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横向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横向,稳定性,力矩,不稳定性,方法,倾角,闭环。
横向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陆晨,黄立新,朱建柳[1](2019)在《基于Simulink/Carsim的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联合仿真及其横向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轮式移动机器人横向稳定性能较差的问题,搭建Simulink电机模型与车轮转向模型,利用自带的PID闭环控制系统实现实际车速和车轮转角的自由调节,根据Carsim和Simulink的接口参数设置实现轮式移动机器人传动系统模型与电机模型和转向模型的信号传递,进而实现轮式移动机器人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双移线试验结果表明,联合仿真下的轮式移动机器人横向稳定性高于传统移动机器人.(本文来源于《轻工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邱卫明,祝书伟[2](2019)在《横向稳定杆刚度对乘用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横向稳定杆对乘用车的操纵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对横向稳定杆与整车抗侧倾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乘用车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整车侧倾角与横向稳定杆刚度的函数关系;通过对某乘用车简化数学模型的分析,得到了横向稳定杆刚度对整车侧倾的影响,并基于ADAMS仿真软件,对某乘用车进行了整车建模,在中间位置转向和稳态回转两种工况下进行了试验仿真,得出了前桥/后桥横向稳定杆刚度对该乘用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曲线。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横向稳定杆刚度增加,车架侧倾角呈非线性递减,侧倾角曲线斜率逐渐减小,仿真结果与理论建模分析结果一致,为乘用车横向稳定杆的刚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黄彩霞,雷飞,胡林,张志勇[3](2019)在《轮毂电机驱动汽车区域极点配置横向稳定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驱动结构给车辆动力学控制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可靠地实现其横向稳定性控制是关键技术。考虑车辆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区域极点配置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策略,分析了保性能权重矩阵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路面附着能力,利用轮毂电机驱动力和制动力共同产生横摆力矩,并结合驱动模型切换提出了规则化转矩分配控制策略;通过数值仿真和硬件在环仿真开展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区域极点配置的上层控制策略不仅能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而且对轮胎侧偏刚度等参数不确定性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同时,下层规则化转矩分配控制策略能确保在低附着路面可靠实现转矩分配。(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袁小芳,陈秋伊,黄国明,史可[4](2019)在《基于FNN的电动汽车自适应横向稳定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Distributed drive electric vehicles,DDEV)在急转弯时出现的不足转向和侧向失稳等不确定性稳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Fuzzy Neural Network,FNN)的自适应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上级直接横摆力矩控制器和下级转矩分配控制器.其中,上级直接横摆力矩控制器根据不确定因素产生的质心侧偏角误差得到期望的直接横摆力矩;下级转矩分配控制器将上级控制器输出的直接横摆力矩按轮胎载荷分配至每个轮毂电机,实现高效调整汽车姿态,提高汽车的转向能力和侧向稳定性.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系统显着提升了DDEV的侧向稳定性,表现出较传统模糊控制更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高琪,王春燕[5](2019)在《四轮驱动汽车转向状态下的横向稳定性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轮驱动汽车的4个车轮均能获得驱动力,动力性能良好。但由于四轮驱动汽车独特的驱动方式,其稳定性控制方法也与传统两驱车辆有所不同。根据四驱车辆整车7自由度模型,建立四驱汽车转向工况下横向稳定性控制的总体结构框架。采用分层控制策略,上层控制器以滑模控制理论为基础,实现附加横摆力矩决策,下层控制器依据上层信号实现转矩分配。利用Carsim与Matlab/Simulink软件联合仿真对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分层控制方法能改善四驱汽车转向时的状态响应,使实际值跟踪理想值,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陈亚伟,邵毅明,郝西祥,甘元艺[6](2019)在《基于运动预测的车辆横向稳定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辆横向控制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预测的车辆横向稳定性直接横摆力矩控制方法。首先,通过预测车辆未来的横向状态,控制系统确定控制干预的时间和预测时域内期望的横摆角速度;然后,计算出符合车辆横摆角速度且在线性区内的轮胎侧偏角;最后,设计轮胎侧偏角控制器以跟踪所需的期望轮胎侧偏角,从而保证车辆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在保证横向控制精度的同时,对于时变工况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Ning,SUN,Rui-jia,CHENG,Ya-nan,ZHANG,Bao-qing,LIU,Bengt,SUNDEN[7](2019)在《两相横向流中管束弹性不稳定性的设计准则(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流体弹性不稳定性是引起换热器管束振动失效的最主要原因。鉴于目前有关两相横向流诱发管束弹性不稳定性的设计准则尚无一致结论,本文采用空气-水两相流体系,考察不同参数条件下换热器管束的弹性不稳定性。创新点:1.从避免发生弹性不稳定性的角度,确定适宜的管束排列方式和节径比;2.建立基于Connor准则的不稳定常数的确定方法,并提出新的推荐值。方法:1.实验研究两相流的流动条件和管束的几何特征对管束阻尼、振动特性及弹性不稳定性的影响;2.采用建立稳定区图的方法确定不稳定常数的推荐值;3.通过与其他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推荐的不稳定常数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结论:1.相比于阻力方向,升力方向上的阻尼比更小,也更易发生弹性失稳。2.四种排列管束的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正叁角形、正方形、转置正方形、转置正叁角形。3.对于正方形和正叁角形排列管束,推荐不稳定常数为4.0;对于转置正方形和转置正叁角形排列管束,当质量阻尼参数小于或等于0.54时,推荐不稳定常数为1.1,反之,则推荐不稳定常数为1.5。(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8期)
夏光,杜克,谢海,唐希雯,陈无畏[8](2019)在《基于侧倾分级的叉车横向稳定性变论域模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平衡重式叉车的结构特性以及侧翻机理的基础上,将叉车的侧倾状况分为一级侧倾状况和二级侧倾状况,并提出一种平衡重式叉车的横向稳定性侧倾分级控制策略,叉车侧倾控制的执行机构设计为一种新型叁连杆液压支撑调整机构;平衡重式叉车的侧倾分级控制器的设计采取变论域模糊控制方法,当叉车处于一级侧倾状况时,基于侧倾变论域的模糊控制的级别为一级;当叉车处于二级侧倾状况时,基于侧倾变论域的模糊控制的级别为二级;基于ADAMS建立叉车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并与Matlab/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和实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取基于侧倾分级的叉车横向稳定性变论域的模糊控制策略可有效提高叉车的横向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杰[9](2019)在《HIAF/BRing中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理论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器(BRing)是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的主加速器,能够加速从质子到铀的高流强束流(质子2 × 1012 ppp,Kr19+3 × 1011 ppp,U34+ 1 × 1011 ppp)。对阻抗引起的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研究是判断BRing能否达到设计流强、能否保证束流品质的重要依据,也是设计阻尼八极铁系统或反馈系统等束流稳定系统所必须的先导工作。但是,相对于对撞机、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其他加速器装置,BRing的运行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在质子和重离子模式、多种束流操作下分析至少叁种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在这些复杂条件下计算与模拟所有横向二极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Vlasov模式方法和数值方法,构建了全功能的束流集体不稳定性模拟平台软件(CISP),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BRing中质子束流、Kr19+束流和U34+束流共叁种参考束流的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分析中。本论文首先在一般条件下对Vlasov模式方法中质子束流和重离子束流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频移进行了研究,重现了使用Vlasov方程分析质子束流和重离子束流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一般方法。同时,基于一般条件下的结果,分别得到了横向模耦合不稳定性、横向多束团耦合不稳定性以及横向漂移束不稳定性的阂值或者增长率,并使用BRing的参数进行了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分析。Vlasov模式方法给出,横向模亲合不稳定性会将质子束流的流强限制到8 × 10×11 ppp,远小于设计流强2 × 1012 ppp,但该不稳定性并不会影响Kr19+束流、U34+束流等重离子束流。对于横向多束团耦合不稳定性和横向漂移束不稳定性,质子束流、Kr19+束流以及U34+束流中的增长时间均小于操作过程时间,表明这两种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会影响所有的参考束流。在数值方法方面,当前仅存在一些能够模拟质子束流、部分重离子束流中部分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软件,无法涵盖BRing中所有的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因此,本论文研究了尾场、6D粒子跟踪、非线性磁铁、空间电荷场等数值模型,并使用这些数值模型构建了能够模拟所有横向二极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软件CISP。CISP模拟给出,横向模耦合不稳定性将会限制质子束流的流强到6 × 1011 ppp。横向多束团耦合不稳定性将在Kr19+束流中引入近95%的束流损失,并在质子束流和U34+束流中引入3~4倍的发射度增长。同时,横向漂移束不稳定性也将在所有叁种参考束流中造成最大约40%的发射度增长。通过比较,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使不同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性得到了验证。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抑制也是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初步研究了色品、阻尼八极铁和反馈系统对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抑制作用,分析了各种抑制方案物理本质的差别。研究表明,色品为-0.04时可以很好的抑制BRing中的横向模耦合不稳定性。横向多束团耦合不稳定性可以通过设置色品为-2、设置八极铁积分强度大于1.8mn-3或增加逐束团反馈系统来抑制。对于横向漂移束不稳定性,宽带反馈系统则是最佳抑制手段。上述研究为BRing中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抑制系统的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薛鹏[10](2019)在《提速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提升,提速机车车辆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关键性零部件的可靠性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对车辆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特别是横向动力学性能已经难以实现车辆的提速要求,导致横向运动稳定性差的情况出现。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提升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已经成为当前铁路运输事业所必须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对提速机车车辆存在的横向运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能够提升车辆运行的安全性,为铁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09期)
横向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横向稳定杆对乘用车的操纵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对横向稳定杆与整车抗侧倾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乘用车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整车侧倾角与横向稳定杆刚度的函数关系;通过对某乘用车简化数学模型的分析,得到了横向稳定杆刚度对整车侧倾的影响,并基于ADAMS仿真软件,对某乘用车进行了整车建模,在中间位置转向和稳态回转两种工况下进行了试验仿真,得出了前桥/后桥横向稳定杆刚度对该乘用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曲线。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横向稳定杆刚度增加,车架侧倾角呈非线性递减,侧倾角曲线斜率逐渐减小,仿真结果与理论建模分析结果一致,为乘用车横向稳定杆的刚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横向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陆晨,黄立新,朱建柳.基于Simulink/Carsim的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联合仿真及其横向稳定性研究[J].轻工学报.2019
[2].邱卫明,祝书伟.横向稳定杆刚度对乘用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机电工程.2019
[3].黄彩霞,雷飞,胡林,张志勇.轮毂电机驱动汽车区域极点配置横向稳定性控制[J].汽车工程.2019
[4].袁小芳,陈秋伊,黄国明,史可.基于FNN的电动汽车自适应横向稳定性控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高琪,王春燕.四轮驱动汽车转向状态下的横向稳定性控制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6].陈亚伟,邵毅明,郝西祥,甘元艺.基于运动预测的车辆横向稳定性控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7].Ning,SUN,Rui-jia,CHENG,Ya-nan,ZHANG,Bao-qing,LIU,Bengt,SUNDEN.两相横向流中管束弹性不稳定性的设计准则(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9
[8].夏光,杜克,谢海,唐希雯,陈无畏.基于侧倾分级的叉车横向稳定性变论域模糊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9
[9].刘杰.HIAF/BRing中横向束流集体不稳定性的理论与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9
[10].薛鹏.提速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及应用[J].智能城市.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