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YIG激光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的临床疗效

过敏性鼻炎的YIG激光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的临床疗效

谭节(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耳鼻喉科430071)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267-02

【摘要】目的探讨YIG激光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4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经抗组胺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69.05%;治疗组43例患者,经YIG激光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YIG激光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YIG激光抗组胺药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是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鼻子发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若不及时控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目前,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却无特效、理想的治疗方法[1]。为了探讨YIG激光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符合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中的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18~49岁,平均35.4岁;病程3个月~19年,平均5.3年;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治疗组4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4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盐酸依匹斯汀片口服,10mg片,每次1片,每日2次,2周停药。观察组43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激光进行治疗。患者取端坐位,1%地卡因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再用1%利多卡因分别于双侧鼻中隔黏膜下、鼻丘、下鼻甲作浸润麻醉。麻醉成功后,将YIG激光功率调至15W,以线状或点片状烧灼鼻腔粘膜中筛前神经分布的部位,范围包括:鼻丘、下鼻甲前端内侧面,鼻中隔前上方等过敏性鼻炎的敏感点。使局部粘膜燃烧、焦化,细胞产生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变应反应的神经反射弧,使变态反应不能发生。为避免鼻中隔穿孔,两侧鼻腔相隔14d分别进行治疗。术后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给予l%麻黄素滴鼻以收缩鼻粘膜,隔日复查可见鼻腔创面伪膜形成,不要立即去除,7天后可自行脱落,创面愈合。两组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内容包括患者自觉症状以及体征的改善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3]

为了准确、客观地评定疗效,采用体征分级和症状分级的方法。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总和、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评定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改善率=(治疗前总分一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其中,改善率≥5l%为显效,≥2l%为有效,≤20%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结果表明:对照组4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经抗组胺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69.05%;治疗组43例患者,经YIG激光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4213161369.05%

治疗组431821490.7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和大气污染的加剧,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日益增高。作为新世纪的流行病,过敏性鼻炎虽然不能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4]。因此,选择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意义重大。以往多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组资料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非索非那定进行治疗。盐酸依匹斯汀是非镇静的抗组胺药物,为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而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组胺发挥其生物学效应,控制了过敏性鼻炎的速发症状。由于该药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故只对外周的H1受体发挥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中枢副作用的发生[5]。治疗组43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YIG激光进行治疗。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鼻丘是主要敏感区,筛前神经是鼻腔的主要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在鼻腔内、外侧壁,是鼻腔反射和喷嚏反射弧感受器的主要部位,也对过敏性鼻炎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YIG激光治疗时,激光通过光导纤维传送,光纤细小,适合在鼻腔内操作,可通过弯曲的导管在鼻内镜引导下,到达传统手术器械无法触及的部位,从而保证了筛前神经分布区域点状烧灼治疗的准确性。还可根据病情需要调整治疗深度、广度,灵活方便,手术时间短,病人痛苦小,恢复快,而且,激光治疗过敏性鼻炎,避免了抗组胺药物治疗的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副作用。但在治疗中需注意勿直接照射双眼,避免激光对眼睛的损伤。本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YIG激光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世泰.变态反应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9-219.

[2]NelsonHS,ReynoldsR'MasonJ.FexofenadineHC1issafeandeffeetivefortreatmentofchronicidiopathicurticaria[J].AnnAllergyAsthmaImmunol,2000,84(5):517.

[3]薛迎春,马纪清.激光治疗过敏性鼻炎15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杂志,2004,3(12):50.

[4]李婉英,宋立伟,孙汝山.鼻内镜下Nd:YAG激光治疗变应性鼻炎266例疗效观察[J].首都医药,2009,11(20):40.

[5]高铎,张宏誉,徐为人.盐酸非索非那定胶囊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8,14(1):41~43.

标签:;  ;  ;  

过敏性鼻炎的YIG激光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的临床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