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论文和设计-张帅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属一种附墙支座上应用的结构,包括外壳体与芯体,外壳体的两侧安装有横向的调节板,调节板的上部设有下齿条,外壳体的侧面设有第一条形孔;芯体包括面板,面板的下部安装有与下齿条相对应的上齿条,下齿条与上齿条相互啮合;面板的下部固定有两块纵向板,纵向板上设有横向的第一固定孔。通过将附墙支座设计为外壳体与芯体的组合结构,两者通过齿条啮合以及螺栓在条形孔中固定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使得芯体前端与外壳体后端的距离,可通过芯体在调节板上的不同位置安装固定而改变,并且芯体可在下齿条与第一条形孔的任意位置安装固定,从而实现两者距离的无极调整。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包括外壳体(1)与芯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两侧安装有横向的调节板(3),所述调节板(3)的上部设有下齿条(4);所述芯体(2)包括面板(6),所述面板(6)的下部安装有与所述下齿条(4)相对应的上齿条(7),所述上齿条(7)与下齿条(4)相互啮合。

设计方案

1.一种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包括外壳体(1)与芯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两侧安装有横向的调节板(3),所述调节板(3)的上部设有下齿条(4);

所述芯体(2)包括面板(6),所述面板(6)的下部安装有与所述下齿条(4)相对应的上齿条(7),所述上齿条(7)与下齿条(4)相互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齿条(7)通过第一螺栓(10)安装在面板(6)的下部,所述下齿条(4)上设有第一条形孔(11),所述第一螺栓(10)穿过第一条形孔(11)使外壳体(1)与芯体(2)固定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侧面设有第二条形孔(5),所述面板(6)的下部固定有两块纵向板,纵向板上设有横向的第一固定孔;所述外壳体(1)与芯体(2)还通过第二螺栓(9)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二螺栓(9)穿过第二条形孔(5)与第一固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条形孔(5)与第一条形孔(11)的前后两端均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板(3)通过筋板(8)安装在外壳体(1)的侧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附墙支座上应用的结构,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是一种安装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外立面上使用的建筑施工用工具式脚手架,主要作用是给施工人员提供作业平台和临边防护。由于脚手架架体的着力点均在建筑结构上,且可沿建筑物或或构筑物立面上下升降,所以无需从底部到顶部全部搭设架体,因此更加适于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使用;但正是其着力点均在建筑结构上,其上升、下降以及静止的稳定性与附着在外墙上的附墙支座密切相关,且此类导向支承座中需安装防倾及防坠结构。目前普遍使用的附墙支座结构单一,其防倾结构的受力点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便于调整,并且仅能依赖座体上预设的位置进行距离调整,因而对于升降脚手架防坠、防倾结构安装的精度要求较高,不利于施工;故有必要针对此类防坠结构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中同类附墙支座的受力点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便于调整,并且仅能依赖座体上预设的位置进行距离调整,导致升降脚手架防坠、防倾结构安装的精度要求较高,不利于施工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包括外壳体与芯体,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安装有横向的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上部设有下齿条;所述芯体包括面板,所述面板的下部安装有与所述下齿条相对应的上齿条,所述上齿条与下齿条相互啮合。

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上齿条通过第一螺栓安装在面板的下部,所述下齿条上设有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螺栓穿过第一条形孔使外壳体与芯体固定为一体。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外壳体的侧面设有第二条形孔,所述面板的下部固定有两块纵向板,纵向板上设有横向的第一固定孔;所述外壳体与芯体还通过第二螺栓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二螺栓穿过第二条形孔与第一固定孔。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条形孔与第一条形孔的前后两端均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调节板通过筋板安装在外壳体的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之一是:通过将附墙支座设计为外壳体与芯体的组合结构,两者通过齿条啮合以及螺栓在条形孔中固定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使得芯体前端与外壳体后端的距离,可通过芯体在调节板上的不同位置安装固定而改变,并且芯体可在下齿条与第一条形孔的任意位置安装固定,从而实现两者距离的无极调整,进而在使用中可方便的调整附墙支座的受力点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简单易行,适于在各类规格的脚手架附墙支座中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图中,1为外壳体、2为芯体、3为调节板、4为下齿条、5为第一条形孔、6为面板、7为上齿条、8为筋板、9为第一螺栓、10为第二螺栓、11为第二条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参考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其中包括外壳体1与芯体2,在外壳体1的两侧各安装有一个横向的调节板3,该调节板3的上部设有下齿条4;前述的芯体2中包括一块面板6,该面板6的下部安装有与前述下齿条4相对应的上齿条7,并且该上齿条7需与下齿条4相互啮合。为保持附墙支座使用的稳定性,前述的第二条形孔5与第一条形孔11的前后两端最好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并且前述的调节板3可通过筋板8安装在外壳体1的侧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附墙支座设计为外壳体1与芯体2的组合结构,两者通过齿条啮合以及螺栓在条形孔中固定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使得芯体2前端与外壳体后端的距离,可通过芯体2在调节板3上的不同位置安装固定而改变,并且芯体2可在下齿条4与第二条形孔5的任意位置安装固定,从而实现两者距离的无极调整,进而在使用中可方便的调整附墙支座的受力点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参考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升芯体2安装在外壳体1上的稳定性,上述的上齿条7可通过第一螺栓10安装在面板6的下部,再在下齿条4上增设一个第一条形孔11,将前述的第一螺栓10穿过第一条形孔11使外壳体1与芯体2固定为一体,即当上齿条7与下齿条4相互啮合后,再由第一螺栓10在第一条形孔11的相应位置上进行固定。另外,外壳体1与芯体2依可通过螺栓固定,具体为在外壳体1的侧面设置第二条形孔5,再在面板6的下部固定两块纵向板,该纵向板上设有横向的第一固定孔;外壳体1与芯体2还通过第二螺栓9固定为一体,该第二螺栓9穿过第二条形孔5与第一固定孔。

参考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的一个实施例在实际使用中,外壳体1固定安装在建筑物的立面上,芯体2则通过第二螺栓9与第一螺栓10安装在外壳体1的调节板3,此时上齿条7与下齿条4相互啮合,当需要调整芯体2与外壳体1之间的相对距离时,同时松开前述的第二螺栓9与第一螺栓10,并使上齿条7与下齿条4解除啮合,使两者分别在第二条形孔5与第一条形孔11中自由移动,在到达所需调整的相应位置后,使上齿条7与下齿条4保持啮合,然后再紧固第二螺栓9与第一螺栓10即可完成固定,通过前述的方式,使芯体2可在外壳体1的调节板3上的任意位置形成固定,实现距离无极调整。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设计图

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8992.8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568691U

授权时间:20191101

主分类号:E04G 5/04

专利分类号:E04G5/04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成都嘉泽正达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成都嘉泽正达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399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工业集中发展区九峰路339号

发明人:张帅;陈德学;石海;马驰骋;柳元昌;王强;赖文武;张成云

第一发明人:张帅

当前权利人:成都嘉泽正达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罗韬

代理机构:51279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中炬新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附墙支座无极前后调整结构论文和设计-张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