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夏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赋比兴,诗经,美学
华夏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可[1](2018)在《在华夏美学视域下浅谈《诗经》赋比兴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的首部诗歌集名字叫做《诗经》,这本书籍包含的美学研究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厚。在这本书里,有许多写作方面的描述就是使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只是他们拥有不一样的美学功能与特点,不过都一样的把《诗经》价值表达了出来。文章从民族、艺术和民间方面开始分析,把赋比兴在这本书籍里面的价值表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8期)
唐闻君,骆冬青[2](2018)在《“文”之为德:华夏文明的汉字美学特质——叁论“图象先于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不仅为汉字造字之根本,更是"文章"、"文化"与"文明"的内在依据。汉字作为经过升华与凝练的"图象",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工具,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表达。通过汉字"字象"可以溯其上永久保留的华夏先民的历史文化图景与美学追求。以字形为先在条件的构字方式契合了汉民族的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这一思维方式以视觉区别概念进行一种综合的判断,形成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象形"、"指事"、"会意"叁种构字法通约的认知路径。由此,形成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分立,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分野。(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胡萍[3](2018)在《华夏室内乐团《中国茶文化音乐集》美学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喝茶品茗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身心、交际的调节。中国茶文化音乐是根据我国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提炼发展,并在充分考虑到茶的特质与多样性之后谱写的一曲曲悠扬动听的乐曲,茶具有多种品格,因而茶文化音乐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根据华夏室内乐团演奏的《中国茶文化音乐集》中的4个部分——茶韵、茶香、茶魂、茶梦为例,对其美学形态进行深入的解读性研究。旨在通过该研究明确《中国茶文化音乐集》中对于茶文化的音乐化演绎,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艺术形态美。(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01期)
胡晓明[4](2015)在《“衣”之华夏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意象传诗思,化美学为美典,正是华夏美学之特色。"衣"是极富于中国思想的美典。其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即"二柄并用"。"衣"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衣冠文明是华夏文明心物融合发展之典型。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既是礼,又是乐。"衣"兼政治文明之秩序庄严、精英士人之风流文采,是礼乐治国、文人主持文明社会的经典意象;而历代衣裳文明之杂用胡俗而不失本来民族地位,既是吾民族凝聚人心、守护尊严之身份认同,亦是吾民族以开关延敌而濯磨自强之精神特徵。而艺术与文学中极为丰富的衣意象与衣感性,乃见出吾民族以艺事通天文、以艺事通情文之美感特色,从中可认知华夏文明区别于西方文艺之精神微至处。衣之华夏美学,十字打开,二柄相连,既是一套政治社会历史之大美学,亦是人心微处的小美学。一衣一世界,可以退藏于密,可以放诸四海。(本文来源于《岭南学报》期刊2015年Z1期)
刘传刚,冯连生,唐吉青,张志刚,贺小兵[5](2014)在《传承华夏美学传统中的对立统一美学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各个民族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审美尺度,去创造和衡量自己的艺术品。中国艺术如长河浪涌,波澜壮阔,融汇了中国思想史中的无数精华,在儒、道、释叁大哲学流派的交叉、融合影响之中,而形成的中国古典美学,滋润着中国艺术体系的建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是由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所决定的,自成体系,与西方美学体系迥然不同,是一种纯东方思维形式的存在。例如一和二,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概念、奇数或偶数,并且可以从哲学、美学中找出对立统一的规律。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从一(本文来源于《花木盆景(盆景赏石)》期刊2014年11期)
梵羽[6](2013)在《读《华夏美学》英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泽厚是后毛时代最重要的中国哲学家之一。他的康德研究对当代中国哲学已经产生巨大影响,但其着作迄未引进英语世界。直到《华夏美学》的翻译,对此情况才算有所补救。Maija Bell Samei翻译的李着《华夏美学》(北京:中外出版公司,1989),拿出了中国美学发展进程的概貌,该书所涵盖的视野,相当于李那本非常流行的《美的历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但更富于哲学深度,也更多注重其康德阐释。(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3年01期)
梵羽[7](2013)在《读李泽厚《华夏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泽厚的《华夏美学》出了英译本,当是一件令人深感欣喜的事。这本重要的、迅即产生影响的书,1989年出版于中国,即使为此后的社会变化所掩盖,但李泽厚对于他所谓"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美学"(p.vii)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自冯友兰上世纪中叶的成果之后,在美学方面最主要的现代着述。冯的新儒学设想,把中国美学解释为对于观念世界的(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3年01期)
朱伊革[8](2013)在《庞德《华夏集》创译的美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诗人、翻译家埃兹拉·庞德提出的音诗、形诗和理诗的诗歌叁分法理论表现了他对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独特的美学思考。庞德创造性翻译而成的《华夏集》完美再现了其诗歌叁分法理论。这部创译混杂的译诗集既蕴含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点,也融汇了庞德的现代主义诗学理念,体现了庞德复兴英语诗歌的美学追求。(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刘剑梅,林源[9](2013)在《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创造出一个新的传统——读英文版《华夏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说到二十世纪中国的哲学和美学研究,李泽厚是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李泽厚在中国大陆的哲学和美学领域,其名望无出其右者。然而,虽说他在中国极富盛名,长期以来其哲学和美学着作又是中国图书市场的畅销书,但西方读者对他的名字并不熟悉。《华夏美学》②的译本之所以意义深远,是因该书引领西方读者进入李泽厚对中国美学思想全面的诠释中,该书不是总结式的记叙,而是充满了李泽厚自己的(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3年04期)
李鹏文[10](2013)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夏美学哲学是全球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恒久的人文精神价值。在中学阶段,结合语文教学推进美学哲学教育是提升学生基础素质的需要。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进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及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3年01期)
华夏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不仅为汉字造字之根本,更是"文章"、"文化"与"文明"的内在依据。汉字作为经过升华与凝练的"图象",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工具,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表达。通过汉字"字象"可以溯其上永久保留的华夏先民的历史文化图景与美学追求。以字形为先在条件的构字方式契合了汉民族的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这一思维方式以视觉区别概念进行一种综合的判断,形成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象形"、"指事"、"会意"叁种构字法通约的认知路径。由此,形成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分立,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分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夏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可.在华夏美学视域下浅谈《诗经》赋比兴原则[J].明日风尚.2018
[2].唐闻君,骆冬青.“文”之为德:华夏文明的汉字美学特质——叁论“图象先于声音”[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
[3].胡萍.华夏室内乐团《中国茶文化音乐集》美学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8
[4].胡晓明.“衣”之华夏美学[J].岭南学报.2015
[5].刘传刚,冯连生,唐吉青,张志刚,贺小兵.传承华夏美学传统中的对立统一美学范畴[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4
[6].梵羽.读《华夏美学》英译本[J].原道.2013
[7].梵羽.读李泽厚《华夏美学》[J].原道.2013
[8].朱伊革.庞德《华夏集》创译的美学价值[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刘剑梅,林源.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创造出一个新的传统——读英文版《华夏美学》[J].东吴学术.2013
[10].李鹏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问题探析[J].学周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