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包括:水坝,水坝的一侧建有水库且另一侧开设有泄洪管,水坝整体呈梯形结构且靠近水库一侧呈弧形结构,水坝靠近水库一侧还均匀安装有两组水位柱,两组水位柱之间连接有若干组浮漂,且浮漂与水位柱活动连接,浮漂的上方设有第一过滤网且下方设有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的底部连接有若干组牵引绳,牵引绳的末端均连接有铅块;泄洪管右侧设有入水口且左侧设有出水口,出水口至入水口管道呈减缩状结构,泄洪管的末端呈S结构,出水口开口向下且右侧开设有分水口。本实用新型对水坝结构进行了改进,并在水坝的一侧安装有对水体表面进行过滤的结构,可以达到对水体表面一定清洁的目的。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包括:水坝(1),所述水坝(1)的一侧建有水库(2)且另一侧开设有泄洪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坝(1)整体呈梯形结构且靠近水库(2)一侧呈弧形结构,所述水坝(1)靠近水库(2)一侧还均匀安装有两组水位柱(4),两组所述水位柱(4)之间连接有若干组浮漂(5),且所述浮漂(5)与水位柱(4)活动连接,所述浮漂(5)的上方设有第一过滤网(6)且下方设有第二过滤网(7),所述第二过滤网(7)的底部连接有若干组牵引绳(8),所述牵引绳(8)的末端均连接有铅块(9);所述泄洪管(3)右侧设有入水口(10)且左侧设有出水口(11),所述出水口(11)至入水口(10)的管道呈减缩状结构,所述泄洪管(3)的末端呈S型结构,所述出水口(11)开口向下且右侧开设有分水口(12),所述分水口(12)的直径小于出水口(11)直径且正下方设有坡板(13),所述坡板(13)与泄洪管(3)一体成型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设计方案
1.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包括:水坝(1),所述水坝(1)的一侧建有水库(2)且另一侧开设有泄洪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坝(1)整体呈梯形结构且靠近水库(2)一侧呈弧形结构,所述水坝(1)靠近水库(2)一侧还均匀安装有两组水位柱(4),两组所述水位柱(4)之间连接有若干组浮漂(5),且所述浮漂(5)与水位柱(4)活动连接,所述浮漂(5)的上方设有第一过滤网(6)且下方设有第二过滤网(7),所述第二过滤网(7)的底部连接有若干组牵引绳(8),所述牵引绳(8)的末端均连接有铅块(9);
所述泄洪管(3)右侧设有入水口(10)且左侧设有出水口(11),所述出水口(11)至入水口(10)的管道呈减缩状结构,所述泄洪管(3)的末端呈S型结构,所述出水口(11)开口向下且右侧开设有分水口(12),所述分水口(12)的直径小于出水口(11)直径且正下方设有坡板(13),所述坡板(13)与泄洪管(3)一体成型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水位柱(4)均由呈垂直设置的金属管道(14)构成,所述金属管道(14)内部呈中空结构且一侧开设有条形槽口(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漂(5)与水位柱(4)的连接处设有球状浮漂(16),所述球状浮漂(16)活动设置在金属管道(14)内且通过绳索与浮漂(5)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6)整体呈弧形结构且中部高于两侧,所述第二过滤网(7)与第一过滤网(6)结构相同。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水利工程会建设许多用来调节水的水库和大坝,用来防洪灌溉。
然而,现有的水利工程方面的大坝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用来储存水资源的水库,由于水流的流动性减弱,导致水面会出现大量的浮游水藻和垃圾,缺乏处理的手段;(2)水坝在开闸放水的过程中,出水口正下方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容易导致该区域坝体受到巨大冲击,长时间如此,会导致坝体结构受到损坏。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方案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包括:水坝,所述水坝的一侧建有水库且另一侧开设有泄洪管,所述水坝整体呈梯形结构且靠近水库一侧呈弧形结构,所述水坝靠近水库一侧呈弧形结构还均匀安装有水位柱,两组所述水位柱之间连接有若干组浮漂,且所述浮漂与水位柱活动连接,所述浮漂的上方设有第一过滤网且下方设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底部连接有若干组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末端均连接有铅块;
所述泄洪管右侧设有入水口且左侧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至入水口管道呈减缩状结构,所述泄洪管的末端呈S型结构,所述出水口开口向下且右侧开设有分水口,所述分水口的直径小于出水口且正下方设有坡板,所述坡板与泄洪管一体成型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两组所述水位柱均由呈垂直设置的金属管道构成,所述金属管道内部呈中空结构且一侧开设有条形槽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浮漂与水位柱的连接处设有球状浮漂,所述球状浮漂活动设置在金属管道内且通过绳索与浮漂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过滤网整体呈弧形结构且中部高于两侧,所述第二过滤网与第一过滤网结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方案对水坝结构进行了改进,并在水坝的一侧安装有对水体表面进行过滤的结构,可以达到对水体表面一定清洁的目的。
2.对水坝的泄洪管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对水流流速缓冲的结构,减小泄水过程中对地面和坝体结构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水坝与过滤机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水位柱与浮漂连接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泄洪管结构图。
图中:1-水坝,2-水库,3-泄洪管,4-水位柱,5-浮漂,6-第一过滤网,7-第二过滤网,8-牵引绳,9-铅块,10-入水口,11-出水口,12-分水口,13-坡板,14-金属管道,15-条形槽口,16-球状浮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包括:水坝1,水坝1的一侧建有水库2且另一侧开设有泄洪管3,水坝1整体呈梯形结构且靠近水库2一侧呈弧形结构,水坝1靠近水库2一侧还均匀安装有两组水位柱4,两组水位柱4之间连接有若干组浮漂5,且浮漂5与水位柱4活动连接,浮漂5的上方设有第一过滤网6且下方设有第二过滤网7,第二过滤网7的底部连接有若干组牵引绳8,牵引绳8的末端均连接有铅块9,将水坝1靠近水库2的一侧设计为弧形结构屏配合弧形结构的第一过滤网6和第二过滤网7,当水坝1的闸门打开后,水流向泄洪管3涌入,水流的流入同时会将水体表面的浮躁和污染物也会带来,为了提高流出水体的清洁性,设计有浮漂5,浮漂5会随着水面的高度进行调节,并在两侧设有水位柱4,限位浮漂5的两侧,避免被水流冲走,然后通过浮漂5上下方的第一过滤网6和第二过滤网7对水体表面流经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并将过滤网设计为弧形结构,在水流流动推力下,将污染物向水坝1两侧进行引导,便于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清洁;
附注1:浮漂5的浮力大于铅块9的重力。
泄洪管3右侧设有入水口10且左侧设有出水口11,出水口11至入水口10管道呈减缩状结构,泄洪管3的末端呈S型结构,出水口11开口向下且右侧开设有分水口12,分水口12的直径小于出水口11且正下方设有坡板13,坡板13与泄洪管3一体成型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将泄洪管3设计为减缩状结构可以对出口处的水流达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并对泄洪管3的末端设计为S型结构可以将水流缓冲处理,在出水口11的右侧开设有分水口12将流出的水流进行分流处理,减小出水口11正下方的坝体结构的负担,达到对坝体保护的目的,设计的坡板13可以对水流达到导流缓冲的目的。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1所示:两组水位柱4均由呈垂直设置的金属管道14构成,金属管道14内部呈中空结构且一侧开设有条形槽口15。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1所示:浮漂5与水位柱4的连接处设有球状浮漂16,球状浮漂16活动设置在金属管道14内通过绳索与浮漂5相连接。
附注2:球状浮漂16大于条形槽口15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过滤网6整体呈弧形结构且中部高于两侧,第二过滤网7与第一过滤网6结构相同。
在使用时:本实用新型将水坝1靠近水库2的一侧设计为弧形结构屏配合弧形结构的第一过滤网6和第二过滤网7,当水坝1的闸门打开后,水流向泄洪管3涌入,水流的流入同时会将水体表面的浮躁和污染物也会带来,为了提高流出水体的清洁性,设计有浮漂5,浮漂5会随着水面的高度进行调节,并在两侧设有水位柱4,限位浮漂5的两侧,避免被水流冲走,然后通过浮漂5上下方的第一过滤网6和第二过滤网7对水体表面流经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并将过滤网设计为弧形结构,在水流流动推力下,将污染物向水坝1两侧进行引导,便于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清洁,将泄洪管3设计为减缩状结构可以对出口处的水流达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并对泄洪管3的末端设计为S型结构可以将水流缓冲处理,在出水口11的右侧开设有分水口12将流出的水流进行分流处理,减小出水口11正下方的坝体结构的负担,达到对坝体保护的目的,设计的坡板13可以对水流达到导流缓冲的目的。
本方案所保护的产品目前已经投入实际生产和应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上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很显然印证了该产品的技术方案是有益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也适宜批量生产及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4724.5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493922U
授权时间:20191015
主分类号:E02B 7/00
专利分类号:E02B7/00;E02B8/00;E02B8/06;B01D29/50;B01D29/01
范畴分类:36B;36E;
申请人:朱飞
第一申请人:朱飞
申请人地址:224100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大中镇健康西路19号302室
发明人:朱飞;顾晓铭;秦进萍;姚晓明
第一发明人:朱飞
当前权利人:朱飞
代理人:段宇
代理机构:11572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卓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