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皮,血管,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干细胞,骨髓。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李晓岚,王敏哲,刘贯英,杨雪松[1](2019)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基因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基因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MEC-1,以小干扰RNA(siRNA)介导低表达VEGF、SDF-1处理细胞,分组为Ⅰ组(空白对照组)、Ⅱ组(转染非特异性对照组)、Ⅲ组(转染si VEGF组)、Ⅳ组(转染si SDF-1组)。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VEGF、SDF-1的表达情况,MTT和流式细胞分析检测HMEC-1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变化情况,划痕愈合实验检测HMEC-1迁移能力。结果转染了VEGF165-siRNA后,Ⅲ组VEGF165、SDF-1蛋白的表达强度(0.48±0.07)、(0.62±0.08)均明显弱于Ⅰ组(1.92±0.42)、(1.29±0.38)和Ⅱ组(1.87±0.35)、(1.32±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6,8.279,7.846,8.045,P<0.05);转染了SDF-1-siRNA后,Ⅳ组SDF-1蛋白的表达强度(0.37±0.05)均明显弱于Ⅰ组和Ⅱ组(t=7.381,7.9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VEGF165蛋白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比较,VEGF165、SDF-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iRNA转染后,Ⅲ组、Ⅳ组细胞均出现增殖抑制率(42.37±1.25)%、(29.15±1.32)%和凋亡率(21.6±1.8)%、(16.8±1.6)%明显增高,与Ⅰ组、Ⅱ组增殖抑制率0.00%、(0.24±0.02)%和凋亡率(4.9±0.4)%、(5.2±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组和Ⅳ组之间比较,Ⅲ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增高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7,5.487,P<0.05)。Ⅰ组与Ⅱ组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迁移实验中,Ⅰ组、Ⅱ组、Ⅲ组、Ⅳ组迁移距离分别为(579.65±11.59)μm、(553.76±9.47)μm、(234.72±10.28)μm、(318.36±9.95)μm,Ⅲ组和Ⅳ组细胞明显少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72,9.894,8.426,7.904,P<0.05),而Ⅰ组与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组和Ⅳ组之间比较,Ⅲ组细胞明显少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7,P<0.05)。结论 VEGF、SDF-1基因均参能促进HMEC-1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抑制HMEC-1的凋亡水平,从而可能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且在此过程中VEGF对SDF-1表达具有调节机制。(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蒋星海,赵彪,吴凯,肖仁顺,王晓梅[2](2018)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神经营养因子3、血管生成素1基因转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及血管内皮细胞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功能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通过腺病毒转染等方法对其进行基因修饰,使其能够产生多种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 3,NT-3)、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等,从而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中。目的:探讨VEGF165、NT-3、Ang-1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及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鉴定。以巨细胞病毒(CMV)作为启动子,构建2个腺病毒载体,其一为双顺反子载体,携带h VEGF165及Ang-1基因(Adv-Bic);其二为携带NT-3基因载体,即Adv NT-3。以不同感染复数值将Adv-Bic(绿色荧光)及Adv NT-3(红色荧光)同时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2 d后根据荧光显微镜下绿色及红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确定最佳感染复数值。将生长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以最适感染复数值转染Adv-Bic(无荧光标记)及Adv NT-3(无荧光标记);对照组以相同感染复数值转染空白对照病毒。两组分别于体外培养7 d后进行免疫荧光及q PCR检测。结果与结论:(1)间质干细胞表面分子CD29、CD44呈阳性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分子CD34、CD45呈阴性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2)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绿色及红色荧光蛋白表达,随着感染复数值增大荧光表达量逐渐增强,感染复数值为100时荧光表达最强烈;(3)免疫荧光及q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165、NT-3、Ang-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血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CD31、CD34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SE、Nestin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4)结果提示,VEGF165、NT-3、Ang-1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其过表达VEGF165、NT-3、Ang-1生长因子,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及血管内皮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25期)
先德彬,明华伟,徐荣胜,夏德林[3](2018)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移植促进缺血皮瓣血管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如何促进大块组织工程骨早期血管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细胞共培养以及添加生物活性因子来促进血管生成均是很好地促进早期血管化的方法。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移植在体内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5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入5组,每组10只,于SD大鼠背部中线上建立一个4 cm×1.5 cm大小的缺血皮瓣模型,分别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VEGF165基因转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组)、单独转染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B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转染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组)、未转染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D组)、DMEM培养基(E组)。ELISA检测外周血VEGF水平,组织学观察其皮瓣存活状况及微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1)术后A组皮瓣存活质量较其他4组高;(2)A组、B组术后第2,4,7,14天外周血中的VEGF持续高表达且逐渐升高,第7天时达到峰值,第14天时较术后第2天明显下降。不同时期A组外周血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术后第11天,A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4)术后第11天,A组微血管密度远远大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着性意意义(P<0.05);(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VEGF165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移植可促进缺血皮瓣血管化,提高缺血皮瓣存活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枫[4](2017)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促进骨缺损修复。方法:SD大鼠制造桡骨5mm骨缺损模型,复合培养VEGF基因转染BMSCs和纳米级人工骨,并在骨缺损处植入。在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切片,在12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和骨密度测试,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VEGF基因转染BMSCs和纳米级人工骨复合培养后置入体内,骨小梁、毛细血管形成早于和多于其它组织,X线和生物力学检测表明新生骨质量较高。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骨髓机制干细胞BMSCs,在骨缺损修复当中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7年08期)
周春花,袁松泉,李美珍[5](2017)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936C/T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936C/T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10月,应用Review Manager 4.2和Stata 11软件进行全面的Meta分析。结果最终10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章纳入分析,包含疾病组2860例和健康对照组3080例。计算和比较各组OR值及95%CI,分析VEGF+936C/T基因多态性与CRC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种族进行亚组分析。合并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模型中,即T vs.C模型[OR=1.04,95%CI(0.87,1.25),P=0.63],CT+TT vs.CC模型[OR=1.06,95%CI(0.86,1.30),P=0.61],TT vs.CC+CT模型[OR=1.10,95%CI(0.85,1.41),P=0.47],和TT vs.CC模型[OR=1.17,95%CI(0.91,1.52),P=0.22],VEGF+936C/T多态性与CRC发病风险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在欧洲人群和亚洲人群中,也未发现该基因多态性与CRC发病风险具有显着相关性。结论 VEGF+936C/T基因多态性与CRC发病风险不相关。为了更客观地评估二者的关联性,仍需扩大样本以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7年14期)
李东[6](2015)在《miRNA对垂体瘤细胞株中增生细胞核抗原、垂体瘤转化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对垂体瘤细胞株中增生细胞核抗原(ki-67)、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影响。方法将培养好的人垂体瘤细胞放入A、B两培养瓶中培养,其中A培养瓶培养基中加入标记的miRNA基因2μl,而B培养瓶只是加入等量的培养基,采用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后人垂体瘤细胞中ki-67、PTTG、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A培养瓶加标记的miRNA基因后培养24 h,人垂体瘤细胞ki-67、PTTG和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培养瓶(P<0.05);2A培养瓶加入miRNA基因后培养24 h,人垂体瘤细胞ki-67、PTTG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培养瓶(P<0.05)。结论垂体瘤细胞中ki-67、PTTG、VEGF处于高水平表达,而miRNA能够明显降低ki-67、PTTG、VEGF的表达,抑制细胞的生长,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5年24期)
王建忠,李兵仓,任宝,高飞,李聪杰[7](2015)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基因修饰材料修复桡骨火器性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缺损是导致火器性股损伤骨不连的首要原因,火器性损伤相对比较特殊。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均存在较大弊端,难以满足基层医院需求,采用具有良好血管能力、骨能力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火器性骨缺损将是一种理想的、可行的修复方法。目的:探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基因修饰材料在兔桡骨火器性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将128只家兔随机分为手术致伤组和火器伤组,每组64只。火器伤组采用56式滑膛枪发射质量为0.25 g的钢珠,建立火器伤桡骨损伤模型;手术致伤组仅用手术方法造成兔桡骨1.2 cm损伤模型。采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基因修饰材料进行修复处理,取家兔相关组织细胞,获得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制备多孔支架材料,并将获得的材料分别植入手术致伤组和火器伤组家兔桡骨骨缺损部位,分析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基因修饰材料在兔桡骨火器性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与手术致伤组相比,修复8,12,16周后,火器伤组家兔骨缺损部位灰度比值、健侧与修复侧桡骨的抗压缩力学比值降低(P<0.05),新生骨面积增多(P<0.05);修复2,4周后,骨缺损修复处局部血流量显着升高(P<0.05)。结果说明,与单纯手术致桡骨损伤相比,烧伤致桡骨损伤修复过程中由于局部出现了缺血缺氧,采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基因治疗效果更理想。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能够对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修复,将其运用于火器烧伤中能够提高其合成及分泌成血管因子,提高其局部血流量、降低抗压缩力学比值,且新生骨面积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47期)
张成,高广荣,李达,吕赤,单永琪[8](2015)在《蛋白酶激活受体-2活化对胃癌MKN28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蛋白酶激活受体-2活化剂胰蛋白酶对胃癌MKN28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1将MKN28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终浓度分别为0、0.1、1.0、10.0及100.0 nmol/L,干预时间均为6 h)和不同时间(空白对照组加入PBS溶液,4个干预组胰蛋白酶的终浓度均为10.0 nmol/L,相应的干预时间分别为3、6、12及24 h)的胰蛋白酶干预后,检测MKN28细胞中VEGF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培养液中VEGF蛋白的浓度。2将MKN28细胞分别给予PBS溶液(空白对照组)、胰蛋白酶、胰蛋白酶+PD98059、胰蛋白酶+SB203580、PD98059及SB203580处理,检测MKN28细胞中VEGF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中VEGF m 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培养液中VEGF蛋白浓度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结果 1胰蛋白酶浓度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1、1.0、10.0及100.0 nmol/L组细胞中VEGF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与0.1 nmol/L组比较,1.0、10.0及100.0 nmol/L组细胞中VEGF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与1.0 nmol/L组比较,10.0及100.0 nmol/L组细胞中VEGF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但10.0 nmol/L组与100.0 nmol/L组细胞中VEGF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0.1 nmol/L组、1.0 nmol/L组、10.0 nmol/L组及100.0 nmol/L组培养液中VEGF蛋白的浓度逐渐递增(P<0.05)。2胰蛋白酶作用时间的影响。空白对照组、3 h组、6 h组、12 h组及24 h组细胞中VEGF m RNA的表达水平逐渐递增,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6、12及24 h组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与3 h组比较,6、12及24 h组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但6、12及24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3 h组、6 h组、12 h组及24 h组培养液中VEGF蛋白的浓度逐渐递增,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抑制剂(PD98059)及p38抑制剂(SB203580)的作用。空白对照组、胰蛋白酶+PD98059组、胰蛋白酶+SB203580组、PD98059组和SB203580组细胞中VEGF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胰蛋白酶组细胞中VEGF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其余5组相应指标高(P<0.01)。结论激活MKN28细胞表面的PAR-2可以上调VEGF 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且这一过程受ERK1/2和p38信号通路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吕飒美,张健,吴友伟,周健,史丽萍[9](2015)在《大肠癌患者垂体肿瘤转化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水平检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体内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间关系。方法接受手术治疗的大肠癌(肿瘤组)患者78例的大肠腺癌组织标本。另外收集经病理证实是正常黏膜的组织标本18例作为正常组。比较两组PTTG、b FGF以及VEGF-C的阳性表达率以及上述叁种因子各自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肿瘤组PTTG、b FGF以及VEGF-C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明显比正常组高(P<0.01)。PTTG、b FGF以及VEGF-C表达在不同的分化程度、性别以及年龄的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Dukes分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TTG、b FGF和VEGF-C在老年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促淋巴管以及血管生成的作用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侵袭中均起了重要的作用,已是治疗肿瘤的一个新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成芳芳[10](2015)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405G/C、-460T/C、+936T/C基因多态性与手足口病脑炎易感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手足口病脑炎患儿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研究VEGF+405G/C、-460T/C、+936T/C基因多态性与手足口病脑炎易感性关系,探讨手足口病脑炎的新的客观预警指标,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方法:本实验通过临床样本的收集,采用病例对照的方式进行;对住院236例手足口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无脑炎组(普通组)145例,脑炎组91例,课题研究前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标本采集事先均征得家长同意。所有病例入院当天抽取外周血2ML,离心分为血浆及血细胞备用。(1)血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ey,ELISA)测定手足口病无脑炎患儿30例(为普通组),手足口病脑炎患儿45例(为脑炎组)血浆VEGF水平,治疗两周后脑炎组随机抽20例患儿(为恢复组)及20例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儿童(设为对照组)用相同方法测定血浆VEGF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学检测,分析手足口病脑炎组及普通组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同时探讨血浆VEGF水平与手足口病脑炎病情发展关系。(2)血细胞:提取DNA通过Taqman探针法测定手足口病普通患儿145例及脑炎患儿91例VEGF+405G/C、-460T/C、+936T/C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探讨VEGF基因多态性与手足口病脑炎易感性关系。结果:(1)手足口病脑炎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手足口病普通组及对照组(P<0.05),分别为258.32±127.08ng/L、130.94±66.23 ng/L、129.15±42.29 ng/L,治疗两周后,脑炎患儿血浆VEGF水平明显下降至168.59±81.41 ng/L,(P<0.05)。(2)血浆VEGF水平作为手足口病脑炎的辅助诊断指标准确度高,特异性强。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其他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患者的发热日程、肢体抖动、精神差、血压高、心率增快,血糖高、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阳性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肢体抖动是手足口病脑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OR值=26.963,血浆VEGF水平尚不能作为手足口病脑炎的独立危险因素。(3)VEGF+405G/C位点脑炎组G、C等位基因频率43.96%、56.04%,普通组G、C等位基因频率为53.45%、46.5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7);VEGF-460T/C位点脑炎组的T、C等位基因频率为78.57%、21.43%,普通组T、C等位基因频率为70.34%、29.6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9),VEGF+405C基因、-460T基因可能是手足口病脑炎的易感基因。+405G/C、-460T/C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936T/C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测定血浆VEGF的表达高低可作为协助诊断手足口病脑炎的重要指标,其诊断效率高,特异度好。(2)VEGF+405C基因、-460T基因可能是手足口病脑炎的易感基因。(3)干预和阻断VEGF可能成为手足口病脑炎的一种治疗新靶点。(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3-0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功能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通过腺病毒转染等方法对其进行基因修饰,使其能够产生多种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 3,NT-3)、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等,从而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中。目的:探讨VEGF165、NT-3、Ang-1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及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鉴定。以巨细胞病毒(CMV)作为启动子,构建2个腺病毒载体,其一为双顺反子载体,携带h VEGF165及Ang-1基因(Adv-Bic);其二为携带NT-3基因载体,即Adv NT-3。以不同感染复数值将Adv-Bic(绿色荧光)及Adv NT-3(红色荧光)同时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2 d后根据荧光显微镜下绿色及红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确定最佳感染复数值。将生长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以最适感染复数值转染Adv-Bic(无荧光标记)及Adv NT-3(无荧光标记);对照组以相同感染复数值转染空白对照病毒。两组分别于体外培养7 d后进行免疫荧光及q PCR检测。结果与结论:(1)间质干细胞表面分子CD29、CD44呈阳性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分子CD34、CD45呈阴性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2)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绿色及红色荧光蛋白表达,随着感染复数值增大荧光表达量逐渐增强,感染复数值为100时荧光表达最强烈;(3)免疫荧光及q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165、NT-3、Ang-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血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CD31、CD34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SE、Nestin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4)结果提示,VEGF165、NT-3、Ang-1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其过表达VEGF165、NT-3、Ang-1生长因子,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及血管内皮细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高静,李晓岚,王敏哲,刘贯英,杨雪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基因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9
[2].蒋星海,赵彪,吴凯,肖仁顺,王晓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神经营养因子3、血管生成素1基因转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及血管内皮细胞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3].先德彬,明华伟,徐荣胜,夏德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移植促进缺血皮瓣血管的生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4].李枫.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7
[5].周春花,袁松泉,李美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936C/T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
[6].李东.miRNA对垂体瘤细胞株中增生细胞核抗原、垂体瘤转化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7].王建忠,李兵仓,任宝,高飞,李聪杰.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基因修饰材料修复桡骨火器性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8].张成,高广荣,李达,吕赤,单永琪.蛋白酶激活受体-2活化对胃癌MKN28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5
[9].吕飒美,张健,吴友伟,周健,史丽萍.大肠癌患者垂体肿瘤转化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水平检测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10].成芳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405G/C、-460T/C、+936T/C基因多态性与手足口病脑炎易感性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