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诊断中凝血四项检查的应用价值评析

肝硬化诊断中凝血四项检查的应用价值评析

于子明

(黑龙江省大庆让胡路铁路医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德国美创MC-1000血凝,测定56例肝硬化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比较也存在差异(P<0.05)。结论:凝血四项指标客观准确的评价肝硬化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的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四项;纤溶系统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069-02

肝硬化(livercirrhosis)主要病因是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同时广泛纤维组织增生,逐渐造成肝脏结构不可逆改变。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晚期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疾病。肝脏是许多凝血因子的主要合成场所。通常情况下,当肝细胞受损后,由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从而造成肝脏凝血功能障碍。因此,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机制存在异常情况。监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及早确诊和治疗。其中,凝血四项是一组比较常用的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指的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本研究选择56例肝硬化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凝血四项在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旨在为肝硬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肝硬化患者56例(肝硬化代偿组26例,肝硬化失代偿组30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38岁~74岁,平均年龄53.2岁,均为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正常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1岁~69岁,平均年龄51.2岁,均为我院门诊健康体检人员。

1.2仪器、试剂及方法

仪器采用德国产美创MC-1000半自动血凝仪;试剂采用美创原装配套试剂;方法PT、APTT、TT采用凝固法,FIB采用Clauss法。

1.3标本采集与处理

实验前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成员均未应用抗凝剂及溶栓药物,空腹平静状态下抽取静脉血1.8ml,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0.2ml抗凝,充分混匀,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测定PT、APTT、TT、FIB,所有检测均在2h内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统计无误后进行汇总并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作为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且肝硬化失代偿组与肝硬化代偿组相比,PT、APTT、TT逐渐延长,FIB下降更明显,各项指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

3.讨论

肝脏是许多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由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因此,肝硬化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的改变[1]。凝血四项指标是常用的一组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IB)。联合检测PT、APTT、TT、FIB对肝硬化的诊断病程进展及预后是一个良好的指标,不仅有助于肝硬化合并出血的诊治,还可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对监测患者出血倾向及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价值[2]。另一方面,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场所,并能合成和灭活纤维蛋白的溶解物与抗纤溶物质,在凝血、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中起调节作用,肝功能受损可表现为多种凝血功能缺陷凝血因子寿命短,死亡快,需要肝脏及时合成新的凝血因子供应补充[3]。慢性肝炎常保存一定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其凝血功能障碍多为PT、APTT时间延长,但一般在正常范围,当肝硬化时,肝细胞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损坏明显,有时伴有肝细胞的缺血坏死,肝细胞坏死越多,面积越大,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因子合成越少,从而使凝血因子的水平迅速下降[4]。如结果所示,肝硬化时PT、APTT、TT明显延长,FIB含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严重损害后及门脉高压症等原因导致维生素K的吸收障碍,维生素K严重缺乏,则导致肝细胞合成羟基化酶减少或羟基化酶与其辅酶维生素K之间的反应减弱,引起机体内多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同时肝硬化时肝素酶合成障碍,肝素灭火能力下降,血浆中肝素含量升高,也会导致PT、APTT、TT延长,FIB含量减少。PT、APTT分别反映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水平,作为过筛试验,而TT能直接反应血浆中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是病情预后的敏感性指标。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肝硬化失代偿时,一方面FIB合成减少,另一方面纤溶亢进,引起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FIB降低,导致肝硬化后期患者常易发生自发性出血及出血难以凝固现象[5]。因此,FIB是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的指标。所以,联合检测PT、APTT、TT、FIB对肝硬化的诊断病程进展及预后是一个良好的指标,不仅有助于肝硬化合并出血的诊治,还可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对监测患者出血倾向及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价值,对患者预后判断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检测从多方面反应凝血功能状况,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弥补肝功能及其他检查的不足,对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预后判断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

【参考文献】

[1]农宝安,许进福.血浆D-二聚体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02:192-194.

[2]黎雪英,邓丽花,曹龙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四项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17:31-33.

[3]魏园园,谢凯.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11:733-734.

[4]马妍艳.凝血四项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13:211-212+217.

[5]杨倩.凝血四项及AT-Ⅲ、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22:3371-3372+3375.

标签:;  ;  ;  

肝硬化诊断中凝血四项检查的应用价值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