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群:浅析高三化学复习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论文

阮群:浅析高三化学复习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论文

摘 要:改变传统讲练结合的复习模式,以关注学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为前提,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通过巧设任务群、精编问题组、善用联想图、寻找微规律、训练活思维等方式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任务群;问题组;联想图;活思维

“考试说明”强调:高考命题要进一步体现化学科“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这就要求改变复习课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刷新与转型。高三化学复习需要教学机智,突破教学难点更要讲策略、讲方法、讲效率。教学难点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的确定是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的,它往往出现在学生不易理解或易混淆的概念、思维要求较高的内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对策略。

一、 巧设任务群

化学一轮复习的重点是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若复习还是将物质的性质、用途、制法重温一遍,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巧设任务群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将复习内容设置成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解决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认识,提高元认知能力。

案例1 Fe2+、Fe3+的转化与检验

Fe2+、Fe3+转化:

任务1:选用何种试剂除去FeCl3中少量的Fe2+?说明选择该试剂的依据。

任务3:在FeSO4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水至过量,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对此现象某学生猜测:①Fe3+被氧化成更高价态。②说说你的猜测与验证方法?

任务2:判断下列物质Cl2、HNO3、KMnO4(H+)能否作除杂试剂?写出相关离子方程式。

任务1:如何检验硫酸铁与硫酸亚铁混合液中的Fe3+和Fe2+?

一开始我们都是那个贫乏的生命,对于教养,也像狒狒对古典音乐一样陌生。我们去学校里学习科学与语文,逐渐懂得常识与通识。可是,我们的教育,很少涉及教养教育。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一锤定音的前提下,分数像奴隶主,我们像奴隶。但关键是,我们的老师,也未必散发着优雅的教养;我们的家长,也大都满足于生存层面的供给。最要命的是,我们的家长常常并不懂得相亲相爱,家里散发着指责和吵骂的声息,我们接受了太多的恐惧和压抑。其实,家长给孩子的最优雅的教育,就是他们的相亲相爱。毫无疑问,爱的达成,就是幸福的达成,也是教养的交融。可是,这样的达成,是多么的罕见。

任务3:选用何种试剂除去FeCl2中少量的Fe3+?谈谈除杂的思路。

Fe2+、Fe3+检验:

城市化率越高,农村土地流转率越高。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从人口转移的角度看,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获得非农就业机会时,更倾向于在城市或郊区定居;从产业转变的角度看,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技术、资源来扩大规模,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迎合产业转型升级、人口转移流动的目的,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的需求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系统,有利于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度,缓解人地矛盾。

近6年国内信息素养主题研究期刊虽然数量层面上不少,但从进入核心期刊行列的情况来说,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国内国家级报纸几乎看不到对此主题的报道,这个现象值得反思,期待今后更多的高水平期刊、国内报纸积极刊载该主题研究成果,从而有助于推进该主题研究拓展化。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依法经营的需求,市场经济以依法办事为首要前提,即要在法律法规等规章制服的制约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是完善企业管理的需要,制度是企业人财物连接的中介,是实现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准则;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内部审计以差错纠弊、监督评价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基本职能。

当扫描到块px,y时,已经完成了对块px-1,y-1、px,y-1、px-1,y的初步标记,假设其标号依次为Label[x-1,y-1]、Label[x,y-1]、Label[x-1,y],则块px,y的标号Label[x,y]可表示为式(3):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融入合适的情境,可以提高主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引起主体注意,并提高互动效率。不难得出,情境对于一个人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合适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引导,让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问题探索当中,提高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关注度,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审批的决策链过长。原始的纸制文件的传递和流转,必须通过线下有人专门负责传递、沟通、协调,过长的决策审批链,无论是沟通还是传递都会存在着实效性的问题。

任务2:对Fe3+、Fe2+检验的常用方法与适用范围进行评价。

这里任务群的设置既要关注知识的覆盖面,也要兼顾任务的层次性。复习核心知识的基础任务,可以发现学生知识的漏洞,扎实“双基”;使知识结构化的任务,可以剖析学生的疑难,整合已有知识,深化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任务解决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才能实现知识掌握质的飞跃。

二、 精编问题组

某些同类型的题目学生反复出错,这是复习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突破此困境呢?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思维障碍,造成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找问题形成的原因及破解的方法,设置问题组进行教学,对于解决化学中易混淆或典型错解显得尤为有效。当然问题组的设计应凸显启迪思维、解决困惑的功能,即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通过巧妙设计将同类型的题目放在一块,以不同的角度、细微的变化出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辨析,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和造成错误的原因,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④0.02mol/L一元酸HA和0.01mol/L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溶液显碱性

问题组:

②0.01mol/L一元酸HA和0.01mol/L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溶液显酸性

①pH=2的一元酸HA和pH=12的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溶液显酸性

③0.02mol/L一元酸HA和0.01mol/L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溶液显酸性

案例2 判断HA是强酸还是弱酸?(题设温度均为常温)

分析:①②题组常见错解思路:混合液呈酸性,推知盐为强酸弱碱盐,结论HA为强酸;③④题组常见困惑:都是酸过量,为何③显酸性④显碱性?学生无从下手,其实以上错解究其本质同出一辙,均为忽略前提只重结果,缺少应有的分析过程。正确的解法是:先分析酸碱以什么关系混合?混合液成分是什么?再结合溶液酸碱性得出结论。分析过程如下:①中已电离的H+与已电离的OH-恰好中和,混合后溶液显酸性,说明一元酸HA比一元碱BOH更难电离,所以HA一定是弱酸;②中一元酸HA与一元碱BOH恰好中和,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只有BA,盐溶液BA显酸性,则HA比BOH的电离程度相对强,故HA可能是强酸,也可能是弱酸,BOH一定是弱碱;③④反应混合液均为BA和HA,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1,③中溶液显酸性,推知HA可能是强酸,也可能是弱酸(HA的电离能力大于BA的水解能力);④中溶液显碱性,说明BA的水解能力大于HA的电离能力,HA必为弱酸。由上可见通过问题组的巧妙呈现及师生剖析,既一次性地解决了学生的易错点和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大大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三、 善用联想图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在高三复习阶段,若能通过联想将必修与选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必修与选修的界限,不仅能节约复习时间,更能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构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深刻性,切实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案例3 Fe3+相关知识联想图

分散性土造成了许多堤防结构的破坏或病害。国外研究这些问题范围,包括堤防整个洪水过程破坏和各级控制建筑物结构运行条件。破坏问题可分为以下两大种类。

此Fe3+的联想图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有机结合,使各种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编织了Fe3+的知识网,让学生一看到Fe3+,头脑中立刻反射出两个重要信息:Fe3+有较强的氧化性,Fe3+的盐溶液会水解。当出现离子共存类问题时,通常从氧化还原反应、双水解的角度进行判断;当遇到CuCl2溶液中除去Fe3+,常见的方法是调节pH,促进Fe3+完全水解生成Fe(OH)3而除去;当要计算Fe3+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范围,则结合难溶电解质Fe(OH)3的Ksp……由此可见,Fe3+联想图将学科知识与问题解决同时呈现,加深了对Fe3+性质与用途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随时调取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所以必要愈加精细的机械设施投入生产以达到生产需求,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已无法适应现代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因而机械制造行业的从业者对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进行改进,已渐渐形成“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现代机械制造工艺更符合如今的时代特点,更加适应现如今社会的生产,体现出社会科技的发展与创新,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必将营造出一个蓬勃发展的美好未来。

四、 寻找微规律

化学的确知识点多、繁杂琐碎,但教师若能引领学生经常对比分析,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难找出一些细微的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共性的发现,能使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也有利于化学素养的提升。

(2)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推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大发展。在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根据制造业结构变迁的规律,应推动制造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资本密集型为主,并进一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为主。当前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大发展阶段,应实施有利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差别化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案例4

表1 有机物杂质

试剂(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分离方法溴乙烷(乙醇)苯(苯酚)乙醇(水)乙酸乙酯(乙醇)

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1,然后通过小组分享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所要提纯的物质的溶解性与除杂方法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此刻学生经过思考很快会发现:有机除杂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液和蒸馏,若所要提纯的有机物不溶于水,除杂的一般方法为分液,此时设法将杂质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若所要提纯的物质溶于水,通常将杂质转化为沸点高的物质,再分馏。然后在规律的指导下再反思表格中的问题,学生会豁然开朗。表1的解题思路为:溴乙烷、苯、乙酸乙酯均为不溶于水的物质,所以分离方法一般选择分液,除杂试剂要满足两个条件:将杂质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物质,且与所需提纯物质不反应,故试剂依次为水、氢氧化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乙醇与水任意比互溶,所以分离方法选择蒸馏,需将水转化为沸点高的物质,试剂选用生石灰。实践证明: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不断体会寻找规律的重要性,会有效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

五、 训练活思维

流程分析类题目综合性强,更能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化学学科能力,近几年在高考题中的比例呈现增大的趋势。此类试题常以工业生产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实验操作、图表分析、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书写是考查的重点。解答此类大题时,教师务必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养成疏通流程的习惯,强调不管试题多新颖、多陌生,要坚信所考查的内容和方法肯定都是学过的。复习时对试题中一些常见问题,如提高反应物浸出率、反应条件控制、流程优缺点的分析等,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能快速精准破解。

案例5 CuCl为白色粉末,微溶于水,溶于浓盐酸或NaCl浓溶液,不溶于乙醇,在潮湿的空气中易水解和氧化。一种由海绵铜(Cu和少量CuO等)为原料制备CuCl的工艺流程如下:

(1)“溶解浸取”时,下列措施不能提高铜的浸取率的是(填字母)。

a. 将海绵铜粉末与水搅拌成浆液

b. 投料时,NaNO3适当过量

c. 缩短浸取时间

d. 将滤渣1返回再次溶解浸取

(2)还原氯化过程中Na2SO3要适当过量,目的有:保证Cu2+的还原速率和。同时该反应需控制适当的温度,其原因主要是。

……

分析:问题(1)考查提高反应物浸出率的方法,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归纳出如块状物质粉碎、适当升温、充分搅拌、适当提高浸出液浓度、适当延长浸取时间等方法,再结合题干进行思维收敛找出正确答案,并与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对比,品味两者间细微的差别。问题(2)考查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其中热门设问为反应物量的控制、加入方式、温度要求等。例如在思考温度的影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切入:对物理性质的影响,若反应物中有气体,是否影响气体溶解度?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反应物、生成物是否会分解、挥发?是否会发生副反应?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否引起速率的改变?是否造成平衡的移动?然后结合已知对号入座,找出最主要的影响。总之通过思维的发散与收敛训练,能达到答一疑会一类,练一题习一法,有效提升思维品质。

高三化学复习是一种挑战,它考验着教师与学生的智慧。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情,改变复习的着眼点,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不到位的知识“裸露”,引导学生从新的高度来审视相关的知识,寻找规律,开展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收获高效的复习成果。

参考文献:

[1]Robert J. Sternberg(美).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33-34,49-62.

[2]王云生.课堂转型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8):167-172.

作者简介:

阮群,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标签:;  ;  ;  ;  ;  ;  ;  ;  ;  ;  ;  ;  ;  ;  

阮群:浅析高三化学复习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