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旅游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旅游者,生态,景区,旅游,生态旅游,雅鲁藏布,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旅游者论文文献综述
金玉玲,孙浩[1](2019)在《基于ANOVA方差的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管理模式的态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环境认知差异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分类,可以探究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管理模式的态度差异。以我国黄山、张家界、云台山以及庐山风景区为样本,对生态旅游者的态度分四组进行问卷调查,然后使用ANOVA方差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管理模式的态度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生态管理方式的态度确实存在明显差别:1组生态旅游者更注重旅游的生态体验,他们对当前景区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持反对态度;2组和3组对当前景区管理方式的态度并不明显;4组为生态忧患型的生态旅游者,对于当前景区管理方式基本持肯定态度。(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种晓晓[2](2019)在《基于熵理论的生态旅游者行为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作为案例地,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态旅游者的识别上采用自我识别的方法,将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的旅游者区分为生态旅游者和非生态旅游者,区别于以往的对于生态旅游者的研究(一般将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所有游客默认为生态旅游者,并不进行区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的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建立了评测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计算法和耗散结构理论对生态旅游者行为评测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并对行为影响进行量化。经研究发现:(1)生态旅游者数量对于景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者占比28.86%,非生态旅游者占比71.14%。(2)在对“旅游者行为倾向”对比研究中发现,在环境意识、生态消费行为、生态旅游行为上不同级别的生态旅游者存在显着差异,在环境责任感上均无显着性差异。(3)对旅游者的管理倾向特征进行均值比较发现,在游客的管理措施中,生态旅游者更倾向于间接的游客管理措施而非自我识别旅游者则倾向直接的管理措施。(4)对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游客的类型、每年去原始区域次数是区分生态旅游者和非生态旅游者的显着性因素。性别、年龄、收入、景区停留时间不是判断是否为生态旅游者的显着性因素。(5)通过综合分析以及专家建议,将生态旅游者行为评测各项指标建立了正熵和负熵的行为评测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生态旅游者行为评测的Brusselator模型来定量研究生态旅游者行为影响,最终计算得出B<1+A~2,表明,此时系统正熵流较高,负熵流较低,该模型尚未达到耗散结构,但是离达到耗散结构差值仅为0.39631025,说明系统具有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最后,基于以上的结论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可持续发展以及游客管理提出若干发展建议:加大生态旅游宣传,提升旅游者的生态意识;逐步开展多方合作的户外环境教育;景区内实施绿色信息解说计划;建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设施建设;推进景区国家公园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和营销计划。(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19-05-24)
范香花,黄静波,程励,黄卉洁[3](2019)在《生态旅游者旅游涉入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已有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旅游涉入、旅游满意及环境友好行为的概念模型,并纳入感知消费效力作为调节变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省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00个游客进行调查,获得357份有效问卷。借助于SPSS 22.0、AMOS 21.0统计软件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并尝试验证感知消费效力的调节效应。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揭示,旅游涉入既可以直接对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也可以以旅游满意为中介对环境友好行为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感知消费效力正向调节旅游涉入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关系,即相对于低感知消费效力游客群体来讲,高感知消费效力游客群体的旅游涉入对环境友好行为影响效应较大。(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1期)
朱梅,汪德根[4](2018)在《旅游地生态文明形象感知的测度与差异——基于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家生态市"苏州为例,测度旅游者对旅游地生态文明形象的感知,并运用多样本限定潜在类别模型检验方法,分析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差异.研究表明:(1)旅游者对苏州市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要素评价存在明显分歧;比较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生态文明旅游者以好评为主,非生态文明旅游者以差评为主.(2)"绿化繁茂"、"城市风貌独特"和"水质优良"分别为最佳、次佳和最差感知要素,这与苏州市相关建设实际相符;2类旅游者感知要素评价存在相同结论.(3)旅游者对苏州市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分为"高感知组"、"中感知组"和"低感知组";生态文明旅游者感知类型优于非生态文明旅游者.(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8期)
杨路明,马孟丽[5](2018)在《自媒体旅游信息价值对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者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媒体以其独有的参与性和分享性的特点影响了我们生活和消费的方方面面,很多旅游者的旅游决策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自媒体旅游信息的影响。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试图通过对自媒体旅游信息价值的分析,测量自媒体旅游信息价值的各个维度(实用价值、风险规避价值、享乐价值、社交价值、自我实现价值)对旅游者消费决策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生态保护型旅游景区的自媒体营销找出可行的路径。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红河哈尼梯田生态保护区的游客展开调查,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自媒体旅游信息的实用、享乐、社交和自我实现四个方面的价值对旅游者的消费决策具有显着影响,而风险规避价值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不够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06期)
李杨[6](2018)在《生态伦理与森林旅游者旅游文明行为意向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多游客自愿参与文明旅游,伴随着参加旅游活动次数的增长,增加了见识,文明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但从显露出的问题看,某些游客不遵守礼仪、不讲卫生、大声喧哗、乱涂乱画、过度维权等不文明行为还时有发生,严重毁坏了国家和民族形象,同时也有损中国旅游的形象。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推动旅游诚信建设工作,提升公民文明出游意识。在此背景下,研究影响森林旅游者旅游文明行为意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着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之一,主要被用来协助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沉思的后果,目前该理论的引用领域十分的广泛,国外学者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多个行为研究领域均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旅游行为领域也不例外,已有较为成熟的运用,学者将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应用于旅游决策行为中,对旅游行为的研究大多数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框架。森林旅游者旅游文明行为属于亲环境行为,人们对自身的环境行为的判断是根据个人所实施的这些行为是否正确,并非通过考虑收益与成本来斟酌,因此,亲环境行为应该属于道德范畴而非经济范畴。生态伦理即人们类处理本身与其周边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因此,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引入生态伦理变量,构建拓展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作为研究样本,探讨森林旅游者旅游文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结合讨论小组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设计和编制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并运用SPSS 19.0软件对样本的调查对象和研究变量做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AMOS 24.0软件对本研究的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模型进行整体拟合度分析检验、因素分析权重分析、路径系数分析、假设检验以及模型比较检验。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①生态伦理、行为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对森林旅游者旅游文明行为意向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生态伦理均对行为态度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主观规范对生态伦理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主观规范对森林旅游者旅游文明行为意向的影响并不显着;②生态伦理、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森林旅游者旅游文明行为意向的影响存在中介效应;③引入生态伦理变量的拓展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原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行为态度和森林旅游者旅游文明行为的解释力度更高。最后,基于本研究所得结论,为森林旅游地及政府相关部门提升我国森林旅游地旅游者旅游文明行为意向提供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徐荣林,王建琼[7](2018)在《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行为差异研究——以九寨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旅游在国外发展已久,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加速发展,但国内外游客参与国内生态旅游项目时表现出显着的行为差异。对参与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国内外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外游客在人口学特征、旅游信息来源、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等多个方面存在显着的统计差异;而且,这些差异综合反映了国内外游客在文化背景、旅游经验等的不同。(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黄智洵[8](2018)在《武夷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者旅游体验、地方依恋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夷山生态旅游区是首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是生态旅游的先行示范区,具有生态景观良好、资源富足、生态脆弱性高等特点,致力于在促进旅游的同时不损害其环境利益,因此,在此区域进行有关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如何处理旅游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研究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地方依恋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剖析其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对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透过生态旅游区旅游者的视角,确定了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四个维度,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及环境责任行为的两个维度,借助SPSS20.0和AMO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剖析了旅游体验、地方依恋与环境责任行为相互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择取“旅游体验”的四个维度,分别为资源条件体验、游憩活动体验、旅游设施体验及旅游服务体验;确定“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为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选取“环境责任行为”的两个维度;分别为自我约束行为和保护促进行为。并透过因子分析,进一步验证相关的假设。(2)武夷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者旅游体验、地方依恋与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在结构方程模型中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旅游者旅游体验与地方依恋之间存在颇多联系,而各维度间的影响程度呈现差异化,资源条件体验正向显着影响地方依赖,资源条件体验正向显着影响地方依赖,资源条件体验正向显着影响地方依赖;旅游设施体验正向显着影响地方依赖;资源条件体验正向显着影响地方认同;游憩活动体验对地方认同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旅游设施体验正向显着影响地方认同;旅游服务体验正向显着影响地方认同。而游憩活动体验和旅游服务体验对于地方依赖的影响不显着。(3)地方依恋与环境责任行为存在一定联系。地方认同显着正向影响自我约束行为,地方认同显着正向影响保护促进行为。而地方依赖却与环境责任行为中的两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无法拒绝原假设。(4)旅游体验与环境责任行为存在关系。资源条件体验显着正向影响自我约束行为;游憩活动体验显着正向影响自我约束行为;资源条件体验对保护促进行为存在显着的正向作用;游憩活动体验对保护促进行为存在显着的正向作用;旅游设施体验显着正向影响保护促进行为;但旅游设施体验显着正向影响自我约束行为假设不成立。且研究发现旅游服务体验与环境责任行为中的两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最后,依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为政府及利益相关者如何培育生态旅游区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提升目的地情感营销与宣传,重视旅游区感情流入与培育;保持自然资源完好与多样,强化生态环境修复与保育;促进游憩活动丰富与环保,加强旅游人群参与及互动;引领导游生态元素融入与教育,增强员工生态氛围营造与传播。(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5-07)
李裕淇[9](2018)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者自我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地,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数据统计处理运用自我识别的方法了解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游客对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者的认知,由此探讨非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者以及不同级别的生态旅游者之间的差异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区别出生态者和非生态者,以及生态旅游者中他们不同的深浅层次,而并非像以往的研究那样——将所有的生态景区的旅游者首先都默认成生态旅游者。回收问卷后,再将分析数据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数据主要通过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等将游客分为非自我认定生态旅游者、犹豫不决型生态旅游者、中级生态旅游者以及高级生态旅游者。并使用对比研究法,将本研究的数据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的生态旅游者研究进行对比。经研究发现:(1)通过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检验等,得出:非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者在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级别的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意识、生态旅游行为和生态旅游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受教育程度和出游方式(是否跟团)的选择是判断游客是否为生态旅游者的显着因素,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和选择自由行的游客更可能是生态旅游者。(2)与台湾、加拿大等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研究调查对比发现,张家界的生态旅游者呈现年轻化、女性化、高教育、中低收入的特点。(3)对比美国的生态旅游者,本调查游客的自我认定比例更高;在旅游意识上,相较于美国的生态旅游者,各级之间差异性更明显;在环境态度上,美国的生态旅游者对于环境态度的体现差异更明显。(4)大多数生态旅游者对于生态旅游的看法,围绕“生态认知”这一因素展开,即认为具备生态认识和感知的游客即是生态旅游者。且我国大多数的生态旅游者为“一般生态旅游者”。围绕此研究结果,本文与国内外研究的进行对比,总结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生态旅游者的数量比例和特征趋势,最后将依据此结果,总结本研究对于生态旅游者识别的优越性和针对其特征与趋势提出相应的生态景区管理建议和生态旅游模式发展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鹿梦思,王兆峰[10](2018)在《生态旅游者行为规律变化与自然环境变化相关性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不同类型生态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差异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寻求开展旅游景区环境教育的具体方案,有利于改善景区的环境质量。通过对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根据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NEP得分和K-Means Q型聚类分析,将游客分为叁种类型:即严格生态旅游者、一般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生态旅游者。研究表明:(1)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者行为规律不同;(2)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在游客高峰时段和游客较聚集的区域较明显,给景区容量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影响;(3)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与其环境行为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同时与景区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8年03期)
生态旅游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作为案例地,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态旅游者的识别上采用自我识别的方法,将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的旅游者区分为生态旅游者和非生态旅游者,区别于以往的对于生态旅游者的研究(一般将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所有游客默认为生态旅游者,并不进行区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的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建立了评测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计算法和耗散结构理论对生态旅游者行为评测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并对行为影响进行量化。经研究发现:(1)生态旅游者数量对于景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者占比28.86%,非生态旅游者占比71.14%。(2)在对“旅游者行为倾向”对比研究中发现,在环境意识、生态消费行为、生态旅游行为上不同级别的生态旅游者存在显着差异,在环境责任感上均无显着性差异。(3)对旅游者的管理倾向特征进行均值比较发现,在游客的管理措施中,生态旅游者更倾向于间接的游客管理措施而非自我识别旅游者则倾向直接的管理措施。(4)对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游客的类型、每年去原始区域次数是区分生态旅游者和非生态旅游者的显着性因素。性别、年龄、收入、景区停留时间不是判断是否为生态旅游者的显着性因素。(5)通过综合分析以及专家建议,将生态旅游者行为评测各项指标建立了正熵和负熵的行为评测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生态旅游者行为评测的Brusselator模型来定量研究生态旅游者行为影响,最终计算得出B<1+A~2,表明,此时系统正熵流较高,负熵流较低,该模型尚未达到耗散结构,但是离达到耗散结构差值仅为0.39631025,说明系统具有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最后,基于以上的结论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可持续发展以及游客管理提出若干发展建议:加大生态旅游宣传,提升旅游者的生态意识;逐步开展多方合作的户外环境教育;景区内实施绿色信息解说计划;建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设施建设;推进景区国家公园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和营销计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旅游者论文参考文献
[1].金玉玲,孙浩.基于ANOVA方差的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管理模式的态度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种晓晓.基于熵理论的生态旅游者行为评测研究[D].西藏大学.2019
[3].范香花,黄静波,程励,黄卉洁.生态旅游者旅游涉入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J].经济地理.2019
[4].朱梅,汪德根.旅游地生态文明形象感知的测度与差异——基于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杨路明,马孟丽.自媒体旅游信息价值对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者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J].生态经济.2018
[6].李杨.生态伦理与森林旅游者旅游文明行为意向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7].徐荣林,王建琼.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行为差异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黄智洵.武夷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者旅游体验、地方依恋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研究[D].湖北大学.2018
[9].李裕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者自我识别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10].鹿梦思,王兆峰.生态旅游者行为规律变化与自然环境变化相关性测度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