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同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籽粒,烤烟,氮肥,标记,碳源,玉米。
氮素同化论文文献综述
文滨滨,张新昊,沈红艳,武红玉,陈修德[1](2019)在《氮素亏缺对苹果愈伤组织硝态氮吸收及同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硝态氮亏缺对苹果叶片愈伤组织生长及硝态氮吸收同化的影响,了解苹果愈伤组织对硝态氮亏缺的响应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缺氮处理影响愈伤组织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嘎拉3’组培苗叶片愈伤组织为试材进行组培试验,设置培养基中NO_3~–-N亏缺和适宜两个水平(NO_3~–-浓度分别为0 mol/L和0.039 mol/L)。选取叶龄一致的功能性叶片,用灭菌手术刀片沿垂直叶脉方向划伤叶片并切除叶柄和叶尖,叶背向上平铺于MS分化培养基,暗培养3天然后转至光下7天,将长出愈伤组织的叶片分别转移至MS正常分化培养基(CK)和MS NO_3~–-N亏缺分化培养基(T,用NH4Cl、KCl分别代替MS中的NH_4NO_3、KNO_3),培养3周。在转板第0、1、3、7、14、21天分别取叶片伤口处的愈伤组织,观察其细胞形态,测定硝态氮含量、NO_3~–流速、氮素同化酶活性和氮素同化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苹果愈伤组织经NO_3~–-N亏缺处理1天后,细胞体积变小,间隙变大,排列疏松,7天后细胞变形,排列无规则。愈伤组织中硝态氮含量在处理7天时达到峰值,为1.54 mg/g,显着高于对照,最大降幅出现在7天后,为13.64%。NO_3~–-N亏缺处理前,NO_3~–吸收速率最大,为22.38 pmol/(cm~2·s),处理1天后降幅为84.1%,处理至7天时,NO_3~–已经由吸收变为外排,逆差为24.45 pmol/(cm~2·s)。NR活性在处理至7天时无显着变化,7天后快速增加,增幅为19.26%。NiR活性在处理至14天时,无显着性差异,14天后上升幅度为21.83%,缺氮处理1天后,GS活性最低,为0.22U/g,7天后稍有增加,增幅为22.9%。处理组GOGAT活性在第3天时最低,为0.088 U/g,随后酶活性增加并保持稳定,但是仍低于对照组。处理组氮代谢关键酶基因MdNR2、MdNIR、MdGS2、MdGOGAT的表达量在处理至21天时达到峰值,分别为对照组表达量的3.36、2.52、11.37和2.29倍。【结论】苹果愈伤组织对缺氮非常敏感,从第一天起就可以观测到细胞间隙变大且体积变小,对NO_3~–的吸收速率逐渐降低,氮素同化酶活性基本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氮素同化酶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缺氮7天后,苹果愈伤组织硝态氮含量趋于稳定,并开始外排NO_3~–;氮素同化酶活性基本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氮素同化酶基因表达量进一步升高。总之,氮素亏缺处理前期提高了苹果愈伤组织对NO_3~–的吸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氮素代谢失衡,严重影响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导致愈伤组织生长发育异常。(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磊,夏炎,韩自强,王军,宋贺[2](2019)在《氮素调控措施对小麦植株氮素同化过程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氮素调控措施对小麦氮素同化过程和产量的影响,以皖麦68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施肥+生物炭(CN+C)、传统施肥+硝化抑制剂(CN+D)、传统施肥+叶面肥(CN+P)、不施氮肥(CK)和传统施肥(CN)5个处理,分析各氮素调控措施与小麦叶片和茎秆的氮代谢物质含量、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相比,施用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能提高小麦体内铵态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叶面喷肥能提高小麦灌浆期铵态氮含量和NR活性;各氮素调控措施能提高小麦灌浆期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小麦的氮素转运速率和氮代谢水平,显着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进而提高小麦产量;施用生物炭、硝化抑制剂和叶面肥相比传统施肥分别增产568.3、520.0和663.3 kg·hm~(-2)。(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智,李国龙,孙亚卿,苏文斌,樊福义[3](2019)在《膜下滴灌水氮供应对甜菜氮素同化和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Beta vulgaris)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糖料作物,其根部是榨糖的原料。水肥科学管理是作物栽培中重要的农艺措施,在甜菜生产中氮肥施用量普遍偏高,造成甜菜生长源库关系失调,产量和含糖率下降。为此,本试验于2016~2017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研究了水氮耦合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对甜菜氮素吸收、积累、分配、氮同化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和产质量的影响,为甜菜生产水氮科学管理提供生理基础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甜菜氮吸收量和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随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叶丛快速生长期叶片NR和GS活性最高,块根及糖分增长期块根中GS活性最高,与不同器官生长速率相一致;随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偏生产力、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均减小。甜菜生育期灌水1 350~1 427 m~3·hm~(-2),配合施氮量150~179.22 kg·hm~(-2),有利于甜菜产质量增加,同时水氮利用效率也提高。(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传栋[4](2018)在《基于碳源调控的污泥堆肥氮素转化及氨同化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逐年递增,对城市环境卫生造成极大威胁。选择污泥处理处置方式应以减量化和无害化为目标,因地制宜地选择可靠、经济的技术。污泥堆肥工艺因其投资较少、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但严重的氮素损失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率可达16%~67%,主要以氨气的形式挥发,不仅会污染空气,更会降低堆肥产品的肥效。前期研究发现,传统调理剂难以被微生物有效利用,而投加易降解碳源改变有机质组成可减少氨气挥发,但投加易降解碳源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的有机质降解及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能够有效控制氮素损失的碳源类型及其使用条件,确定了碳源的最佳代替调理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碳源对堆肥过程、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及堆肥成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机调理剂的条件下,蔗糖控制污泥堆肥氮素损失的效果最佳,通过响应曲面法确定了最佳投加条件为投加量0.02:1(w蔗糖:w污泥)、投加时间为58.28h、蔗糖浓度为100%(固体投加),采用该投加条件进行堆肥时,氮素损失率仅为25.2%,比空白减少了38.22%;利用污泥堆肥过程中BOD5含量、微生物呼吸速率等指标变化,结合Biolog分析,明确了蔗糖对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糖渣可作为蔗糖的替代调理剂,通过叁维荧光光谱、种子发芽率及电导率等指标评价了污泥堆肥产品品质,投加蔗糖可以明显促进腐殖化进程,提高堆肥产品腐熟度。从氮素形态转化、氮素转化微生物数量的角度探讨了碳源控制污泥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的影响机制,优化了控制氮素损失工艺指标,并建立了碳源与氮素损失之间的数学关系。结果表明:在污泥堆肥过程中,有机氮与氨氮、挥发氨气的总和占总氮的92%-97%,投加蔗糖主要影响氨氮和有机氮之间的相互转化,氨同化作用得到强化,有机氮含量增加了9.66%;投加蔗糖后,氨化细菌受酸化影响减少,氨同化细菌数量增加了2.3倍;在工艺指标中,通风速率对氨气挥发的影响较大,0.1L/min的通风速率可显着减少氨气挥发;最后结合前两章内容,对氨气挥发与水溶性碳氮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明确了CO2与NH3之间的响应关系模型符合高斯公式,当CO2产生量26.95-65.05g/kg干污泥(DS)时,氨气挥发量较大。考察了碳源对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的影响,利用氮同位素及酶活性技术,分析了碳源对氨同化作用效能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了碳源调控氨同化作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投加蔗糖降低了微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了优势菌群的生长,从细菌、古菌和真菌的菌群结构分析中发现蔗糖能够促进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有机物的微生物菌群的生长,如Bacillus、Streptomyces、Pseudoxanthomonas、Candida等,提高了碳源的降解率;利用氮同位素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氨同化作用效能,发现蔗糖可将平均N15同化率提高27.87%,主要体现在升温期和高温期,氨同化细菌的最适碳氮比为30,投加蔗糖后氨同化底物α-酮戊二酸的浓度水平得到显着提高,最高可达34.98mg/kg DS;利用酶学分析手段分析了氨同化关键酶活性随堆肥过程的变化,由于可利用碳源含量增加,碳源降解产生的能源供给得到强化,GS-GOGAT途径成为氨同化作用中更为主导和普遍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赵丰云[5](2018)在《加气灌溉对葡萄氮素代谢及光合同化物积累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林果产业基地,截止到2016年,新疆特色林果面积已突破133万公顷,成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由于新疆农业属于绿洲农业,干旱缺水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限制性因子,因此开展干旱区林果高效节水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前期果树地下穴贮滴灌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完成了果树穴贮滴灌光伏注气设备,并通过试验验证该技术的可靠性及相关技术原理,以为地下穴贮滴灌“水肥气”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将本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研制出地下穴贮滴灌“水肥气”一体化设备,研究了地下穴贮滴灌条件下加气灌溉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注气处理的根重、枝重、叶重、总生物量分别比未注气高11.20%、13.59%、22.95%、14.43%,差异显着(P<0.05),提高了同一灌水周期内葡萄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灌水后期叶片的荧光能力,减缓干旱胁迫,但对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有负面影响,未表现出单叶水平上的节水效应。对葡萄根系的测定结果表明注气处理明显促进了土层深度20~40 cm处根系的生长,有效提高了此处根系的营养吸收能力和更替能力,提高葡萄生长后期根系活力,保持根系SOD、POD、CAT酶活性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减轻与延缓膜脂过氧化进程。2.通过碳同位素示踪标记技术研究了加气灌溉对葡萄光合同化物分配、根际二氧化碳呼吸及土壤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中细根、新枝、粗根注气处理分别比未注气处理高118.04%、163.38%、54.23%,细根、新枝差异极显着(p<0.01),粗根差异显着(p<0.05),表明加气灌溉促进光合碳同化产物向细根、新枝、粗根的分配,暗示通过注气可以促进光合产物向根系积累。在同一灌水周期,加气灌溉可有效影响葡萄根际的土壤氧含量及二氧化碳含量。在葡萄的整个生长周期,葡萄的呼吸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注气处理的呼吸强度均高于未注气处理。通过加气灌溉可以提高在土层深度20~30、40~50 cm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3.研究了加气灌溉对干旱区葡萄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影响,结果表明:加气灌溉可有效提高土壤pH值,显着增加土壤速效磷(40~50 cm除外)和速效钾含量,促进土层深度20~30 cm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氮磷钾相关菌属的分析表明,加气灌溉可促进与硝化作用相关的亚硝化螺菌属,磷钾代谢相关的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抑制与反硝化相关的罗尔斯通菌属,表明加气灌溉能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与能提高硝化作用、解磷解钾相关菌群数量有关。Chao1、Shannon指数分析表明地下穴贮滴灌加气灌溉可有效改变细菌群落丰度,但对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小;对于细菌门,注气处理增加了放线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的丰度,其中在40~50 cm土层注气处理放线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分别比未注气高16.7%与22.7%,达到极显着水平;CCA及相关分析表明,地下穴贮滴灌注气条件下土壤pH值、速效磷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指标。4.通过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加气灌溉对葡萄幼苗生长及硝态氮、铵态氮吸收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气灌溉可促进葡萄新梢增长,茎粗增加,显着提高葡萄新梢、细根等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在同一灌水周期内,地下穴贮滴灌加气灌溉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净光合速率,延缓植株胁迫。通过氮同位素示踪标记表明,地下穴贮滴灌条件下无论是否注气,葡萄新生器官对硝态氮的征调能力、吸收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铵态氮;与不注气相比,注气处理可显着促进新生器官对硝态氮的吸收,抑制铵态氮的吸收利用。加气灌溉可促进葡萄的生长,提高叶片光合效率,~(15)N示踪表明加气灌溉并未影响葡萄根系对硝态氮的偏好,在地下穴贮滴灌注气条件下氮素形态宜选择硝态氮作为氮肥来源。5.研究了加气灌溉对葡萄幼苗根系生长和葡萄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气后10 d注气处理土壤NH_4-N比不注气增加28.95%,随着注气时间的延长,注气土壤NH_4-N含量显着下降;注气后20d土壤硝化强度显着高于未注气处理,而注气处理NO_3-N含量始终低于未注气处理。注气后20 d土壤脱氢酶活性显着提高,未注气处理变化趋势滞后于注气处理。对注气处理土壤氮素含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土壤NO_3-N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r=0.969),土壤脱氢酶与土壤硝化强度也呈显着正相关(r=0.907)。加气灌溉能促进土壤氮素转化,增加根系对土壤NO_3-N的吸收,提高土壤脱氢酶的活性,延缓生长后期根系活力下降。6.通过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地下穴贮滴灌条件下加气灌溉对葡萄幼苗生长及酰胺态氮吸收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尿素条件下加气灌溉显着降低了葡萄幼苗各器官部位的Ndff(%)值、影响了植株各器官部位的~(15)N分配率,降低了植株~(15)N的利用率。表明加气灌溉促进了尿素的挥发(铵态氮的挥发),抑制了葡萄幼苗植株根系对尿素吸收,降低了尿素的利用率。表明加气灌溉对植物尿素吸收存在负面作用,暗示在葡萄生长早期施用尿素作为主要氮源时,不宜进行加气灌溉。7.通过对加气灌溉及不同氮素浓度对植株生长的耦合研究发现,在同一施氮条件下,注气处理较未注气处理提高了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qP),保持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在较高水平。在注气条件下对葡萄叶片的分析表明,N2浓度更能增加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优于N1、N3处理;对注气条件下根系的分析表明,葡萄的根系结构(表面积、根体积、根长、根尖数)、叶片根系氮含量(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氮关键酶活性均为N2处理最高,表明在注气条件下,N2浓度适宜于葡萄的生长。对于不注气处理,N3浓度优于N1、N2处理。以上结果可表明在注气条件下,促进植株生长的氮素浓度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选择一个适宜的范围。针对本研究的最佳注气及氮素浓度处理为AN2处理。8.通过2016、2017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加气灌溉可以促进葡萄新梢、茎粗增加,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显着增加葡萄的果粒重、果穗重、葡萄产量及果实的横径。但对葡萄的果实着色、可溶性固形物、硬度、糖酸比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加气灌溉延缓了葡萄果实的着色。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加气灌溉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在促进葡萄生长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葡萄作为多年生作物,生理代谢机制复杂,要想发挥加气灌溉技术在促进果实品质改良方面的作用,需要针对加气时间、加气频率等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相关机理,促进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推广。(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门思润[6](2018)在《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烤烟碳同化能力及氮素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在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采用双因素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应用~(13)C原位脉冲标记法和~(15)N示踪技术,旨在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烤烟碳同化能力及氮素分配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及优质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部位叶片及不同叶片区段的~(13)C同化能力圆顶期,烤烟中部叶碳同化能力最强,其次是上部烟叶和下部烟叶。同一部位叶片中,碳同化能力最高的是叶中部区域,其次为叶基部区域,最低的是叶尖部区域。通常烟株中部烟叶质量最佳,而在同一叶片当中则以中部区域质量最佳,表明烟叶质量与其碳同化能力和同化物供应量相关。2、种植密度对叶片~(13)C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种植密度对不同部位叶片的碳同化能力有显着影响,当密度达到D3(20190株/hm~2)时,叶片当中的~(13)C同化能力明显减小,对烟株各部位输送与分配的同化产物有所降低,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增强叶片的碳同化能力。上、中、下叁个部位叶片中的碳同化产物,被输送到根、茎部位的只有一少部分,大部分被分配输送至各自被饲喂叶片当中。由此可见,烟叶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就在于烟叶生长期的同化作用。本文研究表明,烤烟的种植密度以D2水平(18180株/hm~2左右)较为适宜。3、施氮量对叶片~(13)C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不同施氮量对各部位烟叶碳同化能力产生显着性影响,研究表明,合理的施氮量可提升叶片碳同化能力。施氮量介于75.0kg/hm~2到120.0 kg/hm~2之间,则上、中、下叁个部位叶片所形成的碳同化产物被就近输送分配到相应部位的叶片、根系以及茎秆当中;而增加氮素肥料的施用量,则促进了上部烟叶同化产物向根部和茎部的运输和分配。因此,为提升叶片碳同化能力,协调同化产物运输分配,生产需采用适宜的施氮水平,本文研究表明,烤烟施氮水平N2(97.5kg/hm~2左右)较为适宜。4、种植密度对烟株~(15)N分配利用及其调节效应同一叶片不同区段的全氮含量表现为叶中部>叶基部>叶尖部,各部位氮肥吸收比例Ndff(%)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茎秆>上部叶>根系。对各部位烟叶中~(15)N占全株~(15)N总量的百分比率进行了测定,圆顶期,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茎秆>根系;下二棚烟叶采收后,表现为中部叶>上部叶>茎秆>根系;中部烟叶采收后,表现为上部叶>茎秆>根系。由此可见,烟株所吸收的肥料氮被大量分配至叶片中,用于生长发育所需。不同种植密度影响烟株对~(15)N吸收利用。从烟株各部位全氮含量来看,各部位Ndff(%)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呈现明显递增的趋势,在D2(18180株/hm~2)种植密度下,烟株对氮的吸收和积累有明显优势,尤其在生育后期,D2各部位烟叶Ndff(%)明显高于D1和D3,下二棚烟叶采收之后,植株吸收的肥料氮依旧主要用于叶片的生长,尤其是中部烟叶的生长。不同种植密度影响烟株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在圆顶期,以D2种植密度下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其次为D3和D1。而到了成熟前期(下二棚烟叶采收后)及成熟中期(中部烟叶采收后),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烟株对氮肥的利用率有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智慧,金建顺,唐雅凤,刘双平,周志磊[7](2018)在《不同种类可同化氮素对黄酒酵母产高级醇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种类可同化氮素对黄酒酵母产高级醇的影响,通过添加不同种类可同化氮素进行2株黄酒酵母的发酵实验,使用GC-MS对发酵液中高级醇进行测定,比较发酵结束时高级醇含量变化。结果表明:RWBL Y1739 LZH异戊醇合成能力较强,RWBL Y1615 ZCβ-苯乙醇合成能力较强;可同化氮素的添加对酵母生长、乙醇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对于酵母RWBL Y1739 LZH和RWBL Y1615 ZC,无机氮素降低高级醇的效果最好(29.97%~63.15%),氯化铵降低高级醇的幅度最大(62.60%,63.15%),添加特定的氨基酸能加强酵母Ehrlich途径,产生更多高级醇。(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李从锋,任红,齐华,丁在松,赵明[8](2017)在《氮素水平对不同优势玉米杂交种籽粒灌浆及同化物运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目前玉米生产上主要通过增加氮肥施用和合理密植两大途径增加产量,但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将会加剧植株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导致籽粒后期灌浆不良,而玉米籽粒高效灌浆是其高产高效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效率存在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16)
王斯琪[9](2017)在《施氮量对烤烟的碳同化产物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碳素同化能力及产物运输分配是决定烤烟产量与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品种K326为材料,利用稳定同位素~(13)C和~(15)N标记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的碳同化能力、产物运输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的影响,旨在为烤烟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烤烟各部位叶片~(13)C同化能力及与施氮量的关系烤烟圆顶期以中部叶的碳同化能力较强,其次是上部叶,下部叶的碳同化能力较弱。施氮量对烟草不同部位叶片的碳同化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上部叶和下部叶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碳同化能力增强的趋势,中部叶以N2处理的碳同化能力最强。2、烤烟叶片不同区段~(13)C同化能力及与施氮量的关系所有叶片均以中部区段同化~(13)C的能力最强,尖部和基部区段相比,除N3处理的中部叶外,其余叶片的基部区段同化能力高于叶尖部。总体而言,同一叶片3个区域的~(13)C同化能力大小依次为叶中部>叶基部>叶尖部。不同施氮处理间比较,上部叶各区段和中部叶各区段表现为施氮量从N1增至N2,~(13)C同化能力提高,但从N2增至N3,~(13)C同化能力又下降。下部叶各区段则N3的~(13)C同化能力最高,其次是N2和N1。3、烤烟碳同化产物的分配及与施氮量的关系施氮量对不同部位叶片的碳同化能力有显着影响,适宜的氮用量能够增强叶片的碳同化能力,在施氮量75.0 kg/hm~2~120.5kg/hm~2范围内,上、中、下3个部位叶片的碳同化产物主要就近运输分配于相应部位叶片及根系和茎秆;增加施氮量具有促进上部叶同化物向根部和茎部运输分配的趋势。这意味着烟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主要来源于烟叶生长期间自身的同化作用。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采用适宜调控措施,增强叶片的同化能力。本次试验条件下,得出烤烟的适宜施氮量以97.5kg/hm~2左右效果最佳。4、烤烟氮素吸收与施氮量的关系在N1、N2、N3叁个施氮水平下,烤烟各部位干物质含量及吸氮量均表现为叶部>茎部>根部,其中叶部的各个叶位干物质含量及吸氮量关系均为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同一叶片不同区段,叶中部的干物质量和含氮量最高。其中N3施氮水平下烟株干物质吸收量及含氮量最大,但与N2差异并不显着。5、烤烟氮素征调及与施氮量的关系在圆顶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大各部位的Ndff(%)呈显着上升趋势,在同一施氮量下比较各部位的Ndff(%)的差异得出,N1、N2、N3施氮水平下各部位对肥料中~(15)N的征调能力均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茎秆>上部叶>根系。下二棚采收完植株吸收的肥料氮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其次是茎秆、根系。且分配率均表现为叶部>茎秆>根系,对比不同施氮水平下相同部位之间肥料氮的分配量可以看出叶部的N2水平下肥料氮的分配量大于N1和N3,而茎部和根部的15N吸收量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即N3>N2>N1,不同部位对肥料氮的吸收规律不一样,叶部超过一定施氮量其肥料氮的吸收率会变低,茎部和根部随着施氮量增加其~(15)N吸收量会不断增加。在烟株中部叶采收完成后,各部位Ndff(%)与施氮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N2>N3>N1,但这叁种施氮水平下叶片中的Ndff(%)差异不显着。同一施氮量下各部位Ndff(%)表现为茎秆>根系>上部叶。对比叁个时期烟株Ndff(%)值,可以看出烟株所吸收的氮素来源主要来自于土壤,并非肥料氮。对15N的征调能力,可以看出是呈下降趋势,说明越往后,烟株吸收肥料氮比例越小,吸收土壤氮的比例越来越大。6、烤烟15N的分配及与施氮量的关系烤烟在各个时期吸收的肥料氮均表现为叶部>茎秆>根系,烤烟所吸收的15N量主要集中在叶片中。对比不同施氮处理下各部位中~(15)N的分配情况,N2施氮水平下各部位的肥料氮分配量均明显优于N1和N3施氮水平,尤其在叶片中肥料氮的分配量主要表现为N2>N3>N1,分配比率却相反,N3施氮水平下叶片中肥料氮分配比率最高,N2施氮水平则最低。7、烤烟氮素利用率及与施氮量的关系分别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各个时期烟株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分析了烟株在生长成熟过程中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及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烟株对氮肥的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随着烟株的成熟及烟叶采收,烟株对氮肥的利用率呈逐渐降低趋势。圆顶期,根、茎、叶均以N2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其次为N1、N3,在下二棚烟叶采收完时期,叶部呈现N2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率最高,茎部和根部差异不显着,中部烟叶采收完之后,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大,烟株对氮肥的利用率逐渐降低趋势,总体来说,N2施氮水平下,烤烟对氮肥利用率最高。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氮用量能够增强叶片的碳同化能力,有利于烟株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促进烟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肥料氮损失率。在试验供氮范围(97.5kg/hm2)内,烤烟碳同化能力,产值,氮肥利用率和损失率等因素达到最佳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16)
任红[10](2017)在《氮素水平对不同优势玉米杂交种产量形成及同化物运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籽粒高效灌浆是其高产高效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籽粒灌浆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为明确不同基因型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物质运转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本文以不同优势类型品种郑单958、中单909、伟科702(ZD958类型品种,Reid×唐四平头模式)和先玉335、农华101、京科968(XY335类型品种,Reid×Lancaster模式)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氮肥施用水平(N0:0kg/hm~2;N1:100kg/hm~2:N3:300 kg/hm~2)两个种植密度(D1:67500株/hm~2;D2:90000株/hm~2),采用13C同位素标记及显微镜观察方法,系统研究了两类不同优势玉米品种灌浆特性、维管束结构、同化物转运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氮肥两种密度条件下,XY335类型品种产量均高于ZD958类型品种。正常密度(67500株/hm~2)和高密度(90000株/hm~2)条件下,分别提高0.17%和5%,其中XY335类型品种主要是通过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ZD958类型品种则主要是通过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类型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均增加,XY335类型品种穗粒数增加的幅度大于ZD958类型品种,而ZD958类型品种千粒重增加幅度大于XY335类型品种。正常密度适宜氮肥(300 kg/hm~2)条件下XY335与ZD958类型品种籽粒产量差异不显着,而高密度条件下XY335类型品种的产量则显着高于ZD958类型品种。(2)XY335类型品种灌浆过程对氮肥反应敏感,而ZD958类型品种则对密度反应敏感。XY335类型品种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均显着高于ZD958类型品种,但灌浆持续期则显着短于ZD958类型品种。随着密度增加,XY335类型品种灌浆持续期呈增加趋势,而ZD958类型品种灌浆持续期则呈减少的趋势;适宜氮肥条件下,XY335类型品种高密度较正常密度灌浆持续期增加12%、ZD958类型品种则减少6%;XY335类型品种籽粒灌浆高峰出现日期较ZD958类型品种提前3-5天。正常密度条件下,XY335类型品种灌浆高峰后籽粒增长速率显着小于ZD958类型品种。(3)XY335类型品种具有良好的维管束结构特征,可有效促进物质运输、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基部茎节XY335类型品种的大(小)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维管束密度均大于ZD958类型品种;无氮肥(Okg/hm~2)和低氮(100kg/hm~2)条件下,两个密度XY335类型品种穗柄维管束数目均显着小于ZD958类型品种;适宜氮肥及适宜密度条件下,XY335类型品种大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面积均高ZD958类型品种,分别提高9.2%和0.6%;高密度条件下,XY335类型品种大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面积分别较ZD958类型品种减少54%和32%。XY335类型品种的穗位大维管束和小维管束总面积均大于ZD958类型品种,适宜氮肥条件下,两个密度XY335类型品种穗位维管束密度均显着低于ZD958类型品种,适宜密度与高密度比较XY335类型品种大维管束面积较ZD958类型品种增加29%。两个种植密度的ZD958类型品种玉米穗轴大维管束面积总和、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均大于XY335类型品种;ZD958类型品种小维管束木质部、韧皮部及总面积均小于XY335类型品种。(4)XY335类型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于ZD958类型品种,但两类型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贡献率无显着差异。适宜密度和氮肥条件下,灌浆期XY335类型品种标记的13C分配到茎秆和籽粒中的比例均显着高于ZD958类型品种;高密度适宜氮肥条件下,两类型品种茎秆和籽粒中碳素分配比例差异不显着,成熟期籽粒中碳素分配比例均显着高于其它器官;在适宜氮肥条件下,高密度与适宜密度比较,XY335类型品种碳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减少9%、ZD958类型品种减少23%。总之,在高密度适宜施氮条件下,XY335类型品种产量显着高于ZD958类型品种,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维管束结构及功能改善、光合产物及营养物质运输变畅、灌浆期物质运转效率提高、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明显缩短、籽粒平均灌浆速率提高,从而实现了玉米密植群体高效灌浆和籽粒产量提高。(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3-25)
氮素同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不同氮素调控措施对小麦氮素同化过程和产量的影响,以皖麦68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施肥+生物炭(CN+C)、传统施肥+硝化抑制剂(CN+D)、传统施肥+叶面肥(CN+P)、不施氮肥(CK)和传统施肥(CN)5个处理,分析各氮素调控措施与小麦叶片和茎秆的氮代谢物质含量、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相比,施用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能提高小麦体内铵态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叶面喷肥能提高小麦灌浆期铵态氮含量和NR活性;各氮素调控措施能提高小麦灌浆期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小麦的氮素转运速率和氮代谢水平,显着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进而提高小麦产量;施用生物炭、硝化抑制剂和叶面肥相比传统施肥分别增产568.3、520.0和663.3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同化论文参考文献
[1].文滨滨,张新昊,沈红艳,武红玉,陈修德.氮素亏缺对苹果愈伤组织硝态氮吸收及同化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杨磊,夏炎,韩自强,王军,宋贺.氮素调控措施对小麦植株氮素同化过程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3].李智,李国龙,孙亚卿,苏文斌,樊福义.膜下滴灌水氮供应对甜菜氮素同化和利用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19
[4].吴传栋.基于碳源调控的污泥堆肥氮素转化及氨同化作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5].赵丰云.加气灌溉对葡萄氮素代谢及光合同化物积累分配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8
[6].门思润.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烤烟碳同化能力及氮素分配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8
[7].李智慧,金建顺,唐雅凤,刘双平,周志磊.不同种类可同化氮素对黄酒酵母产高级醇能力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8
[8].李从锋,任红,齐华,丁在松,赵明.氮素水平对不同优势玉米杂交种籽粒灌浆及同化物运转的影响[C].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7
[9].王斯琪.施氮量对烤烟的碳同化产物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7
[10].任红.氮素水平对不同优势玉米杂交种产量形成及同化物运转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