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罕遇地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结构,建筑结构,损伤,多维,地震波,模型。
罕遇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坤[1](2019)在《某大空间建筑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市剧院为分析对象,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并评估了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构件损伤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结构主体在六种工况下,仍然保持不倒的状态,满足预期性能目标的变形要求。(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21期)
鲁博宽,龚景海[2](2019)在《罕遇地震下大跨张弦桁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大跨张弦桁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和地震反应规律,采用STCAD软件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再导入SAP 2000中分别进行多维单点和多维多点的地震时程分析,依据工程实际选取叁种视波速来考虑行波效应的影响。最终从构件的应力、工作状态及内力时程叁个方面对多点和一致输入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跨张弦桁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良好,但结构存在薄弱部位;多点输入对结构上部桁架和山墙的影响很大,而对索和撑杆的影响较小。建议大跨张弦桁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验算应考虑多维多点输入,并选取不同视波速进行验算,取最不利视波速的结果作为参考。(本文来源于《钢结构(中英文)》期刊2019年11期)
金松梅[3](2019)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层剪力墙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以及罕遇地震下高层剪力墙结构的计算方法,并且给出了高层剪力墙结构的稳定性验算公式,从而为评估罕遇地震下的高层建筑结构的工作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20期)
李莉,王伟明,汤华[4](2019)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某高层建筑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验某高层建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是否安全,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某工程做了大震下结构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包括结构的弹塑性性能、薄弱环节以及构件损伤情况等。计算结果表明,该工程在叁组罕遇地震作用下,整体性能良好,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的抗震性能目标。(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谭倩,吴谓,张耀庭[5](2019)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多层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多层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依据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10)分别设计了建筑类别为丙类、抗震等级为一、二、叁、四级的4个典型多层RC框架结构,在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对其进行数值建模并通过对其他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本文数值建模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在此基础上,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及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分别对4个抗震等级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极罕遇地震下,当结构的设防类别为丙类时,根据现行抗震规范所设计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RC框架结构不能满足规范提出的"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要求;抗震等级为叁级的RC框架不能完全满足规范提出的"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要求;抗震等级为四级RC框架能满足规范提出的"大震不倒"抗震性能要求。由于各级框架结构的表现性能不一,因此,有必要在修订抗震规范时对极罕遇地震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4期)
朱宏平,谭平,叶昆[6](2019)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隔震结构在设计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随着GB 1803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引入了极罕遇地震作用,有必要探讨基础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以两自由度体系(简化模型)和多自由度体系(纤维模型)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基础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统计结果,分析并比较了设计、罕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屈服承载力(即降低上部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和LRB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参数对整个LRB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采用降低抗震设防烈度的方式对隔震后的上部结构进行结构设计并不可取;为了保证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LRB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和LRB隔震支座不发生破坏,应尽可能使用大直径和低橡胶剪切模量的LRB隔震支座;如何保证LRB基础隔震结构在设计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要求以及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徐迪[7](2019)在《上海某超限高层悬挂结构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程结构高度58.5m,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带斜撑和环带桁架支承钢框架结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模拟建立了所有对结构刚度有贡献的结构构件组成的叁维模型。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抗震设防裂度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规范限值。核心筒角部钢管混凝土柱最先出现塑性转角,但并未开展,始终处于B~IO阶段,钢框架、悬臂桁架和环带桁架均未出现塑性铰。核心筒连梁较早出现受压损伤,起到了耗能作用。本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9年13期)
包嗣海,汪大洋,汪天雷,张永山[8](2019)在《极罕遇地震下框剪结构的混合减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极罕遇地震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以框剪结构工程为例,选取7条地震动作为激励,在MIDAS软件中建立叁维模型,在考虑性能的抗震设防下,采用粘滞阻尼器和防屈曲耗能支撑(BRB),对非减震结构和减震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比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下的计算结果,并且研究极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分析表明: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均有明显降低,减震效果明显,构件性能均有明显的改善,并且满足预期的性能要求。混合消能减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下有着很好的减震效果,能有效的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改善结构构件的损坏状态,提高结构安全性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钱江[9](2019)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山型轨道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型轨道连续梁相对于传统的U形轨道,具有更大的工程应用优势。现以某轨道交通的高架桥为工程背景,选取30 m+40 m+30 m山型连续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纤维划分建立抗震分析模型,选择叁组人工拟合地震波,进行罕遇地震作用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固定墩已进入塑性状态,但其桥墩弹塑性变形的位移延性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研究了不同的体积配箍率对于桥墩抗震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体积配箍率的增加,能有效地提高塑性铰抗剪承载能力,且也能增加桥墩的容许变形,提高结构的延性。上述研究结论可给类似桥梁的分析与设计工作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9年06期)
梁银天[10](2019)在《某建筑结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应对罕遇地震作用下,通过控制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来满足抗震要求;需要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中能够基本处于弹性状态,而框架梁和连梁作为主要耗能构件;最终目的是为结构性能能够达到所设定的性能。本文利用Perform-3D对超限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为了应对罕遇地震下房屋倒塌,来验证的抗震设防设计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05期)
罕遇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大跨张弦桁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和地震反应规律,采用STCAD软件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再导入SAP 2000中分别进行多维单点和多维多点的地震时程分析,依据工程实际选取叁种视波速来考虑行波效应的影响。最终从构件的应力、工作状态及内力时程叁个方面对多点和一致输入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跨张弦桁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良好,但结构存在薄弱部位;多点输入对结构上部桁架和山墙的影响很大,而对索和撑杆的影响较小。建议大跨张弦桁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验算应考虑多维多点输入,并选取不同视波速进行验算,取最不利视波速的结果作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罕遇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坤.某大空间建筑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J].山西建筑.2019
[2].鲁博宽,龚景海.罕遇地震下大跨张弦桁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钢结构(中英文).2019
[3].金松梅.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层剪力墙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9
[4].李莉,王伟明,汤华.罕遇地震作用下某高层建筑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9
[5].谭倩,吴谓,张耀庭.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多层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6].朱宏平,谭平,叶昆.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7].徐迪.上海某超限高层悬挂结构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估[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8].包嗣海,汪大洋,汪天雷,张永山.极罕遇地震下框剪结构的混合减震控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钱江.罕遇地震作用下山型轨道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
[10].梁银天.某建筑结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J].低碳世界.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