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导向装置论文和设计-田小林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牵引导向装置,包括转向架、转动轴套、转向轮及驱动机构,转动轴套水平枢接于转向架的下端,转向轮固定于转动轴套上;驱动机构包含电机、传动轴及减速器,电机固定于转向架一侧,减速器固定于转向架上背离电机的一侧,减速器的输入端及输出端均位于靠近转向架的一侧;传动轴呈间隙的穿置于转动轴套内,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减速器的输入端,减速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转动轴套上。该牵引导向装置具有结构牢固、能够降低劳动强度、使用省力方便及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架;转动轴套,所述转动轴套水平枢接于所述转向架的下端;转向轮,所述转向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套上;及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含电机、传动轴及减速器,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转向架一侧,所述减速器固定于所述转向架上背离所述电机的一侧,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及输出端均位于靠近所述转向架的一侧;所述传动轴呈间隙的穿置于所述转动轴套内,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套上。

设计方案

1.一种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架;

转动轴套,所述转动轴套水平枢接于所述转向架的下端;

转向轮,所述转向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套上;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含电机、传动轴及减速器,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转向架一侧,所述减速器固定于所述转向架上背离所述电机的一侧,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及输出端均位于靠近所述转向架的一侧;所述传动轴呈间隙的穿置于所述转动轴套内,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套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包含前盖、防转盘、箱体、后盖、输入轴及位于所述箱体内的一级行星齿轮组件,所述前盖固定闭合于所述箱体的一端,所述后盖固定闭合于所述箱体的另一端;所述防转盘固定于所述前盖的内侧,且所述防转盘呈周向固定的卡合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的内侧形成有内齿圈,所述输入轴沿所述前盖至所述后盖的方向枢接于所述后盖和所述前盖上;所述一级行星齿轮组件包含第一行星齿轮架、第一太阳齿轮、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固定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沿周向分布的枢接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上,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内侧,且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外侧啮合于所述内齿圈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还包含位于所述箱体内的二级行星齿轮组件,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面相所述前盖的一侧;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组件包含第二行星齿轮架、第二太阳齿轮、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固定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上,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沿周向分布的枢接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上,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内侧,且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外侧啮合于所述内齿圈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还包含位于所述箱体内的三级行星齿轮组件,所述三级行星齿轮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面相所述前盖的一侧;所述三级行星齿轮组件包含第三行星齿轮架、第三太阳齿轮、第三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三太阳齿轮固定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上,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沿周向分布的枢接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上,所述第三太阳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内侧,且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外侧啮合于所述内齿圈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朝远离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的方向延伸有输出轴套,所述输出轴套枢接于所述前盖上,所述输出轴套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套上;所述输出轴套的外侧形成有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定位凸条,所述转动轴套内侧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凸条一一对应卡合定位配合的定位卡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还包含第一摩擦垫片及第二摩擦垫片,所述第一摩擦垫片摩擦抵触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与第二行星齿轮架之间,所述第二摩擦垫片摩擦抵触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与第三行星齿轮架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靠近于所述前盖的一端枢接于所述输出轴套上,且所述输入轴沿所述后盖至所述前盖的方向呈间隙的依次穿置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第二太阳齿轮、第一摩擦垫片、第二行星齿轮架、第三太阳齿轮、第二摩擦垫片及第三行星齿轮架内。

8.如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包含中间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枢接轴,所述第一侧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中间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中间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侧,所述枢接轴下端固定于所述中间板的顶面上;所述电机的前端盖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背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所述前盖固定于所述第二侧板背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所述转动轴套水平枢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形成有第一定位槽,所述传动轴靠近所述电机的一端形成有所述与第一定位槽周向定位插接配合的第一定位柱;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定位槽,所述输入轴靠近所述电机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周向定位插接配合的第二定位柱;所述防转盘外缘形成有卡合齿,所述卡合齿固定卡合于所述内齿圈上。

10.如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牵引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前端盖还具有阻水圈及排水槽,所述阻水圈环绕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排水槽由所述电机输出端的下缘竖直向下贯穿至所述电机的前端盖底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搬运机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搬运车的牵引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施工工地和仓储物流等的工程搬运中,搬运车是被广泛使用的运输工具。

但是,现有的搬运车基本是通过人力来牵引拉动或推动,结构简陋,在实际应用中,人力牵引拉动极为费力,牵引拉力小,移动不灵活,劳动强度大,使用者非常容易疲劳,对使用者的体能具有很高的要求,使用非常不便,大大增加了搬运时间和人力,效率低下,容易影响工程进度,难于满足施工工地和仓储物流等的工程搬运使用需求。

因此,急需要一种牵引导向装置来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牵引导向装置,该牵引导向装置具有结构牢固、能够降低劳动强度、使用省力方便及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牵引导向装置,包括:

转向架;

转动轴套,所述转动轴套水平枢接于所述转向架的下端;

转向轮,所述转向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套上;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含电机、传动轴及减速器,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转向架一侧,所述减速器固定于所述转向架上背离所述电机的一侧,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及输出端均位于靠近所述转向架的一侧;所述传动轴呈间隙的穿置于所述转动轴套内,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套上。

较佳地,所述减速器包含前盖、防转盘、箱体、后盖、输入轴及位于所述箱体内的一级行星齿轮组件,所述前盖固定闭合于所述箱体的一端,所述后盖固定闭合于所述箱体的另一端;所述防转盘固定于所述前盖的内侧,且所述防转盘呈周向固定的卡合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的内侧形成有内齿圈,所述输入轴沿所述前盖至所述后盖的方向枢接于所述后盖和所述前盖上;所述一级行星齿轮组件包含第一行星齿轮架、第一太阳齿轮、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固定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沿周向分布的枢接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上,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内侧,且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外侧啮合于所述内齿圈上。

较佳地,所述减速器还包含位于所述箱体内的二级行星齿轮组件,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面相所述前盖的一侧;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组件包含第二行星齿轮架、第二太阳齿轮、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固定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上,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沿周向分布的枢接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上,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内侧,且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外侧啮合于所述内齿圈上。

较佳地,所述减速器还包含位于所述箱体内的三级行星齿轮组件,所述三级行星齿轮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面相所述前盖的一侧;所述三级行星齿轮组件包含第三行星齿轮架、第三太阳齿轮、第三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三太阳齿轮固定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上,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沿周向分布的枢接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上,所述第三太阳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内侧,且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外侧啮合于所述内齿圈上。

较佳地,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朝远离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的方向延伸有输出轴套,所述输出轴套枢接于所述前盖上,所述输出轴套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套上;所述输出轴套的外侧形成有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定位凸条,所述转动轴套内侧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凸条一一对应卡合定位配合的定位卡槽。

较佳地,所述减速器还包含第一摩擦垫片及第二摩擦垫片,所述第一摩擦垫片摩擦抵触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与第二行星齿轮架之间,所述第二摩擦垫片摩擦抵触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与第三行星齿轮架之间。

较佳地,所述输入轴靠近于所述前盖的一端枢接于所述输出轴套上,且所述输入轴沿所述后盖至所述前盖的方向呈间隙的依次穿置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第二太阳齿轮、第一摩擦垫片、第二行星齿轮架、第三太阳齿轮、第二摩擦垫片及第三行星齿轮架内。

较佳地,所述转向架包含中间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枢接轴,所述第一侧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中间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中间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侧,所述枢接轴下端固定于所述中间板的顶面上;所述电机的前端盖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背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所述前盖固定于所述第二侧板背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所述转动轴套水平枢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较佳地,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形成有第一定位槽,所述传动轴靠近所述电机的一端形成有所述与第一定位槽周向定位插接配合的第一定位柱;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定位槽,所述输入轴靠近所述电机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周向定位插接配合的第二定位柱;所述防转盘外缘形成有卡合齿,所述卡合齿固定卡合于所述内齿圈上。

较佳地,所述电机的前端盖还具有阻水圈及排水槽,所述阻水圈环绕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排水槽由所述电机输出端的下缘竖直向下贯穿至所述电机的前端盖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导向装置的转动轴套水平枢接于转向架的下端,转向轮固定于转动轴套上;驱动机构包含电机、传动轴及减速器,电机固定于转向架一侧,减速器固定于转向架上背离电机的一侧,减速器的输入端及输出端均位于靠近转向架的一侧;传动轴呈间隙的穿置于转动轴套内,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减速器的输入端,减速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转动轴套上。即电机通过传动轴驱使减速器转动,实现减速,并使扭矩增加,通过输出轴套传动至转动轴套上,使得转向轮能够以低速运转,但获得了大的扭矩。结构简单牢固,应用于搬运车上能够代替人力牵引拉动的方式,牵引拉力大,移动灵活,降低了劳动强度,使用者不易疲劳,对使用者的体能要求低,使用方便省力,大大减少了搬运时间和人力,效率得到了提高,能够加快工程进度,更好的满足施工工地和仓储物流等的工程搬运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导向装置应用于搬运车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导向装置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导向装置10包括转向架12、转动轴套14、转向轮11及驱动机构13,转动轴套14水平枢接于转向架12的下端,转向轮11固定于转动轴套14上,较优是,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套14上还固定设有定位盘141,定位盘141具体可以选择为梅花状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转向轮11固定于定位盘141上,以实现转向轮11固定于转动轴套14上的结构,安装结构更为稳固。驱动机构13包含电机131、传动轴132及减速器133,电机131固定于转向架12一侧,减速器133固定于转向架12上背离电机131的一侧,减速器133的输入端及输出端1311均位于靠近转向架12的一侧,使得电机131与减速器133能够均衡的分布在转向架12两侧,转向架12两侧的负载更为均衡,避免出现一侧负载过重,另一侧负载太轻的不均衡现象,在转向轮11运行过程中更为平稳,结构布局更为合理。传动轴132呈间隙的穿置于转动轴套14内,传动轴13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电机131的输出端1311,传动轴1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减速器133的输入端,减速器133的输出端1311固定连接于转动轴套14上,使得传动轴132与转动轴套14的转动互不干涉、互不影响。即电机131通过传动轴132驱使减速器133转动,实现减速,并使扭矩增加,通过输出轴套1338d传动至转动轴套14上,使得转向轮11能够以低速运转,但获得了大的扭矩。结构简单牢固,应用于搬运车100上(如图1所示)能够代替人力牵引拉动的方式,牵引拉力大,移动灵活,降低了劳动强度,使用者不易疲劳,对使用者的体能要求低,使用方便省力,大大减少了搬运时间和人力,效率得到了提高,能够加快工程进度,更好的满足施工工地和仓储物流等的工程搬运使用需求。具体地,如下:

请参阅图2及图3,减速器133包含前盖1331、防转盘1331a、箱体1332、后盖1334、输入轴1335及位于箱体1332内的一级行星齿轮组件1336,前盖1331固定闭合于箱体1332的一端,后盖1334固定闭合于箱体1332的另一端;防转盘1331a固定于前盖1331的内侧,且防转盘1331a呈周向固定的卡合于箱体1332内,以防止前盖1331与箱体133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使得前盖1331与箱体1332能够更为牢固稳定的固定连接一起。其中,防转盘1331a可以通过焊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于前盖1331的内侧,故,在此不再赘述。箱体1332的内侧形成有内齿圈(图中未示),输入轴1335沿前盖1331至后盖1334的方向枢接于后盖1334和前盖1331上。一级行星齿轮组件1336包含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第一太阳齿轮1336b、第一行星齿轮组1336c,第一太阳齿轮1336b固定于输入轴1335上,第一行星齿轮组1336c沿周向分布的枢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上,第一太阳齿轮1336b啮合于第一行星齿轮组1336c内侧,且第一行星齿轮组1336c的外侧啮合于内齿圈上,结构简单紧凑。

请参阅图3,减速器133还包含位于箱体1332内的二级行星齿轮组件1337,二级行星齿轮组件1337位于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面相前盖1331的一侧;二级行星齿轮组件1337包含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第二太阳齿轮1337b、第二行星齿轮组1337c,第二太阳齿轮1337b固定于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上,第二行星齿轮组1337c沿周向分布的枢接于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上,第二太阳齿轮1337b啮合于第二行星齿轮组1337c内侧,且第二行星齿轮组1337c的外侧啮合于内齿圈上,结构简单紧凑。减速器133还包含位于箱体1332内的三级行星齿轮组件1338,三级行星齿轮组件1338位于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面相前盖1331的一侧;三级行星齿轮组件1338包含第三行星齿轮架1338a、第三太阳齿轮1338b、第三行星齿轮组1338c,第三太阳齿轮1338b固定于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上,第三行星齿轮组1338c沿周向分布的枢接于第三行星齿轮架1338a上,第三太阳齿轮1338b啮合于第三行星齿轮组1338c内侧,且第三行星齿轮组1338c的外侧啮合于内齿圈上。第三行星齿轮架1338a朝远离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的方向延伸有输出轴套1338d,输出轴套1338d枢接于前盖1331上,较优是,输出轴套1338d是通过第一轴承1338f枢接于前盖1331上,以降低摩擦。且,输出轴套1338d与前盖133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油封1338g,以保障输出轴套1338d与前盖1331之间的密闭性,结构更为合理。输出轴套1338d固定连接于转动轴套14上。则,输入轴1335带动第一太阳齿轮1336b转动,第一太阳齿轮1336b带动第一行星齿轮组1336c转动于内齿圈上,进而带动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转动,实现一级减速,并使扭矩增加;同时,第二太阳齿轮1337b随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同步转动,并第二太阳齿轮1337b带动第二行星齿轮组1337c转动于内齿圈上,进而带动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转动,实现二级减速,并使扭矩进一步增加;同时,第三太阳齿轮1338b随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同步转动,并第三太阳齿轮1338b带动第三行星齿轮组1338c转动于内齿圈上,进而带动第三行星齿轮架1338a转动,实现三级减速,并使扭矩增加至最大,通过输出轴套1338d传动至转动轴套14上,以使电机131输出的转速和扭矩经过减速器133的减速后,输出低速大扭矩,使得转向轮11能够以低速运转,但获得了大的扭矩,具有更强的动力来牵引搬运车100移动。故,通过减速器133的转换,可以选择功率较低的电机131也能获得大的扭矩,当使用充电电池供电时,可以让供电的充电电池组更的使用时间更长,不用频繁的更换充电电池组,使用更为节能方便。

较优者,在本实施例中,输出轴套1338d的外侧形成有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定位凸条1338e,转动轴套14内侧远离电机131的一端形成有与定位凸条1338e一一对应卡合定位配合的定位卡槽143。以实现输出轴套1338d固定连接于转动轴套14上的结构,且固定连接的结构更为牢固可靠。

较优者,在本实施例中,减速器133还包含第一摩擦垫片1339a及第二摩擦垫片1339b,第一摩擦垫片1339a摩擦抵触于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与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之间,以降低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与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之间的摩擦,使得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与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的转动互不影响,转动更为顺畅。第二摩擦垫片1339b摩擦抵触于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与第三行星齿轮架1338a之间,以降低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与第三行星齿轮架1338a之间的摩擦,使得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与第三行星齿轮架1338a的转动互不影响,转动更为顺畅。

再者,输入轴1335靠近于前盖1331的一端枢接于输出轴套1338d上,即输入轴1335是通过输出轴套1338d间接枢接于前盖1331上,且输入轴1335输出轴套1338d呈同轴心线。较优是,输入轴1335靠近于前盖1331的一端是通过第二轴承1335b枢接于输出轴套1338d上,以降低摩擦。且,输入轴1335与输出轴套1338d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油封1335d,以保障输入轴1335与输出轴套1338d之间的密闭性,结构更为合理。输入轴1335远离于前盖1331的一端是通过第三轴承1335c枢接于后盖1334上,以降低摩擦,转动更为顺畅。输入轴1335沿后盖1334至前盖1331的方向呈间隙的依次穿置于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第二太阳齿轮1337b、第一摩擦垫片1339a、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第三太阳齿轮1338b、第二摩擦垫片1339b及第三行星齿轮架1338a内,使得输入轴1335不会干涉到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第二太阳齿轮1337b、第一摩擦垫片1339a、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第三太阳齿轮1338b、第二摩擦垫片1339b及第三行星齿轮架1338a的转动,结构更为合理。

较优者,转向架12包含中间板121、第一侧板122、第二侧板123及枢接轴124,第一侧板122的上端固定于中间板121的一侧,第二侧板123的上端固定于中间板121相对第一侧板122的另一侧,枢接轴124下端固定于中间板121的顶面上;电机131的前端盖1312固定于第一侧板122背离第二侧板123的一侧,前盖1331固定于第二侧板123背离第一侧板122的一侧。较优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2背离第二侧板123的一侧还固定设有第一侧盖125,第一侧盖125遮盖于电机131的上方,以起到遮盖保护电机131的作用;第二侧板123背离第一侧板122的一侧还固定设有第二侧盖126,第二侧盖126遮盖于减速器133的上方,以起到遮盖保护减速器133的作用。转动轴套14水平枢接于第一侧板122与第二侧板123之间,结构更为简单合理。具体地,转动轴套14的两端均是通过第四轴承142枢接于第一侧板122及第二侧板123的下端,以减少摩擦,使得转动更为顺畅。

较优者,电机131的输出端1311形成有第一定位槽1311a,传动轴132靠近电机131的一端形成有与第一定位槽1311a周向定位插接配合的第一定位柱1321;传动轴132远离电机131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定位槽1322,输入轴1335靠近电机131的一端形成有与第二定位槽1322周向定位插接配合的第二定位柱1335a。以实现传动轴132固定传动于电机131的输出端1311与输入轴1335之间的结构。优选地,第一定位槽1311a及第二定位槽1322均为正六边形的凹槽,第一定位柱1321及第二定位柱1335a也均为正六边形的柱体,周向定位的插接配合结构更为简单牢固,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此不再赘述。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防转盘1331a外缘形成有卡合齿1331b,卡合齿1331b固定卡合于内齿圈上,以实现防转盘1331a呈周向固定的卡合于箱体1332内的结构,结构更为合理紧凑。当然,防转盘1331a呈周向固定的卡合于箱体1332内的具体实现结构并不以此为限,其还可以通过其他周向卡合定位的结构来实现,故,在此不再赘述。

较优者,电机131的前端盖1312还具有阻水圈1312a及排水槽1312b,阻水圈1312a环绕于电机131的输出端1311,排水槽1312b由电机131输出端1311的下缘竖直向下贯穿至电机131的前端盖1312底部。以更好的起到阻水排水的作用,对电机131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导向装置10的工作原理作详细说明:

电机131通过传动轴132驱使输入轴1335带动第一太阳齿轮1336b转动,第一太阳齿轮1336b带动第一行星齿轮组1336c转动于内齿圈上,进而带动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转动,实现一级减速,并使扭矩增加;同时,第二太阳齿轮1337b随第一行星齿轮架1336a同步转动,并第二太阳齿轮1337b带动第二行星齿轮组1337c转动于内齿圈上,进而带动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转动,实现二级减速,并使扭矩进一步增加;同时,第三太阳齿轮1338b随第二行星齿轮架1337a同步转动,并第三太阳齿轮1338b带动第三行星齿轮组1338c转动于内齿圈上,进而带动第三行星齿轮架1338a转动,实现三级减速,并使扭矩增加至最大,通过输出轴套1338d传动至转动轴套14上,转向轮11能够以低速运转,但获得了大的扭矩。

可选择的,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导向装置10可选择应用于牵引搬运车100(如图1所示),即,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导向装置10是通过枢接轴124枢接安装于搬运车100上,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灵活选择应用于不同的移动搬运设备中,故,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导向装置10的转动轴套14水平枢接于转向架12的下端,转向轮11固定于转动轴套14上;驱动机构13包含电机131、传动轴132及减速器133,电机131固定于转向架12一侧,减速器133固定于转向架12上背离电机131的一侧,减速器133的输入端及输出端1311均位于靠近转向架12的一侧;传动轴132呈间隙的穿置于转动轴套14内,传动轴13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电机131的输出端1311,传动轴1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减速器133的输入端,减速器133的输出端1311固定连接于转动轴套14上。即电机131通过传动轴132驱使减速器133转动,实现减速,并使扭矩增加,通过输出轴套1338d传动至转动轴套14上,使得转向轮11能够以低速运转,但获得了大的扭矩。结构简单牢固,应用于搬运车100上能够代替人力牵引拉动的方式,牵引拉力大,移动灵活,降低了劳动强度,使用者不易疲劳,对使用者的体能要求低,使用方便省力,大大减少了搬运时间和人力,效率得到了提高,能够加快工程进度,更好的满足施工工地和仓储物流等的工程搬运使用需求。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设计图

牵引导向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29453.2

申请日:2019-01-2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521739U

授权时间:20191022

主分类号:B62B 5/00

专利分类号:B62B5/00

范畴分类:32C;32G;

申请人:东莞市久能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市久能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滘联社区滘联路甘洲工业区

发明人:田小林;张汝权;钟才粦

第一发明人:田小林

当前权利人:东莞市久能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科

代理机构:11316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  ;  

牵引导向装置论文和设计-田小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