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艺术消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纯粹的商品,艺术的共谋,幻觉的消失
艺术消亡论文文献综述
袁晓静[1](2019)在《当代艺术的消失?——鲍德里亚《濒临消亡的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消失"是鲍德里亚思考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方式,而艺术又是鲍德里亚哲学思考的重要维度,在《濒临消亡的艺术》中,鲍德里亚提出了关于艺术消失的叁种可能,分别是纯粹的商品、艺术的共谋和幻觉的消失。纯粹的商品被鲍德里亚视为艺术品伟大的现代冒险,以"绝对对象化"的方式避免了自身的消亡。而在艺术的共谋和幻觉的剥夺中,艺术则真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前者是事物的普遍审美化,后者是过度的拟真,二者使艺术消失的诱惑无法延续,面临着陷入真正消亡的危机。(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英团[2](2019)在《致敬消亡中的古典戏曲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时,戏剧已有记载。演戏人叫优伶,其实是文艺弄臣,娱乐帝王,出怪言怪语,遥想起来,稍似话剧。以汉朝的《东海黄公》为节点,"以歌舞演故事"逐渐成戏曲的表现形式。从先秦到当代,几乎所有历史政治军事领域的重大事件,都在戏曲的叙述范围之内,不但涌现出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纪君祥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还留下了《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赵氏孤儿》等溢彩千古的传统剧目。时光流转,(本文来源于《上海企业》期刊2019年04期)
刘英团[3](2019)在《致敬消亡中的古典戏曲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时,戏剧已有记载。演戏人叫优伶,其实是文艺弄臣,娱乐帝王,出怪言怪语,遥想起来,稍似话剧。以汉朝的《东海黄公》为节点,"以歌舞演故事"逐渐成戏曲的表现形式。从先秦到当代,几乎所有历史政治军事领域的重大事件,都在戏曲的叙述范围之内,不但涌现出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纪君祥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还留下了《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赵氏(本文来源于《产权导刊》期刊2019年02期)
黄娟[4](2018)在《论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叙事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利用碎片化的叙事时间与蒙太奇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主题,营造丰富的叙事空间,表达画外之意,并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利用多方位的叙述视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影片精湛的叙事艺术。(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彭博[5](2018)在《革新抑或消亡——试论材料与工艺对雕塑艺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雕塑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往往与材料、工艺的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时候,材料的更新、造型与成型方式的改进能够给雕塑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使雕塑艺术能够保持活跃、开放、包容的姿态。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材料的无限丰富、技术与手段的多样化,雕塑开始逐渐走向过度依赖材料与工艺的极端,材料以及材料工艺几乎是以裹挟的方式在"推动"雕塑艺术的发展,雕塑艺术面临着被科技手段彻底支配甚至消亡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梅顺[6](2016)在《逐渐消亡中的民间艺术——从人文精神看民间艺术的消亡与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艺术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艺术,自然是来源于"老百姓",民间艺术也就是老百姓自己创造出来的"生活用品",是在普通广大劳动群体中广为流传的精神产物。它来自于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生活,是从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民俗活动中滋生与孕育出来的。民间艺术正处在消亡的途中。现代的科技与文化正在逐渐地吞噬着民间艺术的精神。(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10期)
汪贻菡[7](2015)在《一种艺术的两种消亡——余华《第七天》的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一文,可以提供书写者和阅读者两重角度来审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作为小说作者,余华用消息来替代故事,又用讲述来替代反思,更是将死亡夸大其词为中国式悲剧生活的象征。然从阅读者出发,被新闻滋养长大的读者很难静下心来阅读陈旧的故事,求新求异求快的阅读心境使得理想读者很难产生。如何在直击现实的责任感和对小说讲述艺术的固守之间找到合适的写作方式,是余华及同时代作家共同面临的新的创作语境。(本文来源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宁[8](2014)在《“当代艺术”——一个正在消亡的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当代艺术是否应该变成"当代艺术",能否将其作为一个时代或者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流派加以书写以及记忆,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真实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学术无法给予其恰当的美术史地位;市场难以割舍正在变化中的审美趣味;艺术家当然更不愿意看到否定的答案,因为一旦这样的结论出现,也就意味着他们将被无情地踢出,不再拥有原本的光环。(本文来源于《收藏投资导刊》期刊2014年16期)
威廉·杰克·鲍莫尔,高建伟,张庶萍[9](2013)在《表演艺术:持久的危机——经济学分析表明表演艺术可能会消亡》一文中研究指出难道是财务问题如此严重地阻碍了现场表演艺术的发展,以致这种艺术体验形式可能会被淘汰?鲍莫尔注意到了其中的基本矛盾:工资是表演艺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增长速度比整体经济的工资增长速度慢;然而,现场表演的成本增长速度比其他行业快。他不认为通货膨胀、限产超雇、管理不善是这一矛盾的原因,而将这种差异归因于现场艺术的每工时生产力从来没有,也无法像普遍性经济的每工时生产力那样提高。(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3年19期)
李倩[10](2012)在《艺术真的会消亡吗?——怀疑黑格尔的艺术消亡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格尔认为,艺术中最具生命活力的是内容,即"理念"、"精神",亦有自己的发展过程,而艺术只是其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经历了这叁个阶段后,再向前发展的话,艺术就不存在了。艺术难道真的如黑格尔大师所说的要消亡吗?我们的答案是不会的。人类社会在新世纪将不断地朝着富裕化和健康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也会越来越关注精神需要和追求;物质生活只是打开精神生活的一把钥匙,它并不能时刻满足人类的精神享受,包括审美享受。人们需要借助于审美、借助于艺术来更大范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以,艺术不会消亡,黑格尔说的"艺术消亡"是只对他所理想的艺术来说的。(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2年11期)
艺术消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春秋战国时,戏剧已有记载。演戏人叫优伶,其实是文艺弄臣,娱乐帝王,出怪言怪语,遥想起来,稍似话剧。以汉朝的《东海黄公》为节点,"以歌舞演故事"逐渐成戏曲的表现形式。从先秦到当代,几乎所有历史政治军事领域的重大事件,都在戏曲的叙述范围之内,不但涌现出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纪君祥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还留下了《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赵氏孤儿》等溢彩千古的传统剧目。时光流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艺术消亡论文参考文献
[1].袁晓静.当代艺术的消失?——鲍德里亚《濒临消亡的艺术》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2].刘英团.致敬消亡中的古典戏曲艺术[J].上海企业.2019
[3].刘英团.致敬消亡中的古典戏曲艺术[J].产权导刊.2019
[4].黄娟.论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叙事艺术[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彭博.革新抑或消亡——试论材料与工艺对雕塑艺术的影响[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8
[6].梅顺.逐渐消亡中的民间艺术——从人文精神看民间艺术的消亡与传承[J].明日风尚.2016
[7].汪贻菡.一种艺术的两种消亡——余华《第七天》的一种解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
[8].王宁.“当代艺术”——一个正在消亡的时代[J].收藏投资导刊.2014
[9].威廉·杰克·鲍莫尔,高建伟,张庶萍.表演艺术:持久的危机——经济学分析表明表演艺术可能会消亡[J].经济研究导刊.2013
[10].李倩.艺术真的会消亡吗?——怀疑黑格尔的艺术消亡论[J].美与时代(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