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猎物论文_周绍春,梁卓,张子栋,金光耀,那春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猎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猎物,东北虎,梅花鹿,野猪,有蹄类,印支,西双版纳。

自然猎物论文文献综述

周绍春,梁卓,张子栋,金光耀,那春子[1](2018)在《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猎物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冬季,采用大样方调查法对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的主要猎物资源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东北虎、东北豹在保护区的猎物主要有狍子,群数量为1 996只,种群密度达2.78只/km~2;野猪的种群数量为1 276只,种群密度为1.79只/km~2;梅花鹿的种群数量最少,仅67只,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密度为0.094只/km~2。通过对东北虎、东北豹猎物生物量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总的猎物生物量达183 836.70 kg。(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李琦[2](2015)在《吉林汪清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密度及活动节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科学掌握东北虎(P. t. altaica)猎物的种群动态及活动规律,以便于进一步开展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恢复工作。作者于2013~2014年在吉林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家保护站78km2的范围内,依据公里网格的中心位置布设了78台ATL猎科5210远红外自动相机,监测角度为0.8727rad,监测半径0.01km,采用Rowcliffe关于自动相机的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东北虎4种主要猎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马鹿(Cervus elaphus)、狍(Capriolus pygargus)、野猪(Sus scrofa)的种群密度及其昼夜和季节活动节律,获得了如下结果:1、使用自动相机监测法是可以获得4种东北虎猎物种群密度,并且其密度结果经过K-S检验呈正态分布。预设梅花鹿日移动距离为1.5~5km时,自动相机监测梅花鹿的平均密度为0.2914只/km2。预设马鹿日移动距离为1.5~4km时,自动相机监测马鹿的平均密度为0.1376只/km2。预设狍日移动距离为0.5-2.5km时,自动相机监测狍的平均密度为3.2852只/km2。预设野猪日移动距离为1.7~3kin时,自动相机监测野猪的平均密度为0.4979只/km2。狍和野猪的种群密度占4种猎物总密度的89.82%。2、梅花鹿、马鹿、狍的活动节律为晨昏性节律,野猪的夜节律大于昼节律,并且4种猎物在00:00~06:00晨的活动频率最高,大于其他时段。3、4种猎物的日活动节律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检验,在夏、秋季显着高于冬、春季(P<0.05)。分析认为,梅花鹿、马鹿、狍、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可能受食物、气候、繁殖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驱动,野猪活动节律还受海拔影响、狍活动节律还受降雪因素的影响。梅花鹿、马鹿、野猪的季节性活动差异显着(P<0.05),而狍的季节性活动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肖文宏,冯利民,赵小丹,杨海涛,窦海龙[3](2014)在《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和东北豹及其有蹄类猎物的多度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等濒危物种在中国的核心分布区。为了探究该区域野生动物的多度水平和空间分布,了解人类干扰情况,我们运用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分析了2013年4–6月设置于此的83个红外相机位点的监测数据。红外相机的总捕获天数6,060 d,共捕获10科18种野生哺乳动物,其中鼬科4种,猫科动物3种,犬科、鹿科和松鼠科各2种,猪科、熊科、麝科、猬科和兔科各1种。研究期间共拍摄到东北虎11只个体,东北豹13只个体。从相对多度指数来看,东北虎的相对多度(0.84)远高于东北豹(0.48),它们的有蹄类猎物中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相对多度最高(2.18),其次为狍(Capreolus pygargus)(1.53)和野猪(Sus scrofa)(0.92)。人类活动和放牧的相对多度水平(分别为40.64和2.76)显着高于野生动物。在空间分布上,东北虎和梅花鹿主要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分布,且与保护区社区共管区的多度水平差异显着,而东北豹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分布差异不显着,狍在保护区北部的多度水平较高,但各功能区之间差异不显着,野猪在社区共管区的多度水平显着高于核心区。可见,核心区频繁的人类活动和放牧活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产生了影响,未来应加强关于人类干扰对虎、豹种群及其有蹄类猎物的影响评估。(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4年06期)

梁伟霞,王竹红,黄建[4](2014)在《替代饲料与自然猎物交替饲喂对小黑瓢虫产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饲喂替代饲料后改喂自然猎物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对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Horn)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黑瓢虫成虫分别用不同替代饲料饲喂15、25、35 d后改喂烟粉虱,都能在1~4 d内恢复产卵。但小黑瓢虫成虫随着替代饲料饲喂天数的增加,产卵期缩短,产卵量降低。不同替代饲料分别饲喂小黑瓢虫成虫35 d后改喂烟粉虱,以饲喂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的小黑瓢虫产卵量最大(246.00粒)、产卵期最长(68.33 d),其次为饲喂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Linnaeus)蛹脱脂粉(203.33粒,61.00 d)和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老熟幼虫脱脂粉(128.33粒,57.00 d)。(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冯利民,王利繁,王斌,James,LD,Smith,张立[5](2013)在《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野生印支虎及其叁种主要有蹄类猎物种群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野生印支虎及其猎物种群状况的野外实地研究一直处于空白。本研究使用足迹鉴别法、粪堆计数法,首次对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野生印支虎种群数量现状及该区域内的虎猎物种群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04~2009年间,确认西双版纳保护区存在3只成年印支虎个体(2雌1雄),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拥有比较丰富的有蹄类种群,其中虎的主要猎物:水鹿平均密度为7.63(7.40~9.23)只/km2;赤麂平均密度为17.39(11.33~24.94)只/km2,野猪平均密度为10.26(7.69~14.51)只/km2,该区域虎猎物生物量为1 715.74 kg/km2。本研究还探讨了该区域印支虎种群的保护前景以及中国境内开展虎种群调查的适用办法等。(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陈九屹,那顺得力格尔,孙全辉,张逦嘉,唐继荣[6](2011)在《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及其猎物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野生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数量已降到了极低的状态,及时开展有关东北虎及其猎物资源野外调查,对了解东北虎生存现状和制定保护策略都具有重大意义。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现存东北虎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为了解该保护区的东北虎及其猎物资源状况,2009~2010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东北虎及其猎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在1 182 km2的调查范围内至少有3只东北虎活动,确认性别的为2雄1雌。以新鲜足迹链遇见率表示的猎物相对密度(条/km)分别为:马鹿(Cervus elaphus)0.09、狍(Capreolus pygargus)0.43、梅花鹿(Cervus nippon)0.12、野猪(Sus scrofa)0.03;实体密度(只/km2)分别为:马鹿0.11、狍0.76、梅花鹿0.07、野猪0.01,都低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猎物资源量。人为活动(林蛙养殖场、采集山野菜、季节性采伐和放牧)、栖息地破碎化、盗猎等是造成东北虎及其猎物密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尽快停止保护区周边的采伐、控制林蛙场的数量、打击盗猎、限制放牧范围是恢复东北虎栖息地和保护猎物资源的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李冰[7](2009)在《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及猎物种群现状及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生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在我国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但长期以来,相关研究较少。作者自2003年开始在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研究及保护工作,对东北虎种群的数量,猎物种群,家畜捕食情况,人虎冲突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在该地区开展东北虎保护面临的问题以及针对性的建议。作者与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了东北虎的初步监测,分析了2001年12月~2006年12月间保护区内东北虎的活动频次、数量和雌雄成幼比例。截至2006年底,保护区内共监测到虎的活动93次,其中有1次为幼体。对其中45次有可靠足迹记录的虎活动情况的初步判定表明,2002~2006年依次有3~7只次、10~16只次、5~9只次、4~7只次、5~7只次的东北虎在保护区及周边活动,雄性多于雌性;2003~2005年的冬季野外调查表明,可能有7只雄性东北虎在该区域活动,其中有1只为雄性亚成体。为了初步了解珲春自然保护区内猎物的情况,作者分别于2006—2007年冬天和2007—2008年冬天在东北虎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设置了样线并应用FMP公式计算了珲春自然保护区内有蹄类的密度情况。结果显示2006—2007年冬季保护区内梅花鹿的密度为0.039/km~2,马鹿的密度为0.010/km~2,狍子的密度为0.533/km~2,野猪的密度为0.051/km~2。2007—2008年冬季保护区内梅花鹿的密度为0.049/km~2,马鹿的密度为0.097/km~2,狍子的密度为0.321/km~2,野猪的密度为0.048/km~2。结果指示珲春自然保护有蹄类密度仍然较低。作者同时比较了在珲春地区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有蹄类调查的结果,并分析了各自的利弊。从2001年12月至2007年底,共计有126起,204头家养动物被虎袭击,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家畜被袭击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没有发现明显的对家畜种的偏好。利用GIS和回归分析为工具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1)虎通常不袭击离开村庄小于1公里的家畜。2)人为干扰对家畜的被食用率和虎移动家畜尸体的行为都有显着影响。3)共计有约16,079公斤的家养动物肉被虎食用,造成损失76084美元,但家畜并非虎的主要食物来源。4)对虎袭击地点生态变量的分析表明,东向和南向有更多的家畜被袭击。5)此外,虎多在较低的海拔和坡度、较高的郁闭度,靠近村庄和河流,远离道路等区域捕食家畜。清除偷猎者下的钢丝套子以增加有蹄类的密度对于减少虎捕食家畜非常重要。此外,减少虎袭击地点的人为干扰和改善对家畜的看护也非常关键。为了减缓冲突,2004年珲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施了虎豹伤畜补偿项目,这在该地区尚属首次。为了对补偿的效果进行评估,本研究在2004和2005年分别挑选了不同位置的9个村,在补偿项目实施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了村民关于5个方面的问题,并于2007年作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东北虎的保护对保护区内以及周边居民的安全和收入影响有限,但虎捕食家畜有上升的趋势,并成为人虎矛盾的主因。人类活动中下套子对虎以及有蹄类都有较大的影响并可能是虎大量捕杀家畜的主要原因之一。补偿项目对于缓解村民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冲突以及村民与保护区的冲突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持续性不足。家庭是否发生过虎豹伤畜事件以及保护区成立后家庭收入是否受影响这两方面与村民的保护意识表现为显着的正相关性。为了彻底解决人虎的冲突,作者建议:杜绝下套子的偷猎行为,改变畜牧方式,发展替代产业,解决部分牧场在保护区内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把居民迁出保护区。综合以上的研究和作者在保护区开展工作的经历,得出目前在珲春保护区内,威胁东北虎的主要因素包括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生境破碎化,低猎物猎物密度和钢丝套子等等。作者针对这些威胁提出了建立国际走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等十五项保护行动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自然猎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科学掌握东北虎(P. t. altaica)猎物的种群动态及活动规律,以便于进一步开展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恢复工作。作者于2013~2014年在吉林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家保护站78km2的范围内,依据公里网格的中心位置布设了78台ATL猎科5210远红外自动相机,监测角度为0.8727rad,监测半径0.01km,采用Rowcliffe关于自动相机的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东北虎4种主要猎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马鹿(Cervus elaphus)、狍(Capriolus pygargus)、野猪(Sus scrofa)的种群密度及其昼夜和季节活动节律,获得了如下结果:1、使用自动相机监测法是可以获得4种东北虎猎物种群密度,并且其密度结果经过K-S检验呈正态分布。预设梅花鹿日移动距离为1.5~5km时,自动相机监测梅花鹿的平均密度为0.2914只/km2。预设马鹿日移动距离为1.5~4km时,自动相机监测马鹿的平均密度为0.1376只/km2。预设狍日移动距离为0.5-2.5km时,自动相机监测狍的平均密度为3.2852只/km2。预设野猪日移动距离为1.7~3kin时,自动相机监测野猪的平均密度为0.4979只/km2。狍和野猪的种群密度占4种猎物总密度的89.82%。2、梅花鹿、马鹿、狍的活动节律为晨昏性节律,野猪的夜节律大于昼节律,并且4种猎物在00:00~06:00晨的活动频率最高,大于其他时段。3、4种猎物的日活动节律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检验,在夏、秋季显着高于冬、春季(P<0.05)。分析认为,梅花鹿、马鹿、狍、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可能受食物、气候、繁殖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驱动,野猪活动节律还受海拔影响、狍活动节律还受降雪因素的影响。梅花鹿、马鹿、野猪的季节性活动差异显着(P<0.05),而狍的季节性活动差异不显着(P>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猎物论文参考文献

[1].周绍春,梁卓,张子栋,金光耀,那春子.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猎物资源研究[J].林业科技.2018

[2].李琦.吉林汪清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密度及活动节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3].肖文宏,冯利民,赵小丹,杨海涛,窦海龙.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和东北豹及其有蹄类猎物的多度与分布[J].生物多样性.2014

[4].梁伟霞,王竹红,黄建.替代饲料与自然猎物交替饲喂对小黑瓢虫产卵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

[5].冯利民,王利繁,王斌,James,LD,Smith,张立.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野生印支虎及其叁种主要有蹄类猎物种群现状调查[J].兽类学报.2013

[6].陈九屹,那顺得力格尔,孙全辉,张逦嘉,唐继荣.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及其猎物资源调查[J].动物学杂志.2011

[7].李冰.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及猎物种群现状及保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用试验中猎物的自然遗失率校正得到的...捕食者与猎物相遇后的行为结果萨满祭祀所用面具(图片来自https://...北京人栖息地Fig2.10Thesettlemento...六斑月瓢虫成虫对洋槐蚜密度的功能反...拉祜族各文化丛间联系Figure5-5Relat...

标签:;  ;  ;  ;  ;  ;  ;  

自然猎物论文_周绍春,梁卓,张子栋,金光耀,那春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