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宏观级差地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级差,地租,城市,区位,土地,四种,东部地区。
宏观级差地租论文文献综述
陈若芳,李碧珍[1](2018)在《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区域分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7-201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7-2016年我国29个具有代表性不同等级城市的数据,构建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测算和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分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根据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条件的不同具体分为影响级差地租I和Ⅱ两方面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级差地租I中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均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有较大的正向影响;级差地租Ⅱ中的民生支出及公共服务投入因素的作用最为明显;城市规模的扩大虽也会促进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扩广,但影响作用较小;而城镇化率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收入差距层面的"质量"城镇化造成的负向影响超过了人口集聚层面的"数量"城镇化带来的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州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戴双兴,朱立宇[2](2017)在《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区域分化明显,一二叁四线城市级差地租差异明显,但传统城市地租理论研究的是同一城市内不同地块的级差地租,难以对这一状况进行解释。本文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指导,提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概念,反映不同层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数理模型,测算20个城市宏观级差地租量,分析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演变规律,阐述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本文来源于《政治经济学评论》期刊2017年06期)
李冰[3](2014)在《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要素在地区间分配和利用的不合理是引起区域经济差距的根本原因。城市土地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区位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殊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土地资源因其特殊的区位特性形成了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分布差异,同时,还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同的功能性投入使其与劳动、技术、资本要素的融合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差异,从而形成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这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反映这种区域间差异的经济参数可以归纳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概念,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是指由于城市的区位、规模和功能的不同所产生的高于城市绝对地租的土地级差收益。这种级差收益是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应当将这种土地级差收益按合理比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收取。中央政府作为国家和全民的代表,应当行使对城市土地的价值所有权,地方政府则代表着对城市土地的实物所有权,这些权利的实现,就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合理的比例对宏观级差地租的收取。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地方政府基本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土地级差收益,甚至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对土地收益的占有则微乎其微。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1)地方财政收入过于依赖卖地而导致的地价和房价的居高不下;(2)地方政府征地的非理性导致城市土地过度储备形成土地利用的浪费闲置;(3)城市土地划拨和“批租”的不规范造成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4)对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导致农民利益受到侵害。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人们广泛地深思:城市土地利用中所产生的巨大差异——宏观级差地租,是一种什么性质和状态的经济现象?如何正确地分配这些级差收益,使之成为调节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政策工具?循着这样的思考,本文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的理论体系;通过运用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建立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数学模型、城市空间溢出效应测算模型、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关系模型以及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2001-2011年中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剖析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影响因素,并从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角度,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思路。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通过8章篇幅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1)系统总结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概念和分类,深入分析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因素以及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原理。(2)构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数学模型,对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3)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周边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影响。(4)构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5)运用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理论,找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方法,并将其作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思路。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主要是:(1)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因素包括一般性因素、管理体制因素和周边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因素,这些因素在促使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强化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2)运用所构建的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数学模型,测度了我国地价监测范围内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水平及其所包括的区位地租、规模地租和功能地租的数值大小,验证了影响因素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促进作用。结论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区位地租、规模地租和功能地租均呈上涨趋势;区位好、规模大和功能强的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值较高,区位差、规模小和功能弱的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值较低;东部城市的宏观区位级差地租高于中西部城市,大城市的宏观规模级差地租高于中小城市,一线城市的宏观功能级差地租高于二叁线城市。(3)以我国地价监测范围内城市所组成的样本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周边城市空间溢出效应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了周边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这强化了地区间的土地效益差距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拉大。但是,与城市区位因素、城市规模因素和城市功能因素相比,周边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小些。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更加紧密,城市空间溢出效应会逐渐增加,并促进周边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也呈现出逐渐上涨趋势,尽管上涨速度较慢。(4)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间宏观级差地租差距的增大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城市间宏观级差地租差距的减小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因此,若减小落后城市与先进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差距,可以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目的。(5)依据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关系同向的研究结果,本文的政策调节结论是:实施宏观级差地租征收制度、提高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和改革城乡土地管理体制。前者可以实施宏观级差地租调节税和划档宏观级差地租征收,后两者要通过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指导,提高地方政府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城乡土地管理机制,以促进城乡土地利用效率的全面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1)进一步完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理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是我国特色土地制度下所特有的一种产物,国外并没有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概念、内容和征收权利界定等方面,而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影响因素、测算以及与城市空间溢出效益之间的关系则很少涉及。本文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理论的完善主要有:①指出影响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因素包含一般性因素、管理体制因素和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因素,丰富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理论基础。②完成了对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所包含的区位地租、规模地租和功能地租数值大小的计量分析,形成其变化规律理论。③构建了城市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和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关系模型,得出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2)创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模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没有从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本文研究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通过建立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模型,分析得出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包括的区位地租、规模地租和功能地租对区域经济差距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即:城市间宏观级差地租差距的增大,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城市间宏观级差地租差距的减小,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缩小(3)丰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思路本文尝试从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的角度,提出一个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思路,指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征收制度的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由于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不均衡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具体提出了两种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征收方式——税收形式的宏观级差地租调节税和以划档形式的宏观级差地租,并对具体的征收步骤和征收办法进行了探讨。中央政府通过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征收和再分配,将发达地区由非市场因素获得的土地收益的一部分补给落后地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将财富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重要的是使不同地区的土地使用主体能在一个更加公半的体制和市场中进行竞争,有利于提升落后地区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保证措施,必须进行城乡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实施宏观级差地租制度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总之,我国在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目标的进程中,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城市区位、土地利用效率差异以及累积因果效应都会使宏观级差地租现象长期存在,对此,研究其性质、变动规律和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并探索其合理的调节政策,是理论界的长期研究任务。本文将在所完成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动态,不断地进行深入探讨,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作出理论贡献。(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4-06-01)
李冰[4](2014)在《中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创新理论。先梳理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理论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之后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然后重点论述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别从城市区位级差地租、城市规模级差地租和城市功能级差地租叁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阐明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最后总结了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理论创新的意义,指出中央政府对宏观级差地租理论的运用是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一个新的政策思路。(本文来源于《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李冰[5](2014)在《论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创新理论。首先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然后重点论述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别从城市区位级差地租、城市规模级差地租和城市功能级差地租叁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阐明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最后总结了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理论创新的意义,指出中央政府对宏观级差地租理论的运用是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一个新的政策思路。(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陶玉厚[6](2000)在《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含义 各城市就城市内部区位土地级差效益分别独立调查核算和实行的级差地租,可称为城市微观级差地租(年地租)。与微观级差地租相对应,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是反映城市间不同土地利用效益的一个整合概念,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城市间土地级差效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操作掌握的级差地租。(本文来源于《财贸研究》期刊2000年05期)
饶会林,王雅莉[7](1998)在《试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城市间土地级差效益形成、中央政府操作掌握、指在调节全国经济运行的城市地租。它包括城市区位、城市功能和城市规模3个成因所构成的级差地租。作为调节国土及区位资源有效利用、区域经济差距和城市控制等方面的政策工具,宏观级差地租要求把城市土地作为资产,并建立相应的国有土地管理机构和经营使用机制,才能发挥有效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1998年01期)
夏永祥[8](1993)在《试论宏观级差地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宏观级差地租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当中央政府在宏观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收入关系进行调节时,就必然会涉及到这个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期刊1993年12期)
夏永祥[9](1993)在《论宏观级差地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宏观级差地租的含义、类型和测定宏观级差地租概念是相对于微观级差地租提出的。微观级差地租是指在同一地区内部的不同地块之间,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及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等条件所形成的级差地租。主要是以农业,特别是以种植业为研究对象。这种微观级差地租理论已(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1993年06期)
夏永祥[10](1993)在《论宏观级差地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宏观级差地租的含义、类型与测定 所谓宏观级差地租,是指在不同的地区之间,一部分地区由于在经济发展要素占有上的优势所产生的超额收入而转化的级差地租。它与微观级差地租的区别主要在于:(1)空间范围不同。微观级差地租研究的是同一地区内部的不同地块之间的地租差别,它的总体范围是一个地区,其个体研(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1993年09期)
宏观级差地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区域分化明显,一二叁四线城市级差地租差异明显,但传统城市地租理论研究的是同一城市内不同地块的级差地租,难以对这一状况进行解释。本文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指导,提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概念,反映不同层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数理模型,测算20个城市宏观级差地租量,分析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演变规律,阐述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宏观级差地租论文参考文献
[1].陈若芳,李碧珍.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区域分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7-201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18
[2].戴双兴,朱立宇.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
[3].李冰.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4].李冰.中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
[5].李冰.论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陶玉厚.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制探讨[J].财贸研究.2000
[7].饶会林,王雅莉.试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土地科学.1998
[8].夏永祥.试论宏观级差地租[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
[9].夏永祥.论宏观级差地租[J].管理世界.1993
[10].夏永祥.论宏观级差地租[J].农业经济问题.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