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内疚感与自我损耗程度对自我控制具有一定的影响。实验1使用内疚感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与Stroop任务检验内疚感与自我控制是否存在相关;实验2使用内疚感启动任务与E-crossing任务操纵被试的内疚感水平和自我损耗程度,观察不同组别被试在Stroop任务中的表现。结果发现:(1)内疚感与自我控制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2)在没有启动内疚感的情况下,高自我损耗组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低于低自我损耗组,而在启动内疚感的情况下,高自我损耗组与低自我损耗组均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控制水平,二者差异消失。可见,在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会下降,但是启动内疚感可以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缓解自我损耗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内疚感 自我损耗 自我控制
一、前 言
自我控制指个体根据行为目标或社会标准改变自己反应倾向的能力,如通过抑制冲动克服习惯性反应。[1,2]自我控制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心智成果,[3]它能帮助个体抵制那些可获得短暂快感却暗藏风险的诱惑,如金钱、美色、酒精、药物、游戏等。截至目前,知名的自我控制理论有冲动贴现模型[4]、自我控制双系统模型[5,6]、自我调节两阶段模型[7]、自我控制资源模型[8,9]和自我损耗进程模型[10]等。它们分别探讨了自我控制与行为抉择的关系、自我控制的系统结构、自我控制的心理加工过程、自我控制的心理资源、自我控制的动机。其中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的影响尤为深远。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合成分析。具体方法是:首先确定El Nio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关键区为Nio3.4区,根据爆发时间将El Nio事件分为SP和SU两类,再分类进行合成。
根据Baumeister等(2007)的资源模型,任何自我控制行为都会消耗一定的心理资源。[9]执行自我控制后资源减少的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在自我损耗下,个体随后的自我控制行为更加容易失败。大量研究表明,原本可以约束许多不良行为的个体在自我损耗状态下无法再抑制这些冲动行为,比如侵犯他人[11]、不恰当的性行为[12]、偏见[13]、食用大量垃圾食品[14]、饮酒过度[15]以及冲动消费[16]。不过,自我损耗并不意味着资源消耗殆尽,个体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使自我控制资源恢复到原先水平,例如休息[17]和观点采择[18]等。
作为人类生存适应机制的一环, 情绪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动力因素,可能影响自控相关的认知活动, 继而影响自我控制行为。[19]在各种情绪中,内疚感在自我控制的调节中尤显重要。Kivetz和Keinan (2006)发现,人们在屈服于诱惑后,会对自己失控的短视行为感到后悔并体验到强烈的内疚感。[20]内疚感是指个体觉得他们真实或者假想的行为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违反了自我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痛苦情绪体验。[21,22]在内疚状态下,个体会对自身的错误感到自责并进行反省。内疚感可以引导人们做出道德行为,如帮助他人。[23]而助人行为有时需要自我控制的参与以克服自私自利的自然冲动。[24,25]Zemack-Rugar、Bettman和Fitzsimons(2007)发现,与悲伤情绪词启动相比,那些由内疚情绪词启动的被试表现出更少的放纵行为。这提示内疚感的唤起可能有助于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26]
从自我损耗的角度来看,内疚感与自我损耗的缓解可能存在某种关联。Xu、Bègue和Bushman(2012)的研究表明,高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状态下,个体体验到的内疚感变低,其助人行为也减少。[27]Boring(2016)[28]要求被试先完成一项自我控制任务,然后诱发被试的内疚情绪,随后测量他们的助人行为。结果显示,内疚情绪缓解了自我损耗的影响,启动内疚情绪的被试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行为,在后续的检测任务中持续时间更长,表现得更好。因此,内疚感对自我控制可能具有增强的作用,并且可能通过缓解自我损耗而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缺乏自控力者(如手机依赖者)给人一种“没心没肺、麻木不仁”的感觉。如果能启动其内疚感,那么其自控力很可能会增强。本研究试图从相关和因果两个层面,探讨这方面的实证依据。
甘地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 …………………………… 魏 昕等(22):3134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两个假设:假设一,内疚感与自我控制存在显著相关;假设二,内疚感启动可通过缓解自我损耗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为了检验这两个假设,本研究共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使用相关设计,运用内疚感量表、Stroop任务与自我控制量表,探讨内疚感是否与自我控制存在显著相关。实验2采用2 (启动内疚感 vs 无启动内疚感) × 2(高损耗 vs 低损耗)被试间实验设计,观察四种不同状态下的被试在Stroop任务中的表现,以此探究内疚感与自我损耗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现阶段,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混凝土桥梁涵洞病害相对较多:(1)桥梁墩台的病害。桥梁墩台出现的病害裂缝,多呈现出竖向裂缝。此种病害现象,导致桥梁墩台的受力截面相对较小,桥梁基础在出现变形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盖梁出现裂缝,从而降低桥梁的整体承载力。(2)桥梁梁体的病害。桥梁梁体的病害,主要体现为梁体的表层老化、蜂窝、漏筋等,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结构的可靠性。此外,在病害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桥梁梁体的钢绞线崩裂,影响桥梁梁体的承载力。因此,应加强对混凝土桥梁涵洞病害的了解,提出具体的修补与加固措施[1]。
二、实验1 内疚感与自我控制的相关性
(一)被试
随机选取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54名,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年龄为18—22岁。参加实验的所有被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实验结束后获得一定的报酬。
(二)实验材料
对反应时干扰量进行2(是否启动内疚感)×2(损耗程度)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启动内疚感的主效应不显著,F(1,61)=0.092,p>0.05;损耗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1,61)=9.847,p<0.05,η2=0.14,表现为高损耗组的反应时长于低损耗组被试;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61)=1.203,p>0.05。
该问卷由胡金生(2008)[29]基于青少年内疚评定问卷(Situational Guilt Inventory, SGI)[30]修订而成,由伤害他人、关爱不足、自私行为和辜负他人四个因素组成,共含有37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法:1=不内疚、2=似乎不内疚、3=似乎内疚、4=内疚。在本研究中,内疚感评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39。
2.中文版E-crossing任务
随机选取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65名,其中男生13人,女生52人,年龄为18—22岁。将被试随机分配到“高损耗&内疚情绪启动组”(n=16)、“高损耗控制组”(n=17)、“低损耗&内疚情绪启动组”(n=16)、“低损耗控制组”(n=16)。参加实验的所有被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实验结束后获得一定的报酬。
3.自我控制量表
该量表由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31]根据Tangney等(2004)[32]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 SCS)修订而成,包含冲动控制、工作或学习表现、健康习惯、 节制娱乐与抵制诱惑五个因素,一共有19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1=完全不符合、2=不符合、3=不确定、4=符合、5=非常符合。在本研究中,自我控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37。
课堂是校本教研的落脚点,也是校本教研聚焦的主阵地,是校本教研的重中之重。校本教研,目的还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是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验程序
被试在自我控制操控表上的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对被试报告任务的难度进行2(是否启动内疚感)×2(损耗程度)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启动内疚感的主效应不显著,F(1,61)=0.105,p>0.05;损耗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1,61)=41.711,p<0.001,η2=0.41;是否启动内疚感与损耗程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61)=0.399,p>0.05。对被试报告任务的努力程度进行2(是否启动内疚感)×2(损耗程度)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启动内疚感的主效应不显著,F(1,61)=0.273,p>0.05;损耗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1,61)=11.027,p<0.05,η2=0.15;是否启动内疚感与损耗程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61)=0.025,p>0.05。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启动内疚感,高损耗组的被试报告的任务难度和需要努力的程度都显著高于低损耗组的被试。
(四)结果与分析
采用高学德(2006)[33]所使用的自我报告法来诱发被试的内疚情绪。首先让被试回忆在以往经历中让他们感到内疚的事情,写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被试记录完毕后,要求其报告在该事件中体验到的内疚情绪的程度,采用7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感到内疚”,“7”代表“非常内疚”。
表1内疚感、自我控制、正确率干扰量与
反应时干扰量四因素相关矩阵
内疚感自我控制正确率干扰量反应时干扰量内疚感1自我控制0.326∗1正确率干扰量0.518∗∗0.519∗∗1反应时干扰量-0.932∗∗-0.299∗-0.502∗∗1
注:*表示p<0.05,**表示p < 0.01(双侧检验)。
三、实验2 内疚感启动与自我损耗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一)被试
采用E-prime编写程序,实验者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字,要求被试尽快而且尽量正确地对每个字的颜色进行判断并做出按键反应,而不理会这个字的字音字形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在本任务中,共有“黄”“蓝”“绿”“红”四个汉字,分别用黄、蓝、绿、红四种颜色随机书写,四种颜色分别用“S”“D”“J”“K”四个按键替代。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2 000ms,刺激间隔为500ms,超过2 000ms没有反应则自动进入下一个试次。本任务正式部分共有108个试次,其中,有36个试次的色词是不一致的,72个是一致的。
(二)实验材料
1.内疚情绪启动任务
对内疚感问卷得分、自我控制量表得分、正确率干扰量与反应时干扰量进行相关分析。其中,Stroop任务的正确率干扰量为色词不一致与色词一致的正确率之差,反应时干扰量为色词不一致与色词一致的反应时之差。由表1可知,内疚感、自我控制与Stroop任务的正确率干扰量和反应时干扰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内疚感与自我控制显著正相关(rb=0.326,p<0.05),内疚感与正确率干扰量显著正相关(rb=0.518,p<0.01),自我控制与正确率干扰量显著正相关(rb=0.519,p<0.01),内疚感与反应时干扰量显著负相关(rb=-0.932,p<0.01),自我控制与反应时干扰量显著负相关(rb=-0.299,p<0.05)。结果表明,在以Stroop任务和自我控制量表得分分别作为自我控制能力的客观与主观指标上,内疚感体验高的个体均表现出了较高的自我控制水平,而内疚感体验较低的个体均表现出了较低的自我控制水平。
2.Stroop任务
该任务由董梦玲(2017)[34]根据Baumeister等人(1998)[8]最先提出的E-crossing任务改编而成。中文版E-crossing任务选择用汉字作为实验任务材料。在该任务中,呈现给被试的是两份汉字字表,每份汉字字表中部首为“氵”的字共有40个。要求实验组的被试看到部首为“氵”的字时,判断这个字前面的一个字是否能与它组成一个词语,如果可以,则组成一个词。此时资源损耗较大。而对于控制组,只要求其将全部部首为“氵”的字划出来,资源损耗较小。在该任务中,需要记录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
3.自我控制操控检查表
该表是为了检验自我控制损耗任务的有效性,共有两道题。第一题是“你认为完成该任务的难度有多大”,为7点计分:“1”代表“非常容易”,“7”代表非常困难。第二题是“你在完成该任务的时候付出了多少努力”,为5点计分:“1”代表“不需要付出努力”,“5”代表“需要付出非常多努力”。
4.Stroop任务
老道看着王祥,自然地说道:“我混口饭吃,这身打扮也是逼不得已啊。”说着扬了扬手中的墨镜,“现在这世道也不知是出了什么问题,人人都觉得瞎了眼的道士才是灵道士,就跟按摩非要选盲人一样。我迫不得已才弄成这个样子,小伙子你别见怪啊。”
同实验1。
(三)实验程序
将被试单独安排在一个安静的、照明良好的房间里。首先,实施内疚情绪启动任务:对于实验组的被试,要求其回忆在经历中最能够诱发内疚情绪的事件,并尽力详尽地写出事件,记录完毕后即可报告其当时体验到的内疚情绪的程度。对于控制组的被试,在这一阶段不做任何处理。随后,进行E-crossing任务:向所有被试呈现两张汉字字表,高损耗组被试需要尽量又快又准确地判断字表中所有部首为“氵”的字是否能与前一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如果不可以则需要用红色签字笔将这个字标出来;低损耗组被试只需要将字表中所有部首为“氵”的字找出来并用红色签字笔划消即可。完成E-crossing任务后,被试填写自我控制操控检查表,对E-crossing任务的难度与个体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最后,要求被试完成Stroop任务,实验2结束。
(四)结果与分析
1.E-crossing任务损耗的有效性检验
由表2可知四组被试在E-crossing任务中的表现情况。无论是在启动内疚感还是在没有启动内疚感的情况下,低损耗组和高损耗组之间在反应时上以及在正确率上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s>0.05)。
(1)气候环境。贵溪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型气候,潮湿高温,又有电厂、化肥厂等工业企业排放烟尘、SO2等大气污染物,降雨时SO2等溶于水形成酸雨,加重了水质酸性。
表2各个被试组E-crossing任务的得分情况(M±SD)
反应时(ms)正确率无启动×低损耗235.00±121.640.822±0.122无启动×高损耗249.69±52.360.846±0.115启动×低损耗219.44±54.140.873±0.092启动×高损耗247.25±60.600.820±0.110
将被试单独安排在一个安静的、照明良好的房间里,首先要求被试填写内疚感量表。量表填写完毕后给被试施测Stroop任务,呈现指导语并进行练习实验。在每个试次中,被试会在电脑屏幕中央看到一个汉字,这个字可能是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其中之一,要求被试快速而且准确地对这个字的颜色作出判断并进行按键反应。被试完成Stroop任务后,要求其填写自我控制量表,随后实验结束。
目前基于脚部惯性传感数据进行人员运动速度识别的方法大多采用直接积分的算法对慢速行走的行人进行速度估计。但是当行人运动速度增加至快速行走或者奔跑时,继续使用该方法进行速度估计会出现显著偏差。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脚部惯性传感数据、利用单步统计特征对行人运动速度进行估计的方法。
明确了构什么,有必要思考怎么构,点是线线相交所得,需要思考作怎样的两条线,就是思考点具有怎样的特征,假设点存在,追问与此点会有哪些相关定的量或定的关系.以本题为例,如图3,需要确定点B,分析点B特征,由AB=AC,即点B的轨迹就是以A为圆心,AC为半径的弧,即定长轨迹;∠ABD=30°,点A、D是两个定点,即点B的轨迹就是即定角轨迹.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为两轨迹的交点.
表3被试自我控制操控表得分结果(M±SD)
难度努力程度低损耗高损耗低损耗高损耗无启动内疚感2.44±0.633.88±0.702.38±0.813.00±0.94启动内疚感2.50±0.823.69±1.082.56±0.733.25±0.68
2.自我控制效应的检验
被试在Stroop任务中的表现情况如表4所示。对正确率干扰量进行2(是否启动内疚感)×2(损耗程度)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是否启动内疚感的主效应显著,F(1,61)=5.683,p<0.05,η2=0.09,相比于没有启动内疚感的控制组,内疚情绪启动组在色词不一致情况下的正确率显著提高;损耗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1,61)=22.011,p<0.001,η2=0.27,高损耗组的被试在色词不一致情况下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低损耗组的被试;是否启动内疚感和损耗程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1,61)=11.844,p=0.001,η2=0.16(如图1所示)。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低损耗的条件下,内疚情绪启动组与控制组之间的正确率干扰量差异不显著,F(1,61)=0.551,p=0.461>0.05;然而,在高损耗的条件下,内疚情绪启动组在色词不一致情况下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控制组,F(1,61)=17.225,p<0.001;在没有启动内疚感的条件下,高损耗组在色词不一致情况下的正确率要显著低于低损耗组,F(1,61)=33.575,p<0.001;但是,在启动内疚感的条件下,高损耗组与低损耗组之间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F(1,61)=0.770,p=0.384>0.05。结果表明,自我损耗对被试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内疚感的启动可以缓解自我损耗的影响,提升被试的自我控制水平。
表4被试在Stroop任务中色词不一致情况下的正确率与反应时(M±SD)
正确率反应时(ms)低损耗高损耗低损耗高损耗无启动内疚感0.944±0.0570.814±0.057906.24±199.751007.14±184.77启动内疚感0.941±0.0300.938±0.046880.47±193.27935.14±146.48
图1正确率干扰量:内疚感启动与
损耗程度的交互作用分析
1.内疚感评定问卷
四、讨 论
Baumeister等人(1998)提出,所有形式的自我控制行为都需要同一的资源。[8]类似于注意资源,当这个同一的资源被前面的任务使用后,就会发生损耗,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因此,在完成两项相继需要自我控制资源的任务时,被试在前者中的表现会优于在后者中的表现。为了避免练习效应的出现,研究者一般会安排两项不同的任务,第一项任务作为损耗任务,第二项任务作为检测任务,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成绩来验证自我损耗的效应。实验1的结果验证了Stroop效应作为自我控制指标的有效性,因此在实验2中将Stroop任务作为自我控制资源的检测任务。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内疚感与自我控制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即启动内疚感是否会对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产生影响。实验1探讨内疚感与自我控制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内疚感体验高的个体在自我控制量表中的得分高于内疚感体验低的个体,验证了假设一,即内疚感与自我控制之间存在相关。实验2探讨自我损耗与内疚感对自我控制的影响,虽然客观上被试在E-crossing任务中表现得无明显差异,但高损耗组的被试主观上认为该任务的难度与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大。实验2的结果验证了假设二,即内疚感与自我损耗会对自我控制水平产生影响,处于高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在自我控制任务中的表现较差,而启动个体的内疚感可以缓解自我损耗的这种消极影响。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控制内疚感的情况下损耗程度的简单效应显著,表明E-crossing任务会造成被试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使其在后面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的任务中表现不佳;而在启动被试内疚感的情况下,损耗程度组别的简单效应不显著,表明启动内疚感可以缓解个体的自我损耗,使得高损耗组的被试在检测任务中的表现与低损耗组的被试在检测任务中的表现无差异。此外,在高损耗情况下,是否启动内疚感的简单效应显著,启动内疚感的被试即便在高损耗程度的状态下,仍会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任务;而在低损耗情况下,是否启动内疚感的简单效应不显著。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在高损耗情况下,内疚感启动增强了心理紧张程度、激发了更多的潜在心理资源,从而缓解了自我损耗的作用,提高了自控行为;而在低损耗的情况下,被试在Stroop任务中的表现本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因为天花板效应,内疚感的作用空间有限。
本研究用实证数据确认了内疚感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往的研究多是在自我资源损耗的情况下启动被试的内疚感,观察其对随后的亲社会行为或诚信行为的影响。如,Xu等人(2012)探究高损耗被试在启动内疚感后的亲社会行为是否会比低损耗的被试在启动内疚感后的亲社会行为少;[27]Boring(2016)也证实了内疚情绪能够克服自我损耗的影响,对被试完成后续的助人任务有促进作用。[28]他们使用的实验任务涉及独裁者任务、猜硬币正反面任务等,都没有考察内疚感启动与自我控制的直接关系。而本研究分别以自我控制量表为主观指标,Stroop任务为客观指标,直接检验了内疚感启动在自我控制中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拓展了情绪与认知控制关系的研究;在实践上,为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等患者自控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参考途径。
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等自控力问题是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本研究结果提示学校和家长可以从加强内疚情绪体验的角度提升学生的自控力。例如,开展未来取向的教育,指导学生关注未来的收益、协助他们制定未来规划,同时还要帮助他们认识到不主动遵守计划的不恰当性,使其与恰当的内疚情绪体验产生关联并予以强化,以此培养他们自我督促的习惯;也可以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课或者心理剧的方式加强其内疚情绪体验。此外,学生的学习环境充满了损耗因素,对此学校和家长应留意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适时地给予其额外的支持,如倡导劳逸结合[35]、提高自主动机和兴趣、帮助孩子提升自我觉察水平[36]等,以缓解自我损耗的消极影响。
《楚天都市报》曾经报道了“武汉‘顶级网虫’网吧‘熬’战十年”的惨痛个案。[37]某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十年,32岁时病倒在网吧, 临终竟然称“真有意思”,而不是悔恨和愧疚!这种悲剧让我们更深切地意识到,通过启动内疚感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
根据孩子的好胜心理,可以举行各式各样的比赛。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各种比赛之中,这样,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如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可以采用个人赛读、小组赛读、男女赛读等形式,比比谁读得有感情。
五、结 论
1.内疚感与自我控制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内疚感体验程度高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控制水平。
2. 内疚感与自我损耗会对自我控制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在自我控制任务中的表现较差,而启动内疚感可以提高个体在自我控制任务中的表现,缓解自我损耗的消极影响。
生活是百科全书,也是语文的来源,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呈现其人文性的特色,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为课堂增添更多的生活、人文色彩。单纯的文字符号是乏味的抽象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多媒体是一个将抽象转变为生动的平台,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突出每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每堂课的知识点,并让其自由翱翔于语文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方面的欠缺,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学习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过程。
3. 可考虑通过内疚感启动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缓解手机依赖、游戏成瘾等自控力缺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 F. BAUMEISTER,A. M. STILLWELL,T. F. HEATHERTON. Guilt:AnInterpersonal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115(2):243.
[2] C. S. CARVER,M. F. SCHEIER. AttentionandSelf-Regulation:AControl-TheoryApproachtoHumanBehavior.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1981,33(3):295—322.
[3] K. MCGONIGAL. 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Why It Matters,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 New York:Avery,2011:1—275.
[4] G. AINSLIE. SpeciousReward:ABehavioralTheoryofImpulsivenessandImpulseControl.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5,82(4): 463—496.
[5] J. METCALFE,W. MISCHEL. AHot/Cool-SystemAnalysisofDelayofGratification:DynamicsofWillpower. 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1): 3—19.
[6] W. HOFMANN,F. F. STRACK. ImpulseandSelf-ControlfromaDual-SystemsPerspectiv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4(2): 162—176.
[7] K. O. R. MYRSETH,A. FISHBACH. Self-Control:AFunctionofKnowingWhenandHowtoExerciseRestrai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18(4): 247—252.
[8] R. F. BAUMEISTER,E. BRATSLAVSKY,M. MURAVEN,et al. EgoDepletion:IstheActiveSelfaLimited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5):1252—1265.
[9] R. F. BAUMEISTER,V. D. M. TICE. TheStrengthModelofSelf-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16(6):351—355.
[10]M.INZLICHT,B. J. SCHMEICHEL,C. N. MACRAE. WhySelf-ControlSeems(butMayNotBe)Limited.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4,18(3): 127—133.
[11]C. N. DEWALL,R. F. BAUMEISTER,T. F. STILLMAN,et al. ViolenceRestrained:EffectsofSelf-RegulationandItsDepletiononAggres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7,43(1):62—76.
[12]M. T. GAILLIOT,R. F. BAUMEISTER. Self-RegulationandSexualRestraint:DispositionallyandTemporarilyPoorSelf-RegulatoryAbilitiesContributetoFailuresatRestrainingSexualBehavior. Pers Soc Psychol Bull,2007,33(2):173—186.
[13]M. MURAVEN. PrejudiceasSelf-ControlFailur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8,38(2):314—333.
[14]K. D. VOHS,T. F. HEATHERTON. Self-RegulatoryFailure:AResource-DepletionApproach.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0,11(3):249—254.
[15]M.MURAVEN,R. L. COLLINS,K. NEINHAUS. Self-ControlandAlcoholRestraint:AnInitialApplicationoftheSelf-ControlStrengthModel.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2002,16(2):113—120.
[16]K.VOHS,R. FABER. SpentResources:Self-RegulatoryResourceAvailabilityAffectsImpulseBuy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7,33(4):537—547.
[17]J. M. TYLER,K. C. BURNS. AfterDepletion:TheReplenishmentoftheSelf’sRegulatoryResources. Self and Identity,2008,7(3):305—321.
[18]P. M. EGAN,E. R. HIRT,S. C. KARPEN. TakingaFreshPerspective:VicariousRestorationasaMeansofRecoveringSelf-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2):457—465.
[19]吴晨阳,何贵兵. 自我控制行为中的情绪因素. 心理科学,2011(2): 317—321.
[20]R. KIVETZ,A. KEINAN. RepentingHyperopia:AnAnalysisofSelf-ControlRegre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6,33(2):273—282.
[21]张琨,方平,姜媛,等. 道德视野下的内疚.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628—1636.
[22]C. TILGHMAN-OSBORNE,D. A. COLE,J. W. FELTON. DefinitionandMeasurementofGuilt:ImplicationsforClinicalResearchandPractic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0,30(5):536—546.
[23]J. P. TANGNEY,J. STUEWIG,D. J. MASHEK. MoralEmotionsandMoralBehavior.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7,58(1):345—372.
[24]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 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自我损耗下的道德情绪的正向作用. 心理学报,2016,48(9):1175—1183.
[25]C. N. DEWALL,R. F. BAUMEISTER,M. T. GAILLIOT,et al. DepletionMakestheHeartGrowLessHelpful:HelpingasaFunctionofSelf-RegulatoryEnergyandGeneticRelated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8,34(12):1653—1662.
[26]Y. ZEMACK-RUGAR,J. R. BETTMAN,G. J. FITZSIMONS. TheEffectsofNonconsciouslyPrimingEmotionConceptson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3(6):927—939.
[27]H. XU,L. Bègue,B. J. BUSHMAN. TooFatiguedtoCare:EgoDepletion,Guilt,andProsocial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5): 1183—1186.
[28]B.BORING. The Emotion of Guilt as a Motivator: Can Transgressors Overcome Ego-Depletion to Help Their Victims?. Towson,USA: Towson University,2016:1—49.
[29]胡金生. 中文版内疚感问卷的信、效度及调查结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236—238.
[30]K.ARIMITSU.StructureofGuiltElicitingSituationsinJapaneseAdolescents.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2,73( 2): 148—156
[31]谭树华,郭永玉. 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68—470.
[32]J. P.TANGNEY,R. F. BAUMEISTER,A. L. BOONE. HighSelf-ControlPredictsGoodAdjustment,LessPathology,BetterGrades,andInterpersonal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2): 271—324.
[33]高学德. 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 甘肃: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43.
[34]董梦玲. 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补偿.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18—28.
[35]鲍丽俊. 自我损耗理论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0):4—6.
[36]李秀葵. 自我损耗模型对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启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3):15—16.
[37]武汉“顶级网虫” 网吧“熬”战十年[DB/OL]. 湖北日报网,2011-05-10. 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30/201105/t1696400.shtml.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手机依赖的注意撤离机制及其干预”(16BSH094)
【收稿日期】2019-06-18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9)05-0092-07
(作者简介::陈彩琦,浙江金华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李庄阳,湖南临湘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郑嘉敏,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建平;助理编辑:杨孟葳;责任校对:杨孟葳】
标签:自我论文; 内疚感论文; 正确率论文; 内疚论文; 情绪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手机依赖的注意撤离机制及其干预”(16BSH094)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