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皮质混浊论文-王学勇,王绪梅

晶状体皮质混浊论文-王学勇,王绪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晶状体皮质混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晶状体蛋白,小梁切除,小切口,玻璃体混浊

晶状体皮质混浊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勇,王绪梅[1](2010)在《晶状体皮质相关性玻璃体混浊》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报告患者,男,80岁。既往身体健康,无近视病史。因右眼视力渐下降3a,突然胀痛1d。于2010-05-02就诊我院。检查:视力:右眼:光感/眼前(左眼:0.3),右眼球结膜充血,角膜雾状水肿混浊,前房稍深,宽角,前房内密集细小灰白色浮游物,虹膜纹理(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0年11期)

王柏川,叶剑[2](2008)在《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对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后囊下混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分化的影响及其在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GIC)后囊下混浊(PSO)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双眼应用DEX6个月,ELISA法检测各时段房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质量浓度的变化,行后囊膜铺片,观察组织学改变;不同浓度DEX作用于培养的大鼠LECs,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LECs中β-晶状体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DEX组各时段房水bFGF质量浓度与正常对照相似(P>0.05),部分后囊膜见上皮样细胞堆积,提示来自赤道部的LECs;DEX可抑制LECs中β-crystallin的表达,转录水平分别为0mol/L组2.07,10-8mol/L组1.48,10-7mol/L组1.06,10-6mol/L组0.78,蛋白水平各组分别为1.38、1.03、0.60和0.45。结论DEX抑制LECs分化可能在GIC的PSO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眼科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周欣欣[3](2007)在《外伤性白内障后皮质混浊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外伤性白内障是正常的晶状体受伤后,晶状体囊和皮质遭受破坏,致房水进入晶状体内引起上皮水肿;也可因组织损伤,晶状体纤维变性或者形成瘢痕发生混浊。国内文献报告,在眼球穿通伤中外伤障的发生率为36%-52%,占视力致残率的28%。外伤障行白内障摘除术后,由于接触抑制的解除、残留皮质的营养作用以及血—房水屏障的破坏,将促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和移行,导致后囊的混浊。在外伤性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连接的破坏以及细胞正常代谢的紊乱、坏死和凋亡将会造成晶状体纤维的变性、变形,最终导致晶体皮质混浊。而晶状体纤维的变性、变形也会进一步影响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代谢,加重上皮细胞的损伤,同时由于接触抑制并未解除,晶状体上皮细胞无处增生,而生存环境又较正常环境恶化,理论上应该引起上皮细胞的凋亡和溶解。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数量越多,剩余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数量越少,行白内障摘除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也将会减少。目前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因此,我们建立了外伤性白内障模型,来探索皮质混浊与晶体上皮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以指导在合适时机施行白内障术,使大多数的上皮细胞凋亡,从而降低后发障的发生率。材料与方法1体外牛眼外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和分组将取回的牛眼完整分离出晶状体后,分为前囊组(10只)、后囊组(10只)、赤道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前囊组,在晶状体前囊上,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垂直刺破3~4个直径约1~2mm的伤口,并旋转针头,搅动前囊膜下皮质后,将其放入盛有与房水PH值相同的DMEM液的密闭无菌的玻璃器皿中。后囊组和赤道组与前囊组模型建立的方法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用无菌针头分别在后囊膜和赤道部囊膜处刺破,并搅动刺破处囊膜下皮质,使其混浊,形成不同部位的白内障模型;对照组用完整的晶状体作培养。分别于培养后的1d、3d、6d、9d和12d取出四组晶状体观察并取前囊膜和赤道部囊膜铺片,进行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行TUNEL染色,计算每个标本在400倍视野下计数5个视野的全部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计算凋亡细胞所占百分比即为上皮细胞凋亡率。2兔眼外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分组选择体重在2~2.5kg的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雌雄不限,所有家兔随机分为5组。实验眼在手术显微镜下用一次性1mm注射器针头,在角膜偏中央位置刺穿角膜,用针头在晶状体前囊上划开1×1.5mm大小的切口,并刺入切口囊膜下搅动皮质,使其混浊,建立外伤性白内障模型。分别为伤后12h、1d、3d、5d和9d五个时项组,随机选择一组家兔经耳缘静脉用空气针处死,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作为对照眼。术后每天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眼晶状体混浊情况。于伤后12h、1d、2d、3d、5d和9d取各组前囊和赤道部囊膜行Giemsa染色和TUNEL染色,计算每个标本在400倍视野下计数5个视野的全部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计算凋亡细胞所占百分比即为上皮细胞凋亡率。实验结果1体外培养不同时间后牛眼晶状体混浊情况的观察损伤后12h出现局限性云雾状混浊;损伤后第3d,损伤部位的晶状体混浊范围扩大,颜色变白:损伤后第6d,所有被损伤的晶状体呈完全性混浊,混浊程度加深;损伤后第9d,被损伤的晶状体呈明显的乳白色混浊。对照组晶体透明,未见混浊出现。2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兔眼外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情况损伤后实验眼立即出现局限性云雾状混浊;损伤后24h内所有实验眼存在较明显的反应性炎症,实验眼的晶状体混浊范围明显扩大,呈淡白色云雾状;损伤后的第4d前房内絮状物基本消失,所有实验眼出现出现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其中2只为局限性混浊,其余为完全性混浊,混浊度加深,均为白色絮状混浊;损伤后第7d,发展为较为明显的白内障混浊,呈白色乳块状完全性混浊,此后晶状体呈渐进性混浊。对照眼,晶状体透明,始终未见晶状体混浊。3 Giemsa染色观察牛眼和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形态随着晶体皮质混浊时间的延长,牛眼和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都表现为前囊下上皮细胞的减少,细胞变小,细胞间隙增宽,边界不清,核固缩的逐渐增多。4 TUNEL染色并检测牛眼和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TUNEL染色后,牛眼和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随着晶体混浊的发展,棕色的调亡细胞核逐渐增多,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5牛眼和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牛眼前囊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模型建立后3d、6d、9d、12d和20d的凋亡率分别为10.02±1.056、19.34±2.15、29.52±0.31、38.054±3.41和47.815±0.31。对前囊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不同时间的凋亡率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r=0.91,说明前囊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后囊组凋亡率分别为3.54±0.11、3.97±1.02、8.33±0.35、19.81±2.47和35.41±0.77。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r=0.63,呈正相关关系。赤道组凋亡率分别为6.82±1.05、11.74±0.21、18.57±1.73、27.38±1.41和41.55±2.73。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r=0.87,呈正相关关系。分别在不同时间将牛眼晶状体上皮细胞4组的凋亡率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第3d时:F=6.36,P<0.05,说明4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6d时:F=7.21,P<0.05,说明4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9d时:F=9.32,P<0.05,说明4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12d时:F=5.21,P<0.05,说明4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20d时:F=7.24,P<0.05,说明4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在模型建立后12h、1d、3d、5d和9d的调亡率分别为2.17±0.21、2.347±0.35、7.13±1.31、12.33±0.19和17.286±0.72。对实验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不同时间的凋亡率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r=0.75,说明实验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分别在不同时间将两组兔眼的凋亡率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1d时t=2.32,P<0.05;2d时t=2.48,P<0.05;3d时t=2.82,P<0.05,说明2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牛眼晶状体体外外伤性白内障模型。2结果证明外伤性白内障后晶体皮质混浊促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且随着皮质混浊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升高。(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7-05-01)

刘刚[4](2006)在《皮质混浊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皮质混浊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对50例(53眼)皮质混浊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wk最佳矫正视力≤0.1者2眼(3.7%);0.3~0.6者13眼(24.6%);0.6以上者38眼(71.2%)。结论:皮质完全混浊性白内障通过前囊膜染色完成前囊膜环行撕囊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乳化针头斜面向下和拦截劈裂超声碎核有效保护角膜内皮避免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晶状体皮质混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分化的影响及其在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GIC)后囊下混浊(PSO)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双眼应用DEX6个月,ELISA法检测各时段房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质量浓度的变化,行后囊膜铺片,观察组织学改变;不同浓度DEX作用于培养的大鼠LECs,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LECs中β-晶状体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DEX组各时段房水bFGF质量浓度与正常对照相似(P>0.05),部分后囊膜见上皮样细胞堆积,提示来自赤道部的LECs;DEX可抑制LECs中β-crystallin的表达,转录水平分别为0mol/L组2.07,10-8mol/L组1.48,10-7mol/L组1.06,10-6mol/L组0.78,蛋白水平各组分别为1.38、1.03、0.60和0.45。结论DEX抑制LECs分化可能在GIC的PSO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晶状体皮质混浊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学勇,王绪梅.晶状体皮质相关性玻璃体混浊[J].国际眼科杂志.2010

[2].王柏川,叶剑.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对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后囊下混浊的影响[J].眼科研究.2008

[3].周欣欣.外伤性白内障后皮质混浊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7

[4].刘刚.皮质混浊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6

标签:;  ;  ;  ;  

晶状体皮质混浊论文-王学勇,王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