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新闻语篇论文-潘政宇

政治新闻语篇论文-潘政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新闻语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概念隐喻,政治新闻语篇,腐败,俄汉对比

政治新闻语篇论文文献综述

潘政宇[1](2019)在《俄汉政治新闻语篇中腐败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一种自然现象。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思维和话语之中。概念隐喻是人类思维的自然组成部分,语言隐喻是人类语言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腐败作为一种普遍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反腐败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已成为各国政府工作的重点,承载着人民的热切期盼。反腐的成功有赖于对腐败本质的认识。但是目前学界对于腐败这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研究少有涉及。本文的目的是探索俄汉两种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腐败概念隐喻模式,试图找出俄汉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腐败隐喻使用的异同及其原因。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基于Factiva全球多语种新闻数据库和慧科新闻检索分析数据库以2016-2018年俄汉主流媒体中反腐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隐喻为语料,通过对语篇中使用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根据源域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引入了批评隐喻分析中的共鸣值来确定语料中的主次要隐喻模式,进而分析其特点。最后通过与汉语反腐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隐喻模式进行对比,得出异同点。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本文由叁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隐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政治新闻语篇中对隐喻的研究。第二章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包括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以及腐败在俄汉语中的概念。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俄汉语反腐政治新闻语篇中的主要概念隐喻和次要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找出俄汉反腐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隐喻使用的异同点,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俄两国民众基本生活经验和文化体验的相似性使得俄汉政治新闻语篇中腐败隐喻有着部分相同的概念隐喻主题和隐喻模式。同一模式的概念隐喻的使用都体现出一种扩展性,表明了两国存在思维方式和语言使用的连续性。与此同时,俄汉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腐败隐喻在隐喻模式的搭配性、隐喻形象性的激活、委婉语隐喻使用、隐喻的评价性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敏[2](2019)在《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并且大众传媒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在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递过程中最为主要的载体是语言,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新闻语言具有一定的特点,要求其与事实保持一致性。但是,在实际中,新闻报道过程中,并非仅仅是进行客观的报道。新闻工作中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以借助一些词汇或者语言来反映出本人的态度和立场。所以来说,需要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的态度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婷婷,徐加新[3](2018)在《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介入资源对比研究——评价理论视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要】社论作为一种新闻语篇,作者如何利用语言资源扩大语篇的对话空间与读者互动,以实现语篇的说服性功能值得关注。而其中影响语篇对话强弱的介入潜势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评价理论介入系统的框架下,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英汉政治社论中凸显对话性评价意义的介入资源,揭示其分布特征及产生的语篇人际意义的异同,为社论写作和批评性阅读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8年03期)

康俊英,李风琴[4](2018)在《政治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批评性分析——以《纽约时报》南海争端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从来不是中立的交流媒介,而是一种建构工具,用于构建权力阶层需要传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新闻语言更是如此,其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值得分析。本研究以Fairclough的叁维模式为理论框架,借鉴以往研究对转述动词的分类,采用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方法,通过考察《纽约时报》南海仲裁相关报道中各类转述动词的频数、分布及索引情况,揭示美国权力阶层对南海领土争端的态度和立场。分析表明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诽谤、孤立、打压中国的立场及对中国国防和外交政策的肆意歪曲,完全违背了其不持立场的政治承诺,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其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赵倩[5](2018)在《政治新闻语篇中关于南海争端事件的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看似客观和公正的新闻语篇实际上并非中立,它能有效传播报道者或者其所代表媒体以及国家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语和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对转述方式,转述来源和转述动词的选择,实现态度和观点的传播。南海问题一直是国际的焦点,自从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正式向联合国海洋法法庭提起针对中国的“仲裁”更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以转述话语理论为基础,研究政治新闻语篇的言语转述现象,以《中国日报》和《卫报》100篇新闻语篇为语料,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其言语转述特点,探究其新闻价值的实现。作者选取中国和英国的两大主流报,《中国日报》和《卫报》,通过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来各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0篇关于南海事件的报道来分析二者在报道同一政治事件时有什么异同。通过对转述语的叁个方面:转述方式,转述来源和转述动词的分析,本作者试图去探索两大媒体是怎样通过转述语的语言方式而对同一报道事件表达它们的不同态度和观点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关于南海事件的报道上,两大媒体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别。首先在转述方式上,两大媒体都大量的引用了间接引语,此转述方式使用频率较其他两转述方式来说最高,《中国日报》此特征更加明显。然而,《中国日报》中,56.78%的间接引语被用于“转述性消息”,报道者通过使用间接引语来投射重要人物,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语言,以此来避免个人观点和评论,保证客观事实的权威性。而在《卫报》中,报道者也引用了38.23%的间接引语,但是它对读者对新闻报道的理解是有影响的。第二,《卫报》中直接引语和预设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是高于《中国日报》的,这一结果也表明《卫报》相对于《中国日报》来说客观性和公正性是有待提升的。从转述来源来看,明确的转述来源在《中国日报》中被频繁使用,报道者保持原有的转述来源没变;而《卫报》更倾向于使用不明确来源,其目的在于报道者通过一种迂回的转述方式来表达他对南海事件的态度。从转述动词来看,两份报纸都大量引用了中性转述动词,二者均尽力向国际社会呈现出一个客观和公正的形象。《中国日报》会经常使用积极转述动词,不论对中国或者其他国家,这表明《中国日报》专注于客观公正的揭示事件事实。而《卫报》则大量使用消极转述动词,特别在报道与中国相关的内容时,这表明《卫报》对于新闻报道违背了应该遵循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向世界表达了对中国不友好的态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新闻语篇是不可能完全客观反映事实的,转述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也不完全是真实和客观的,它们都无一幸免受到报道者的影响。通过分析报道中的转述语的使用以及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本研究试图帮助人们客观公正的理解和看待新闻事件,进而培养读者的批判阅读和意识。研究显示转述语在新闻报道中是间接呈现报道者意识的一种工具,也是新闻报道者影响读者意识和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的一种手段。(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张蕊[6](2018)在《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转喻的元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认知语言学把转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来研究,抓住了转喻的本质,使人们对转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极大地扩展了转喻研究的范围,包括对转喻的分类及其在口语交际或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特点。但是对转喻的功能的研究,特别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元功能的探究鲜少被提及,对转喻在政治新闻语篇层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转喻进行研究,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出现的转喻有哪些种类?2.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出现的这几类转喻具有哪些元功能?本文从叁大元功能视角构建了分析政治新闻语篇中转喻现象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在英语政治新闻这一语篇体裁中出现的转喻进行分类,并从话语范围、话语方式、话语基调叁个方面分析转喻的叁大元功能。作者通过新闻的国际影响力、知名度、门户网站点击率及报纸的月销量等因素的考量,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路透社、英国泰晤士报以及中国日报中选取了近两年时间的叁十篇具有代表性的英语政治新闻语篇。通过定量分析,将新闻语篇中出现的转喻进行分类,进而通过定性分析探究不同转喻类型所具有的语言元功能。本文将转喻分为低层次指称转喻、低层次情境转喻、高层次语法转喻和高层次情境转喻。通过研究发现,在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出现的转喻种类有低层次指称转喻、低层次情境转喻和高层次语法转喻。其中,低层次指称转喻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低层次情境转喻,再次是高层次语法转喻。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出现的不同种类的转喻可能同时体现叁种语言元功能,也可能在体现叁种语言元功能时,侧重体现其中的某一种或某两种。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低层次转喻同时具有叁大语言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而低层次情境转喻则同时具有概念功能和篇章功能。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高层次语法转喻主要突出了其概念功能。综上所述,通过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转喻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新闻作者更恰当的运用转喻客观地报道政治时事,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新闻读者更好地理解转喻表达,并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同时,本文也丰富和发展了转喻研究,为转喻在语篇中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孔悦[7](2018)在《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表达某些情感、态度、立场等的手段。评价因其在语言交际中处于重要位置而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采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了描述和解读。评价理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多种大众媒体语类。评价理论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主要用于分析不同语类,尤其是大众传媒语类的评级特点。该理论将评价系统分为叁大子系统,即态度、介入、级差。评价理论不仅拥有系统性较强这一特征,更是为研究语篇中的评价类型提出了一个全面、合理的划分依据;可操作性较强,使研究者可以直接将其运用于具体语篇的分析。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评价理论的总体框架下,对两家主流报纸上刊登的60篇政治新闻语篇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评价研究。两家报纸分别为英国主流报纸《卫报》(the Guardian)和《中国日报》(ChinaDaily)(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本研究希望揭示新闻语篇这一语类在词汇层面上的评价特点,并尝试建立一种评价分析的综合模式。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与延伸,由J.R.Martin及其同事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评价系统主要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叁个子系统。态度系统作为评价系统的核心,包括叁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基于评价理论框架,本研究对2017年《卫报》和《中国日报》的60篇英语政治新闻,总词数为52890词,进行了分析讨论,试图探索其态度的语义特征。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的是White和Martin 2005年提出的框架来识别喜爱/不喜爱,渴望,满意/不满意等这类英文单词,以及态度的表达方式。定量研究主要采用UAM Corpus Tool 3.3软件来统计态度资源中叁个子系统的频数。研究表明,态度资源的整体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首先,从态度的类型来看,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最常使用判断资源,而使用情感资源最少。其次,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作者的态度更多是以显性方式体现,即大多数作者更倾向于直接表述自己的态度。最后,从态度的负荷角度来说,肯定评价则多于否定评价。对中(此处中文并非指中文新闻,而是指代中国编者写的英文新闻语篇,即《中国日报》中的语篇)英文政治新闻语篇态度表达方式和态度负荷对比分析可知,大多数态度的类型和态度的表达方式基本一致,除了安全与不安全,韧性不一致,造成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国情与文化背景的差异。经更深层次有关态度系统的叁个子系统的语义特征分析可知,情感系统中,满意/不满意使用频率最高,幸福/不幸福则最低,安全/不安全位于两者之间。情感的表达方式方面,情感主要是通过显性的方式体现。情感的负荷方面,否定评价则略高于肯定评价。鉴赏系统中,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鉴赏资源主要由反应资源实现。对于鉴赏系统中叁个子系统,即反应,构成和价值,肯定资源均多于否定资源,显性资源均多于隐性资源。在判断系统中,五个类型的判断资源大都以显性的方式表达,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才能资源和适宜性资源。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达到叁个目的。首先,作者希望为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较全面的有关政治新闻语篇中评价资源的研究方法。其次,本研究希望深化人们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语义特征的理解。第叁,作者希望为今后政治新闻语篇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正如先前的许多研究,本文再次证明了评价理论在语篇分析方面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供未来研究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29)

刘婷婷[8](2017)在《英汉政治社论语篇态度资源对比研究——基于评价理论的新闻语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论作为新闻语篇的支语体,是一种说服性的功能语篇,而涉及政治话题的社论更因负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动机而具有很强的意图性和可接受性的特点,其中的评价手段和评价特征值得研究。本文在评价理论态度系统的框架下,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英汉政治社论中凸显评价意义的态度资源,揭示其分布特征及产生的语篇人际意义的异同,以期为社论写作和批评性阅读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王飞[9](2017)在《英汉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政治新闻语篇,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反映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新闻语篇中,作者通过协调各种话语资源来表达对事件的态度和立场,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着的意见,观点与意识形态。评价理论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并为人际意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词汇语法框架。该理论包括叁个子系统:态度,介入与极差,旨在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语言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观点以及如何使用语言技巧与读者进行协商互动。本研究从国内外主流媒体网站中选取了16篇对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英文政治新闻语篇各8篇。汉语政治新闻语篇主要来自《光明日报》,新华网和环球时代官方网站,英语政治新闻语篇来自英国《卫报》和《纽约时报》官方网站。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所选16篇新闻语篇的评价资源进行分析对比,旨在分析英汉政治新闻语篇对巴黎恐怖袭击事件报道的异同点。通过分析对比,该研究发现,英汉政治新闻语篇中评价资源的使用及分布具备以下特点:对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中,英汉政治新闻语篇都使用了大量的评价资源来协调人际关系,表达作者的态度与立场。叁个子系统中,态度资源和介入资源使用频率远多于极差资源。态度子系统中,两种新闻语篇判断资源与情感资源使用频率高于鉴赏资源。此外,在对话扩展资源中,承认资源在英汉政治新闻语篇中使用频率都最高,疏远资源使用频率最低。在对话收缩资源中,反对资源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宣称资源。此外,英汉政治新闻语篇中评价资源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异:总体而言,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使用了更多的评价资源来表达作者立场与协调人际关系。英语新闻语篇使用较多的态度资源,汉语新闻语篇则倾向于使用较多的介入资源。态度子系统中,英语新闻语篇使用较多的情感资源来表达作者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恐怖分子的憎恨,而汉语新闻语篇则使用较多的判断资源来表达更为中立的立场和协调与读者关系。介入子系统中,汉语新闻语篇中的对话扩展资源略高于英语政治新闻语篇。最后,在极差子系统中,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使用了较多的极差资源。总之,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通过对英汉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对比分析,本研究有很多启示。在实践方面,本研究对政治新闻语篇的教育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评价理论。(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9)

施庆玲[10](2017)在《从顺应论视角探究美国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模糊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确的语言表达常被看作良好交际的基础,然而模糊性也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而且模糊语有时更能意味深长和生动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语言表达中广泛存在着模糊语现象。1965年,L.A.Zadeh在第八期《信息与控制》发表的论文《模糊集》标志着模糊理论的形成,也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自此以后的数十年中,国内外学术界就模糊语现象做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与探讨,其研究也已涉及到诸多领域。但诸多国内外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主要是基于Grice的合作原则、关联理论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而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作为模糊语研究视角的相关研究仍较少。一般说来,新闻应注重反映客观事实,并具有准确性、客观性、简洁性等语言特点,准确性当属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能在新闻语篇中发现大量的模糊语现象。因此,从顺应理论视角解读新闻语篇中的模糊语现象,探讨模糊性和准确性之间的相关性,将会是有意义的探索。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说话者与听话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使得语言使用者灵活地做出恰当的选择来顺应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在英语新闻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也是顺应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所做出的语言选择。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包括四个角度,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本文将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分析美国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模糊语现象。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理论框架,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搜集的60余篇政治新闻语篇为研究语料,结合理论描述和实例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其中40篇新闻进行具体分析,探究美国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模糊语现象,探讨政治新闻语篇如何有效选择模糊语来对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做出具体的顺应,进而探析模糊语在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通过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发现:首先,顺应论可以解释政治新闻中的模糊语现象;其次,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是为了顺应读者和本人的心理,顺应新闻的基本要求与社会规约等进而顺应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而采用的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最后,本研究认为,模糊语在新闻语篇中具有以下语用功能:使得政治新闻更加生动形象;避免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具有高度的概况力;增强新闻的可接受度;满足新闻政策和策略的需要;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本研究所进行的尝试性的探索为审视和分析模糊语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此外,对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探讨,将有助于丰富模糊语言的研究领域进而深化对模糊语言现象的研究。通过对美国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模糊语现象的分析,期望能够有助于把握好新闻报道准确性和模糊性之间的尺度,从而更好地实现与读者成功交流的意愿。同时,有助于受众更清楚地认识到新闻语篇中模糊语言的使用能顺应交际语境,进而加深对英语新闻背后诸多因素的理解与认识。最后,诚恳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对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新闻语篇的风格与语言特点,了解新闻语篇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以及多视角解读方式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9)

政治新闻语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并且大众传媒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在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递过程中最为主要的载体是语言,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新闻语言具有一定的特点,要求其与事实保持一致性。但是,在实际中,新闻报道过程中,并非仅仅是进行客观的报道。新闻工作中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以借助一些词汇或者语言来反映出本人的态度和立场。所以来说,需要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的态度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新闻语篇论文参考文献

[1].潘政宇.俄汉政治新闻语篇中腐败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2].张敏.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3].刘婷婷,徐加新.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介入资源对比研究——评价理论视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J].外语与翻译.2018

[4].康俊英,李风琴.政治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批评性分析——以《纽约时报》南海争端报道为例[J].外语研究.2018

[5].赵倩.政治新闻语篇中关于南海争端事件的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8

[6].张蕊.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转喻的元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7].孔悦.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研究[D].湖北大学.2018

[8].刘婷婷.英汉政治社论语篇态度资源对比研究——基于评价理论的新闻语篇分析[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

[9].王飞.英汉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对比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7

[10].施庆玲.从顺应论视角探究美国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模糊现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政治新闻语篇论文-潘政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