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包括:壳体,其内部被第一挡板分为左部和右部;全热交换器,其设于左部;温湿度调节模块,其包括制冷\/热除湿单元、加湿单元和排水单元,制冷\/热除湿单元包括表冷器和与其连接的冷热水机组,加湿单元包括湿帘组件和与其连通的补水组件,排水单元包括接水盘和与其连通的排水组件,其中,表冷器和湿帘组件依次设于右部,接水盘设于右部内表冷器的底部,冷热水机组、补水组件和排水组件设于壳体的外部;PM2.5高效过滤网,其设于右部内湿帘组件的右侧;以及,设于PM2.5高效过滤网右侧的送风机。本实用新型具有兼具制冷、制热、除湿、加湿、净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优点。
主设计要求
1.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内部被第一挡板分为左部和右部,所述左部的壳体上分别设有室外排风出口、室外新风入口和室内排风入口,所述右部的壳体上设有室内新风出口和循环风入口,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第一连通口;全热交换器,其设于所述左部的中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进口与所述室外新风入口连通,新风出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污风进口与所述室内排风入口连通,污风出口通过排风机与所述室外排风出口连通;温湿度调节模块,其包括制冷\/热除湿单元、加湿单元和排水单元,所述制冷\/热除湿单元包括表冷器和与其连接的冷热水机组,所述加湿单元包括湿帘组件和与其连通的补水组件,所述排水单元包括接水盘和与其连通的排水组件,其中,所述表冷器和湿帘组件依次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循环风入口的右侧,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表冷器的底部,所述冷热水机组、补水组件和排水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PM2.5高效过滤网,其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湿帘组件的右侧;送风机,其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PM2.5高效过滤网的右侧,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与所述室内新风出口连通。
设计方案
1.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内部被第一挡板分为左部和右部,所述左部的壳体上分别设有室外排风出口、室外新风入口和室内排风入口,所述右部的壳体上设有室内新风出口和循环风入口,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第一连通口;
全热交换器,其设于所述左部的中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进口与所述室外新风入口连通,新风出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污风进口与所述室内排风入口连通,污风出口通过排风机与所述室外排风出口连通;
温湿度调节模块,其包括制冷\/热除湿单元、加湿单元和排水单元,所述制冷\/热除湿单元包括表冷器和与其连接的冷热水机组,所述加湿单元包括湿帘组件和与其连通的补水组件,所述排水单元包括接水盘和与其连通的排水组件,其中,所述表冷器和湿帘组件依次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循环风入口的右侧,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表冷器的底部,所述冷热水机组、补水组件和排水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PM2.5高效过滤网,其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湿帘组件的右侧;
送风机,其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PM2.5高效过滤网的右侧,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与所述室内新风出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新风入口处设有新风口风阀;所述循环风入口处设有循环风口风阀,还包括,检测模块,其设于所述右部内靠近所述循环风入口处,所述检测模块包括温湿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CO2<\/sub>传感器和TVOC传感器;电控箱,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控箱分别与所述检测模块、新风口风阀、循环风口风阀、温湿度调节模块、全热交换器、排风机和送风机电连接;触摸显示器,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与所述电控箱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块第二挡板,其分别设于所述左部内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上下两侧,所述左部被所述全热交换器和所述两块第二挡板分隔成四个独立的风道,且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污风进口和污风出口分别与四个风道一一对应并连通,且所述排风机位于与所述污风出口连通的风道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框,其为长方形框架结构,其设于所述湿帘组件与所述PM2.5高效过滤网之间,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新风出口设有两个,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通过分风板分别与两个室内新风出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新风入口处还设有新风粗效过滤网;所述室内排风入口处设有污风粗效过滤网;所述循环风入口处还设有循环风粗效过滤网。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和暖通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雾埋进入常态化,空气质量治理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健康话题。新风系统作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设施逐渐在众多室内空气质量治理方面中脱颖而出。新风系统也是节能建筑配套产品中必不可缺的,并与建筑制冷和采暖密切相关,在供冷和供暖时为了确保室内空气品质必须使用新风系统。
目前新风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新风机组功能各式各样,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能解决室内的通风和净化,达不到舒适的更高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其融合了传统空调、空气净化器、除湿机、加湿器和新风机各自的优点,具有制冷、制热、除湿、加湿、净化等多种功能。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包括:
壳体,其内部被第一挡板分为左部和右部,所述左部的壳体上分别设有室外排风出口、室外新风入口和室内排风入口,所述右部的壳体上设有室内新风出口和循环风入口,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第一连通口;
全热交换器,其设于所述左部的中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进口与所述室外新风入口连通,新风出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污风进口与所述室内排风入口连通,污风出口通过排风机与所述室外排风出口连通;
温湿度调节模块,其包括制冷\/热除湿单元、加湿单元和排水单元,所述制冷\/热除湿单元包括表冷器和与其连接的冷热水机组,所述加湿单元包括湿帘组件和与其连通的补水组件,所述排水单元包括接水盘和与其连通的排水组件,其中,所述表冷器和湿帘组件依次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循环风入口的右侧,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表冷器的底部,所述冷热水机组、补水组件和排水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PM2.5高效过滤网,其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湿帘组件的右侧;
送风机,其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PM2.5高效过滤网的右侧,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与所述室内新风出口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所述室外新风入口处设有新风口风阀;所述循环风入口处设有循环风口风阀,还包括,检测模块,其设于所述右部内靠近所述循环风入口处,所述检测模块包括温湿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CO2<\/sub>传感器和TVOC传感器;电控箱,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控箱分别与所述检测模块、新风口风阀、循环风口风阀、温湿度调节模块、全热交换器、排风机和送风机电连接;触摸显示器,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与所述电控箱电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还包括,两块第二挡板,其分别设于所述左部内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上下两侧,所述左部被所述全热交换器和所述两块第二挡板分隔成四个独立的风道,且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污风进口和污风出口分别与四个风道一一对应并连通,且所述排风机位于与所述污风出口连通的风道内。
优选的是,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还包括,支撑框,其为长方形框架结构,其设于所述湿帘组件与所述PM2.5高效过滤网之间,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所述室内新风出口设有两个,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口通过分风板分别与两个室内新风出口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所述室外新风入口处还设有新风粗效过滤网;所述室内排风入口处设有污风粗效过滤网;所述循环风入口处还设有循环风粗效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是充分对传统技术进行整合,将传统空调、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机和新风机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净化和温湿度调节,并根据室外空气状况进行智能化调节;二是采用全热交换器,对污风进行二次利用,更节能、舒适;三是五合一产品节省占地空间;四是机组内部没有压缩机,唯一的动力源只有送排风机,所以对于吊顶式安装来说噪音极大的得到消除,且避免了传统新风除湿机压缩机内置带来的安全隐患;五是全热回收、混风、换热器等三级依次对空气进行制冷制热除湿处理,降低末端空调负荷。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的内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包括:
壳体27,其内部被第一挡板26分为左部和右部,所述左部的壳体上分别设有室外排风出口4、室外新风入口1和室内排风入口5,所述右部的壳体上设有室内新风出口2和循环风入口6,所述第一挡板26上设有第一连通口;
全热交换器17,其设于所述左部的中部,所述全热交换器17的新风进口与所述室外新风入口1连通,新风出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污风进口与所述室内排风入口5连通,污风出口通过排风机18与所述室外排风出口4连通;
温湿度调节模块,其包括制冷\/热除湿单元、加湿单元和排水单元,所述制冷\/热除湿单元包括表冷器16和与其连接的冷热水机组,所述加湿单元包括湿帘组件14和与其连通的补水组件,所述排水单元包括接水盘和与其连通的排水组件,其中,所述表冷器16和湿帘组件14依次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循环风入口6的右侧,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表冷器16的底部,所述冷热水机组、补水组件和排水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PM2.5高效过滤网12,其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湿帘组件14的右侧;
送风机13,其设于所述右部内所述PM2.5高效过滤网12的右侧,所述送风机13的排风口与所述室内新风出口2连通。
本技术方案中,全热交换器17与室外新风入口1、第一连通口、室内排风入口5和室外排风出口4的连通方式可以是通过风管连通,也可以是通过用挡板将相应的左部空间分隔为多个风道进行连通,较优的是,通过挡板分隔风道方式连通,以充分利用左部空间,节约成本,全热交换器用于提取污风中的温湿度能量并将能量赋予给室外新风;制冷\/热除湿单元中的表冷器16用于将空气进行降温\/升温和除湿,改善送入室内空气的品质,冷热水机组用于给表冷器16提供动力源;加湿单元中的湿帘组件14用于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加湿,补水组件用于给湿帘组件14补水并对水流量进行调节;排水单元中的接水盘用于收集夏季表冷器(翅片换热器)16产生的冷凝水,排水组件包括设于壳体上并与接水盘连通的排水管3,排水组件用于将接水盘收集的冷凝水排除到壳体外部;PM2.5高效过滤网12用于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最终的净化处理。
使用时,室外新风由室外新风入口1进入壳体内,经全热交换器进行温湿度交换后,由第一连通口进入右部,依次经表冷器16、湿帘组件14和PM2.5高效过滤网12进行温湿度调节和净化处理后,由送风机13作为动力源,将净化后的空气从室内新风出口2集中引入室内;室内洁净的空气经循环风入口进入壳体右部,依次经表冷器16、湿帘组件14和PM2.5高效过滤网12进行温湿度调节和净化处理后,由送风机13作为动力源,将净化后的空气从室内新风出口2集中引入室内,实现室内洁净空气的回收利用;室内污风经室内排风入口5进入壳体左部,经全热交换器17提取其温湿度能量后,由排风机18作为动力源,将处理后的污风由室外排风出口4集中引出到室外。
本实用新型充分对传统技术进行整合,将传统空调、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机和新风机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净化和温湿度调节,且机组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小。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所述室外新风入口1处设有新风口风阀7;所述循环风入口6处设有循环风口风阀8;还包括,检测模块,其设于所述右部内靠近所述循环风入口6处,所述检测模块包括温湿度传感器23、PM2.5传感器20、CO2<\/sub>传感器21和TVOC传感器22;电控箱19,其设于所述壳体27内,所述电控箱19分别与所述检测模块、新风口风阀7、循环风口风阀8、温湿度调节模块、全热交换器17、排风机18和送风机13电连接;触摸显示器,其设于所述壳体27的外部,并与所述电控箱19电连接。这里,新风口风阀7和循环风口风阀8用于切换新风和净化模式;检测模块用于采集由循环风入口6进入的室内空气的温湿度数据、PM2.5数据、CO2<\/sub>数据和TVOC数据,并将上述数据传递给电控箱的PLC控制系统,电控箱的PLC控制系统再将上述检测数据与预设参数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控制温湿度调节模块中的制冷\/热除湿单元、加湿单元、全热交换器17、新风口风阀7、循环风口风阀8、排风机18和送风机13的运转,以实现根据室外空气状况进行智能化调节;触摸显示器用于显示上述数据,并提供控制模式选择界面,控制模式包括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自动模式用于根据电控箱的PLC控制系统预设参数,结合检测模块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化调节,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效果;手动模式用于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而开放的更多人性化选择性功能,手动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冷+新风模式、制热模式、制热+新风+加湿模式、除湿模式、除湿+新风模式、净化模式、新风模式;所述的制冷模式用于对室内空气快速降温;所述的“制冷+新风模式”用于对室内进行通风换气并降温处理;所述的“制热模式”用于对室内空气快速升温;所述的“制热+新风+加湿模式”用于对室内进行通风换气并升温和加湿处理;所述的“除湿模式”用于对室内湿度进行快速处理;所述的“除湿+新风模式”用于对室内进行通风换气并进行除湿处理;所述的“净化模式”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快速净化处理;所述的“新风模式”用于对室内进行快速通风换气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还包括,两块第二挡板25,其分别设于所述左部内所述全热交换器17的上下两侧,所述左部被所述全热交换器17和所述两块第二挡板25分隔成四个独立的风道,且所述全热交换器17的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污风进口和污风出口分别与四个风道一一对应并连通,且所述排风机18位于与所述污风出口连通的风道内。这里,优选了一种全热交换器17与室外新风入口1、第一连通口、室内排风入口5和室外排风出口4的连通方式,以充分利用左部空间,节约成本。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还包括,支撑框,其为长方形框架结构,其设于所述湿帘组件14与所述PM2.5高效过滤网12之间,并与所述壳体27的内壁固定连接,用于支撑壳体。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所述室内新风出口2设有两个,所述送风机13的排风口通过分风板24分别与两个室内新风出口2连通。这里,设置分风板和与其对应的两个室内新风出口,以将净化后的空气快速引入室内。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户式恒温恒湿恒氧型新风机组,所述室外新风入口处还设有新风粗效过滤网9;所述室内排风入口5处设有污风粗效过滤网10;所述循环风入口6处还设有循环风粗效过滤网11。这里,新风粗效过滤网9用于处理室外空气中大颗粒污染物;污风粗效过滤网10用于处理室内污浊空气中的大颗粒污染物;循环风粗效过滤网11用于处理室内空气中大颗粒污染物。
本实验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
夏季工况:
室外高温潮湿污浊的含氧空气首先由室外新风入口1进入机组,其次通过新风口风阀7再经过新风粗效过滤网9,对室外空气中大颗粒污染物进行有效净化预处理;其次经过全热交换器17,此时与由室内排风入口5进入并由室外排风出口4排出的室内相对温湿度较低的污浊回风进行温湿交换后,达到对新风降温除湿的预处理效果;由全热换热器17预处理后的室外新风由第一连通口进入右部,并与由室内循环风入口6进入的室内相对温湿度较低而且洁净的回风直接进行混风处理,进一步达到对新风降温除湿的二次处理效果;此时混合后的制冷\/热除湿单元进行深度降温除湿,到达需要的湿度;最后经过PM2.5高效过滤网12后,对新风进行最终净化,去除99.5%以上的PM2.5颗粒,最终将新鲜的、洁净的、舒适的空气送入室内。
所述的制冷\/热除湿单元需要冷热水机组(室外空气源热泵机组)提供7℃高品位的冷水从而达到对室内空气的除湿目的,另外根据室内外的湿度负荷变化情况,可以通过智能化控制流量调节阀15实现对湿度的调节。
冬季工况:
室外低温干燥污浊的含氧空气首先由室外新风入口1进入机组,其次通过新风口风阀7再经过新风粗效过滤网9,对室外空气中大颗粒污染物进行有效净化预处理;其次经过全热交换器17,此时与由室内排风入口5进入室外排风出口4排出的室内相对温湿度较高的污浊回风进行温湿交换后,达到对新风升温加湿的预处理效果;由全热换热器17预处理后的室外新风由第一连通口进入右部,与由室内循环风入口6进入的室内相对温湿度较高而且洁净的回风直接进行混风处理,进一步达到对新风升温加湿的二次处理效果;此时混合后的新风再经过制冷\/热除湿单元进行深度升温,到达需要的温度;再次经过加湿单元对干空气进行加湿,达到人体所需湿度;最后经过PM2.5高效过滤网12后,对新风进行最终净化,去除99.5%以上的PM2.5颗粒,最终将新鲜的、洁净的、舒适的空气送入室内。
所述的制冷\/热除湿单元需要室外空气源热泵机组提供45℃热水从而达到对室内空气的制热目的,另外根据室内外的温度负荷变化情况,可以通过智能化控制流量调节阀15实现对温度的调节。
过渡季节:
对于过渡季节来说,室内外温差并不大,可以利用室外新风与室内污浊回风经过全热交换器17进行温湿度交换,降低空调设备的使用,既满足舒适要求又能节能减排。
梅雨季节:
防止毛细辐射空调结露,根据室内露点温度传感器设定值,对流量调节阀15以及室外空气源热泵出水温度进行调节从而满足室内需求。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403923.X
申请日:2019-03-2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726414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F24F5/00
专利分类号:F24F5/00;F24F7/08;F24F12/00;F24F13/28;F24F13/30
范畴分类:35C;
申请人:众森绿建国际科技股份公司
第一申请人:众森绿建国际科技股份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闹市口大街1号院2号楼5D2-B
发明人:闫桂宾;曹彦斌;黄可;李宏
第一发明人:闫桂宾
当前权利人:众森绿建国际科技股份公司
代理人:史霞
代理机构:11369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温湿度论文; 新风机组论文; 电控箱论文; 全热交换器论文; 表冷器论文; 新风全热交换器论文; 恒温恒湿论文; 制冷机组论文; 空调新风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