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论文和设计-张建伟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包括U型固定支架,所述U型固定支架的两支撑侧板之间设置有全景相机固定支架,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分别与支撑侧板通过螺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与对应的支撑侧板之间设置有角度调整组件,所述角度调整组件包括固定在支撑侧板内壁的限位槽环和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外壁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槽环上设置有排列成锯齿面状的限位槽,限位槽与限位凸台相适配。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承载重量大,锁紧稳定、调整方便,方便全景相机支架的俯仰角度的调节定位。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固定支架,所述U型固定支架的两支撑侧板之间设置有全景相机固定支架,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分别与支撑侧板通过螺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与对应的支撑侧板之间设置有角度调整组件,所述角度调整组件包括固定在支撑侧板内壁的限位槽环和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外壁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槽环上设置有排列成锯齿面状的限位槽,限位槽与限位凸台相适配。

设计方案

1.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固定支架,所述U型固定支架的两支撑侧板之间设置有全景相机固定支架,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分别与支撑侧板通过螺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与对应的支撑侧板之间设置有角度调整组件,所述角度调整组件包括固定在支撑侧板内壁的限位槽环和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外壁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槽环上设置有排列成锯齿面状的限位槽,限位槽与限位凸台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与两支撑侧板的对应位置均开设有固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开设的固定孔为螺纹孔,所述两支撑侧板上开设的固定孔为光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开设的固定孔为光孔,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内壁设置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与光孔同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环与支撑侧板上的固定孔同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台有两个,对称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的固定孔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有12个,均匀排布在限位槽环上,所述限位槽深度为1-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固定支架底部开设有外接固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上包括至少三个镜头安装孔,所述镜头安装孔四周设置有镜头固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安装孔在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上均匀分布。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相机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相机是监控中的核心设备之一,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对俯仰和水平角度进行调节以便对准要求的区域。目前在监控行业中,对于单相机的俯仰调节结构多采用添加垫圈后进行螺丝锁紧装置,一方面该装置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单相机重量较轻,锁紧后垫圈的摩擦力足够支撑相机重量。但是对于全景相机至少由3个或4个相机模组构成,支架调节处接触面积小,相对重量又大,而且由于全景相机水平视角较宽最大可达180°,因此水平转动调节较少,主要调节方向为俯仰方向,因此需要更好的结构装置来实现全景相机的俯仰锁紧定位。

即传统的方式螺丝加垫圈锁紧在重量轻的单相机情况下可以轻松定位且不宜滑动,但是用于由多相机组成的全景相机而言,重量增加了几倍,由于单靠垫圈的摩擦力已经不能再维持定位位置,其性能不能达到工程使用要求。所以设计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承载重量大,锁紧稳定、调整方便,方便全景相机支架的俯仰角度的调节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固定支架,所述U型固定支架的两支撑侧板之间设置有全景相机固定支架,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分别与支撑侧板通过螺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与对应的支撑侧板之间设置有角度调整组件,所述角度调整组件包括固定在支撑侧板内壁的限位槽环和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外壁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槽环上设置有排列成锯齿面状的限位槽,限位槽与限位凸台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与两支撑侧板的对应位置均开设有固定孔。

进一步的,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开设的固定孔为螺纹孔,所述两支撑侧板上开设的固定孔为光孔。

进一步的,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开设的固定孔为光孔,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两端部内壁设置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与光孔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环与支撑侧板上的固定孔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凸台有两个,对称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的固定孔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有12个,均匀排布在限位槽环上,所述限位槽深度为1-2mm。

进一步的,所述U型固定支架底部开设有外接固定孔。

进一步的,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上包括至少三个镜头安装孔,所述镜头安装孔四周设置有镜头固定孔。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镜头安装孔在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上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添加垫圈后通过螺丝锁紧的定位装置相比,其承载相机的重量更大,不易造成相机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动、造成相机角度的改变,特别适合多镜头全景相机这种重量较大的相机使用,角度固定稳定;同时本实用新型在U型固定支架与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之间增加的角度调整组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现有的螺钉或者螺栓即可稳定连接,调节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U型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U型固定支架支撑侧板上限位槽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全景相机固定支架端部限位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U型固定支架,11.支撑侧板,12.外接固定孔,2.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1.镜头安装孔,22.镜头固定孔,3.螺栓,4.角度调整组件,41.限位槽环,411.限位槽,42.限位凸台,5.固定孔,51.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当然的,还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另外的,还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如图1-3、6、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固定支架1,所述U型固定支架1的两支撑侧板11之间设置有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两端部分别与支撑侧板11通过螺栓3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端部与对应的支撑侧板11之间设置有角度调整组件4,所述角度调整组件4包括固定在支撑侧板11内壁的限位槽环41和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端部外壁的限位凸台42,所述限位槽环41上设置有排列成锯齿面状的限位槽411,限位槽411与限位凸台42相适配。

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两端部与两支撑侧板11的对应位置均开设有固定孔5。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两端部开设的固定孔5为螺纹孔,所述两支撑侧板11上开设的固定孔5为光孔。

所述限位槽环41与支撑侧板11上的固定孔5同轴设置。所述限位凸台42有两个,对称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端部的固定孔5两侧。

所述U型固定支架1底部开设有外接固定孔12。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上包括至少三个镜头安装孔21,所述镜头安装孔21四周设置有镜头固定孔22。所述所述镜头安装孔21在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上均匀分布。

使用时,将全景相机固定安装在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上,通过外接固定孔12将U型固定支架1固定在三角架或者其他支撑架上,而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与U型固定支架1之间通过螺栓3固定;当需要调整全景相机的俯仰角度时,将U型固定支架1两侧的螺栓3拧松,使其处于半锁紧状态,旋转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使限位凸台42处于合适的限位槽411内,然后再将螺栓3拧紧使其处于锁紧状态,即完成了全景相机俯仰角的调整,此时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处于限位凸台42和限位槽411、螺栓3和螺纹孔之间双重的固定锁紧,使其在周向和轴向上均得到固定,避免了全景相机的滑动,固定稳固。当然,此时螺栓也可以换成螺钉进行连接。

实施例二,如图4、6、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固定支架1,所述U型固定支架1的两支撑侧板11之间设置有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两端部分别与支撑侧板11通过螺栓3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端部与对应的支撑侧板11之间设置有角度调整组件4,所述角度调整组件4包括固定在支撑侧板11内壁的限位槽环41和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端部外壁的限位凸台42,所述限位槽环41上设置有排列成锯齿面状的限位槽411,限位槽411与限位凸台42相适配。

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两端部与两支撑侧板11的对应位置均开设有固定孔5。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两端部开设的固定孔5为光孔,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两端部内壁设置有固定螺母51,所述固定螺母51与光孔同轴设置。

即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螺纹孔替换成了固定螺母51,解决了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厚度较小时无法进行螺纹加工的困难,达到了同样的固定效果。其使用和锁紧等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如图5-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固定支架1,所述U型固定支架1的两支撑侧板11之间设置有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两端部分别与支撑侧板11通过螺栓3连接,两个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端部与对应的支撑侧板11之间均设置有角度调整组件4,所述角度调整组件4包括固定在支撑侧板11内壁的限位槽环41和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端部外壁的限位凸台42,所述限位槽环41上设置有排列成锯齿面状的限位槽411,限位槽411与限位凸台42相适配。

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两端部与两支撑侧板11的对应位置均开设有固定孔5。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两端部开设的固定孔5为螺纹孔,所述两支撑侧板11上开设的固定孔5为光孔。

所述限位槽环41与支撑侧板11上的固定孔5同轴设置。所述限位凸台42有两个,对称固定在所述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端部的固定孔5两侧。

即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使U型固定支架1两侧与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之间均设置角度调整组件4,使其固定更加稳定。

一般的,每个限位槽环41的限位槽411有12个,均匀排布在限位槽环41上,所述限位槽411深度为1-2mm。即相邻限位槽411之间的夹角为30°,两个限位凸台42与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平行设置,限位槽环41最下方的限位槽411位于竖直方向时,根据限位凸台42位于与第几个限位槽411内,即可估算全景相机固定支架2与U型固定支架1的角度。当然,限位槽411也可以为16个、24个等,其相邻限位槽411之间的夹角也会相应的改变。限位槽411的深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添加垫圈后通过螺丝锁紧的定位装置相比,其承载相机的重量更大,不易造成相机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动、造成相机角度的改变,特别适合多镜头全景相机这种重量较大的相机使用,角度固定稳定;同时本实用新型在U型固定支架与全景相机固定支架之间增加的角度调整组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现有的螺钉或者螺栓即可稳定连接,调节十分方便。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4300.9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445003U

授权时间:20190927

主分类号:F16M 11/10

专利分类号:F16M11/10;G03B37/04

范畴分类:27H;30B;

申请人:成都大学

第一申请人:成都大学

申请人地址:610106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外东十陵镇

发明人:张建伟;张光龙;周敬

第一发明人:张建伟

当前权利人:成都大学

代理人:代述波

代理机构:51223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全景相机的俯仰调节定位装置论文和设计-张建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