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骨移植论文_赵文博,张智,阳波,叶永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种骨移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异种,材料,蛋白质,胃蛋白酶,过氧化氢,组织,工程。

异种骨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博,张智,阳波,叶永杰[1](2016)在《异种骨移植与大段骨缺损修复现状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创伤、肿瘤、代谢疾病等所致的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而骨移植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治疗方式。目前有多种骨移植物可供选择,它们各有优缺点,其中的异种骨因其特有优势在创伤骨科以及肿瘤骨科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具有较为突出的临床和学术意义。然而目前尚未完全解决异种骨抗原性、移植后的免疫反应、制作工艺等问题。如何制作出更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异种骨移植物是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就上述问题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异种骨移植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临床医学》期刊2016年04期)

禹晓东[2](2014)在《异种骨移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异种骨移植,进行研究,阐述了这一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4年08期)

王兴,孟箭[3](2014)在《骨缺损异种骨移植同期种植修复疗效的锥形束CT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异种骨移植同期牙种植修复单个牙缺失伴唇(颊)侧水平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并应用锥形束CT观察不同时期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牙列缺损的10例患者行异种骨移植,同期植入14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锥形束CT扫描,应用CT自带的KaVo eXam Vision软件观察种植体周围骨密度,测量种植体唇(颊)侧不同位点的牙槽嵴厚度,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评估异种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效果。结果:随体内存留时间的延长,异种骨移植材料成骨效果的变化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异种骨移植同期牙种植修复缺失牙的临床效果可以通过锥形束CT进行评估,异种骨移植材料在水平型单壁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良好的成骨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4年01期)

雷鹏飞[4](2013)在《异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免疫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胃蛋白酶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免疫原性。方法:新西兰兔12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胃蛋白酶组、白体骨组、骨基质组、过氧化氢组5组,每组25只,手术造成兔左前肢桡骨中上段10mm骨缺损,空白组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其余各组分别在骨缺损处植入胃蛋白酶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自体骨、医用诱导骨基质、过氧化氢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术后3d、7d、14d、28d、56d每组分别处死5只动物,取相应标本行流式细胞仪检测、RT-PCR法、ELISA法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流式细胞仪、RT-PCR及ELISA法检测结果示白体骨组及空白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其他各组,胃蛋白酶组、骨基质组各项指标均低于过氧化氢组,胃蛋白酶组与骨基质组各项检测指标基本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观察示自体骨组炎细胞及淋巴细胞较少,成骨良好,胃蛋白酶、骨基质组炎细胞及淋巴细胞较过氧化氢组少。结论:胃蛋白酶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免疫原性优于过氧化氢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但稍差于自体骨。胃蛋白酶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和医用诱导骨基质免疫原性无显着差异,初步达到了临床骨移植替代材料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05-01)

张立,冯向辉,路瑞芳,孟焕新[5](2012)在《骨诱导活性异种骨移植治疗牙周炎骨下袋的临床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含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的脱蛋白质牛无机骨(bovine porous bonemineral,BPBM)与单纯BPBM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健康的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以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4例、侵袭性牙周炎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4岁,共有22处骨下袋,共26个位点纳入研究。采用分口随机单盲法,牙周翻瓣术分别植入含BMP的BPBM(试验组)和单纯BPBM(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检查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龈退缩,并拍摄术区平行X线片以评价植骨前后骨缺损处牙槽骨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附着丧失分别减少了(3.0±1.2)mm和(3.2±1.1)mm,试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探诊深度分别减少了(3.4±1.5)mm和(2.8±1.0)mm,牙龈出血指数分别减少了1.9±1.3和2.3±0.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含BMP的BPBM或单纯BPBM治疗牙周炎骨下袋,均可明显地减轻牙周炎症,降低牙周袋探诊深度并减少附着丧失。(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李锦华,王伟,李安军,赵宙,施永彦[6](2012)在《复合BMSCs的异种骨移植材料异位成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兔脱钙骨基质(DBM),研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DBM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制备DBM材料,将体外培养的ICR小鼠BMSCs与DBM复合培养后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植入ICR小鼠股部肌袋中,以单纯DBM植入组为对照,术后7d及28d行X线检测,并于术后7,14,28d取植入材料作组织学检测、钙含量测定。结果:DBM与BMSCs复合体植入后7d即有成骨细胞出现,随着时间增加成骨细胞增多,术后28d即有较成熟骨质形成,移植物钙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单纯植入DBM术后14d出现少量成骨细胞,术后28d出现少量类骨质,钙含量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结论:DBM与BMSCs复合后具有很好的异位成骨能力,DBM是组织工程骨研究较理想的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魏冀荣[7](2012)在《生物型异种松质骨移植对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研究,探讨生物型异种松质骨(广州冠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与同种异体骨(深低温冷冻辐照兔骨)对于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以及对宿主机体和周围组织的影响,为异种生物型骨移植材料的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本依据。材料:生物型异种松质骨原料取材于有严格检疫控制并按卫生标准进行屠宰取样的猪骨组织。深冻去抗原兔异体骨。新西兰大白兔36只,由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方法:选取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兔龄4-6个月,体重2.5-3.5kg之间,雌雄不限。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将动物从1号到36号进行编号,1号到12号为A组,13号到24号为B组、25号到36号为C组,每组12只。在白兔一侧桡骨截骨,造成15mm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A组为实验组,植入物为生物型异种松质骨,B组为实验对照组,植入物为深低温冷冻兔异体骨,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为每只动物建立档案,术后开始对各组实验动物进行般情况观察,于术后4周、8周、12周时从各组等间距系统抽取4只动物,处死后取材,进行大体解剖观察;术后4周、8周、12周时摄X片,进行影像学观察,并按Lane影像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解剖取材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标本进行叁点折弯的生物力学实验;力学实验后将植入物与宿主交界部材料包埋、制片、行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按Lane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组织学评分。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A组、B组、C组影像学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整体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3×3)方差分析,各组间及各个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A组、B组生物力学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整体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2×3)方差分析,各时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A组、B组组织学评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按照术后4周、8周、12周,整体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2×3)方差分析: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生物型异种松质骨外观形态及电镜观察结果外观形态:所制备生物型异种松质骨成品为白色至淡黄色无异味的长条状骨块,其规格为5mm×5mm×40mm,外观呈多孔的疏松结构,骨小梁结构清晰。质地韧,浸水后具有一定弹性。电镜观察:生物型异种松质骨材料具有较多叁维孔隙结构存在,生物骨本身的天然骨小梁结构完好,孔径在50~400μm之间,直径大小不等,较大孔腔之间有小孔道连通,孔隙率在72%~75%之间。由电镜观察结果可知,该骨移植材料具有天然网状结构,叁维支架系统形态完整,骨髓、血性细胞物质清除彻底。2.动物一般情况观察结果动物术后肌注苏醒灵0.2~0.3ml/kg,约15分种左右即清醒,回笼饲养。手术切口不包扎,常规护理。庆大霉素4万u肌注,2/日,连续5天。术后第一天可进食少量饲料和水分并少量活动,第二天正常进食,大小便正常,活动仍较少,手术侧前肢呈保护性姿势,3天后活动逐渐增多,1周左右活动基本正常。切口术后前3天轻度肿胀,4~5天后肿胀逐渐消退,多数未见明显分泌物及感染,2周左右切口愈合,拆线时可见部分缝线自行脱落,4周时手术部位被新生兔毛完全覆盖。所有36只新西兰大白兔无脱失,无伤口感染,无渗液、红肿、无植入物排出,无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症状及并发症,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3.大体标本解剖观察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在术后4周、8周、12周时均未见植入物周围组织出现坏死、化脓、积液等表现。术后4周,实验组植入材料基本完整,表面被宿主软组织包裹,周围可见少量的骨痂、编织骨样组织和结缔组织形成,植入物与宿主骨的结合部界面开始模糊,与宿主骨结合比较牢靠;对照组材料基本完整,颜色较临近宿主骨苍白,结合部可见少量骨痂及结缔组织包裹,植入物与宿主骨分界尚清楚,可有部分松动;空白组仅见软组织填充骨缺损部位,未见明显新生骨组织。术后8周,实验组植入材料外观完整,材料表面疏松孔隙被周围组织填充覆盖,可见毛细血管翳长入,局部较多新生骨痂,植骨部位骨干直径增粗,与尺骨相连,材料与宿主骨界面发生融合,结合较牢固,部分靠近结合部的材料已被降解,宿主新骨形成;对照组植入材料清晰可见,色泽苍白,骨缺损区内及结合部骨痂增多,形成骨性连接,但植入物与宿主骨界面可辨认,结合较为牢靠,材料表面未见明显的骨膜样组织包裹;空白组仍为软组织填充包裹,见骨缺损未修复。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材料部分降解,材料大致外形仍可辨认,部分材料被宿主新生骨样组织替代,剩余材料微孔结构内基本被填满,有明显的毛细血管翳长入,植入部位可见大量骨痂,骨干直径增粗,材料与宿主骨界面进一步融合,结合牢固;对照组植入皮质骨尚可辨认,部分材料碎化,植骨部位有较多骨痂形成,植骨部位直径增粗,仍可见皮质骨外形,植入材料表面光滑,未见毛细血管翳长入,材料与宿主骨界面融合,形成骨桥,结合牢靠。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髓腔已经闭合。4.影像学观察及Lane影像学评分结果于术后及术后4周、8周、12周时分别摄X片,动态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的影像,根据骨缺损修复的情况,按Lane影像学评分标准,从成骨程度、连接程度、骨髓腔改建程度3个方面评分。术后当日实验组可见桡骨中段低密度植入物影,位置良好,骨折线清晰可见,断端整齐;对照组可见桡骨中段等密度植入物影,位置良好,骨折线清晰可见,断端整齐;空白组可见桡骨中段节段性骨缺损,缺损长度15mm,断端整齐。术后4周,实验组植入物密度较前增高,周边可见少量密度均匀的云雾状骨痂形成,骨折端边缘模糊,部分骨折线可见;对照组植入物与正常骨干部位密度相近,可见皮质骨轮廓,骨折线周围可见少量骨痂形成,折线尚清晰,间隙增宽,骨断端边缘模糊;空白组可见骨缺损尚未修复,骨断端边缘较前模糊。术后8周,实验组植入物密度进一步增高,周边可见云雾状骨痂进一步增多,密度不等,骨折端边缘模糊,骨折线模糊难辨,植入物外形尚可辨认;对照组植入物周边可见云雾状骨痂,皮质骨轮廓仍可见,部分出现点片状密度增高,骨折线模糊;空白组可见骨缺损尚未修复,骨断端髓腔部分封闭。术后12周,实验组骨移植区内新生骨组织进一步增多,植入物内部出现高密度影,密度与临近皮质骨接近,周边大量密度不等的云雾状骨痂影,与宿主皮质骨连接,骨折线基本消失,出现髓腔再通迹象;对照组骨移植区可见骨痂包裹高密度轮廓,骨折线已模糊,髓腔部分再通;空白组可见由尺骨向骨缺损区弥漫形成云雾状骨痂,桡骨断端较前模糊,髓腔闭合。根据Lane影像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影像学评分结果整体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3×3)方差分析,在4周、8周、12周时各组影像学评分递增,各时间点叁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5.245,P=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实验组与空白组,对照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851。统计结果说明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能有效地促进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愈合,生物型异种松质骨对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与深冻同种异体骨相当。空白组对照组骨缺损未修复。5.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时取材解剖观察后,只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桡骨标本进行实验。用瑞格尔RGM一3010微机控制全数字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同一标本的植骨部位(即材料部)以及正常骨干部位(即健部)分别进行叁点抗弯曲实验,力学实验机自动记录断裂时的最大载荷(单位:N),用材料部最大载荷比健部最大载荷的百分数来描述骨缺损部位力学强度的恢复程度(单位:100%),叁点折弯实验控制的试验温度为25℃,试验湿度为50%,跨度为20mm,速度为10mm/min。A组、B组实验结果按照术后4周、8周、12周,整体上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2×3)方差分析,各时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在4周、8周、12周时各组力学强度均逐渐恢复,整体上实验组及对照组力强度恢复程度无显着性差异,F=2.492,P=0.132。统计结果说明实验组及对照组的骨缺损部位力学强度均随时间逐渐恢复,在12周的观察时间内,两组均未达到完全修复,材料均未完全降解,力学强度的恢复程度无明显差异。6.组织学观察及Lane组织学评分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取材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按Lane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组织学评分。术后4周,实验组可见材料结构尚可辨认,材料内部出现结缔组织及微小血管,灶性不规则新生骨组织及类骨组织沉积,周边可见成骨细胞、巨噬细胞,偶见骨陷窝结构,其内亦可见成骨细胞,植入材料开始碎片化,材料与自体骨交界区开始出现连接;对照组可见材料原有皮质骨结构尚存,材料内部骨陷窝内无骨细胞存活,无新生微小血管及骨组织,材料边缘及髓腔内可见骨细胞及巨噬细胞,出现少量炎症细胞聚集,部分材料碎片化,材料与自体骨交界区出现连接,有新骨聚集。术后8周,实验组材料可辨认,大多碎片化,有一例基本降解,材料内部大量新生毛细血管,新生骨组织及类骨组织沉积增多,骨痂内可见成熟的骨单位,成骨细胞及巨噬细胞进一步增多,有少量炎症细胞;对照组材料原有结构可辨认,为无活性皮质骨,骨陷窝内未见骨细胞,多数材料出现碎化,材料周边巨噬细胞及炎细胞活跃,有局灶性新骨形成,材料与自体骨连接处出现融合及皮质骨改造。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材料内部进一步降解吸收,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骨小梁结构,与原有松质骨结构相交替,孔隙内大量毛细血管,靠近边缘材料与自体骨交界区出现皮质骨形成,有少量炎症细胞。对照组材料仍可辨认无活性的皮质骨,己碎化材料周边较多新生骨组织,材料内部仍未见毛细血管长入,材料与白体骨交界区融合,出现活性新骨聚集及皮质骨改造。按Lane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组织学评分结果整体上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2×3)方差分析,4周、8周、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组织学评分递增,各观察点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无显着性差异,F=0.194,P=0.665。统计结果说明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能有效地促进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愈合,生物型异种松质骨效果与深冻同种异体骨相当。结论:1.生物型异种松质骨及深冻兔异体骨植入后,各组兔局部及全身均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症状与体征,说明生物型异种骨移植材料的异种抗原处理彻底,具有与异体骨相当的生物相容性。2.生物型异种松质骨与深低温冷冻兔异体骨最终均可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生物型异种松质骨的再血管化过程较兔异体骨快,成骨效果与兔异体骨相当,生物力学性能与异体骨无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4)

周佳林[8](2012)在《异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过氧化氢、胃蛋白酶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新西兰兔7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自体骨组、骨基质组、过氧化氢组、胃蛋白酶组5组,每组15只,手术造成兔左前肢桡骨中上段10mm骨缺损,空白组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其余各组分别在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医用诱导骨基质、过氧化氢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胃蛋白酶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术后4周、8周、12周时每组分别处死5只动物,对手术部位照X线片,取标本行Micro-CT检测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2周X线片示空白组骨缺损处无骨痂形成,自体骨组骨缺损完全愈合,骨基质组、胃蛋白酶组新骨形成较过氧化氢组多;Micro-CT示自体骨组成骨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各组,骨基质组、胃蛋白酶组骨体积分数及骨小梁数量大于过氧化氢组,胃蛋白酶组组织骨密度、骨小梁厚度大于过氧化氢组,过氧化氢组骨小梁间隙、结构模型指数大于骨基质组及胃蛋白酶组;组织学观察示自体骨组髓腔已再通,皮质骨塑形良好,骨基质组、胃蛋白酶组成骨活动较过氧化氢组显着。结论自体骨组成骨能力优于其他各组,骨基质组、胃蛋白酶组成骨能力优于过氧化氢组,骨基质组与胃蛋白酶组之间成骨能力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01)

高春阳,姜宏春,金春明[9](2011)在《脱蛋白松质骨作为异种骨移植材料的修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采用脱蛋白处理后的松质骨可见大小不等、相互交通、开放孔隙的网架结构,其无机成分为羟基磷灰石,有机成分为胶原,力学性能保存良好,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能是一种新型骨移植材料。目的:介绍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的性能,以及其用于骨融合的作用。方法:分别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骨融合、载体",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VIP)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1998-01/2009-12有关文章,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3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动物骨均有相似的生物材料结构和造型,较人工合成材料骨具有极好的细胞贴附性和细胞生长增殖环境。但由于异种骨移植时种属间的抗原差异,存在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骨组织兼容性差,关键问题是植入体内免疫问题。如能克服免疫原性,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骨载体材料,可为再血管化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1年25期)

汪龙[10](2011)在《异种骨移植替代材料两种脱蛋白方法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胃蛋白酶和过氧化氢两种方法对牛骨的脱蛋白效果,以及脱蛋白处理后牛骨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用胃蛋白酶法、过氧化氢法对牛松质骨进行脱蛋白处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测定不同方法脱蛋白处理后的牛骨中羟脯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并对牛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随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种脱蛋白方法进行评价。此外,对新鲜的牛松质骨与脱脂脱蛋白处理后的牛骨进行常规组织学切片、HE染色及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与过氧化氢法比较,胃蛋白酶法对牛松质骨脱蛋白后,骨内羟脯氨酸含量更高(F=18.785,P<0.01);两种脱蛋白方法对牛松质骨处理后,骨中色氨酸含量无显着性差异(F=1.039,P=0.393);两种脱蛋白法都不会降低牛骨的生物力学性能。组织切片显示,过氧化氢和胃蛋白酶脱蛋白后的牛松质骨陷窝中都没有明显的细胞成分。结论与过氧化氢脱蛋白法比较,胃蛋白酶脱蛋白法对牛骨I型胶原的破坏更小;两种脱蛋白方法对牛骨中的杂蛋白具有等效的去除效果,且均不会降低牛骨的生物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5-01)

异种骨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对异种骨移植,进行研究,阐述了这一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种骨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1].赵文博,张智,阳波,叶永杰.异种骨移植与大段骨缺损修复现状及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16

[2].禹晓东.异种骨移植研究进展[J].现代养生.2014

[3].王兴,孟箭.骨缺损异种骨移植同期种植修复疗效的锥形束CT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2014

[4].雷鹏飞.异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免疫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3

[5].张立,冯向辉,路瑞芳,孟焕新.骨诱导活性异种骨移植治疗牙周炎骨下袋的临床疗效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6].李锦华,王伟,李安军,赵宙,施永彦.复合BMSCs的异种骨移植材料异位成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7].魏冀荣.生物型异种松质骨移植对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8].周佳林.异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

[9].高春阳,姜宏春,金春明.脱蛋白松质骨作为异种骨移植材料的修复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10].汪龙.异种骨移植替代材料两种脱蛋白方法的对比研究[D].中南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异种骨移植术后14天,TNF一异种骨移植术后14天,IL一smRNA...异种骨移植术后7天,HEx100书胃号...异种骨移植术后14天,几一1QmRN...异种骨移植术后14天,NTF一阴性对照:异种骨移植术后14天,...

标签:;  ;  ;  ;  ;  ;  ;  

异种骨移植论文_赵文博,张智,阳波,叶永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