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岩河南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高校一直都非常重视提高专职教师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并以此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非教师岗位工作人员的道德建设和精神培养,这不仅造成了高校教育环境的不完善和教育环节的缺失,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价值观也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作用,妨碍了高等教育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范式教育完整性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1-0032-02
一重视范式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行为养成,从而达成更深远更广阔的教育目的和意义,这种良好所谓范式教育,来源于学者们对人格范型作用的广泛认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形成,不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宝贵的教育资源。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法国作家卢梭也说过:“榜样!榜而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引入范式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可见,教育也很有必要。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教育本身是以正面的激励作用来达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的。这一阶段呈现出积极状态和消极状态并存的特点。尤其是其中的由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育消极状态极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和加剧。据笔者抽样调者本身以正面、美好的形象来树立示范式的感召者角色,从而使查,约58%的学生(有效问卷90份)表示大学阶段是他们自身受教育者发挥潜在的模仿倾向,内化为自身的良好言行。而学校价值观和世界观定型的主要阶段。约42%的学生表示,非常关注教育中的范式教育,体现为施教者自身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教师和其他学校工作人员的言行,并乐于和同学们评价;而还有良好的修养和言行,以及个性化的美好行为和职业形象等因素所38%的学生认为,他们则不仅仅是关注和评价,甚至会在潜意识综合表现出来的一种人格的魅力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中将这些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某些言行认同为自己的言行。那力,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促使了受教育者的精神养成和么这就意味着这些被认同和内化的言行,包含着正面和负面两个部分。所以,尽可能地规避负面因素的渗透作用,加大正面教育的影响力,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高校确保范式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大对高校施教者的监督和培养、整顿和提高。
二高校非专职教师岗位的工作人员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直以来,高校都很重视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把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师德建设放在高校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这主要是考虑到授课教师是最广泛、最直接、也是最经常与学生接触的一线教育者。而一直以教学辅助和行政保障定位的,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教辅岗位等在内的非专职教师人员,则常常缺乏相关的考量。而实际上,这些处于非专职教师岗位上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对高等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高等教育环境的优化离不开高校非专职教师人员
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半社会化的教育氛围。这种半社会化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高校授课和教育手段的粗放化和自主性,也体现为学生被以“成人”、“社会人”的标准去看待和施教。作为新生的社会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接触,最早就是从身边的教师、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校图书管理员甚至后勤人员的接触中所获取的经验和印象。所以,高校非专职教师工作人员也是组成大学生完成初步社会认知阶段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非专职教师工作人员的素质、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同样构成了高等教育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丝毫不亚于授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人格影响。
2.高等教育环节的完善离不开高校非专职教师工作人员
高等教育所要达成的目的,从本质上仍然是实现“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而成为大学生身边施教者角色的,不仅仅是我们常规意义上认同的授课教师,也包括了其他从事学生管理和高校服务工作的非专职教师工作人员,他们的言行表率同样起到了高等教育施教者的传播影响。高校的教育体制中是由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完整链条,授课教师完成了日常授课过程中的教育作用,而穿插在其中的涉及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学习等事务的人员,也即这些非专职教师工作人员,则完成了其他场景下的教育细节。他们良好的工作态度,规范的言行举止,能够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发挥独有的教育作用。专职教师和这些非专职教师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才构成了相得益彰的施教者结构,完善了高校教育中的各个环节。
三高校非专职教师人员树立范式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1.高校非专职教师人员的素质不容乐观
据笔者调查,目前大学生对于学校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满意程度明显低于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48%的学生认为自己接触到的授课教师接人待物的态度大部分是令人满意的。具有鲜明对照作用的是,只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接触到的包括行政人员、政治辅导员、图书管理员及其他服务人员在内的非专职教师人员大部分是礼貌友善、平易近人的;而70%的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这充分说明了目前高校非专职教师人员的素质和言行亟待整顿和提高。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是一个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状态,才能真正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相互呼应,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因此师德建设,尤其是范式教育理念的推广,将不能仅仅局限于授课教师队伍,而要扩大到整个高校的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
2.高校非专职教师人员对自身的定位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
很多高校非专职教师人员往往忽视自身所处的重要位置。一方面,常常将自己的工作局限在教学辅助、行政保障以及后勤服务等范围内,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岗位同样身处教育战线,和授课教师共同构成了教育工作者这个广泛队伍,也同样在教育队伍中发挥教育职能,共同完成“育人”的大目标。另一方面,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某些非专职教师人员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常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给自己找某些偏颇的借口来逃避对自己言行的规范。有些人员甚至用“挫折教育”来解释自己不规范的粗暴工作态度,这实际上是极不符合其职业身份的。身处教育战线,所有的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只有一种,只能是积极而正面的形象;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有一种,那就是“真、善、美”范式教育的激励。高校应该对这种情况引起重视,促进高校人员基本精神素质的良性转化,建立与社会其他从业者迥然有别的精神风貌和职业形象。这就需要从现在开始,把以往高校重视授课教师的师德建设重心转移到更多地关注非专职教师人员的道德建设工作中来。
3.高校非专职教师人员的素质极大地影响着学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来自于笔者调查问卷的另一个重要发现就是:高校非专职教师人员的素质优劣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正处于“成年人”意识觉醒的阶段,非常看重人际交往中对方是否对他们平等、尊重。63%的受访学生表示,如果自己接触到的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员及其他非专职教师工作人员表现出不耐烦、冷漠、不尊重的态度时,自己会觉得很失望,并伤害了自己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情;甚至有16%的学生表示不仅很生气,还会做出激烈的举动,比如与对方理论或者争吵。这些数据,无不表明了非专职教师人员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由这些人员所传递给学生的负面印象和态度,将削弱其他教育环节中所一直强调和树立起来的正面色彩,不仅离间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良好关系,还妨碍了高等教育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如果不加大力度去整顿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其造成的知行不一致的效应将大大降低高等教育的德育效果,无疑对高等教育本身所宣扬的教育目的是个生动的讽刺。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不仅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也基于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其他工作者的形象。因此高校非专职教师人员同样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职业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才能共同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帅亭子.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才智,2009(7)
[2]孙靖靖.新形势下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的思考.辽宁经济,2009(1)
[3]曾令华.论人格效应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教育与职业,2009(3)
[4]郑爱莲、倪道坤.论学生教育与管理中人格范型价值的重建.集美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