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玲:老子的修身思想发凡论文

梁美玲:老子的修身思想发凡论文

摘要:老子思想中有其独特而全面的修身理论。老子所讲的修身并不是现代人所讲的养生,而是为求安身立命从而使个体生命达到“平衡”。“慈”“俭”“不为天下先”是老子修身思想的三大基本要素,此“三宝”不仅是提升个人修养的法宝,更是促使社会和谐的力量源泉。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欲”“色”“味”等有碍于个人修养养成及社会治理的现象,老子提出“清静”“无为”的修养对策。“清静”“无为”是老子在对道的认知与社会现实反思基础上开出的根本修养路线。因此,修身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延长生命,而在于个人身心安宁社会和睦。在把握老子道学思想的基本根据与论证原则后有利于我们正确解读其修身思想,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并对其时代积极意义展开论证。

关键词:老子;修身;清静;无为

老子思想始终是中国哲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因《老子》的古奥及抽象,老学的研究者所开拓出的哲学视野也多有不同。有人认为老子思想着重在治国理政,有人认为老子思想主要在于研究自然及社会规律,有人则强调从修身养生层面研究老子思想。可以说,以上所有都囊括在老子思想的范畴当中,于现世也都有一定的价值。不难发现,修身思想在老子的思想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老子道论思想在个人生命实践层面的自然延伸,也是社会和谐目标的基础保障。从修身角度去理解老子的思想有助于把握老子思想核心,也可以为现世人的修身和人生实践提供借鉴。因此,笔者从修身的角度对老子思想进行整体勾勒。

事实上,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斐波拉契螺旋线的杰作。海螺的外壳、向日葵的种子、台风的流动、水中的漩涡,包括DNA形成的双螺旋结构,甚至银河系的俯视图,都呈现出这个规律。这里面都包含着数字e。唯一的区别,仅仅是e的多少次方不同。在自然界的底层规律上,依然能找到e的踪迹。

一、老子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老子关注整个社会群体的发展。因此,老子思想中大都是针对当权者的治世思想,修身思想就是其中之一。修身,无论是对于提高当权者治国能力还是提升个人修养而言都有积极意义。那么,为何而修身,何以修身呢?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老子的修身思想。

(一)为何修身

为何修身,在于修身有其当世作用和价值。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群体的进步,均有赖于修身的建设。

首先,修身是个体生命安顿的基本保障。乱世中名哲保身,修身能使个体生命在当世安顿自如。对于个人而言,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老子》第三十五章)的大概意思是说执手大道,天下都来归往,归往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大道,说的是自然无为的大道,人民平居安泰是执大道的最终目标。老子认为,如果能无为而执大道,大家就能安平太(“太”同“泰”)[1]94了。“安”“平”“泰”是老子所认为的人修身目标的理想境界。天下的人们都投身于无为的大道之上,遵循无为之道,双方交往过程能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并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平衡与和谐的良性循环,就可以达到“往而不害,安平太”的境界;如若不然,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无法正常存在的。

其次,老子所真正关心的是社会群体的发展。人,尤其是当权者,由于机会的便利抢占先机,将注意力都放在满足自己的欲望上,利用地位上的优势争名、争利,社会将陷入混乱。因此,社会群体的发展不应完全以欲望为牵引。当权者要实现乱世中治国平天下,应该首先修其身,当权者应有“无私”的品质,以无私成就自己,治理天下。老子指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对于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治世者,老子主张为政者应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而得到大家的爱戴。所谓“后其身”,王维对此的见解是:所谓“后其身”,即是一种谦让、退藏与收敛的精神。“成其私”就是成就他自己。[1]87当权者统治下的社会群体能够拥护他们,社会纷争就可以得到化解,人们生活也就会幸福安宁。当权者“无私”之精神,“后其身”之品质不可或缺。同时,“愚人”是老子所讲的当权者修身的最高境界,当权者应该以身作则去泯灭个人欲望——“我愚人心也哉”(《老子》二十章)。“愚人”在《老子》一书中所言之意为返璞归真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当权者应引导人民执诚相处而达到真朴的修养境界。老子深深感受到人们的私欲以及为满足自身欲望而不择手段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主张人应该返璞归真,回归生命本真自然的样态,去欲存真。因而“愚”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愚”者,圣人也。圣人当“愚”,先“愚”而后圣。人人当“愚”,便人人可为圣。

遥感是获取地表及地物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实时、快速、准确及经济的特点,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不断探测大量的地质信息,且遥感技术具有视野广阔的独特优势,结合GPS、GIS等新技术、新方法,可快速、全面、准确地查明地质灾害分布现状,提高地质灾害的调查精度和质量。遥感技术已成为开展地质灾害监测、调查、治理等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二)何以修身

在老子的修身思想中有“三宝”之说,“三宝”是老子修身原则的主干部分,也是修身的三大基本要素。文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第六十七章)老子所言的三宝就是“慈”“俭”“不为天下先”。“慈”为三宝之首,本意是母亲对子女、长辈对下辈的爱怜和爱护。[2]155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所说的“慈”本意是爱心加上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1]320实际上,“慈”是善良和怜爱的本能,老子本人非常强调善良和怜爱的品质,这一品质是一种出于自然的爱护之心对待自己所面对的一切。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第十九章)可见,对于老子而言,人的理想人格中有“善”“慈”的基本要素。具体而言,待人善,真诚相待;说话善,遵守信用。“孝慈”之类是人的本性使然,是人人都应该具有的品格。

因此,从个人的修养以及社会的和谐、群体的和睦来看,修身于当世都有其必要性。国中的每个个人人格健全,在自我生命活动中能自知适度、平衡自控,就可以使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以本真相处,从而社会和谐、群体和睦。每个人的自我修养从根本上提高,当权者也能得到百姓爱戴,最终便可实现天下太平。

对于“俭”,老子也做了相应的解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总而言之,色、音、味都使人不得清静。[3]老子指出,人对于物欲应该“俭”,应该“为腹不为目”,在物质生活上,做到不肆妄、不奢靡,不过于纵情于声色之娱。[1]107如果一个人不“俭”,成天追求名利,终日沉溺于灯红酒绿,必将招祸损身。人以“俭”为本,可安身立命。

老子的修身思想大都是对当时的当权者提出来的,主要目的在于治国。当然,对于个人修养而言也有其现实意义。不难看出,老子的修身思想不仅仅只是当时的成果,对于现在而言也有其指导价值。修身并不是现代人所讲的养生,但对养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是心灵净化和生命安乐。

那日,妈妈又提及此事,叹息道:“男人都要面子,当年,你爸爸也是,那时候你还小,我的身体也不好,他宁可挺着也不接受你姥爷的资助。”

二、老子修身思想的基本特征

虽然在五千言的《老子》中,并没有出现“修身”二字,但是处处体现着修身思想。如第十六章中写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陈鼓应先生引用范应元的解释:“寻其根,反本心之虚静也。”[1]125虚静就是“致虚”“守静”,此人的天生状态,即自然状态。第五十七章写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无为”“静”是老子修身思想的两大特征。“无为”并不是说消极避世,无所作为;“静”也不单单指环境安静。实质上,其内涵是丰富的。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之。

(一)清静修身

在老子所提出的修身思想中,清静修身是一大特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老子》第十六章)。无论事物多么复杂纷乱,最终都会各自归其本根,回归本根就是静。[2]65在人的方面而言,老子所说的“静”就是生命的本然状态,言下之意就是在社会生活和人生中,应该远离喧嚣,返归清静为最佳。老子谈“静”尤其强调在治国方面。“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可见“清静”在当权者治世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清静是当权者治理天下的正道。如果当权者能做到清静,就能成为所有人的表率,使天下“静”而无战乱。同时,老子所言的“清静”与“无欲”息息相关。“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如果没有贪念,不以自己的欲望作为最终目的,就会达到清静境界。同时“无欲”也是“清静”的另一种状态,“清静”和“无欲”在治世修身中的重要性老子也做了一番论述,“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负;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在此,老子所说的“清静”与“无欲”是密切相关的。“无欲”则“民自朴”,“民自朴”则能达到“民自正”。由此,在老子看来,当权者如若能够做到清静而无贪欲,社会便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安宁。当权者应该“无欲”“清静”,居于群体中的人也应该“无欲”追求“清静”以自足。正如老子所指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此一章不仅说到俭的重要性,更是鼓励人民在充满物欲的世界中转而追求“清静”。

陈鼓应在其《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说: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这个观点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提出来的)。[1]209陈鼓应先生引用了王弼对“无为而无不为”的注解,即顺其自然便没有一件事做不好。[1]209可以说,“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修身思想的核心。“无为”观念的产生,是来自于老子对当权者私欲的膨胀导致社会秩序受到威胁的反思。然而“无为”不仅仅只是一种政治观点,更是一种超越的思想,是对有为的超越。《老子》中在很多章节都有对无为的强调,如“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老子》第三十八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第七十五章)可见,“无为”是针对有为提出来的,就是不强作妄为。“无为”就是因物而用,使其根据自身规律自我发展。也就是不干扰事物发展趋势,任其“自然”发展。老子看到了当权者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看到了当权者“有为”而使得民不聊生,因此提出了“无为”的概念。

(二)无为修身

对于当权者而言应该“无欲”,追求“清静”治世,不扰乱人民生活。对于处于群体中的人而言应该以“无欲”处世,追求“清静”人生,这样不仅能够自保,而且能将自己的修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无论是当权者还是百姓,老子均鼓励和主张他们去追求“清静”境界,都实践“去欲”存真,最终都是为达到“安、平、泰”创造条件。

当然,老子也明确提出了“无为”的目的,就是超越事物对立面的“道”。因为在老子看来,当人们对事物有所认识,由于欲望驱使,必将导致有为的结果。在老子的观念当中,提出了很多对立的范畴。例如雄雌、大小、高下、是非、先后、有无等概念,然而,老子并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对立辩证思想,而是对事物两端表现的超越。当处于雄雌、先后、高下、有无这种对立状态,一般人多要呈雄、争先、登高、拥有,而老子却要求人守雌、取后、处下、重无,达到对自己的超越。[1]9

在经营管理上,杨宗祥要求企业不盲目欠债,也不盲目投资,有多少资金实力就做多大的事。他说,比如要做一个地产项目需要投资2亿元,那就需要实打实地准备2亿元。他不轻易找银行借贷,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0.5%,随时有充足现金作周转保障。他历来有个习惯,每个月月底都要查看公司所有的统计数据,按最新市价计算,除去欠别人的,精确地计算自己实实在在拥有的部分。

老子提倡的修身能达到“无为”的境界,不仅能促使人向个体自由不断发展,更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个“自然”的环境,实现社会群体的安宁。

三、老子修身思想的当代价值

“不敢为天下先”,不是说畏首畏尾,其精髓是谦让、不争。[4]“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第二十二章)。从此二句可以看出老子对“不争”的重视。“不争”是人的一种美德,人一旦摆脱争名争利的立场,反而会对局势看得更清晰。由此可见,老子提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样的论断是有其合理性的。如若一个人事事争强好胜、争名争利,易遭众人所恶。拥有“为天下后”的品质不仅不受他人忧怨,还会受到人民的爱戴。

(一)修身养心

面对人们对物质的贪婪,老子主张不争,无欲无求,要知足。一般人面对物质迅速丰富的社会,更愿意在物欲横飞中填充自己的私欲。有些人为了提升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妄为、胡为,心变得不再纯净。对于物质的诱惑,老子讲究“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如若自身拥有不争的心态,在此基础上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则没有人与自己争,不但能够保全自己,还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不争的最高境界是无求,能在物质世界当中坚守无求,便没有任何忧虑牵挂,也便没有那么多烦恼。社会便能在自然状态中、在不损人利己中,人人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当然老子所说的“不争”“无欲无求”并不是与世隔绝,而是要“知足”。“知足者富。”(《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可见,老子并不是绝对否定人民追求物质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而是主张知足。如若一个人面对已经拥有的财富时感到“知足”并在此基础上“不争”“无欲无求”,便可以达到豁达的境界,拥有纯净的心灵。“不争”“无欲无求”“知足”是老子所指出的养心的基本道路。然而,这正是现世社会中大多数人所缺乏的品质,他们面对利益更愿意被欲望牵引,与他人相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代人们的周围充斥着各种诱惑,同时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压力也在逐渐提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信仰丢失、价值冲突的社会背景下,人的德性也多有丧失,人心在看似平静的社会生活中躁动不已。因此,老子的修身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当代价值。在老子的思想当中,修心与修身不分[5],修身就是修心。

因为利益驱使,人们更是加快了自己的生活脚步,给自己施加压力,更有甚者,由于过度的压力而产生心理疾病,需要物理上的治疗。诚然,社会发展当然会或多或少带来压力,针对人们普遍感受的压力,老子在其修身思想中有明确指示,“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如若已经“不争”了,何来压力?

老子所提出的无论是“慈”“俭”“不为天下先”都是老子对当权者的谏议。当权者以“慈”“俭”“不为天下先”等品质修身能得到人民爱戴,社会治理井井有条,此即圣人修身之道。同时,老子所提出的修身方式又具有普世价值。社会中每个个人同样应该以圣人之道修其身,提升自己的品质,处理与群体中其他个人的关系,实现与他人和睦,从而便可在现实生活中安顿自己,在社会中立足。

老子提出的“不争”“无欲无求”“知足”概念主要是针对他所处时代的当权者而言的,但必须看到,老子的思想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随着时代进步速度的加快,不得不承认现世社会中的人心逐渐变质,要想回归本真,回到人性的最初状态便应该抛开杂念,用“不争”“无欲无求”“知足”舒缓压力,净化心灵。

(二)修身养生

事实上,老子所讲的养生与我们现在的养生概念是有出入的。现在人讲养生更多的是指吃、喝、锻炼的方面而言,通过吃、喝、锻炼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实现长寿目标。然而,现代社会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身体却并不健康。老子的思想对这种现世病态现象的解决仍有价值、有效用。老子所说的养生是指调理培养生命力。“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病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第七十一章)老子提出养生之道在于“生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养生的途径在于增强肌体的活力,也就是预防疾病,[6]257而不是随心所欲之后进行医疗。老子也说“深根蒂固,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这旨在说明,养生在于强化生命的根基,目的在于长生久视。其实,无病而终就是长生。“长生”不单单指生命的存在长度,也指存在的质量。长生并不是只依靠医疗发达就可以实现,它有赖于人对现实生命的深度认知与把控。

可以设计数据挖掘查询语言,支持特定的和交互的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语言(data mining query language,DMQL)应当说明数据挖掘原语、产生和操纵概念分层提供命令。这样的查询语言是基于SQL (SAS提供的查询过程)的,并可能最终形成标准,成为数据挖掘图形用户界面的基础。这实际上就是对多边矩阵剖面广义交叉乘积的运算方法的SAS编程问题。

绩效考核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考核主体对协调、指导、控制下属工作进展的情况,要善于分析总结和记录、调整任务进度、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及时进行双向反馈,辅助员工做好绩效改进。

俗话说“病从口入”,一般养生者重视饮食之道。老子也提出过关于人饮食的基本要求,但与现世人所追求的大补却根本不同,他主张“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无味”并不是说没有味道,而是说饮食要清淡,不要过咸、过辣、过苦、过甜。“无味”才是正味,“无味”才能使身体真正达到健康。看似老子的言论中有涉养生之道,但实际上老子是不讲养生的,在他看来“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有十分之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老子》第五十章)。意思是说,为了养生而死的人有3/10,正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养生于老子而言,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超越狭隘生死观念的品质。因此,没想到长生反而能长生,一些人一心想着长生反而生命不得养护。

修身与养生密不可分,养生融于修身之中,是修身的一部分。因修身忘记生死而长生,无形之中达到了养生的效果。因此可以说修身是一种品质行为,养生就是修身的伴随品,这些恰恰是现世人所缺乏的。时代的色彩斑斓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到有一个好身体的重要性,并越来越重视养生,却忽略了养生的正确方式,盲目于养身体、求长生,最终“养死”了。张力文和章绪通等学者认为:擅长养生的人,懂得从根本上强化自己抵御外侮侵害的能力,浑身内外十分强健,便没有什么破绽和致命弱点(无死地)。[6]257事实上,养生应该是由内而外的,由精神带动的习惯使然,而不是为了养生而养生,是养身中有养生同行。

定额计价法,是建立在以政府定价为主导的计划经济管理基础上的价格管理模式,体现政府对工程价格的直接管理、调控。采用定额计价法,承发包双方共用同一套定额和费用标准确定标底或控制价、投标报价、合同价及结算价。其计价程序以施工工序为主,即有一个工序就有一个计价项目,编制者利用计价软件根据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人工、机械单价、材料价格信息、取费标准、税率政策及同期市场价格等计算出直接工程费、间接费、税金等,最终汇总确定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四、结论

总之,老子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修身思想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其修身思想中,他强调通过“清心寡欲”“慈俭”“清静无为”以达到修身养道的目的。他对修身理论有其独特而全面的体系,不仅解答了为何修身、何以修身的基础,还提出了修身方式的几大要素。对老子修身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利于对老子思想的全面把握,而且有助于现世人对养生重新定位进而完善养生的实践方式,更能对现世人减压和减欲提供思想指导,净化心灵,舒缓压力。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牛贵琥.老子通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 许渊冲.《老子》译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6.

[4] 高亨.老子正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1.

[5] 杨劼.老子的修身之道[J].东莞理工大学学报,2011,(6):20-24.

[6] 张力文,章绪通,刘大春.道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LaoZi’sThoughtofSelf-Cultivation

Liang Mei-ling

(SchoolofPolit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XinjiangNormalUniversity,Urumqi830017,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unique and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in the thought of laozi .What Laozi means is not the health of the modern man, but an achievement of the “balance” of individual life. “mercy”, “thrifty” and “actionless governance” are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laozi’s mind. These are the cores that promote the personal cultivation and social harmony. Facing the phenomenon of “lust”,“color” and “taste” in the real world, they hinder the personal-cultiv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laozi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parts of “quiet” and “actionless”.They ar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dvocated by him on the reflections of Taoism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body is not to prolong life, but to keep a peace and harmonious lif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 of his thoughts according to Taoism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 of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Meanwhile, it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excavate the era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make positive argument on its meaning.

Keywords:Lao zi; self-cultivation; quiet;actionless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2019)01-0036-05

收稿日期:2018-11-02

作者简介:梁美玲(1995—),女,四川蓬溪人,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伦理思想史研究。

[责任编辑朱小琴]

标签:;  ;  ;  ;  ;  ;  ;  ;  ;  ;  ;  ;  

梁美玲:老子的修身思想发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