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鳔鱼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鱼类,线粒体,总目,时间,基因组,分子,论文。
骨鳔鱼类论文文献综述
马爱喆[1](2018)在《骨鳔鱼类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鳔鱼类(Ostariophysi)属于鲱形亚部(Clupeocephala),有1287个属,约有10022种鱼类,占淡水鱼类的67%。骨鳔鱼类分布在除南极洲所有的大陆,骨鳔鱼类种群数量多、绝大多数属于淡水鱼类,因此骨鳔鱼类作为一种理想动物模型引起了许多生物地理学家的关注。近些年关于该类群的研究比较多,但该类群的起源与演化仍存在着许多争议。骨鳔鱼类是如何进行跨洋迁移,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的。为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选取761个物种,代表现生类群,基于骨鳔鱼类线粒体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联合分析,研究骨鳔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分化时间估算和祖先地理分布状态,更全面的理解骨鳔鱼类多样性格局形成的机制。1、构建骨鳔鱼类系统发育关系。从Gene Bank下载761条鱼类线粒体基因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讨论骨鳔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我们的结果显示耳鳔系鱼类是单系,耳鳔系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为(鲤形目,(鲇形目,(电鳗目,脂鲤目)))。鲤形目、鲇形目、电鳗目这叁个类群各自形成独立的单系,脂鲤目不是单系类群,而是分了琴脂鲤亚目和脂鲤亚目两个亚目,其中琴脂鲤亚目与电鳗目为姐妹群关系,然后与脂鲤亚目为姐妹群关系,支持了现有研究的结果。鲱形目和鼠鱚目构成姐妹群关系,并跟耳鳔系鱼类是姐妹群关系。2.骨鳔鱼类分化时间估算和生物地理学分析。我们采用13个化石记录作为标定点,基于分子钟理论,用BEAST软件估算骨鳔鱼类的分化时间,结果得出电鳗目与琴脂鲤亚目类群的分化时间大致在95.34Ma,电鳗目的分化时间大致在76.99Ma,脂鲤亚目类群的分化时间大致在97.58Ma,鼠鱚目、鲤形目、鲇形目和鲱形目的分化时间分别为103Ma、112.26Ma、103.41Ma、110.67Ma;我们收集了这些鱼的分布信息基于分化时间估算的结果并用R软件的Bio Geo BEARS包分析骨鳔鱼类祖先分布状态,我们用Bayarelike和Bayarelike+J模型,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选用Bayarelike+J模型分析骨鳔鱼类祖先分布状态。我们结果得出,骨鳔鱼类起源于盘古大陆时期。脂鲤目祖先类群起源于南美洲,脂鲤亚目起源于南美洲在白垩纪(97.58Ma)时期,部分类群又迁移至非洲。鲇形目在白垩纪早期(103.41Ma)起源于南美洲,后又经过非洲,迁移至亚洲,完成了越洋迁移。鲤形目在白垩纪早期(112.26Ma)起源于亚洲,后部分类群又迁移至非洲。骨鳔鱼类在盘古大陆开始出现分裂又未完全分离时完成了迁移与扩张,随着大陆板块的不断漂移才形成其现有的分布格局,支持了现有的研究结果。3.骨鳔鱼类多样性格局分析。我们用R软件中的Tree Sim包分析骨鳔鱼类的多样性格局趋势,并用Gei Ger包分析其多样性速率。我们基于BEAST结果,选取1000棵时间树进行分析。我们得出骨鳔鱼类的多样性随时间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基于Gei Ger包的MEDUSA(Modeling Evolutionary Diversification Using Stepwise AIC)分析,采用混合模型和赤池信息准则(AIC criterion),得出骨鳔鱼类的平均多样性速率为0.026 lineages/Ma,而鲤形目部分类群多样性速率为0.029 lineages/Ma,其中多样性速率最高的类群为鲤属0.399 lineages/Ma。鲇形目的鲿科多样性速率也较高为0.062lineages/Ma。(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周传江,王绪祯,汪登强,何舜平[2](2011)在《南方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骨鳔鱼类分化时间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用PCR方法获得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6533bp,南方鲇线粒体基因组中A和T的含量略高((A+T)为55.17%),12S rRNA,16S rRNA,tRNA和控制区的(A+T)含量分别为52.44%,55.23%,55.97%和60.24%).基于选取的36种代表性种类线粒体全序列中的11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了骨鳔鱼类系统发育树,并以骨鳔鱼类化石记录为标定点,运用松散分子钟方法估算物种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耳鳔系鱼类为强烈支持的单系,鲤形目位于该类群的基部,脂鲤目和电鳗目构成姐妹群,然后和鲇形目构成姐妹群.骨鳔鱼类起源于叁迭纪(约为231Mya),耳鳔系起源于叁迭纪晚期(约为216Mya),其代表类群均起源于侏罗纪晚期(鲇形目、鲤形目、脂鲤目、电鳗目的分化发生在161~139Mya),南方鲇的物种分化时间约为白垩纪中期,估算的分化时间远早于化石记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郭宪光[3](2006)在《骨鳔鱼类若干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和分化时间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鳔总目鱼类(Ostariophysi)隶属于鲱形亚部(Clupeocephala),是真骨鱼中的第二大总目,由非耳鳔系(Anotophysi)和耳鳔系(Otophysi)组成;其中非耳鳔系指鼠鱚目,耳鳔系包括鲤形目、脂鲤目、鲇形目、电鳗目。解决骨鳔鱼类及其相关类群的高阶系统发育关系有助于解决基部真骨鱼的分化,而且为主要的淡水类群——世界性分布的耳鳔系鱼类的历史生物地理学分析奠定基础。然而,骨鳔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历史生物地理学分析尚有较大空白和争议。我们选择四个类群,从不同的分类阶元来研究其分子系统发育和估算分化时间。因此,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份。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 U17 snoRNA是H/ACA纲的snoRNA,参与rRNA的加工成熟。我们测定了49种鱼类、67条rpS7 intron6序列,得到U17 snoRNA f copy,共计55个单倍型,包括42种骨鳔鱼类,7种外类群。综合从GenBank下载的4条U17 snoRNA基因序列,总计59条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Bayesian系统发育分析。采用approximately unbiased test (AU test)、Kishino-Hasegawa test (KH test)和Shimodaira-Hasegawa test (SH test)检验相互竞争的拓扑树或系统育假设。并运用松散分子钟方法,估算骨鳔鱼类分化时间。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期刊2006-06-01)
彭作刚[4](2005)在《欧亚大陆鲇形目鱼类系统发育与骨鳔下区鱼类分化时间估计及其起源与演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鳔下区鱼类包括骨鳔总目和鲱形总目鱼类,代表了整个鱼类四分之一的物种多样性,拥有大约1,000个属和7,000多种。近年来一系列的报道支持这一分支中主要类群的起源时间可能远远比这些类群最古老的化石所提示的时间要久远。其中一些报道明确支持骨鳔下区鱼类中的部分类群,如鲇形目和鲤形目,起源于泛大陆时期。对是否整个骨鳔下区鱼类,尤其是主要的淡水类群——世界性分布的耳鳔系鱼类是否起源早于泛大陆板块分离时期的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耳鳔系鱼类是用来确定古大陆板块之间历史关联的最有用的动物类群之一。而作为骨鳔下区鱼类的一部分,占有整个脊椎动物1/20物种多样性的鲇形目来说,其科间系统发育关系长期受到鱼类学家的关注并依然悬而未决。因此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我们采用线粒体基因组中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和核基因组中的重组活化基因2(RAG2)作为分子标记,对欧亚大陆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研究我们测定了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运用松散分子钟(relaxed molecular clock)方法,估算了骨鳔下区(Otocephala)鱼类分化时间,并结合其化石记录和分布特征,探讨了骨鳔下区鱼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测定了46 种鲇形目鱼类的线粒体cyt b 基因全序列(1,138 bp)和35 种鲇类RAG2 基因序列(906 bp),结合从GenBank 下载的相关类群以及外类群相(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期刊2005-09-01)
骨鳔鱼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PCR方法获得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6533bp,南方鲇线粒体基因组中A和T的含量略高((A+T)为55.17%),12S rRNA,16S rRNA,tRNA和控制区的(A+T)含量分别为52.44%,55.23%,55.97%和60.24%).基于选取的36种代表性种类线粒体全序列中的11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了骨鳔鱼类系统发育树,并以骨鳔鱼类化石记录为标定点,运用松散分子钟方法估算物种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耳鳔系鱼类为强烈支持的单系,鲤形目位于该类群的基部,脂鲤目和电鳗目构成姐妹群,然后和鲇形目构成姐妹群.骨鳔鱼类起源于叁迭纪(约为231Mya),耳鳔系起源于叁迭纪晚期(约为216Mya),其代表类群均起源于侏罗纪晚期(鲇形目、鲤形目、脂鲤目、电鳗目的分化发生在161~139Mya),南方鲇的物种分化时间约为白垩纪中期,估算的分化时间远早于化石记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鳔鱼类论文参考文献
[1].马爱喆.骨鳔鱼类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2].周传江,王绪祯,汪登强,何舜平.南方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骨鳔鱼类分化时间的估算[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
[3].郭宪光.骨鳔鱼类若干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和分化时间估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
[4].彭作刚.欧亚大陆鲇形目鱼类系统发育与骨鳔下区鱼类分化时间估计及其起源与演化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