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词频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词频,效应,字频,习得,再认,水平,低频。
词频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馨,姜心荷,韩洋,梁菲菲,王永胜[1](2018)在《汉语手写文本阅读中的词频效应及其阅读代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关于词汇识别和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印刷文本,而忽略对手写文本的研究。以单独呈现的单词为对象的行为实验结果发现,当读者阅读难于辨认的手写单词时,其词汇效应(例如,词频效应、正字法临近效应)更大,并且出现显着的阅读代价,进而证实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在手写文本词汇识别过程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被试阅读不同形式的汉语手写文本时的眼动轨迹,同时控制句子中目标词的词频,以考察汉语手写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词频效应及其阅读代价。具体为:采用2(词频:高频、低频)×3(呈现条件:印刷文本、易于辨认的手写文本、难于辨认的手写文本)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整体分析结果发现,相比印刷文本和易于辨认的手写文本而言,被试阅读难于辨认的手写文本的过程中出现阅读代价;局部分析结果发现,词频效应显着,即对低频词的加工难度大于高频词,同时还发现,相比印刷文本和易于辨认的手写文本,被试阅读难于辨认的手写文本时的词频效应更大,主要反映在对目标词的总注视时间上,而非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以上结果表明,相比印刷文本而言,被试阅读手写文本时会产生显着的阅读代价,尤其是阅读难于辨认的手写文本过程中的阅读代价更大,同时手写文本的呈现形式对词汇识别的后期加工阶段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宋丹,郭雪如,仲天佐,扎西边珍[2](2018)在《重复阅读中的词频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阅读水平低的学习者只有不断地重复阅读才能掌握文本规律,进而提高阅读速率,而重复阅读的过程也是对不同频率的词语进行再加工的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重复阅读中词频效应的研究脉络和进展,并指出了重复阅读在日常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8年05期)
扎西罗布,陈洪礼,胡君梅,唐晓慧[3](2018)在《词汇习得中的词频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词频效应是影响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词频效应影响词汇习得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并对词频效应在未来教学中的可能应用提出了设想。(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8年05期)
社谢威[4](2018)在《解读类文章的“词频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以词频为主线的解读类文章不断涌现,其新颖、易读的形式深受读者喜爱。再通过可视化处理和新媒体的传播,可以轻松收获可观的阅读量和转发量,因此也成为全媒体记者写作时的标配。此种写法多见于对政策、报告的解读,如《十个关键词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与创新是高频词》《2017政府(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8年18期)
李明[5](2018)在《中文阅读中单字词及双字复合词字频与词频效应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文文本是由一系列汉字组成的,字与字之间存在空格,但是词与词之间无空格。因此,在中文认知加工中,关于阅读是以字为基础还是以词为基础的争论一直存在,尚无明确解释。此外,支持以词为基础的研究者之间也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争论主要集中在复合词的通达方式问题,即复合词是词素通达,还是整词通达。近年来,研究者提出,可以以频率效应对此进行考察,频率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词汇水平的属性可以对词汇识别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者进行该系列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如果词素频率会影响阅读加工,而整词频率不会影响阅读加工,则支持整词通达模型;如果整词频率会影响阅读加工,而词素频率不会影响阅读加工,则支持词素通达模型。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对单字词和双字词的频率效应进行考察,共分为叁个实验。中文中的单字词既可以作为单字存在,又可以作为一个词存在,因此其同时具有字频和词频两种属性,实验1通过对中文单字词字频和词频进行操纵,来考察当字频和词频属性不一致时,读者的即时加工更多地受何种属性的影响,以揭示文本阅读中字的属性更重要还是词的属性更重要。实验2通过比较中文双字复合词的词素频率和整词频率效应,试图探讨中文双字复合词的通达方式。实验3通过操纵中文双字词的首字频率,考察其对尾字预视效应的影响,从而探究复合词的两个词素是否同时进行加工,以对复合词的加工方式模型进行解释。研究结果如下:1、在中文文本阅读中,当字频和词频不一致时,字频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该结果表明,字可能是比词更加重要的知觉表征或信息加工的基本单位,而不像字母文字当中仅以词为信息加工的基本单位。2、在中文复合词的通达过程中,词素频率的作用受整词频率的影响,当整词频率为高频时,词素频率不会影响复合词的通达;而当整词频率为低频时,词素频率会对复合词的通达产生影响,支持复合词的混合通达模型。3、复合词的首字频率影响尾字的预视加工,当首词频率为低频时,存在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说明复合词的两个词素是平行加工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8)
李发睿[6](2017)在《词频效应对再认记忆的影响作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词频在语言使用和习得中的影响作用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词频对词汇再认记忆的影响作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而国内相关研究在1990年代才陆续起步。作者检索了国内外近20年此领域的相关文献,从实证研究文献的视角出发,对研究中语言选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实验受试等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此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讨论。(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李馨,李海潮,刘璟尧,白学军[7](2017)在《阅读水平和阅读任务对英语词频效应的影响:来自非熟练汉-英双语者的眼动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眼动仪记录非熟练汉-英双语者阅读包含高频词或低频词的英语句子时的眼动轨迹,探讨不同阅读水平和不同阅读任务对词频效应的影响。采用2(阅读水平:高、低)×2(阅读任务:自然阅读、校对阅读)×2(目标词词频:高、低)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都表现出显着的词频效应和阅读任务差异,即低水平组的词频效应更为明显,而高水平组的阅读任务差异更为明显;(2)不同阅读任务均表现出显着的词频效应,但校对阅读的词频效应更为明显。这表明,阅读水平和阅读任务均会影响英语阅读的词频效应,而高水平组被试在英语阅读中的认知灵活性更强。(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李海潮[8](2017)在《阅读水平和阅读任务对英语词频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阅读在人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内外研究者围绕英语阅读中的眼动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考察了词频、阅读水平、阅读任务等对英语阅读的影响,这些研究都为回答阅读中的眼动控制问题提供了依据。基于以往研究结果,本研究以不同阅读水平的第二语言为英语的汉语读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他们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要求他们阅读两种不同阅读任务(自然阅读、校对阅读)的英语句子,其中,英语句子包含高频或低频目标词。同时利用眼动仪记录他们完成两种不同阅读任务中的眼动特点,以探讨不同阅读水平的被试完成不同阅读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词频效应。本研究以34名19-25岁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被试的英语水平:高、低)×2(阅读任务:自然阅读、校对阅读)×2(目标词的词频:高、低)的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实验数据使用SPSS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从被试分析和项目分析两方面进行分析。在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阅读水平影响英语阅读中的词频效应。(2)阅读任务影响英语阅读中的词频效应。(3)高水平组被试在英语阅读中的认知灵活性更强。(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7-06-30)
王佳[9](2016)在《重复阅读任务中的词频效应和预测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重复阅读现象,本文借鉴了拼音文字对重复阅读的研究方法,以汉语为研究对象,考察和比较了重复阅读任务中的眼动行为特点。实验一比较了重复阅读任务中的词频效应和眼动行为特点。实验要求被试重复阅读一篇短文,并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被试共阅读16篇短文,其中每段短文包含一个高频或者低频的目标词。高、低频目标词为近义词或者同义词,因此短文意义得到控制。实验结果发现了显着的重复阅读任务效应和词频效应。相较于第二次阅读,首次阅读过程中被试的阅读时间更长、眼跳幅度更小、注视次数更多。实验二比较了重复阅读任务中的预测性效应和眼动行为特点。阅读任务和实验一相同。将实验材料中的目标词换为词义相同或相近的高、低预测性词。实验结果发现,相较于第二次阅读,首次阅读过程中被试的阅读时间更长、眼跳幅度更小、注视次数更多。实验同样发现了显着的重复阅读任务效应。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汉语阅读中,重复阅读任务会促进读者对文章的加工和整合,即:汉语阅读中存在重复阅读效应。(2)汉语篇章阅读过程中,词频和重复阅读任务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说明篇章中所产生的重复效应和单独词所产生的重复效应是不同的。篇章可以调节重复阅读效应。(3)重复阅读任务中,读者更倾向于对文章的整体进行加工和整合,并调动更多的资源加工有用的、自身可以理解的信息来促进对文章整体的理解。(4)汉语重复阅读任务中没有发现预测性效应,表明篇章阅读中,读者更注重对整体信息的加工,局部信息不影响对文章整体的加工和理解。(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倪爱萍[10](2016)在《书写产生过程中的词频效应与习得年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域,对言语产生过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分支。言语产生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大类,口语产生和书写产生。以往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对口语产生过程的研究,而对书写产生过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汉语书写产生过程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和词频效应是否都存在。实验采用图片命名范式,通过操纵图片名称对应词汇的词频变量和习得年龄变量,记录被试对不同条件下的图片反应时和正确率,采用方差分析法来检验这两个变量是否均影响汉语书写产生过程。藉此希望,对比中西方不同的语言符号体系,言语产出过程是否受相同因素的影响。实验采用20名北京地区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2×2实验设计,考察了词汇频率与词汇的习得年龄变量对被试书写产生过程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词汇频率的高低对书写产生过程的反应时没有显着影响,对正确率有显着影响。(2)词汇的习得年龄时间早晚对被试书写产生过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都有显着影响,即对早期习得的词汇反应时比晚期习得词汇的反应时要短,且正确率也更高。(3)两因素间无交互作用。可见汉语书写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词汇的年龄习得时间。(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8)
词频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阅读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阅读水平低的学习者只有不断地重复阅读才能掌握文本规律,进而提高阅读速率,而重复阅读的过程也是对不同频率的词语进行再加工的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重复阅读中词频效应的研究脉络和进展,并指出了重复阅读在日常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词频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馨,姜心荷,韩洋,梁菲菲,王永胜.汉语手写文本阅读中的词频效应及其阅读代价[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宋丹,郭雪如,仲天佐,扎西边珍.重复阅读中的词频效应研究[J].亚太教育.2018
[3].扎西罗布,陈洪礼,胡君梅,唐晓慧.词汇习得中的词频效应研究[J].亚太教育.2018
[4].社谢威.解读类文章的“词频效应”[J].青年记者.2018
[5].李明.中文阅读中单字词及双字复合词字频与词频效应的眼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6].李发睿.词频效应对再认记忆的影响作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李馨,李海潮,刘璟尧,白学军.阅读水平和阅读任务对英语词频效应的影响:来自非熟练汉-英双语者的眼动证据[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
[8].李海潮.阅读水平和阅读任务对英语词频效应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7
[9].王佳.重复阅读任务中的词频效应和预测性效应[D].辽宁师范大学.2016
[10].倪爱萍.书写产生过程中的词频效应与习得年龄效应[D].青海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