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载体论文_姜瑶,崔斯雯,王东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靶向药物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靶向,药物,载体,纳米,粒子,热敏,肿瘤。

靶向药物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姜瑶,崔斯雯,王东凯[1](2019)在《pH响应型纳米载体在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基于聚合物胶束、聚合物囊泡、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脂质体作为pH响应型纳米载体在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pH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靶向治疗"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了在PubMed、Elsevier、SpringerLink、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对其中的30篇中外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 pH响应型纳米载体是一类能够根据外界pH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功能性聚合物,从而达到靶向控释药物。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刺激响应功能,在药物递送、疾病诊断及生物医学成像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结论 pH响应型纳米载体在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禹[2](2019)在《新型磁力-Janus红外响应纳米载体靶向药物系统的构建及抗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由于血脑屏障(BBB)能阻碍多数抗癌药物进入颅内,使得针对恶性脑胶质瘤或其它脑转移癌的化学治疗受到极大限制。因此,研究开发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或其载体就成为改善颅内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和热点。鉴于以Janus纳米材料制备的磁性粒子可在磁场下定向移动的物理原理,有可能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磁力导向药物载体用于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进而极大地改进和提高现有颅脑恶性肿瘤的化疗效果。目的:1.制备一种新型的磁导向药物载体——球-柱状Janus红外响应纳米材料,加铁离子修饰后能被磁力引导定向移动,所载药物可在红外热效应下受控释放;2.以3D打印技术定制适型的3D外置磁力装置,构建新型磁力-Janus红外响应纳米载体靶向药物系统,验证该新型载体系统对药物靶向输运的效率;3.用仿BBB膜和荷瘤裸鼠实验分别验证该药物载体定向给药的效率及对恶性脑胶质瘤的化疗效果,为后续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方法:1.设计改进硅包金的制作工艺,制备新型球-柱状Janus红外响应纳米材料,加Fe3O4修饰后获得磁性;将抗癌药物DOX吸附到Janus纳米粒子后以十四醇封装包裹,制得载药Janus纳米粒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该Janus纳米材料的表征;2.将新法制备的Janus硅接金材料与传统金棒分别置纯水中作红外激发升温实验,观察两种材料的升温速率与药物释放效率;同法用U251、HBE和A549细胞作体外细胞毒实验,分析比较各材料的细胞相容性;3.以Transwell小室构建由明胶和脑部微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BBB模型,体外观察磁力对新型Janus材料穿透BBB模型效率的影响;4.慢病毒转染构建LUC-GFP-U251细胞系用于制备荷瘤裸鼠模型,1周后尾静脉注射含药的磁性-Janus红外响应纳米粒子,将小鼠固定于3D外置磁力装置下作靶向药物治疗,每周6次,连续3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连续观察瘤体生长、变化情况。实验第4周末安乐处死动物,采集小鼠的血液和心、肝、脾、肺、肾组织标本,送检肝肾功能及常规病理学检查;5.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新型药物载体的靶向运输效率及抗癌作用。结果:1.扫描电镜发现,该新型Janus硅接金纳米粒子呈球-棒结构,外形似枇杷状;加Fe3O4修饰后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Janus粒子的周围有Fe3O4包绕;2.红外升温实验表明,新型Janus粒子比金棒有更高的升温效率,该Janus粒子载药后,可通过红外间隔激发使所载药物受热释放,其药物释放曲线呈梯度状上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该Janus材料有非常好的细胞相容性;3.经体外Transwell小室BBB模型验证,在外置磁场的引导下,该磁性Janus材料的透过率最高,表明磁力是该载体透过BBB模型的关键因素;4.小动物活体成像仪监测到荷瘤裸鼠1~4周的荧光动态变化图,证实肿颅内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连续靶向治疗3周后评价各组疗效,以JGSMD+外置磁力装置+近红外照射组的抑瘤效应最强。结论:1.本文改进硅包金工艺成功制备出球-棒状结构的新型Janus硅接金纳米材料,该结构的Janus材料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光热应答效应和更低细胞毒性;2.给Janus硅接金材料加予Fe3O4修饰后即成为磁力-Janus红外响应纳米载体靶向药物系统,该药物载体可在3D外置磁力装置引导下移动到肿瘤区域。荷瘤裸鼠的靶向治疗实验也初步显出良好的抑瘤效应。(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30)

李海浪,叶廷秀[3](2018)在《靶向药物载体材料羧甲基壳聚糖-聚乙二醇-叶酸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羧甲基壳聚糖-聚乙二醇-叶酸靶向药物载体,开发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亲核取代反应,使聚乙二醇两端分别与羧甲基壳聚糖和叶酸耦联,利用1H-NMR对耦合物进行表征,运用1H-NMR积分面积法对耦合物中聚乙二醇-叶酸取代度进行定量。结果:成功制备羧甲基壳聚糖-聚乙二醇-叶酸,耦合物中聚乙二醇-叶酸取代度约为10%。结论: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可以成功制备羧甲基壳聚糖-聚乙二醇-叶酸靶向药物载体材料。(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8年12期)

余自力,陈刚[4](2018)在《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靶向药物递送载体构建及其肿瘤靶向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显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是由于免疫治疗药物缺乏肿瘤靶向性,进入正常组织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纳米载体,以提高免疫治疗药物的治疗靶向性并降低不良反应。研究方法:收集巨噬细胞来源的微囊泡,通过磷脂替换策略实现微囊泡生物素标记,利用生物素-亲和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亲和素修饰的PD-L1单抗和适配体结合至微囊泡表面。利用直接孵育的方法将恶性黑色素瘤靶向治疗药物载入微囊泡内部。研究结果:磷脂替换策略可使微囊泡生物素标记效率达60%以上。流式细胞术和核酸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亲和素偶联的PD-L1和适配体可有效结合至生物素化微囊泡表面。高效液相色谱结果显示,直接孵育法可有效将恶性黑色素瘤靶向治疗药物PLX-4720和PD0325901载入微囊泡。体外细胞实验和恶性黑色素瘤小鼠模型结果均显示,适配体偶联的微囊泡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可有效将PD-L1和靶向治疗药物递送至肿瘤部位。研究结论:经适配体修饰的微囊泡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可有效将PD-L1单抗和抗肿瘤药物运送至肿瘤部位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李贝[5](2018)在《磁靶向药物载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nanoparticles:NPs)易于合成,且具有优异的磁性能,较小的尺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能力和低毒性,已较好地用于药物/基因传递体系。在磁场作用下,负载药物/基因的磁性纳米粒子可将药物/基因直接释放在疾病位点,降低了药物毒副作用。然而,Fe_3O_4 NPs易于聚集,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因此需要用一些有机、无机材料对Fe_3O_4 NPs进行表面修饰防止其聚集,赋予其新的性能从而获得多功能靶向纳米药物/基因载体。其中SiO_2由于易于通过St?ber法获得,且具有无毒性,稳定性,化学惰性,已广泛用于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其不仅能防止Fe_3O_4 NPs聚集,还可为进一步修饰及药物负载提供连接位点。相比于传统的非降解无机光热材料,光热转化聚合物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光热转化率,较好的光热稳定性,导电性,生物相容性且易于合成而受到关注。其中,聚吡咯(PPy)纳米粒子可通过简易的化学或电化学聚合得到,同时具有高的导电性,稳定性且表面的氨基能为治疗分子提供键合位点。然而,当其用于治疗体系时缺乏一定的靶向性,本文将SiO_2和PPy与Fe_3O_4NPs结合获得了具有磁靶向性的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通过共沉淀法和溶剂热法分别制备小尺寸和大尺寸Fe_3O_4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表征,分别得到了尺寸为15 nm左右和180 nm左右的Fe_3O_4纳米粒子。(2)Fe_3O_4/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采用改进后的St?ber法,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在室温下搅拌,对以上两种不同尺寸的Fe_3O_4纳米粒子进行SiO_2壳层修饰,分别获得小尺寸和大尺寸Fe_3O_4/SiO_2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粒子。同样进行了TEM,XRD,FT-IR,TGA,VSM等表征,结果表明小尺寸Fe_3O_4/SiO_2复合纳米粒子中,SiO_2壳层厚度为2.5nm左右,且所得复合纳米粒子同样具有超顺磁性,热稳定性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即使经过室温-1000℃的热重分析后仍保持94.44%的重量。对于大尺寸Fe_3O_4/SiO_2复合纳米粒子,壳厚度为6 nm左右,饱和磁化强度较大,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3)Fe_3O_4/SiO_2/PPy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采用不使用任何表面活性剂的水热法通过原位化学聚合过程,分别对获得的小尺寸和大尺寸Fe_3O_4/SiO_2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粒子进行聚吡咯壳层修饰,并进行各种表征。以上两种纳米粒子包覆聚吡咯后,PPy壳层分别为5 nm和19 nm,且核-壳结构明显分散性好,并具有极优的磁性适合用于靶向药物传递,同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经过室温-1000℃的热重分析后两种Fe_3O_4/SiO_2/PPy纳米复合粒子仍分别具有91.89%和95.33%的重量。(4)Fe_3O_4/SiO_2及Fe_3O_4/SiO_2/PPy复合纳米粒子的药物负载与释放:对所形成的Fe_3O_4/SiO_2及Fe_3O_4/SiO_2/PPy复合纳米粒子进行布洛芬药物的负载与释放性能研究,在药物负载实验中,将一定量所得到的Fe_3O_4/SiO_2或Fe_3O_4/SiO_2/PPy复合纳米粒子溶于布洛芬-乙醇溶液中,搅拌一段时间后,磁分离移除上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其在264 nm处的吸光强度,间接计算药物负载量。将所得的载药复合纳米粒子干燥后分散在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中(pH为7.4)分别在搅拌和超声作用下进行药物释放,间隔一定时间吸取一定量上清液并用等量缓冲溶液代替,同样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其在265 nm处的吸光强度,计算药物释放量。最大包封率为51.01%,最大载药量可达76.14%,且在搅拌作用下可实现药物缓释,超声触发下药物释放速率明显加快,65 min内最大释放量可达91.82%。总之,本文通过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明显的Fe_3O_4/SiO_2及Fe_3O_4/SiO_2/PPy复合纳米粒子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且研究了其对药物的负载与释放能力。相比于传统的药物释放体系,Fe_3O_4/SiO_2和Fe_3O_4/SiO_2/PPy复合纳米粒子可实现药物缓释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得到了优异的磁靶向药物载体。(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白宇超,支德福,张树彪[6](2018)在《基于糖类化合物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载体是癌症治疗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但是一些药物载体缺乏靶向性,并且还存在转染效率低,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等问题。糖类化合物凭借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特异性受体识别能力在癌症治疗领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介绍了以半乳糖、甘露糖和葡萄糖及其衍生物为原料,经修饰载药后靶向到各自的特异性受体上,对细胞转染和毒性产生一定的差异。对比于未用糖类化合物修饰的脂质体,对肿瘤组织的抑制作用都有显着增强的效果。同时对不同糖类化合物靶向药物载体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8年07期)

石维珂[7](2018)在《界面反应制备不同形貌硫化铜及线粒体靶向药物载体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微纳米材料常用合成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硬模板法、界面反应法等。无机微纳米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无机微纳米材料在药物的靶向输送、肿瘤治疗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液--液两相界面合成反应的出现为无机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该合成方法操作步骤简单,条件温和,通常不需要过高的反应温度及特殊设备,产物的形貌和粒径可控。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各类金属、氧化物、硫化物、蛋白质等材料。这一合成方法主要通过将有机金属前驱体溶于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相中,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与水相中的还原剂、碱、硫化剂等在两相界面处发生化学反应并进行可控性自组装。因而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一些分散性良好、形貌特殊、具有多级组装或低维结构的无机微纳米材料。本论文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作为添加剂,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具有十字结构的单晶CuS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合成的硫化铜材料粒径均一,分散良好。研究显示,所合成的样品在可见光条件下可以实现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表明其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可能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利用CuCl_2·2H_2O作为金属前驱体,硫代乙酰胺(TAA)作为硫化剂,在乙醚-水两相界面处合成了由小颗粒组成的片状CuS材料,并利用多种测试手段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片状硫化铜材料尺寸均一,在PBS缓冲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细胞活性实验表明,该材料可以造成肿瘤细胞坏死和凋亡,对于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活性。利用花粉的水溶性溶出物作为有机基质,我们通过一步法合成了由纳米颗粒组装而成的碳酸钙空心纳米球。该空心纳米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介孔结构,这种结构特征使其可以有效负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其药物负载量达到8.58%(wt%)。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该载药体系的药物释放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和缓释特性。体外实验显示,该载药体系可以特异性的被肿瘤细胞摄取并靶向富集于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内,从而显着提高了药物的凋亡诱导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其特异性可以提高17倍左右。(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郑静,陈琳,张欢,杨永珍,刘旭光[8](2018)在《磁性有序介孔纳米碳靶向药物载体的制备与控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的靶向控释已成为肿瘤化疗研究的热点。以有序介孔纳米碳球(OMCNs)为基质,先后对其进行磁化、氨基和肼基修饰,最终制得可与抗肿瘤药物盐酸阿霉素(DOX)共价结合的磁靶向药物载体(HMOMCNs)。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手段对HMOMCNs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评价。结果显示:HMOMCNs的粒径约为100 nm左右,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对DOX的最大载药量为529.18 mg·g~(-1);HMOMCNs对DOX具有p H控释性,随着p H的降低,其累积释药率增加,当p H降至5.5时,10 h累积释药率达到最大,最大值为76%。(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林静,张瑞,韩淼,吴嘉豪,张振中[9](2017)在《一种新型CO_2响应型肿瘤靶向药物传递载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透明质酸(HA)依次接枝1,12-二氨基十二烷和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缩醛(DADA),构建得到CO_2刺激响应的透明质酸-脒基(HA-ami)。为了考察其结构、CO_2刺激响应性、细胞水平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行性和肿瘤靶向性,进行了结构表征、CO_2刺激响应性表征、细胞摄取、细胞毒性和体内的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HA-ami成功构建,并具有一定的CO_2刺激响应性,可携带模型药物摄取进入人乳腺癌细胞(MCF-7),而且没有出现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体内肿瘤靶向性。(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李明媛[10](2017)在《基于热敏脂质体及低密度脂蛋白模型的纳米载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肿瘤治疗领域,主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早已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虽然该研究方向的论文发表量呈指数增加,却基本没有上市产品。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分析,通过思考分子与纳米粒子在水介质中扩散能力的差异,以及纳米载体在体内的寻靶过程,已有很多研究工作剖析了主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理论中存在的某些误区,揭示出主动靶向修饰的纳米载体有时并不能够按照载体设计初衷提高对肿瘤组织靶向效率的缺陷。EPR效应只适用于药物分子和具有足够扩散能力的纳米载体。目的为真正提高纳米载体对于肿瘤组织的靶向效率,提高成药性,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依靠环境特异性响应的靶向释药纳米载体(以热敏感脂质体为模型)和具有强扩散能力的主动靶向纳米载体(以低密度脂蛋白为模型),这两种最具有可行性的靶向策略。本研究中旨在研究制备长春新碱及阿霉素共载药热敏脂质体(VD-TSL)和长春新碱人工低密度脂蛋白(VCR-a LDL),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评价,体外细胞评价,以及体内活体成像、药效学研究,说明这两种靶向策略可以显着提高纳米载体的肿瘤组织靶向效率。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首先建立VCR与DOX同步分析的含量测定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方法学验证,接着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空白脂质体,p H梯度主动载药法实现VCR和DOX的同步载药,制备得到VD-TSL。以形态学研究、粒径和zeta电位、外观、热敏特性、包封率、磷脂分析、稳定性等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通过MTT法测定各组制剂结合加热对于两个细胞系的毒性,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摄取情况。建立裸鼠异种移植肿瘤模型,结合体外肿瘤部位局部加热,对VD-TSL进行了活体成像体内靶向分布研究,并对药效学及毒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第二部分:首先研究处方工艺,利用薄膜分散一步载药法,制备100nm和35nm的VCR-a LDL,随之进行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形态学研究及稳定性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评价。为比较两种粒径VCR-a LDL的扩散能力,我们进行了MTT单层细胞毒性研究、MTT扩散倒置细胞毒性研究、激光共聚焦观察肿瘤饼和肿瘤球模型载体渗透作用实验。接着建立了裸鼠异种移植肿瘤模型,进行VCR-a LDL的3D活体成像实验、组织分布研究及药效学评价。结果第一部分:制备得到平均粒径在85nm左右的VD-TSL,zeta电位约为零;透射电镜下观察,外观圆整;包封率达95%以上;制备多批样品,处方工艺重现性好;-20℃条件下放置6个月,VD-TSL稳定性良好。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和摄取实验均表明VCR与DOX具有协同作用,同时加热还可以促进热敏脂质体进入肿瘤细胞内部,即包载药物的热敏脂质体与加热也有协同增效的作用。裸鼠异种移植模型活体成像实验也证明了以上结论。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VDTSL结合肿瘤组织局部加热,具有很好的肿瘤抑制能力,抑瘤率达到了70%以上。同时,VD-TSL组裸鼠活动能力优于注射液组,且体重下降幅度最小,即显着降低了裸鼠的全身毒性。第二部分:制备了两个不同粒径的具有脂溶性核心和亲水性外壳结构的长春新碱人工低密度脂蛋白(VCR-a LDL),其中间粒径分别为100nm左右和35nm左右,呈正态分布,zeta电位基本为零。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VCR-a LDL的粒径大小分布均匀,外观圆整,并具有明显的壳核结构。不论100nm还是35nm VCR-a LDL,药物包封率均能够达到95%以上,且稳定性良好。细胞毒性MTT实验中两种粒径VCR-a LDL的细胞抑制率并无显着性差异,但MTT扩散倒置细胞毒性研究中,35nm VCR-a LDL扩散能力明显强于100nm VCR-a LDL,细胞抑制率更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标记的不同粒径a LDL对于体外肿瘤饼和肿瘤球模型的渗透作用,可见35nm a LDL的渗透能力虽没有荧光分子强,但显着强于100nm a LDL。3D活体成像实验中,与注射液组和100nm VCR-a LDL组相比,35nm VCR-a LDL组的肿瘤组织靶向滞留作用最强。药效学实验中,35nm VCR-a LDL组肿瘤抑制率最强,同时裸小鼠体重下降幅度最小,全身毒性最小。结论本研究成功研发制备了VD-TSL和VCR-a LDL,二者具有不同的靶向肿瘤释药原理,同时均具有良好的体外物理化学性质,及体内肿瘤组织靶向作用。工艺稳定重现性好。VD-TSL中结合了VCR与DOX的协同作用,以及载药热敏脂质体与加热效应的协同作用,是具有双重协同作用的环境控制靶向载体。VCR-a LDL中,a LDL本身自带主动靶向肿瘤的功能,通过考察100nm和35nm a LDL的靶向作用差异,说明减小粒径可以提高其扩散能力,能够充分利用EPR效应实现肿瘤组织被动靶向作用,才有基础进一步发挥主动靶向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7-06-01)

靶向药物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由于血脑屏障(BBB)能阻碍多数抗癌药物进入颅内,使得针对恶性脑胶质瘤或其它脑转移癌的化学治疗受到极大限制。因此,研究开发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或其载体就成为改善颅内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和热点。鉴于以Janus纳米材料制备的磁性粒子可在磁场下定向移动的物理原理,有可能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磁力导向药物载体用于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进而极大地改进和提高现有颅脑恶性肿瘤的化疗效果。目的:1.制备一种新型的磁导向药物载体——球-柱状Janus红外响应纳米材料,加铁离子修饰后能被磁力引导定向移动,所载药物可在红外热效应下受控释放;2.以3D打印技术定制适型的3D外置磁力装置,构建新型磁力-Janus红外响应纳米载体靶向药物系统,验证该新型载体系统对药物靶向输运的效率;3.用仿BBB膜和荷瘤裸鼠实验分别验证该药物载体定向给药的效率及对恶性脑胶质瘤的化疗效果,为后续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方法:1.设计改进硅包金的制作工艺,制备新型球-柱状Janus红外响应纳米材料,加Fe3O4修饰后获得磁性;将抗癌药物DOX吸附到Janus纳米粒子后以十四醇封装包裹,制得载药Janus纳米粒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该Janus纳米材料的表征;2.将新法制备的Janus硅接金材料与传统金棒分别置纯水中作红外激发升温实验,观察两种材料的升温速率与药物释放效率;同法用U251、HBE和A549细胞作体外细胞毒实验,分析比较各材料的细胞相容性;3.以Transwell小室构建由明胶和脑部微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BBB模型,体外观察磁力对新型Janus材料穿透BBB模型效率的影响;4.慢病毒转染构建LUC-GFP-U251细胞系用于制备荷瘤裸鼠模型,1周后尾静脉注射含药的磁性-Janus红外响应纳米粒子,将小鼠固定于3D外置磁力装置下作靶向药物治疗,每周6次,连续3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连续观察瘤体生长、变化情况。实验第4周末安乐处死动物,采集小鼠的血液和心、肝、脾、肺、肾组织标本,送检肝肾功能及常规病理学检查;5.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新型药物载体的靶向运输效率及抗癌作用。结果:1.扫描电镜发现,该新型Janus硅接金纳米粒子呈球-棒结构,外形似枇杷状;加Fe3O4修饰后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Janus粒子的周围有Fe3O4包绕;2.红外升温实验表明,新型Janus粒子比金棒有更高的升温效率,该Janus粒子载药后,可通过红外间隔激发使所载药物受热释放,其药物释放曲线呈梯度状上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该Janus材料有非常好的细胞相容性;3.经体外Transwell小室BBB模型验证,在外置磁场的引导下,该磁性Janus材料的透过率最高,表明磁力是该载体透过BBB模型的关键因素;4.小动物活体成像仪监测到荷瘤裸鼠1~4周的荧光动态变化图,证实肿颅内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连续靶向治疗3周后评价各组疗效,以JGSMD+外置磁力装置+近红外照射组的抑瘤效应最强。结论:1.本文改进硅包金工艺成功制备出球-棒状结构的新型Janus硅接金纳米材料,该结构的Janus材料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光热应答效应和更低细胞毒性;2.给Janus硅接金材料加予Fe3O4修饰后即成为磁力-Janus红外响应纳米载体靶向药物系统,该药物载体可在3D外置磁力装置引导下移动到肿瘤区域。荷瘤裸鼠的靶向治疗实验也初步显出良好的抑瘤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向药物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姜瑶,崔斯雯,王东凯.pH响应型纳米载体在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2019

[2].刘禹.新型磁力-Janus红外响应纳米载体靶向药物系统的构建及抗癌效应[D].南昌大学.2019

[3].李海浪,叶廷秀.靶向药物载体材料羧甲基壳聚糖-聚乙二醇-叶酸的制备与表征[J].北方药学.2018

[4].余自力,陈刚.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靶向药物递送载体构建及其肿瘤靶向性评估[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5].李贝.磁靶向药物载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6].白宇超,支德福,张树彪.基于糖类化合物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18

[7].石维珂.界面反应制备不同形貌硫化铜及线粒体靶向药物载体的合成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8].郑静,陈琳,张欢,杨永珍,刘旭光.磁性有序介孔纳米碳靶向药物载体的制备与控释性能[J].中国材料进展.2018

[9].林静,张瑞,韩淼,吴嘉豪,张振中.一种新型CO_2响应型肿瘤靶向药物传递载体[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7

[10].李明媛.基于热敏脂质体及低密度脂蛋白模型的纳米载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

论文知识图

细胞穿膜肽-抑制肽偶联物在微生物酶...(PLA-co-PAE)的结构和pH值响...与聚阴离子透明质酸(HA)...磁热效应导致的药物的缓释与突释[111...具有可控药物释放特性的Fe3O4靶向环糊精-叶酸靶向药物载体的传递过...

标签:;  ;  ;  ;  ;  ;  ;  

靶向药物载体论文_姜瑶,崔斯雯,王东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