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林带林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林网,林带,农田,防护林,森林,西青,基干。
林带林网论文文献综述
陈根[1](2017)在《叁年来全市新建林带林网4000多公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陈根)近日,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2014年以来,我市经过叁年多的绿化,全市新建林带林网4000多公里,一个“四边”绿化框架体系正在形成。据悉,做好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库边等“四边”地段绿化是构建森林生态网络的主要内容。我市以长(本文来源于《宜宾日报》期刊2017-08-08)
郑波,刘彤,朱乐奎,孙钦明,刘尊驰[2](2017)在《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风洞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防护林是有效降低作物风沙灾害的重要屏障,而目前防护林研究多围绕单个林带及林网,缺少对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整体认识,故本研究选取3种不同行数林带配置(4、6和8行林)3层林网,在3种风速下(8、10和14m/s)进行风洞模拟,研究多层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及防风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差异主要表现在林带以上高度,近地面风速差异相对较小。另外,随水平距离增加风速恢复方式不同,林网上下同步恢复,呈平行状;而单林带自上向下逐步恢复,呈阶梯状;2)随着风速增加,单林带防风效应变化较小,林网后略减小,较单林带的效应增量呈减小趋势,在8、10和14 m/s风速下分别为7.99%、3.05%和2.38%。3)4行林林网配置综合防风效应最佳。随着林带行数增加,单林带和林网防风效应均先增大后不变,且林网后多出的效应增量变化趋势也相同,在林带为4、6和8行条件下分别为6.29%、7.99%和7.65%。因此,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化农业推进,在进行防护林配置时,应从农田林网的整体效应进一步定量,减少林带冗余,实现作物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曲木子[3](2015)在《黄泛平原农田林网林带结构完整性对林网内风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是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结构完整的农田林网在减轻干热风、抵御风沙危害、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然而,在农田林网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应对林网抚育更新、病虫害防治以及连作障碍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导致林带缺株、断带的现象普遍存在,进而导致林网内局部地段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农田林网林带结构不完整性对林网内风场的的影响程度、范围及其机理,对于控制和减弱林带缺株、断带造成的作物产量和质量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生态场理论为基础,界面理论作指导,以泰安市东平县的农田林网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林网内的生态因子实施同步观测,探索林带缺株、断带对林带结构及林网内风场的影响机制,目的是阐明林带结构不完整性对林网内风场的作用机制,为合理经营农田防护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缺株对林带疏透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缺株数量的增多,不同缺株类型的林带疏透度均呈增大趋势。当林带的缺株数量相同时,连续缺六株型造成林带疏透度增大的幅度最大,而离散缺株型对林带疏透度影响的程度最小。不同缺株类型的缺株数量与林带疏透度间的模型分别采用二项式和线性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2)完整林带内的风速变化不同旷野风速下,风经过林带前后(-9~9.2m)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旷野风速的增大,风速逐渐增大,且由-4.5m到4.7m处时风速增大的幅度逐渐减小。在相同风向下,随着风向角度的增大,风速逐渐增大并在4.7m处增大显着(P<0.05);在不同的旷野风速或风向下,林带内的风速变化呈现波浪形。(3)主林带断带对风场的影响在旷野风速相同的条件下,主林带断带造成各网格风场空间分布格局的改变,且风速增大的程度与林带结构关系密切:(1)主林带断带的缺口越长,网格内风速越大,风场总体风速水平表现为断带13m>7m>4m;(2)主林带断带的缺口越长,各网格内达到防风效能50%时距林带的距离越长,各网格内下风区(≥旷野风速)长度范围表现为断带4m<13m<7m;(3)主林带断带的缺口越长,有效防护面积越小,下风区面积越大,网格内防风效能为10~20%的面积表现为断带7m>13m>4m,下风区面积表现为断带13m>7m>4m;(4)风速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风速理论变异模型均采用高斯模型拟合,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其结构异质性均在90%以上,随机异质性引起的变异较小,各网格内风速的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强,且间隔取样合理。在缺口长度相同的条件下,旷野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断带对网格内风场的影响程度:随着旷野风速的增大,网格内的风速逐渐增大,网格内防风效能达50%时与主林带的距离就逐渐增长(增长52.9%),下风区(≥旷野风速)面积就逐渐增大(增大49.2%),防风效能是50%时的有效防风面积就逐渐减小(减小132.8%)。研究表明,当缺口≥7m时,应该马上补植。在某些大风频繁发生的地区,断带4m的影响是不容忽视。(4)主林带连续缺株对风场的影响在相同旷野风速条件下,主林带连续缺株造成各网格内的风速增大的程度与连续缺株的长度密切相关:(1)主林带连续缺株的长度越长,网格内风速越大,连续缺株16m内的平均风速最大,显着高于5m和9m内平均风速的7.5%和9.6%(P<0.05);(2)主林带连续缺株的存在使降风区的形成具有滞后性,各网格内防风效能达到50%时的间隔距离与对照区相比分别延长了33、48和52%,然而不同连续缺株长度对网格内降风区形成的影响差异是不显着的(P>0.05);(3)主林带连续缺株的长度越长,有效防护面积越小;(4)风速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其风速理论变异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网格内风速的空间变化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风速变化的影响因素中,结构因素占主要比例,随机因素影响小,空间连续性较强。在连续缺株长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旷野风速的不断增大,网格内整体风速水平逐渐增大,当旷野风速由1.6m/s提升106.3%到3.3m/s时,网格内平均风速提升了113.8%,差异性显着(P<0.05);而各网格内防风效能达到50%时与主林带的距离及其有效防风面积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表明:当连续缺株≥9m时,应该立刻补植。连续缺株5m对林带防风效果的影响较小,其对林带其他防护作用方面是否有相关影响需在下一步研究中探讨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06-10)
程玲[4](2015)在《大汶河冲积平原农田林网林带风速廓线特征及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林网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林业生态工程,照搬国外的理论和技术不利于其健康经营。经过几十年的农田防护林建设,目前农田林网体系已近日趋完善。以往风通过林带的廓线特征是在农田林网体系尚未形成时获得的,其趋势和规律已经不适合指导当代农田林网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系统研究林带的廓线特征对指导农田林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垂直生态场的思想与方法,从新的视角出发,采用实时同步观测风因子的方法,分析了东平县大汶河冲积平原农田林网杨树林带的风速廓线特征,探讨了垂直剖面上的风场效应,目的是揭示风廓线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研究的成果在理论层面上,丰富和完善了农田林网建设的生态场理论,修正了以往模拟实验对风廓线的结论,是对传统林业发展及防护林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带附近的风廓线风由林带迎风面经过林带到达林带背风面的过程中,除近地面和林冠高度的风速在穿过林带的过程中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外,风速总体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风降区主要集中在林带附近及林带背风面一定高度范围内。风速在树冠部分形成第一个降低区,穿过林带后风速稍有恢复,在背风面距林带5.0-13.0m处、树冠高度范围内形成第二个风降区。近地面和林冠高度。距林带不同距离的风速在垂直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在林带迎风面2H、1H,风速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林带背风面1H、2H及林带内,风速呈现出随高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风速在林带内变化剧烈,随着观测高度的增大,风速先增加然后迅速减小后迅速增大,枝下高以下空间风速大于对照风速。对风速用Curve Expert软件进行模拟,林带迎风面风速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为线性模型;在林带内和林带背风面1H处,风速受林带防风效应的影响,使得风速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为复杂的多阶多项式模型。风速与高度之间的模型方程:对照:Y=2.60+1.64X迎风面2H:Y=2.20+1.09X迎风面1H:Y=2.42+8.48X林带内:Y=1.28+1.76X-0.51X2+0.051X3-0.0016X4背风面1H:Y=3.930-0.44X+0.032X2背风面2H:Y=2.63+0.11X-0.036X2+0.0025X3对风速与距林带距离之间关系进行拟合,发现1.5m、2.5m和12.5m观测高度处,风速与距林带距离的关系拟合为复杂的正弦拟合模型,其余观测高度为多项式拟模型,各相关系数均在0.93以上。风速与距林带距离之间的模型方程:1.5m:Y=2.75+0.50×cos(0.11X+0.83)2.5m:Y=2.81+4.73×cos(1.04X+7.14)4.5m:Y=2.09+4.21X+2.37X2-7.03X3-2.22X46.5m:Y=1.92+0.059X+0.0029X2-0.00009X3-0.000003X48.5m:Y=2.10+0.066X+0.0025X2-0.00008X3-0.000002X410.5m:Y=2.82+0.026X+0.0012X2-0.000032X3-0.000009X412.5m:Y=3.58+0.16×cos(0.14X+0.067)(2)不同风速对林带防风效应的影响在风向与林带之间的夹角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林带附近风速空间的自相关性和连续性随着旷野风速的增加,林带附近风速的空间连续性和异质性也逐渐增大。对照风速越大,林带附近风速的平均值越大,风速也越集中,林带附近风速的各变异系数越小,林带背风面防护区形状相似,风速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和自相关性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3)风向对林带防风效应的影响在旷野风速相同的情况下,林带附近风速空间的自相关性和连续性随着风向与林带夹角的增大而增加,林带附近风速的空间连续性和异质性也逐渐增大。当风向垂直于林带走向时,林带的防风效果最佳,随着风向与林带夹角的减小,林带的防风效果逐渐减弱。(4)垂直空间的有效防护范围风速对有效防护范围的影响表现出:随着对照风速的增大,林带附近有效防护面积的比值逐渐减小。风向对防护范围的影响为:随着风向与林带夹角的增大,林带附近有效防护范围不断增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05-10)
闫生义[5](2015)在《以叁门县为例探讨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田林网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沿海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国土、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为满足新形势对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需要,国家和省对"十一五"沿海防护林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叁门县为例对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田林网建设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2015年12期)
[6](2010)在《新余城市森林建设步入佳境》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座充满希望和激情的城市。放眼新余,青山如黛,碧湖逐波。一片片广阔的城市空间,与绿色森林相依相伴;一个个和谐生态的小区,与碧水蓝天相亲相融;一张张幸福与快乐的笑脸,与鸟飞荷动交相辉映。 这是一座绿意盎然的城市。 纵横交织的城市生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10-04-22)
赵宏声[7](2009)在《甘州加快农村绿化步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州讯 (记者赵宏声)甘州区以退耕还林、“叁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建设、重点公益林管护为重点,加快农村绿化步伐,初步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渠路林带化、经济林基地化、村庄林场化、林农经营立体化,使全区农村绿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该区以(本文来源于《张掖日报》期刊2009-12-02)
何会文[8](2009)在《今年造林咬定26万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何会文)日前,记者从全市重点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整改提高推动会上获悉:本市各涉农区县充分利用春天植树黄金季节,抢时间、争速度,大干快上绿化造林工程,呈现出进展快、规模大、标准高的特点。截至目前,已有部分区县超额完成了任务,从统计结果和工程发展态(本文来源于《天津日报》期刊2009-04-27)
范仲玖,王登亚[9](2008)在《农田林网和林带胁地原因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农田林网和林带胁地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08年03期)
赵克昌[10](2001)在《农田林网锦丰梨副林带经营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对河西走廊锦丰梨副林带经营模式的防护效益及其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按30m林带间距建立的锦丰梨副林带与大网格杨树组成的生态经济型农田林网的整体投入产出比为3.8,每年每hm~2纯收入达22413.54元,高于大网格杨树林网内的单一的种植粮食作(本文来源于《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期刊2001-09-13)
林带林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田防护林是有效降低作物风沙灾害的重要屏障,而目前防护林研究多围绕单个林带及林网,缺少对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整体认识,故本研究选取3种不同行数林带配置(4、6和8行林)3层林网,在3种风速下(8、10和14m/s)进行风洞模拟,研究多层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及防风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差异主要表现在林带以上高度,近地面风速差异相对较小。另外,随水平距离增加风速恢复方式不同,林网上下同步恢复,呈平行状;而单林带自上向下逐步恢复,呈阶梯状;2)随着风速增加,单林带防风效应变化较小,林网后略减小,较单林带的效应增量呈减小趋势,在8、10和14 m/s风速下分别为7.99%、3.05%和2.38%。3)4行林林网配置综合防风效应最佳。随着林带行数增加,单林带和林网防风效应均先增大后不变,且林网后多出的效应增量变化趋势也相同,在林带为4、6和8行条件下分别为6.29%、7.99%和7.65%。因此,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化农业推进,在进行防护林配置时,应从农田林网的整体效应进一步定量,减少林带冗余,实现作物经济效益最大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带林网论文参考文献
[1].陈根.叁年来全市新建林带林网4000多公里[N].宜宾日报.2017
[2].郑波,刘彤,朱乐奎,孙钦明,刘尊驰.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风洞模拟[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曲木子.黄泛平原农田林网林带结构完整性对林网内风场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
[4].程玲.大汶河冲积平原农田林网林带风速廓线特征及模拟[D].山东农业大学.2015
[5].闫生义.以叁门县为例探讨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田林网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
[6]..新余城市森林建设步入佳境[N].中国绿色时报.2010
[7].赵宏声.甘州加快农村绿化步伐[N].张掖日报.2009
[8].何会文.今年造林咬定26万亩[N].天津日报.2009
[9].范仲玖,王登亚.农田林网和林带胁地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08
[10].赵克昌.农田林网锦丰梨副林带经营模式研究[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