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观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中国,制度创新,论文。
动力观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向红[1](2003)在《中国现代化动力观的变迁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的动力,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考察了中国现代化动力观的变迁与创新。这种探索对贯彻党中央做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文共五章。第一至第四章,分别就矛盾动力观、改革开放动力观、科技进步观、创新动力观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创新之处、理论意义进行了探讨。开篇以经典作家所创造的方法论为视角,重点论述毛泽东的两类矛盾说,邓小平赋予生产力在矛盾动力观中的至尊地位以及江泽民提出“先进生产力”概念的理论意义。第二章分析了毛泽东改革开放观的局限性,解读了邓小平缘何得以推动动力观到新层次,概述了江泽民扩大开放促进改革的必要性。第叁章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需求,尤其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入手,指出毛泽东科技观的内核是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邓小平首创用“第一生产力”来确认现代科学技术的决定性地位和关键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江泽民首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强调执政党要以发展科学技术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第四章解析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动力观:理论创新发挥着牵引和先导作用,制度创新是改革动力的实现途经和表现形式,是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前进的保证,科技创新是创新体系之核心,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前进的火车头上的发动机的“活塞”。该有机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叁者互相配合,共同作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其中,科技创新起最终的决定作用,它是毛泽东矛盾动力观,邓小平改革动力观以及科技进步动力观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第五章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现代化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运行机制。接着,抓住变革生产关系,进行制度创新以发展生产力这一主线,分析了人在制度创新以及动力观系统中的灵魂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实现人的现代化,制度创新才有真正的意义,整个社会现代化才有实现的希望。(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03-04-01)
动力观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动力观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向红.中国现代化动力观的变迁与创新[D].华侨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