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面分布论文_阿提姑·吐尔洪,李新国,李志,刘彬,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

导读:本文包含了剖面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剖面,黄泥,养分,步进,腐殖质,竹林。

剖面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阿提姑·吐尔洪,李新国,李志,刘彬,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1](2019)在《新疆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研究区耕地、未利用地75个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其Cr、Ni、Pb、Zn、Cd含量,利用地累积指数、Hankason潜在风险指数、PCA/APCS受体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Cd、Cr、Ni、Pb、Zn含量的总超标率依次为89.00%、25.30%、14.70%、30.70%、29.33%,其中Cr、Zn分别在耕地10—20cm、20—30cm层超过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04、1.03倍。(2)Cd在耕地20—30 cm层、未利用地10—20 cm、20—30 cm层为轻度污染水平、中度潜在生态风险,其余剖面层Cr、Ni、Pb、Zn、Cd为无污染水平、轻度潜在生态风险。(3)土壤母质对Cr、Ni、Pb、Zn、Cd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69.90%、78.80%、63.15%、70.68%、24.64%,交通污染源对Pb、Cd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2.38%、47.39%,农业活动污染源对Cr、Ni、Cd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14.30%、6.86%、20.35%。(4)研究区耕地、未利用地综合生态风险均小于150,为轻微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2](2019)在《不同植被类型紫色土腐殖质的剖面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龙川江流域6种不同植被类型对紫色土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和土壤养分(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保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锯齿形布点法,采集紫色土表层至30 cm深度的3个土层紫色土样品,用3次4分法分离多余样品,并测定相应指标。[结果]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的含量和腐殖质、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碳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枯枝落叶层显着高于其他层(地下0—10,10—20,20—30 cm),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无显着差异。果园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显着高于桉树林覆盖土壤,表现为果园>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桉树林。土壤腐殖质各组分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腐殖质组成与土壤有机质、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结论]果园和落叶阔叶林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显着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哲,夏辉,袁浩[3](2019)在《白洋淀周边地下水浅埋区农田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白洋淀周边农田土壤硝态氮含量直接影响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对白洋淀周边地下水浅埋区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农田0~2m土壤中的水分、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开展试验研究,并对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量进行计算。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传统种植模式下,土壤含水率变化相同,70cm土层处均达到峰值;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具有差异性,冬小麦种植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夏玉米种植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S"型变化,最后两者均稳定在5mg/kg左右;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表现为冬小麦累积少、夏玉米累积多,夏玉米种植期间硝态氮淋洗较为严重,尤其是施肥过量的情况,降雨与灌溉均将导致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增加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因此,在该区域内合理施用氮肥对保护地下水环境,建设"绿色雄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利丹,介冬梅,刘洪妍,高桂在,李德晖[4](2019)在《中国东北自然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垂直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湿式灰化法提取了东北地区23个自然土壤剖面的植硅体,分析、探讨了植硅体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首先,东北地区自然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垂直分布大体呈表层(腐殖质层)富集,但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仍可进一步大体划分为表层相对聚积型(如黑钙土和白浆土)和均匀分布型(如暗棕壤、黑土和冲积土)。其次,土壤原始成土过程、土壤pH等显着影响着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分布。我们的研究发现:①基于土壤原始成土过程的分析,推测在土壤剖面(尤其是母质为岩石风化物的土壤)母质层中植硅体可能是不存在的;②土壤有机质影响了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多少,依据土壤植硅体浓度-有机质方程得出的土壤剖面特定深度的模拟植硅体总浓度均明显小于其实测值;③土壤pH是影响土壤中植硅体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剖面下层pH较高,保存程度较差的植硅体所占比例却较大;④不同土壤发生层植硅体的大小组成不同,越向深处,小型植硅体所占比例越大。总之,自然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壤发生层植硅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推测自然土壤剖面中可能存在植硅体的垂向迁移,但仍需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海东,蒋刚,陈志伟,贾斐[5](2019)在《基于威布尔分布的加速试验剖面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航空航天装备的加速寿命试验普遍存在试件少、试验时间长、估计精度差等问题,通过建立基于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叁步进加速试验剖面,以应力水平和应力转换时间为设计变量,以产品在正常应力水平下的分位数寿命估计值的渐近方差最小化为优化准则,在短时间内对高可靠性、长寿命产品的寿命进行了精确评估,并与传统均匀设计加速试验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优化后的加速试验方案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9年04期)

李怡,余林,况小宝[6](2019)在《未覆盖雷竹林土壤细菌群落剖面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未覆盖雷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林地非根际土壤细菌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未覆盖雷竹林地土壤细菌群落都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不同土层的物种组成及分布上存在差异。未覆盖雷竹林地0~10 cm土层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最高,10~20 cm土层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最高,20~40 cm土层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为最低。未覆盖雷竹林不同土层的细菌群落组成相似,而优势菌群存在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方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伍震威,阮仁杰,黄界颍,单平,周林[7](2019)在《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潮土养分剖面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淮北平原潮土区麦玉米轮作制度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于2016—2017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秸秆还田(NT+S)、翻耕(T)和翻耕秸秆还田(T+S)4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翻耕秸秆还田处理均显着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6.25%、-3.68%),提高了表层水稳定性大团聚体WR0.25含量(+14.65%、+10.96%),且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较翻耕秸秆还田处理更好地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8.98%)、全氮(+4.63%)含量,翻耕秸秆还田处理更有利于表层土壤碱解氮、土壤有效磷和土壤速效钾的增加;但在剖面深层,免耕、翻耕秸秆还田处理效应出现差异:在20~60 cm土层,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促进pH增加,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降低土壤pH,翻耕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显着高于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而免耕秸秆还田处理则更有利于速效养分的增加;免耕和翻耕模式下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玉米产量(+15.58%和+2.71%)。可见,在淮北平原潮土区,免耕模式下的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剖面土壤肥力质量和玉米产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熊平生,刘书荣,郭杨洋[8](2019)在《湘赣丘陵区红土剖面磁化率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红土是记录古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为了揭示南方红土剖面磁化率的古环境意义及其与化学蚀变指数之间的关系,采集了湘赣地区黄金(HJ)、沙河(SH)、田村(TC)、高兴(GX)和松木(SM) 5个红土剖面共计263个样品,同时进行低频磁化率和化学元素测量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赣南地区均质红土层、红壤层低频磁化率均值小于网纹红土层,红土剖面的低频磁化率均值分布范围介于(12.1~463.91)×10~(-8)m~3/kg之间。②衡阳地区红土低频磁化率与对应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相关性较好,即为磁化率高值区指示暖湿沉积环境,磁化率低值区指示暖干沉积环境。③低频磁化率曲线波动频度和幅度存在区域性差异,但从剖面底部往上一致呈现为递减的变化趋势,揭示了湘赣地区红土沉积环境整体上由暖湿向温干方向演变。(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9年04期)

赵搏,丁雪丽,汪景宽,刘奎,张维俊[9](2019)在《地膜覆盖和施肥对棕壤剖面溶解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试验与土壤样品数据,系统分析了30年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有机碳的比例在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总体效应大于覆膜处理,不论是否覆膜,长期单施氮肥、有机肥均能显着提高土壤剖面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并且对表层土壤影响最大。不覆膜土壤0~40 cm土层中,单施氮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影响显着,氮肥施用量越多,溶解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越大,而单施有机肥及有机肥氮肥混施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基本没有影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具有决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卜思怡,王翠红,周伟军,杨蕾静,石敏[10](2019)在《长株潭地区5种母质发育水稻土锌和铜及镍元素剖面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株潭地区5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即河沙泥、红黄泥、黄泥田、麻沙泥和紫泥田为研究对象,按土壤系统分类原则挖掘典型剖面24个及剖面土样137个,分析测定了土壤全量和有效态铜、锌、镍含量以及土壤pH值、颗粒分级组成、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研究水稻土铜、锌、镍元素的剖面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剖面各层土壤全铜、全锌含量平均值随剖面加深逐渐降低,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全铜含量分别为26.82、21.54、18.54 mg/kg,全锌含量分别为75.84、66.00、63.19 mg/kg,全镍含量分别为18.40、17.50、18.23 mg/kg;土壤铜、锌、镍有效态含量平均值随剖面加深均逐渐降低,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有效铜含量分别为4.04、2.99、1.29 mg/kg,有效锌含量分别为4.77、2.76、1.14 mg/kg,有效镍含量分别为0.54、0.44、0.23mg/kg;黄泥田的全量和有效态铜、锌、镍含量均较高,麻沙泥的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决定土壤有效态铜、锌、镍含量的主要因子,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是决定土壤全铜、全镍含量的主要因子,全锌含量与土壤pH值、颗粒分级组成、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均无显着相关性。总体上,长株潭地区水稻土0~25 cm土体以及部分剖面土壤全层有效态铜和锌含量高于临界值(铜1.5 mg/kg、锌0.5 mg/kg),呈盈余状态,可满足浅根或中根作物对铜、锌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剖面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龙川江流域6种不同植被类型对紫色土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和土壤养分(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保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锯齿形布点法,采集紫色土表层至30 cm深度的3个土层紫色土样品,用3次4分法分离多余样品,并测定相应指标。[结果]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的含量和腐殖质、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碳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枯枝落叶层显着高于其他层(地下0—10,10—20,20—30 cm),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无显着差异。果园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显着高于桉树林覆盖土壤,表现为果园>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桉树林。土壤腐殖质各组分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腐殖质组成与土壤有机质、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结论]果园和落叶阔叶林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显着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剖面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阿提姑·吐尔洪,李新国,李志,刘彬,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新疆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生态科学.2019

[2].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不同植被类型紫色土腐殖质的剖面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9

[3].王哲,夏辉,袁浩.白洋淀周边地下水浅埋区农田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规律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9

[4].刘利丹,介冬梅,刘洪妍,高桂在,李德晖.中国东北自然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垂直分布规律[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9

[5].王海东,蒋刚,陈志伟,贾斐.基于威布尔分布的加速试验剖面设计方法[J].上海航天.2019

[6].李怡,余林,况小宝.未覆盖雷竹林土壤细菌群落剖面分布特征[J].南方林业科学.2019

[7].伍震威,阮仁杰,黄界颍,单平,周林.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潮土养分剖面分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8].熊平生,刘书荣,郭杨洋.湘赣丘陵区红土剖面磁化率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记录[J].物探与化探.2019

[9].赵搏,丁雪丽,汪景宽,刘奎,张维俊.地膜覆盖和施肥对棕壤剖面溶解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9

[10].卜思怡,王翠红,周伟军,杨蕾静,石敏.长株潭地区5种母质发育水稻土锌和铜及镍元素剖面分布特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观测剖面漏水量分布图岩桑树区域地貌单元剖面示意图孔隙水压力变化图岗巴地区强东剖面白垩纪中期碳酸盐岩...表层沉积物由岸向海粒度变化特征沙脊Ⅲ叁维地形及剖面图

标签:;  ;  ;  ;  ;  ;  ;  

剖面分布论文_阿提姑·吐尔洪,李新国,李志,刘彬,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