产生"晶种"粒径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白冰[2](2019)在《间歇结晶过程的优化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歇结晶过程是食品、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关键操作流程之一,特别是在小规模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生产中。结晶过程的操作不仅影响晶体质量,而且还会影响后续工序操作。间歇结晶过程目前的挑战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批次间晶体质量一致性,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化学、药物等产品的需求。间歇结晶过程的优化控制研究,对于提高晶体产量、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间歇结晶过程的优化控制问题,本文建立了降温、溶析结晶结合的间歇结晶过程模型,提出了粒度分布优化控制、批次一致性优化控制的方法。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构建了降温、溶析结晶结合的γ-氨基丁酸间歇结晶过程模型,确定了操作变量与系统状态、晶体质量的关系,对间歇结晶过程实现了精确模拟。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优化求解间歇结晶过程单目标优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晶种添加间歇结晶过程晶体质量显着优于非晶种添加间歇结晶过程。运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求得间歇结晶过程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帕累托最优解,解决了粒度分布多个目标相互矛盾的问题,在晶体平均粒径长度以及粒度分布离散程度方面实现折中处理。最后,采用非线性滚动时域状态估计方法调整模型参数,精确地估计了系统状态,并结合基于终点特性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解决了系统干扰、模型失配等问题,降低了晶体质量终点偏差,提高了间歇结晶过程批次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2)

王荣荣[3](2016)在《硫酸铵间歇冷却结晶过程研究及晶体粒度与形态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铵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副产品,广泛应用于肥料、蛋白质提纯等行业。为解决硫酸铵工业结晶产品粒度小、粒度分布不均匀、晶体形态不理想等问题。本文对硫酸铵的冷却结晶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一种新的硫酸铵晶体粒度和形态调控方法。首先对硫酸铵在结晶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采用动态法测定了硫酸铵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并运用Apelblat改进方程和多项式方程对硫酸铵溶解度数据进行了拟合。通过范特霍夫方程和Apelblat改进方程,计算得到硫酸铵溶解焓,溶解熵以及吉布斯自由能。结果表明,两种模型都能很好的关联硫酸铵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在实验范围内硫酸铵的溶解过程是吸热且非自发的。其次,对硫酸铵的介稳区宽度以及成核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直接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硫酸铵在水中的介稳区宽度,并研究了冷却速率、溶液初始组成、搅拌速率、晶种、溶液体积、杂质离子以及pH对介稳区宽度的影响。采用自洽Nyvlt型方程及新3D成核理论方程,计算得到硫酸铵临界成核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硫酸铵介稳区宽度随溶液初始组成,搅拌速率,晶种质量,pH的增加而降低;随冷却速率,杂质离子含量的提高而变宽;溶液体积则对介稳区宽度没有影响。硫酸铵-水体系的成核级数约为4.5,成核所需活化能约为16.4kJ/mol。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基础上,对硫酸铵的冷却结晶工艺进行了优化。综合考察了各种操作条件,如溶液的初始组成、冷却方式、搅拌速率、晶种以及间歇时间,对结晶过程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结晶工艺条件,得到了粒度较大、粒度分布均匀且纯度较高的产品。在已优化的操作条件下,通过添加微米级CaCO3颗粒制备了强度较高的均匀大颗粒(NH4)2SO4晶体,研究了CaCO3对(NH4)2SO4晶体粒度和形态的影响,并且分析了颗粒粒度对最大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aCO3颗粒充当了(NH4)2SO4非均相成核的催化剂,减少了(NHO2SO4 (001)晶面方向的生长时间。此外,CaCO3颗粒表面优先占据了(NH4)2SO4(001)晶面的活性生长点位,抑制了(001)晶面方向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5-20)

王荣荣,施云海,李伟,梁善,张鰆丹[4](2016)在《间歇冷却结晶中硫酸铵晶体粒度及形态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间歇冷却结晶器中,采用激光法测定了(NH_4)_2SO_4溶液的介稳区宽度。讨论了冷却速率以及搅拌速率对(NH_4)_2SO_4晶体粒度和形态的影响,给出了优化操作条件。得到平均长度8.0 mm和宽度1.0 mm的针状(NH_4)_2SO_4晶体。此外,研究了添加CaCO_3颗粒对(NH_4)_2SO_4晶体粒度和形态的改变。当CaCO_3添加量(质量分数)为2.0%时,(NH_4)_2SO_4晶体由针状变为均匀颗粒状,平均粒度1.7 mm。研究了CaCO_3对(NH_4)_2SO_4晶体粒度和形态的影响机理。由结果可知:Ca CO3颗粒充当了(NH_4)_2SO_4非均相成核的催化剂,诱导(NH_4)2_SO_4在比均相结晶更低过饱和度下结晶,减少了(NH_4)_2SO_4(001)晶面的生长时间。此外,Ca CO3颗粒表面优先占据了(NH_4)_2SO_4(001)晶面的活性生长点位,抑制了(001)晶面的生长,从而使(NH_4)_2SO_4晶体粒度和形态改变。(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吕超[5](2015)在《间歇结晶过程粒径分布的建模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化工行业和医学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结晶过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满足工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晶体的形貌、粒度和分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实现结晶过程的在线粒径分布控制是企业取胜的关键性所在,然而目前对粒径分布的直接在线测量缺乏有效的手段,如何实现粒径分布的在线测量并达到优化控制的目的成为结晶过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致力于结晶过程粒径分布的在线控制研究,来提高终点产品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结晶过程的反应机理,包括成核速率模型、生长速率模型、溶解度模型、物料衡算模型和数粒衡算模型的关系和原理。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结晶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建立结晶过程的机理模型,分析不同的操作变量对粒径分布的影响。由于结晶过程的粒径分布不可测量或需要花费昂贵的代价,通常采用粒径分布的矩值代替粒径分布。针对矩模型不能直接观测晶体分布的问题,本文在矩模型中应用状态估计的方法获得粒径分布,通过观测矩值的变化估计溶液浓度的变化,进而实现直接对粒径分布的观测,对整个动态过程的研究及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晶过程的机理模型通常是在理想情况下建立的,精度有时候难以满足要求。本文采用数据建模的方法,求得结晶过程分布与矩的关系,建立操作变量与低阶矩之间的网络模型,降低建模难度。然后根据给定的优化性能指标,推导出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率对粒径分布的低阶矩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粒径分布的间接控制。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草酸钴结晶过程中,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6-02)

王岗[6](2015)在《工艺参数对iPP间歇式发泡及结晶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发泡材料具有一些优异的性能,能够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用品、飞机、汽车工业等领域。在聚丙烯发泡加工过程中泡孔尺寸和泡孔密度对制品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调控工艺参数来控制泡孔尺寸和泡孔密度,进而改善制品的性能。此外聚丙烯是一种典型的半结晶性聚合物,发泡过程中聚丙烯结晶行为也会影响泡孔尺寸和泡孔密度,从而影响制品的性能。因此研究工艺参数对聚丙烯发泡和结晶行为及发泡过程对其结晶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i PP的结晶行为和发泡特性及其二者之间的联系,确定了能够产生理想泡孔的温度区间。采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万能型橡塑密度、磨耗指数、发泡率测试仪对i PP的结晶行为和发泡性能做了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工艺参数对i PP结晶行为的影响在一定压力和温度范围内,随CO2压力和温度增加,i PP试样熔点没有变化,起始熔融温度逐渐增加,结晶度有所增加,但不明显。2.工艺参数对i PP发泡特性的影响在间歇釜压发泡成型中,浸润压力和温度对i PP发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研究发现在193℃以下,i PP试样中形成微孔,当温度高于196℃时,i PP试样中形成的泡孔出现明显的坍塌、合并和破裂等现象,所以能够生成具有理想泡孔的温度区间为193-196℃。随着浸润压力的增加,i PP发泡试样的表观密度逐渐减小,泡孔尺寸降低,泡孔密度增加,发泡倍率逐渐增加;随温度增加,其表观密度先减小后增大,泡孔密度逐渐减小,泡孔直径逐渐增大,发泡倍率先增加后减小;3.i PP发泡对其结晶行为的影响在i PP发泡过程中发泡对结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CO2诱导i PP中产生大量的不完善晶体。随浸润压力增加,i PP熔点逐渐增大,结晶度降低但不明显;随温度增加其熔点先增加后降低,结晶度逐渐降低。在相同的温度和浸润压力下,发泡与未发泡试样对比发现,i PP发泡试样熔点增大,结晶度降低。(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5-01)

Saima,Noor,Shamsul,Qamar[7](2015)在《用时空CE/SE方法求解微溶一维间歇结晶模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one-dimensional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s for batch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with fines dissolution.In batch crystallization,dissolution of smaller unwanted nuclei below some critical size is of vital importance as it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product.The crystal growth rates for both size-independent and size-dependent cases are considered.A delay in recycle pipe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model.The space–time conservation element and solution element method,originally derived for non-reacting flows,is used to solve the model.This scheme has already been applied to a range of PDEs,mainly in the area of fluid mechanics.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Koren scheme,showing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 is more efficient.(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15年02期)

王津津[8](2012)在《间歇反应结晶过程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在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与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化工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人们对化工产品的质量需求也不断提升。化工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间歇过程作为最主要的化工过程之一,是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主要方式,其呈现出的非线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会严重制约产品质量控制过程的有效实施。要解决间歇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就要对过程有清楚的认识,并能得到实时的过程信息,也就是过程的在线分析。过程的在线分析包括过程变量在线测量和过程分析两部分。本文首先运用软测量的思想,针对在线红外在浓度在线测量过程中存在的光谱重迭和漂移问题,提出一种在线红外结合部分最小二乘法的浓度在线预测模型。将此模型应用到尼泊金乙酯的间歇合成反应过程中,通过实验验证,说明部分最小二乘法的引入能避免由于混合物特征吸收峰重迭或漂移导致的数据相关问题,在浓度预测上有较高的准确性。对过程的分析工作本文选取了草甘膦的间歇结晶过程。通过动态法测定草甘膦的溶解度、介稳区等基础热力学数据;建立弦长分布到粒径分布的转换模型;在粒数衡算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测定草甘膦冷却结晶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得到其结晶过程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结果分析温度、过饱和度、悬浮密度、搅拌速度等工艺条件对结晶过程的影响,并指出适当降低过饱和度和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得到平均粒径较大的草甘膦晶体。浓度、粒径分布等在间歇反应结晶过程中是和产品质量有着密切关系的变量,其在线测量的实现为产品质量的优化控制提供了最直观的数据信息。同时,过程模型的建立也是确定产品质量控制方案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谭泽,洪朝辉,黄司平,楚玉宽,江燕斌[9](2012)在《硫酸镍间歇结晶过程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研究了硫酸镍间歇结晶过程晶体的成核和生长规律,考察了搅拌桨形式、降温方式、搅拌速率、晶种添加量和晶种粒度对结晶过程中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结晶工艺条件优化后,得到了粒径大、晶型好、分布均匀的晶体产品,为硫酸镍间歇结晶过程的工艺优化和工业放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2年04期)

梁利和[10](2010)在《味精间歇式单效浓缩结晶锅蒸汽冷凝水的优化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用板式换热器将浓缩结晶锅蒸汽冷凝水与中和料液进行热交换的方法。通过热交换,中和料液温度从44℃~46℃升温为59℃~61℃,高温冷凝水则通过板式换热器I组、II组、III组、IV组分别被降为46℃~48℃、46℃~50℃、60℃~65℃、68℃~70℃,并分别被用于冲洗炭柱、洗湿炭、整晶和拌料。年产10万t味精通过实施该技术可节省生产费用417万元。(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0年09期)

间歇结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间歇结晶过程是食品、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关键操作流程之一,特别是在小规模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生产中。结晶过程的操作不仅影响晶体质量,而且还会影响后续工序操作。间歇结晶过程目前的挑战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批次间晶体质量一致性,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化学、药物等产品的需求。间歇结晶过程的优化控制研究,对于提高晶体产量、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间歇结晶过程的优化控制问题,本文建立了降温、溶析结晶结合的间歇结晶过程模型,提出了粒度分布优化控制、批次一致性优化控制的方法。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构建了降温、溶析结晶结合的γ-氨基丁酸间歇结晶过程模型,确定了操作变量与系统状态、晶体质量的关系,对间歇结晶过程实现了精确模拟。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优化求解间歇结晶过程单目标优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晶种添加间歇结晶过程晶体质量显着优于非晶种添加间歇结晶过程。运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求得间歇结晶过程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帕累托最优解,解决了粒度分布多个目标相互矛盾的问题,在晶体平均粒径长度以及粒度分布离散程度方面实现折中处理。最后,采用非线性滚动时域状态估计方法调整模型参数,精确地估计了系统状态,并结合基于终点特性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解决了系统干扰、模型失配等问题,降低了晶体质量终点偏差,提高了间歇结晶过程批次一致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歇结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强,杨立斌,沙作良,王彦飞,朱亮.氯化钾间歇冷却结晶生长规律及粒度控制实验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9

[2].白冰.间歇结晶过程的优化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王荣荣.硫酸铵间歇冷却结晶过程研究及晶体粒度与形态调控[D].华东理工大学.2016

[4].王荣荣,施云海,李伟,梁善,张鰆丹.间歇冷却结晶中硫酸铵晶体粒度及形态调控[J].化学工程.2016

[5].吕超.间歇结晶过程粒径分布的建模与控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6].王岗.工艺参数对iPP间歇式发泡及结晶行为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

[7].Saima,Noor,Shamsul,Qamar.用时空CE/SE方法求解微溶一维间歇结晶模型(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15

[8].王津津.间歇反应结晶过程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在线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

[9].谭泽,洪朝辉,黄司平,楚玉宽,江燕斌.硫酸镍间歇结晶过程的工艺优化[J].广东化工.2012

[10].梁利和.味精间歇式单效浓缩结晶锅蒸汽冷凝水的优化利用[J].中国酿造.2010

论文知识图

间歇结晶过程中不同时刻产品电...间歇结晶器中决定CSD的信息流量图不同结晶方式下晶体图片(a)间歇结晶中试间歇结晶麸酸照片氟硅酸钠间歇结晶模拟示意图氟硅酸钠间歇结晶模拟示意图

标签:;  ;  ;  ;  ;  ;  ;  

间歇结晶论文_李志强,杨立斌,沙作良,王彦飞,朱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