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时期论文_王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上古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上古,时期,中国,乐器,先秦,云门,城市。

中国上古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王平[1](2019)在《中国上古时期、春秋、汉乐府诗词新唱研究——以中央戏剧学院留学生中国上古时期、春秋、汉乐府诗词演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歌剧表演专业研究生、表演系硕博研究生必修课讲座《中国诗词新唱》、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育部国际合作项目2017级一带一路国际班、2018级丝绸之路国际表演班,以及表演系本科的声乐教学工作,介绍了中国上古时期、春秋、汉乐府诗词形成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者指出,美声、民族、流行叁种唱法相结合演唱中国古诗词,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上古时期诗词的演唱方式。作者认为,新的唱法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激发了戏剧演员的演唱创造力,适应国内外大戏导演对各种声音造型的需要。(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赵云泽,董翊宸[2](2019)在《中国上古时期的媒介革命:“巫史理性化”与文字功能的转变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甲骨文、鼎彝金文起源、孕育文化及记述内容的详细考察后发现,甲骨文向金文转变,并不是简单的文字介质转变,而是伴随着"巫史理性化"过程的一次媒介革命。它标志着宗教信仰、权力结构、社会文化、文字传播内容的全面颠覆性的变革。以卜辞为内容的甲骨文转向沟通社会事务为内容的鼎彝金文,意味着文字从"人与神"的媒介转变为"人与人"的媒介,完成了社会理性交往战胜原始宗教的第一步。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超越血缘的文明共同体也由此诞生,以世俗文化为主的中华文明的基石也由此奠定。(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贾力夫[3](2018)在《中国先秦及上古时期政治中的中央集权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于秦始皇统一六国,这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而是深植于我国国家起源之初的政治基因。中国上古时期政治运行中有着诸多中央集权的因素,这些因素的产生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及祖先崇拜双重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涛[4](2017)在《中国上古时期《云门》之乐钩沉——兼论其与巫术、宗教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云门》为中国上古乐舞之一,其首作者为黄帝,颛顼曾对其进行过增修;黄帝和颛顼时期《云门》之乐的演奏有敲击鳄鱼皮鼓的环节,周代所存《云门》之乐中有宫、角、徵和羽等四调,要使用鼓、鼗、管和琴瑟等乐器;上古时期,《云门》之乐曾在巫术中使用,以役使鱓等禽兽,也曾在宗教活动中被用作祭祀天神之乐。(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胡越[5](2016)在《论中国上古时期人物画的图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式"是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重要概念。在康德那里,图式完全是一个先验的概念。经由沃尔夫林、贡布里希等人的阐释,图式转而成为一个带有艺术史和心理学方法论意义的经验概念。图式论不仅能够用以研究西方艺术史,亦可用来阐述中国历代人物画中的美学观念形成及其演变的内在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尝试借助图式说,探究中国上古时期人物画美学的线条、气晕、构图等命题和观念的成因,以期获得一些新的发现。(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21期)

傅刚[6](2016)在《中国上古时期文献写、抄特征及其文献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书写工具、载体的不同,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写、抄,与刻本时代的写、抄本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自有文献以来,就比较注重对文献的保管和整理,又因教学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即使在先秦两汉时期,文献也具有稳定性特征。先秦两汉时期建立了比较科学的整理文献的原则和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重要内容。否定这一点,也就否定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同时也将动摇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学术基础,其后果是滋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进而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虚无主义态度。(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朱逸宁[7](2014)在《上古时期中国南北城市文化的源流与精神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古时代不仅对中华文明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对中国的城市文化同样如此。夏商周叁代,城市脱离乡村和城堡独立发展,城市形制开始形成,城市文化渐露雏形,城市的南北特征逐步显现。北方文化在生产条件被较早破坏后,已先于南方完成了向文明阶段的蜕变,因此在城市文化发展方面也更为迅速。长期以来,北方都城每一次大的变动,不仅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还造成了原本孤立的城市变为城市群落的另一种后果。北方城市形成这种发展模式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地位多依赖于政治权力。上古时期,江南礼乐文化和中原多有交融。江南城市也渐渐形成稳定的特征,但尚未有独立的规划体制,基本上按照北方平原上的城市建设格局展开。对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及文化土壤作深入的研究,可为今天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复杂文化现象的探索导夫先路。(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李志刚[8](2011)在《中国上古时期的“生子不举”》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子不举"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上古以来一直存在。远古时期以幼童作为"奠基牲",甲骨文中记载有"弗子"行为,夏商周很多部落首领和历史名人均曾遭弃。春秋以后可能被遗弃不养的婴儿,包括出生异常、生于禁忌日、女婴和其他被认为有妨于父母者。导致"生子不举"的原因,有原始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妨于家族父母,以及经济压力等。时代越古,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所起作用越大,到战国末期后,经济压力逐渐上升为主因。(本文来源于《古代文明》期刊2011年03期)

王涛[9](2007)在《从《史记》中的乐器看中国上古时期乐器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乐器就有近30种之多。这些关于上古乐器的大量记载以及《乐书》一卷对上古音乐理论的高度总结,反映了我国上古时期丰富的乐器文化。(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7年06期)

马冰[10](2005)在《晋南是中国上古时期历史舞台的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9月5日至7日,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八届年会在“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研究基地”——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召开。     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贵州、甘肃等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位先秦史专家学者在我国着(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05-09-15)

中国上古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甲骨文、鼎彝金文起源、孕育文化及记述内容的详细考察后发现,甲骨文向金文转变,并不是简单的文字介质转变,而是伴随着"巫史理性化"过程的一次媒介革命。它标志着宗教信仰、权力结构、社会文化、文字传播内容的全面颠覆性的变革。以卜辞为内容的甲骨文转向沟通社会事务为内容的鼎彝金文,意味着文字从"人与神"的媒介转变为"人与人"的媒介,完成了社会理性交往战胜原始宗教的第一步。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超越血缘的文明共同体也由此诞生,以世俗文化为主的中华文明的基石也由此奠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上古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上古时期、春秋、汉乐府诗词新唱研究——以中央戏剧学院留学生中国上古时期、春秋、汉乐府诗词演唱为例[J].艺术教育.2019

[2].赵云泽,董翊宸.中国上古时期的媒介革命:“巫史理性化”与文字功能的转变及其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

[3].贾力夫.中国先秦及上古时期政治中的中央集权元素[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刘涛.中国上古时期《云门》之乐钩沉——兼论其与巫术、宗教的关系[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

[5].胡越.论中国上古时期人物画的图式[J].大众文艺.2016

[6].傅刚.中国上古时期文献写、抄特征及其文献学意义[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

[7].朱逸宁.上古时期中国南北城市文化的源流与精神结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李志刚.中国上古时期的“生子不举”[J].古代文明.2011

[9].王涛.从《史记》中的乐器看中国上古时期乐器文化[J].求索.2007

[10].马冰.晋南是中国上古时期历史舞台的核心[N].光明日报.2005

论文知识图

商代骨笄多年前和5500多年前中国上古时期中西历年月日的检索中西历年月日的检索2-17巢居形态(来源:网络)Fi...1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凤鸟图及相关图形

标签:;  ;  ;  ;  ;  ;  ;  

中国上古时期论文_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