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研究

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研究

(山西大学,山西省太原市030000)

摘要:19世纪60年代,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日本开始表现为第一个现代化的亚洲国家。日本以明治维新为发端,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紧随维新而来的改革受到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推动。在这段时期的关键特征,一方面是现代日本同自身历史和传统的不稳定关系,另一方面是它同现代性和西方的不稳定关系。日本在这一时期想要在面临西方工业扩张的条件下建立自己的现代性。

关键词:明治维新;现代化;改革

Abstract:Inthe1960s,underthesloganof"RichCountriesandStrongMilitaryForces",JapanbegantobethefirstmodernAsiancountry.StartingfromMeijiRestoration,Japanembarkedontheroadofexploringmodernization.ThereformsthatfollowedtheMeijiRestorationwerepromotedbybothdomesticandinternationalaspects.Thekeyfeaturesofthisperiodare,ontheonehand,theunstablerelationshipbetweenmodernJapananditsownhistoryandtradition,ontheotherhand,itsunstablerelationshipwithmodernityandtheWest.Duringthisperiod,Japanwantedtoestablishitsownmodernityinthefaceofwesternindustrialexpansion.

Keywords:MeijiRestoration;modernization;reform

明治维新作为日本踏入近代社会、实现近代化转型的起点,不仅历来为日本学界所关注,也是亚洲乃至世界近代史研究的重点领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近代史,既是一部全面学习西方,大规模移植近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历史,又是一部继承日本文化传统,不断催发民族主义情结的历史。对明治维新的研究,由来已久,始于清末,热于民国,断于“文革”,再兴于改革开放之后。

对明治维新和日本近代化转型的研究已然很多,其中不乏大作。然而,或囿于客观条件和时代局限,或囿于理论视野和学者自身定位,一部日本近代史,一些人所共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不同史学家笔下,则色彩纷呈,表述迥异,甚至针锋相对。在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中日关系,面对互联网背景下信手拈来的各种日本资料,如何公正客观地从社会、思想及文化层面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重新予以全方位的审视和盘点,无疑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日本现代化起源的内在机理及特征

日本兼有“东方”传统的悠久历史和奇妙的“西方”现状,思索现代性的意义及其完整性,是抱有兴趣的观察者考察日本的另一出发点,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日本是历史上第一个“非西方”的现代国家。19世纪中期,日本摆脱了明显的国际孤立,自那时至今日,就是一段现代日本的历史。事实上,这段历史记录了一个国家在遭遇西方强国后与随之产生的影响角力,并同时接触现代性思想和科技的过程。政治层面和思想层面的调整,是上述时期的关键特征。实际上,日本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迷人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观察国家应对文化、思想、社会、政治及科学变革等复杂问题时的种种方式。【1】

无论是中国学界还是日本学界,目前已经拥有大量的对日本现代化起点进行研究的成果,南开大学李卓通过追根溯源式地解读和分析,富有建设性地提出江户时代是“现代日本之源”,它从各个层面为明治时代的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治时代的日本是在继承江户时代社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的现代化。【2】这一观点从学理层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既往的研究领域。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上逐渐兴起立宪主义思潮。日本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在了解西方立宪政体制度和接受欧美近代立宪思想的基础上,对如何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嫁接”和融合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四川师范大学许晓光指出,明治前期的日本思想家们在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基础上,对国家的起源、国家和政府的性质及职能等进行了非传统的近代性阐释,从而为日本建立相对近代化的政治体制预设了理论前提。【3】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日本作为“追赶型”后进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将空间和时间上的两个阶段压缩为一个阶段。北京外国语大学周维宏提出,日本社会现代化发展呈现“空间压缩”的特征,主要表现“个人主义观念的缺失”、“近代家庭的出现和瓦解”、“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并存”以及“双重经济结构”等,由此导致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想观念和制度架构一并“杂居”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之中。【4】如何既能有效利用西方的思想资源,又不致因此丧失文化主体性,始终是后进国家实现现代化时难以破解的难题。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虽在制度和技术等层面对欧美文化有所借鉴,但对西方的核心价值理念却往往持排斥态度,在处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问题上呈现复杂交织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崔世广认为,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吸收与排斥、批判的周期性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对西方国家崇拜与排斥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虽经现代化的洗礼和冲击,但仍顽强地生存和延续下来。【5】

二、明治维新与接纳现代性

明治天皇在江户即位后不久,就颁布了所谓的《五条誓文》,《五条誓文》是改革的总纲,“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是改革的总方针。新政府(以天皇的名义)在誓文中作出了五项基本承诺:①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②上下一心,大展经纶;③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④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⑤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这些承诺代表着幕藩体制的彻底解体,并且明显接纳了许多现代的政治原则。除了日本国内的帝国主义倾向和建设国家的强大动力,接纳现代政治体制本身也是改革的明确目标之一。【6】

(一)象征符号改革

尽管维新具有帝国主义本质,,明治政权仍面临着一些合法性的残余问题。因此,明治天皇在东京设立了一座新的、国家性的神社,也就是东京招魂社,这座神社将为所有在日本帝国的名下战死的士兵提供官方纳神所。日光的神社由德川建立,旨在解除伊势的皇室神宫具有的特权,并为全国性崇祀提供新的中心,是为国家建设的象征符号化——东京招魂社的设立也如初一辙。通过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宗教符号来令新政权合法化,这是日本历史的一个特征。1879年明治的新神社被更名为靖国神社,它将成为新兴的国家神道教的中心建筑;新政权鼓励国家神道教,将其作为令天皇制下的维新合法化的手段。【7】

(二)意识形态改革

1868年天皇名下的《五条誓文》对新政权提出了很多要求。“求知识于世界”,以使日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强国,也许是其中最易实践的一条指令。这样一条指令对新政权有两点重大的暗示:第一是戏剧性地废除了作为德川政权典型特征的锁国政策;第二是影响深远地削弱了在此前地三个世纪中占据教育特的新儒学意识形态。

实际上,日本在锁国时期并未完全与世隔绝,幕府自身也曾向美国(1860年)和欧洲(1862年,1863年)派遣过使节,但1871年至1873年外访的岩仓使节团,也许才是对开国政令最著名、最重要的回应。使节团访问欧洲的一些国家,并网罗科学、技术、医药方面的知识以帮助日本“追赶”现代列强,同时学习现代经济、政治及法律体系。使节团回到日本,当时的日本渴求欧洲的知识,初具雏形的市民社会为有关社会、文化及政治事务的话语提供了公共空间。出版业的繁荣为西方哲学和文学提供了进入日本文化的通道,知识分子迅速捕捉到了这些被引进的文化的重要性和潜力。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明六社的进步知识分子重要团体。明六社中有各界富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但其中最重要的也许还是“启蒙者”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及其他“启蒙者”都是明治时期进步运动的组成部分,这一运动以“文明开化”为口号,而这一口号本身则从一开始就将欧洲模式的理性启蒙观念(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宣称负有形形色色的“文明教化使命”,理性启蒙观念位于这些国家的核心)等同于实现文明开化。口号之下的基本理念是日本必须追赶西方,以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生存。在许多知识分子和政策制定者看来,“弱肉强食”的思路支配着国际体系的逻辑。福泽及其他人从斯宾塞的著作里得到了这一社会达尔文主义理念,该理念在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驱使日本实现更高程度的工业化。【8】

在福泽谕吉看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由国民的素质决定,所以要努力提高国民的素质。福泽谕吉等人依据天道思想论说“平等”,天道意为“天道自然通义”即上天赐予的道理,是不得侵犯、万众自然共有的真理,在他看来“平等”、“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并非来自统治者的恩赐,每个人的权力是不容许他人侵犯的,日本民众不应毫无权利,拥有权力才国民的标志。福泽关于个人尊严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传统,为自由意识形态在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9】

(三)经济改革

以明治维新为肇始,日本面临着独立和富强两大历史任务,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围绕这两个历史任务,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久保利通从欧美考察回国后曾说过:“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就要富国强兵。怎样才能实现富国强兵呢?非从殖产兴业着手不可。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自上而下地建立了一批“模范工厂”,带动了日本工业化的起步。【10】强调必须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把“殖产兴业”作为当前政务中最迫切的任务”,大力创办“官立事业”,“模范工厂”,“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11】

(四)法律改革

在实现法制近代化的过程中,日本对本国法律体系中的诸多法律部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此,主要介绍日本对本国的宪法、民法、刑法所做的改革。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法”),在性质上它属于钦定宪法。“明治宪法”由天皇、臣民之权利和义务、帝国议会、国务大臣及枢密顾问等七章组成,共计76条。明治宪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确立天皇专制制度。明治宪法的第1条和第3条基本上确立了天皇主权原则;确立天皇位于国家领导核心地位;确认天皇拥有独立的统帅权。第二,规定了有限的自由权利。明治宪法在第二章“臣民之权利和义务”中,规定臣民应履行服兵役、纳税等义务,同时也规定臣民享有居住、言论、人身及私有财产受保护等自由和权利。但对臣民权利规定的范围比较窄,种类也比较少;对臣民权利的行使规定了较多限制。【12】

总的来看,明治宪法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是明治政府学习西方法制的成果,对日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法制近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宪法承认并限制了大众权利,它强调公民的义务而非权利,旨在掌控破土而出的人民现代政治意识。宪法承认并限制了大众政治,它为议会提供经选举产生的众议院,实权仍然不归议会,而是在元老手中;军方也逐渐掌权,他们都能直接接触天皇,而天皇仍是主权的中心。元老的策略所取得的最大成功之一,就是先发制人,避免出现任何有关令日本成为共和国的议论,由此维护了根本的体系,这种体系后被称为天皇制。【13】

三、走向新国家主义

明治日本在走向现代化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许多方面看,在日本即将迎来20世纪之时,“国家认同”问题是最为紧迫的主题之一,并且人们可以在新形成的、活跃的公共空间中参与讨论这一主题。日本曾是半封建的政治联盟,经济联系松散,外交政策发展不良,后转变为统一的国家政体,拥有国民经济和在国际上逐步提升的实力,然而,它的国家认同和统一深深受缚于天皇这一传统象征。当然,许多现代欧洲国家也曾是君主政体,到19世纪末,西方最终以废止不平等条约的形式承认了日本的现代性。然而,即便在日本吸收西方科技、医药、文学和哲学之时,日本人已尝试定义并保存那些使他们成为“日本人”的独特特征。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夫.戈托—琼斯《现代日本》p4

[2]李卓.日本江户时代天下太平的政治保证——德川幕府的大名统治政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许晓光.论日本近代早期的非传统国家观.世界历史,2016

[4]周维宏.颠倒和压缩:亚洲国家日本现代化时序问题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1)

[5]崔世广.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周期.日本学刊,1996(4)

[6]克里斯托夫.戈托—琼斯《现代日本》p36

[7]克里斯托夫.戈托—琼斯《现代日本》p39

[8]克里斯托夫.戈托—琼斯《现代日本》p43

[9]王红.“文明”与“野蛮”的冲撞——浅谈日本明治维新初期的法意识.法制博览.2014(4)

[10]大久保剃通文书(第五).引自大久保利谦的近代日本史料.吉川弘吏馆,1973:117.

[11]守屋典郎著,用锡卿译.日本经济史(中译本).三联书店.1963:64.

[12]吕国中.日本的法制近代化运动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理论前沿,2017

[13]克里斯托夫.戈托—琼斯《现代日本》p45

标签:;  ;  ;  

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