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枚梅: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论文

龙枚梅: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论文

摘 要:新形势下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优势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才支撑“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足、高端人才缺乏、基层人才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建议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补齐人才发展短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

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人才发展短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四川省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提高人才供给体系质量,推动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但从总体上看,人才体制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稀缺,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足、供给质量不高等,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科学人才观,深入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有效提升要素供给质量,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新形势对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要求

当前,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还存在高层次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尽匹配、人才制度建设不完善、创新环境不优等问题。对此,四川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人才为首要资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人力资本潜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一)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全省面前的首要任务。为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把握阶段特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台了《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总体要求。同时围绕总体要求,针对性提出了若干条务实举措,其中就包括 “做大做强人才智力支撑”和“建设西部创新人才高地”。因此,在新形势下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用改革的办法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在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提高人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扎实开展创新创造的要求

在金矿开采过程中各种开采环节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在开采金矿时现阶段,我国因金矿开采引发的土地资源损失严重,与此同时,金矿开采会造成水污染,导致金矿周围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金矿开采也会对周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如果金矿附近有河道很可能造成河道的阻塞;金矿开采还会导致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甚至引发水库干涸等问题。大红柳滩位于和田县南,直距180Km的喀喇昆仑山脉中段,行政区划属和田县管辖。大红柳滩地区自然景观壮美,有新藏界碑、班公湖、康西瓦陵园等景区,在金矿开采过程中会对自然景观和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

瞄准长期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聚焦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评价、流动关键环节,不断创新人才政策,激发人才供给活力。先后制定扩大人事自主权“10条政策”、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18条意见”、培养产业大军“21条意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和引进海外人才等系列 “人才新政”,逐步完善了引才聚才机制,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其中,成都市创新出台了 “成都人才新政12条”,提出了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行“蓉城人才绿卡”制度等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12条精准、实惠的措施。除制定人才新政外,还不断完善已有政策,力求释放人才发展更多空间。通过降低招人门槛、放宽招聘条件,基层单位空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通过提高中小学、医疗卫生等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全省新增卫生高级岗位1.7万个,2016年通过职称评审的中小学教师是往年的2倍以上,进一步拓展了人才成长空间;通过扩大薪酬分配自主权,2017年省教育厅属高校申报绩效工资据实核增约3.8亿元,强化了知识价值在收入分配中的正向激励作用。

三、四川省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规划先行,科学谋划人才发展

四川省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把人才作为强省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从四川发展实际出发,着眼人才的长期发展,制定了《四川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人才效能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除对人才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外,四川省还分别制定出台全省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工专业人才“五个专项规划”,构建形成了“1+5”人才规划体系。为加快培养造就四川创新发展急需紧缺的本土高层次人才队伍,2018年启动实施 “天府万人计划”,从2018年起至2027年,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需求,采取分层分类遴选方式,省层面重点支持100名左右杰出人才、1200名左右领军人才和1000名左右青年拔尖人才,示范带动各市(州)支持培养10000名左右各类高层次人才。截至2017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329万人,技能人才750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6万、高技能人才130万,比2012年分别增长 88.5%、64.8%。

(二)人才新政,激发人才供给活力

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四川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其中就包括“人才振兴”。通过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引导社会人才流向乡村等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因此,在新形势下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补齐乡村人才发展的短板,提高乡村人才发展的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紧扣创新驱动,积极开展重大引才行动,注重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考核、管理服务等政策,形成了梯度有序的人才引育体系。2017年,21个市(州)通过各类引才工程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万余名,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7000名。紧扣产业发展方向,以“高精尖缺”为重点,推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成都、泸州、自贡、资阳、南充等地采取“人才+项目+资本”模式引才,实现了市场、资本和人才的有效整合。自贡、遂宁、达州、南充等地统筹推动企业家、科技创新人才、工匠大师、青年创客等专项人才培育计划,有效集聚地方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成都市支持在蓉高校和职业技术(技工)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设置,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绵阳市结合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在全市45所大中专院校开设军民融合相关专业186个,每年培育军民融合人才3.8万人。紧扣开放合作,畅通引才渠道,大力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川工作绿色通道,制定做好海外留学人员身份认证等留学人员服务政策意见。成都市打造了“‘蓉漂’人才荟”“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海外行”,内江市启动 “海外高端人才走进内江”。眉山、广安、内江、绵阳等地相继成立外国专家局,进一步畅通了直接服务外国人才的渠道。

(三)引育并重,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因此,美国在1906年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制定了第一部食品法案《纯净食品与药物法案》。该食品法案为美国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美国以后的食品法案立法、食品药品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四)创新突破,释放人才发展新动能

深入推进 “放管服”改革,不断为用人单位“放权松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下放至市(州),高校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清理取消400余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全部取消省上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23项。试点试验,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卫高”基层职称制度,近万名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基层中、高级职称,成为全国已复制、已推广的经验。广元市剑阁县先行先试,坚持全县统筹、有编占编、无编调编的原则,制定高层次人才 “英才编制”,专项用于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事业编制。搭建平台,打通军民人才融合创新通道。推动与清华、同济等知名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成同济西部创业谷、人大文化创意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落户四川。成都市规划建设军民融合“1+N”园区平台体系,全市军民融合企业达400余家,间接配套企业上千家。绵阳市设立54.5亿元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基金,建成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组建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军民融合企业达到321家,2017年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首要资源。要扎实开展创新创造,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根本动力,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突出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三个重点”,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效,做大做强人才智力支撑,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创新创造、转型升级步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努力建设西部创新人才高地。

在设计游戏和实践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和榜样作用,老师首先要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对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进行不断创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老师也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兴趣倾向,多鼓励学生在游戏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在游戏结束后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游戏的意见和建议,然后不断改善体育游戏教学法。

(五)服务基层,补齐人才发展短板

着眼长远,多管齐下,补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短板,实现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出台激励政策,引导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泸州市实行贫困村卫生站(室)村医生“县聘乡管村用”或“乡聘村用”机制,通过岗编分离,促进专业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统筹各方力量,选派干部人才等赴脱贫第一线,打赢脱贫攻坚战。凉山州向脱贫攻坚一线选派 “第一书记”2072人,计划生育和禁毒防艾、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200人、驻村工作组成员6510人,全力保障脱贫攻坚人才需求。大力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组织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专家服务示范活动,5年来组织20余批专家服务团到甘孜、阿坝、凉山等艰苦边远地区开展智力帮扶活动,现场指导2000余次,培训培养各类人员12万余人次。努力促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印发《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大学生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返乡下乡创业环境,推进全省返乡下乡创业向纵深发展。截至2017年底,各地累计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人才58.7万人,占全国返乡创业人数的12.1%;创办企业14.2万户,带动就业187.8万人,实现总产值3762.2亿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才支撑“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足、高端人才缺乏、基层人才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距离人才强省的目标还有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需要。

该图说明,当受话人面对不礼貌行为时,可以有两种选择,即回应与不回应(保持沉默)。受话人不回应有多种因素,例如为了保留面子、激怒说话人、未接收到不礼貌信号等。若受话人选择回应面子威胁行为,那么他或她将有两个选择,即反驳或接受。反驳有两种回应方式,即冒犯性攻击面子模式与防卫性维护面子模式 (OFFENSIVE-DENFENSIVE与OFFENSIVE-OFFENSIVE)。冒犯性攻击面子模式指的是使用面子威胁行为回击面子威胁;防卫性维护面子模式是指面对面子威胁,给予回击与反应,保留面子。[9]

(一)高端人才吸纳不足,不能满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

信息服务共享将加强认证认可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认证认可业务运营中迅速准确实现供需双方匹配和交易。“一带一路”认证认可信息服务共享具备开放性、扩展性以及适应性的特性,信息共享模式还有待更多研究者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共享模式,持续保持数据的实时性和灵活性,对认证认可信息服务共享做更深入的研究,促进数据流动,使企业及时掌握资讯,带来更多新的认证认可业务,促进相关国家、社会和共享相关方利益的不断提升,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互认,减少贸易壁垒,为沿线国家提供便利,促进贸易便利化。

(二)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影响人才效率的发挥

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重大部署和着力打造 “5+1”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提出针对性、差异化的人才政策,适时出台支持金融、农业人才等专项人才政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人才政策从普惠制向精准化转变,为骨干企业和优秀创新团队量身定制保障政策,在支持企业提高人力资源与企业需求匹配度的同时,发挥好人才政策对重大项目的杠杆撬动作用。对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打造 ‘双创’升级版”等重大任务,加快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支持成德绵打造创新驱动人才发展示范区、促进军民人才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加快形成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格局。出台体现创新质量、贡献、绩效的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探索明晰科技成果在单位与科技人员间的产权比例,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知识价值、成果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

(三)基层人才匮乏,不能支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基层人才数量不够、质量不优、文化程度偏低、队伍老化等问题突出。近5年,88个贫困县共输送大中专毕业生共93.64万人,回原籍就业34.63万人,仅占36.99%。近3年,甘孜、阿坝流失专业技术人才1500余人,流失人员中外地人员占80%,出现严重的“人才赤字”。人才流动“马太效应”明显,在“人才争夺战”中,基层引才、稳才更难,如免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毕业后违约率高,据有关部门反映四川省国家免费医学生违约率超过30%,居全国前列。

五、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入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不断补齐人才发展短板,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初、中级人才多,领军人才匮乏,全省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的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1个百分点,千人计划专家入选比例仅为北京的16%,上海的26%。目前,四川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传统产业人才存量较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等重大产业、重要领域、重点企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比例偏低,处于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企业仅占20%,金融人才、科技人才、外贸人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极度缺乏。据测算,到2020年全省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80万人左右。

(一)把握重点创新政策,提升人才政策的效能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省级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但个别地方、部门对上级出台的政策研究不多、理解不透、宣传不够,政策的配套未能跟上,影响了人才新政作用的发挥。此外,部分重要制度不健全,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石的产权制度就存在保护不力、产权激励不足等问题。比如,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侵权行为屡禁不止,侵权问题尤为突出,严重损害创新活力。又如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由于省内立法工作迟滞,此项改革仍停留在试点推广阶段,改革成效没得到充分释放,职务发明人权益缺少法律保护,科研人才创新创业热情未得到充分挖掘。

(二)聚焦“高精尖缺”,大力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支持高校、职院按照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学科设置,鼓励企业与高校、职院开展“产教融合”,把学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培训提能基地,着力把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推进引才引智渠道建设。以“天府英才”工程为统揽,以“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项目为抓手,完善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加快集聚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开展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一批“天府工匠”。

(三)降低人工成本,为引留人才提供基础保障

引进及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成果,在降低要素成本方面下更大功夫,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减税力度,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而且要简明易行好操作,增强企业获得感;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可以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落实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政策,稳定缴费方式,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对符合条件的参保企业给予稳岗补贴;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小微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适当的岗位补贴,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理论课程:坚持课堂教学是能力培养主阵地,理论教学是能力形成的重要渠道,关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寓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知识传授服务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应用等能力的目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及其它能力。

(四)积极搭建平台,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进一步强化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创建和参与创建国家实验室,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川布局,努力建设一批综合性、集成性、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基地,切实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队伍、专业化组织,推进国家技术转移 (西南)中心建设,争取国家在川布局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进一步强化产权激励和保护,加快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地方立法进程,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推进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成都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

(五)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增强基层人才供给质量

认真学习贯彻国家 《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并加紧制定出台四川省的实施意见,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健全人才帮扶协作机制,留住用好本土人才。建立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科技扶贫、专家下基层等行动,鼓励支持专家与项目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打造一批专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示范基地。推行基层事业单位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积极引导、加大力度选调更多急需紧缺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引导专业人才力量下沉、服务基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开展乡村实用人才培训提能,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

(六)强化服务保障,让人才拥有归属感

积极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人才管理法治化建设,构建促进和保障人才发展的法规体系与管理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创投基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开展个性化配套服务,建立健全人才绿卡等制度,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社保、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服务保障,打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服务网络,构建一站式、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让各类人才办事“最多跑一次”。加大人才政策和人才发展环境宣传力度,设立省级人才奖项等并每年进行表彰,让为四川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受到社会尊重,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和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255-(2019)04-0028-07

作者简介:龙枚梅(1983—),四川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邮编:610021

责任编辑:虞冬青

标签:;  ;  ;  ;  ;  ;  ;  ;  ;  ;  

龙枚梅: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