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动而精彩

数学课堂动而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形式;问题意识;小组活动

作者简介:张华,任教于河南安阳县白璧镇一中。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形成“动”而不乱的精彩课堂,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

根据自己的经验,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新鲜而有变化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倡导由学生主持、主讲的主体式形式。例如,每节数学课,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后,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主讲,组织讨论解决。有些题目若难一些,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就不是很容易,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当部分学生有了思路以后我先让学生讲,在讲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充,其他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想法,让有思路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我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这样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慢慢理解了,最后笔者会让学生和笔者一起把不同的思路进行总结,并且分析不同的思路的区别,学生在锻炼的同时加深了印象,拓宽了思路。

这些多向互动的教学形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人本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数学课堂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通过实践和调查发现,课堂知识问题绝大多数是教师提出的,只有极少数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或发现的。这说明课堂主体缺少问题意识。也就是说,目前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课堂思维沉闷。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里、惰性心里、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教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不愿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有课堂问答,其内容、方式都是一些以直接判断为主的简单化的提问,严重阻碍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的“提问权”,很少给学生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在现行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时主要思考的是“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没有认真地思考“谁来问”、“哪些是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应答”状态。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最终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积极地带着问题意识去参与学习,使他们始终不断地处于“问”的状态中,能够在“问”中有思,“问”中有疑,“问”中有求,“问”中有进,“问”中有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其趣,其次要导其思,再次要促其问,最后要固其练。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当学生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对于数学课程改革本身,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和评价性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教师要倡导无错原则,即疑问无禁区、疑问无错误,告示学生珍惜并行使问题咨询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在“出错”、“发现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会是活的,教学才会是美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最具有价值的。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大力表扬那些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经过这样思维训练,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的自觉、自发性会大大提高,从而让学生更自觉地学会学习。

三、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保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培养学生有可持续的学习能力,这是有效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下功夫。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的问题往往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创设,尽量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生活事例中设计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然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研讨并联系实际进行运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活跃了思维,更提高了“环境”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本课知识学完后,要提出新的经典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下节内容,并积极讨论研究,进行知识的延续和能力的拓展。

四、数学课堂注重小组活动,小组竞争

小组学习,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小组活动时,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尊重所发表的任何思考,对于正确的想法要在争论中进一步完善,对于错误的结论要通过争论找出根源,错者顿悟,观者参悟,论者大悟,让每个组员都能在小组争论中体现自己的本色。

在此基础上,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使问题更明朗,在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的不断交互中,学生的不同观点意见不断交锋,思维火花不断碰撞,最后,综合大家意见,取得对问题较为完整和较为理想的结论,使同学们相互关心,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越了个体的力量,自己与小组不可分割,获得互助的成功体验。在这无任何心理负担的学习过程中,后进生在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

在小组中,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也能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技能,而且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困生、言困生让小组长辅导他们,这样课堂上的他们也不会袖手旁观。不然难免无所事事,谈天说地,睡觉的现象发生。

另外我们给每个小组分不同的讲解任务,让各小组同程度的学生上讲台讲解,进行小组竞赛,大大激发小组的凝聚力和学习的热情,使得学生的学习大大进步。让课堂动而不乱,活而有序,学生展示有条不紊,彬彬有礼。让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殿堂,也成为学生展示生命灵性的舞台。

教师可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小组游戏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因此可以创造性的把游戏移植到数学教学中去。所以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各种游戏活动。

如在学习《黄金分割》时,设计“利用黄金分割设计美女高跟鞋”小组比赛游戏,学生情绪高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进行《概率》教学时,找几个小组一起玩“摸球比赛”的游戏,看谁摸到的绿球多,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然后,可让学生分析自己胜利或失败的原因,先和同伴说说再全班交流,从而得出“可能性”的结论,学得了本课知识。最后给学生设计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带有指针的转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拨指针,看看指针可能停在什么地方,近而体验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舒心。学生在游戏中顺利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产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在游戏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总之,让学习的主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形成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的充满活力的精彩课堂。这样不仅让学生高效学习了知识,学生的胆识、论辩等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情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改革中也得到了加强。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创新教育下的“教师主导作用”[J].数学教学,2006(8).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县白璧镇一中

邮政编码:455100

标签:;  ;  ;  

数学课堂动而精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