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黑杨青杨论文_刘静涵,刘宣劭,金昊,黄鹏,洑香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洲黑杨青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杨树,美洲,杂种,大青,低温,抗旱性,性气。

美洲黑杨青杨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涵,刘宣劭,金昊,黄鹏,洑香香[1](2018)在《美洲黑杨与青杨及其杂交子代的叶角度变化与解剖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美洲黑杨‘I-69’杨(♀,F)、青杨(♂,M)及其杂交子代的3种类型(偏母型FP、中间型I、偏父型MP)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亲本和子代叶取向的光响应机制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南方山地适宜杨树无性系选育提供依据。【方法】观测叶角日变化规律、测量叶形态指标、扫描电镜观察叶/叶柄解剖结构。【结果】亲本F的光响应主要通过叶柄扭曲角和叶悬挂角的协同作用完成趋光和避光运动,M则通过改变叶悬挂角来完成;F1代3种类型通过叶角变化进行光调节的效果并不明显。亲本和杂交F1代的叶解剖结构差异较大,其中F和FP为等面叶类型,其上、下表皮气孔密度比分别为0.87和1.02;叶解剖结构包括上下2层栅栏组织,且占比较大(>0.7),无海绵组织。M、I和MP为异面叶类型,其上、下表皮气孔密度比分别为0.08、0.45和0.55;叶解剖结构包括较厚的海绵组织和上层栅栏组织,其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比为MP(0.75)>I(0.55)>M(0.47)。叶柄解剖结构表明不同部位结构与叶角度运动密切相关:母本F的叶柄由上至下形态上表现为窄椭圆形渐变为宽心型,维管束的排列方式由纵向排列逐渐成为横向排列;父本M叶柄结构从上至下差异不大,形态上由近圆形至心形,维管束排列方式呈放射状;F1代3种类型无论从形态上还是维管束排列方式上的变化皆介于2亲本间。【结论】结合南方山区的气候特点,初步认为F1代中的I型和MP型具有较好的抗旱结构特点和较高的光合能力,适宜栽培于高海拔山地,而FP型可能更适于低海拔山地。(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藕丹[2](2017)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SSR和SCoT指纹图谱的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洲黑杨×青杨派是优良的杂交组合,可以从中选育出具有速生、抗逆境等优良特性的杨树新品种,但是这些杂种无性系苗期形态特征差异很小,肉眼不易分辨,特别是在冬季落叶后,更加难以准确鉴别,严重影响品种早期选育及推广进程。分子标记是鉴定品种、无性系以及遗传关系分析的有力工具,因此运用分子标记对杨树无性系的鉴定以及遗传关系分析很有必要。本研究以9个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和3个父母本为材料,利用SSR和SCoT分子标记对这12个供试材料进行分子鉴别、指纹图谱构建以及遗传关系分析,并且比较两种分子标记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遗传分析上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如下:1.从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2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清晰条带94条,每对引物平均扩增条带为7.83条,其中,多态性条带85条,多态性比率达到90.4%,扩增产物主要分布在100~300 bp之间。2.从40个SCoT引物筛选出14个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清晰条带127条,每个引物平均扩增条带为9.0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达到74.8%,扩增产物主要分布在200~1 500 bp之间。3.基于SSR分析的12个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353~0.8000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177,变幅为0.3647,在遗传相似系数取平均值时,12个无性系被分为3大类;基于SCoT分析的12个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043~0.8723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383,变幅为0.4680,在遗传相似系数取平均值时,12个无性系被分为5大类。4.利用12对SSR引物扩增出的85条多态性条带和14个SCoT引物扩增出的95条多态性条带分别绘制12个无性系指纹图谱,在指纹图谱中,每个无性系的谱带位置和大小都各不相同,说明这12个供试无性系在DNA水平上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据此可将它们区别开来。5.对2种分子标记进行比较,SSR和SCoT标记的条带平均信息量分别为0.45,0.40;有效多元比率分别为7.08,6.79;分子标记指数分别为3.19,2.72。前者的各指标数值均比后者高。6.Mantel检验表明SSR分子标记和SCoT分子标记所得到的两个遗传相似系数矩阵之间呈显着相关(r=0.5013,P=0.003),2种分子标记在杨派杂种无性系品种鉴定和遗传关系研究中均是可行。(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邱兴[3](2015)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交新无性系抗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栽培树种之一。抗旱育种是杨树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干旱环境条件,研究杨树的抗旱特征,进而培育出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杨树新品系,是扩大杨树的分布和栽培范围,提高杨树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对于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美洲黑杨×青杨派的各杂交新选无性系和2个对照品种陕林4号、中绥12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测定叶片旱生结构的特征指标,盆栽控水试验法测定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选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无性系(种)的抗旱性,以期为进一步选育出优良抗旱新无性系及其适生范围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6个杨树新无性系06-69×川1、06-57×川1、06-69×青1、07-69×青1、06-69×卜1、07-西大寨×卜1以及2个对照品种陕林4号、中绥12杨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研究,选择叶片厚度、主脉厚度、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等10项旱生指标进行测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叶片厚度、主脉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3项主要指标,并结合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8个杨树无性系(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8个杨树无性系(种)抗旱性大小依次为:07-69×青1>06-57×川1>陕林4号>07-西大寨×卜1>中绥12>06-69×川1>06-69×卜1>06-69×青1。2、以1年生杨树新无性系06-57×川1、07-69×青1、06-69×卜1、07-西大寨×卜1以及2个对照品种陕林4号、中绥12杨扦插苗为材料,通过人工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6个杨树无性系(种)幼苗生长状况、光合作用、水分状况、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6个杨树无性系(种)幼苗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总生物量、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叶片相对含水量显着下降;叶片中游离脯氨酸显着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着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基本呈升-降的变化趋势,但是水分胁迫下的酶活性始终高于正常水分。对6个杨树无性系(种)在干旱下的适应性和抗旱生产力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6个杨树无性系(种)的抗旱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07-69×青1>陕林4号>06-57×川1>06-69×卜1>中绥12>07-西大寨×卜1。(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晓东[4](2015)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抗寒性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与地域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杨树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造林与生态防护树种,其周期性冷害极大制约了杨树产业的发展。故经低温逆境研究杨树抗性生理,对明晰杨树抗寒调节机理,判别杨树的适生栽培地域及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经由美洲黑杨×青杨派优良杂种无性系开展低温逆境胁迫,测定分析低温逆境下杨树杂种无性系的抗性生理指标;探讨分析钙信号系统对杨树幼苗低温抗逆生理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经由枝条失水率、LT50、SOD与POD活性及MDA与可溶性蛋白(SP)含量等生理指标对杨树各杂种无性系开展度量评定表明,9个杨树杂种无性系的抗寒性表现为:07-69×青1>06-69×卜1>06-57×川1>中绥12号>07-西大寨×卜1>陕林4号>08-69×青2>08-69×青4>E24-01;9个杨树杂种无性系的抗寒性具较大差异,杂种无性系07-69×青1低温逆境生理抗性表现最强,具最强抗寒性,杂种无性系E24-01低温逆境生理抗性表现最差,具较弱抗寒性;并9个杨树杂种无性系的LT50差异表现明显,可开展系间筛育。2抗寒杂种无性系07-69×青1枝条失水率、LT50与MDA含量表现低于另8个杨树杂种无性系,枝条SOD与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表现高于另8个杨树杂种无性系,其低温抗性表现最强;低温逆境下杂种无性系07-69×青1枝条SOD与POD活性及SP含量随低温逆境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枝条MDA含量随低温逆境呈上升趋势,整体呈“S”型。3陕林4号与07-69×青1幼苗经由不同浓度Ca2+的叶面增施表明:低温逆境下增施一定浓度(5~15mmol/L)Ca2+可提升杨树幼苗质膜系统结构的低温稳定性、抗氧化系统活性及低温抗性物质累积;高浓度增施则不利其抗寒提升;10mmol/L Ca2+增施效值表现最佳,可显着降低杨树幼苗的膜伤害率与MDA含量,提升株体SOD、POD与可溶性蛋白(SP)含量,缓轻杨树幼苗的低温伤损。4陕林4号与07-69×青1幼苗经由EGTA及TFP的叶面增施表明:杨树幼苗Ca2+低温信号转导被阻断抑制,其杨树抗寒生理参控效能被削弱,低温逆境下杨树幼苗质膜系统结构的低温稳定性、抗氧化系统活性及低温抗性物质累积表现降低,杨树整体的低温抗寒提升作用被抑制。5陕林4号扦插苗经由Ca(NO3)2、CaCl2与Ca(Ac)2叁种钙盐的叶面增施表明:增施钙盐可显着降低低温逆境下陕林4号扦插苗的膜伤害率、LT50及MDA含量,提升株体抗氧化酶的活性,增进株体低温抗性物质的累积,稳定杨树幼苗抗逆代谢生理的稳态,缓轻低温逆境对杨树幼苗的伤损,且叁种钙盐对杨树幼苗的抗寒提升效能差异显着,表现为CaCl2>Ca(NO3)2>Ca(Ac)2。(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晓东,樊军锋,邱兴,吕小锋[5](2015)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苗期抗寒性的鉴定与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美洲黑杨×青杨派7个杂种无性系与中绥12和陕林4号2个对照无性系的1年生休眠苗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各无性系枝条的失水率、半致死温度、丙二醛(MDA)与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SOD与POD酶活性共6项指标,依据各项测定指标对各无性系抗寒性进行综合分析与鉴定。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极显着(p<0.01),抗寒性大小依次为07-69×青1>06-57×川1>06-69×卜1>中绥12>07-西大寨×卜1>陕林4号>08-69×青2>08-69×青4>E24-01;无性系07-69×青1在6个抗寒鉴定指标的评价结果中均表现最好,属于抗寒无性系,可为杨树生产和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赵田欣[6](2013)在《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叶片气孔导度的红外热像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气孔导度对于植物控制叶片水分散耗和CO2吸收的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研究气孔导度大小及变化是探讨植物叶片水分,蒸腾散失和CO:同化速率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为研究红外热像技术测量叶片气孔导度的可行性,以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Populus deltoids Bartr.×Populus ussuriensis Kom.)为材料,在常规处理、干旱胁迫、湿润叁种水分处理的对比下,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了叶片的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并根据叶片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叶片气孔导度GS与温度T之间的叁类模型,分别为常规状况模型,干旱胁迫状况的模型,干旱和湿润叶片对比的叁类模型,并且根据计算得到气孔导度数据评估了叁类模型的优劣,然后采用便携式光合测量系统验证了红外热像测量气孔导度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建立的气孔导度模型精度最高;气孔导度Gs的红外热像方法测量值与光合仪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呈线性相关,在常规、干旱、湿润状态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9、0.7469、0.8949;气孔导度与温度的响应曲线呈振荡趋势;红外热像方法计算得到的气孔导度Gs与气孔导度相关指数IG,以及水分胁迫指数CWSI分别呈正比、反比的趋势。总之,与光合仪测量气孔导度方法相比,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气孔导度是科学可行的,并且测量更便捷、准确,且无接触无破坏性,本研究为今后利用红外热像测量木本植物气孔导度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江锡兵,张志毅,龚榜初[7](2013)在《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FLP标记技术,利用EcoR I+2/Mse I+3引物组合对美洲黑杨与大青杨12个杂种无性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32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0对扩增条带较多的引物组合,扩增得到总条带数在7-52条之间,多态性条带数在2-28条之间,条带多态性比例分布范围为23.5%-41.6%,多态性条带数和多态性比例均较低,表明各个参试样品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12个无性系的系谱关系一致,表明亲本相同的无性系具有较高的相似系数;利用6个引物组合的9条多态性条带绘制了12个无性系的指纹图谱,为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鉴定以及品种保护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3年03期)

赵田欣,郭斌,安新民,张文杰[8](2012)在《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叶片气孔导度的红外热像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红外热像技术测量叶片气孔导度的可行性,以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Populus deltoids Bartr.×Populusussuriensis Kom.)为材料,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的对比下,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了叶片的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并根据叶片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气孔导度Gs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利用matlab计算得到气孔导度数据,然后采用便携式光合测量系统验证了红外热像测量气孔导度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气孔导度的红外热像方法测量值与光合仪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呈线性相关,正常灌溉和干旱状态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8、0.8347;气孔导度与温度的响应呈振荡趋势;在2种水分处理条件下,叶片的气孔导度值均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正常灌溉和干旱条件下的峰值分别为120mmol/(m2·s)、70mmol/(m2·s)和80mmol/(m2·s)、40mmol/(m2·s);红外热像方法计算得到的气孔导度与GS相关指数IG和水分胁迫指数CWSI分别呈正比、反比的趋势。总之,与传统的利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气孔导度相比,利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气孔导度是可行的,并且测量更便捷、准确,且无接触无破坏性,本研究为今后利用红外热像测量木本植物气孔导度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31期)

江锡兵,宋跃朋,马开峰,郭斌,安新民[9](2012)在《低温胁迫下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若干生理指标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美洲黑杨与大青杨6个杂种无性系1年生扦插苗为材料,对其5℃连续5d低温胁迫过程中若干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6个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能转换效率逐渐降低,丙二醛含量保持逐渐上升趋势,而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各指标6个无性系间差异明显:无性系DU146和DU147叶绿素含量、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过程中均相对较高,而丙二醛含量及其增加倍数相对较低,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及低温耐受能力;其次是无性系DU136和DU165;而无性系DU135和DU150光合作用及低温耐受能力较弱。(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郭斌,游阳,季乐翔,江锡兵,张志毅[10](2011)在《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离体培养和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Populus deltoids Bartr.×Populus ussuriensis Kom.)无性系的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了杂种无性系的离体培养及叶片再生体系,探讨了不同激素组合对杂种无性系不定芽的诱导、分化、增殖以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杂种无性系茎段的最佳消毒时间为5min;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1mg/L+ZT0.5mg/L;MS+6-BA0.5mg/L+NAA0.05mg/L培养基可对不定芽实现增殖与复壮;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NAA0.3mg/L。5个杂种无性系中,无性系177的分化能力最强;叶片近轴面向上放置培养,其不定芽再生能力显着高于叶片近轴面向下放置培养;叶片、茎段及根段的分化能力大小依次为叶片>茎段>根段。本研究优化了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的组织培养体系,为杂种无性系快速繁殖和遗传转化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25期)

美洲黑杨青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洲黑杨×青杨派是优良的杂交组合,可以从中选育出具有速生、抗逆境等优良特性的杨树新品种,但是这些杂种无性系苗期形态特征差异很小,肉眼不易分辨,特别是在冬季落叶后,更加难以准确鉴别,严重影响品种早期选育及推广进程。分子标记是鉴定品种、无性系以及遗传关系分析的有力工具,因此运用分子标记对杨树无性系的鉴定以及遗传关系分析很有必要。本研究以9个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和3个父母本为材料,利用SSR和SCoT分子标记对这12个供试材料进行分子鉴别、指纹图谱构建以及遗传关系分析,并且比较两种分子标记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遗传分析上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如下:1.从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2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清晰条带94条,每对引物平均扩增条带为7.83条,其中,多态性条带85条,多态性比率达到90.4%,扩增产物主要分布在100~300 bp之间。2.从40个SCoT引物筛选出14个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清晰条带127条,每个引物平均扩增条带为9.0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达到74.8%,扩增产物主要分布在200~1 500 bp之间。3.基于SSR分析的12个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353~0.8000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177,变幅为0.3647,在遗传相似系数取平均值时,12个无性系被分为3大类;基于SCoT分析的12个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043~0.8723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383,变幅为0.4680,在遗传相似系数取平均值时,12个无性系被分为5大类。4.利用12对SSR引物扩增出的85条多态性条带和14个SCoT引物扩增出的95条多态性条带分别绘制12个无性系指纹图谱,在指纹图谱中,每个无性系的谱带位置和大小都各不相同,说明这12个供试无性系在DNA水平上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据此可将它们区别开来。5.对2种分子标记进行比较,SSR和SCoT标记的条带平均信息量分别为0.45,0.40;有效多元比率分别为7.08,6.79;分子标记指数分别为3.19,2.72。前者的各指标数值均比后者高。6.Mantel检验表明SSR分子标记和SCoT分子标记所得到的两个遗传相似系数矩阵之间呈显着相关(r=0.5013,P=0.003),2种分子标记在杨派杂种无性系品种鉴定和遗传关系研究中均是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洲黑杨青杨论文参考文献

[1].刘静涵,刘宣劭,金昊,黄鹏,洑香香.美洲黑杨与青杨及其杂交子代的叶角度变化与解剖结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2].藕丹.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SSR和SCoT指纹图谱的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3].邱兴.美洲黑杨×青杨派杂交新无性系抗旱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4].李晓东.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抗寒性测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5].李晓东,樊军锋,邱兴,吕小锋.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苗期抗寒性的鉴定与筛选[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

[6].赵田欣.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叶片气孔导度的红外热像测量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7].江锡兵,张志毅,龚榜初.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分子鉴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3

[8].赵田欣,郭斌,安新民,张文杰.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叶片气孔导度的红外热像测量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

[9].江锡兵,宋跃朋,马开峰,郭斌,安新民.低温胁迫下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若干生理指标变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

[10].郭斌,游阳,季乐翔,江锡兵,张志毅.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离体培养和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J].中国农学通报.2011

论文知识图

个杨树优良无性系基于AFLP分析的UPGM...基于AFLP数据的12个杂种无性系聚类图F2群体纤维宽次数分布(单位:μm)不定芽壮苗培养选择性扩增结果F2群体微纤丝角次数分布(单位:度)

标签:;  ;  ;  ;  ;  ;  ;  

美洲黑杨青杨论文_刘静涵,刘宣劭,金昊,黄鹏,洑香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