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深海热液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海热液口,嗜热芽孢杆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
深海热液口论文文献综述
周洪,张勤,何聿,杨黄浩,田永奇[1](2019)在《一株深海热液口嗜热芽孢杆菌SY27F代谢产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株来源于深海热液口嗜热芽孢杆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抑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方法】采用纸片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嗜热芽孢杆菌SY27F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采用CCK-8法测定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抑菌实验表明,嗜热芽孢杆菌代谢产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56 mg/mL和3.13 mg/mL;细胞实验表明,其代谢产物对肿瘤细胞A549、HepG2、HeLa、MCF-7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390、0.451、0.704、1.105 mg/mL;与人肝肿瘤细胞(HepG2)相比,其对人正常肝细胞(L02)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嗜热芽孢杆菌SY27F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抑菌和抗肿瘤活性,可为寻找新型抑菌抗肿瘤活性物质提供优质资源。(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联钻[2](2018)在《来自深海热液口脂水解酶的克隆表达以及酶学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热液区具有独特的高温生境,蕴藏着丰富的极端特性的微生物以及酶资源。因而,深海热液口逐渐成为酶资源开发的新热点。本研究以东太平洋海隆地区深海热液口沉积物样品的宏基因组数据作为基础,利用蛋白相邻类聚簇的COG编码(COG2267)为切入点,以活性中心保守区域GXSXG和氧洞保守区域HGX作为突破口,选取了 8个疑似脂水解酶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现代酶基因挖掘技术对脂水解酶est-OK系列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以及酶学性质的研究。首先,利用序列驱动的方法在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口挖掘了八个潜在新型脂水解酶基因est-OK系列,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脂水解酶基因est-OK系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st-OKH、est-OKJ、est-OKK、est-OKN和est-OKO为脂水解酶家族Ⅴ的蛋白;est-OKM为脂水解酶家族Ⅷ的蛋白;est-OKL为脂水解酶家族Ⅱ的蛋白;est-OKI为脂水解酶家族Ⅲ的蛋白。跨膜区预测结果表明est-OKJ、est-OKM和est-OKN脂水解酶为跨膜蛋白。氨基酸二级序列预测表明脂水解酶est-OK系列与热稳定性较好的脂水解酶PLP和FCLip1均具有较高的α-螺旋占比。接着,八个潜在新型脂水解酶基因est-OK系列均成功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进行了重组表达。其中est-OKM和est-OKK能够获得可溶性表达,其中est-OKM未检测到粗酶酶活。对检测到粗酶酶活的est-OKK进行镍柱亲和纯化,结果显示带有组氨酸标签的est-OKK得到有效纯化。est-OKK酶动力学研究表明,脂水解酶est-OKK为酯酶,最适底物为对硝基苯丁酸酯,酶动力学参数Vmax和Km值分别为161.3 U/mg和483μM。随后,对脂水解酶家族V的酯酶est-OKK进行酶学性质的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反应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9.0;est-OKK在55℃下的半衰期大于30 min,提示其具有一定的温度稳定性;est-OKK能够在pH 10.0的缓冲液处理4 h后仍然保持较高活性,表明其具有极强的碱稳定性;同时,est-OKK能够被较低的盐离子浓度所激活,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盐耐受性。最后,根据酯酶est-OKK的家族内聚类分析以及同源性较高蛋白之间的聚类分析,再通过叁维结构的同源建模,我们发现酯酶est-OKK可能存在催化四分体作为其活性中心。定点突变分子改造实验证明,氨基酸残基85S、109D、214S和242H的确为酯酶est-OKK的关键活性中心位点,形成催化四分体结构。进一步的金属离子抑制动力学实验表明,Fe3+和Mg2+对酯酶est-OKK的IC50分别为0.72 mM和3.09 mM,Fe3+和Mg2+对酯酶est-OKK的抑制机制均为可逆型抑制,其抑制类型分别为混合型抑制和非竞争型抑制。(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臧扬,高贝乐[3](2017)在《深海热液口Epsilon-变形菌的物种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Epsilon-变形菌是近年来宏基因组调查发现的深海极端环境如热液喷口富集的重要微生物类群,在海洋碳、氮、氢、硫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这个纲的研究较少,主要来自于16S rRNA的分类鉴定以及深度测序拼接的基因组序列分析。本文总结了目前对Epsilon-变形菌纲的生态分布及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并对深海热液喷口的Epsilon-变形菌的多种能量代谢方式、强大的趋化运动系统以及与底栖生物的共生关系进行了阐述。这些结果初步揭示了Epsilon-变形菌对深海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并推动对这个极端环境富集的细菌分支的生物学特征认知与资源利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杨梅,李新正[4](2017)在《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热液口及其生物群落自1977年发现以来,受到海洋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伴随深海调查技术的进步,大量热液生物群落相继被发现,并在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展。目前,受采样不足及分类学研究的限制,针对深海热液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多集中于大型底栖生物。本文拟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加深对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分布模式、扩散途径及群体连通性的认识,为深海热液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何天良[5](2015)在《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病毒互作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抗肿瘤转移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热液口是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之一,具有黑暗、高压、低氧、缺乏营养以及富含多种矿物质等特点。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深海热液口存在独特的生物群落以来,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受到了海洋学家广泛的关注并成为了海洋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在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中,化能自养古菌和细菌利用热液口环境中的热能和化学能合成有机质,为热液口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构成了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的基础,对整个热液口生物群落结构具有调控作用。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热液口病毒具有极高的丰度,病毒可能对微生物以及整个热液口生物群落结构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研究深海热液口病毒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了解热液口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热液口环境中温度和化学梯度的动态变化,使得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首先对东太平洋中脊、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海隆深海热液口硫化物、水体和底栖动物肠道样本中细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在叁大洋深海热液口中均为优势细菌门类,说明不同海区热液口细菌群落结构在优势菌群组成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但是,叁大洋在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研究表明,热液口水体中细菌多样性要明显小于硫化物的细菌多样性,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多样性最小。结果显示,动物肠道细菌的绝大多数细菌门类都存在于硫化物细菌中,说明微生物是热液口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对深海热液口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热液口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而病毒与宿主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对深海热液口病毒与宿主之间的互作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根据传统方法从环境样品中分离病毒需要的样品量较大,而目前的采样技术很难从深海热液口环境采集大量样品并提取到足够的病毒宏基因组DNA,因此对深海病毒的研究变得尤为困难。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热液口样品的病毒分离以及病毒宏基因组提取技术进行改进,利用PEG6000处理结合超高速离心的方法对病毒颗粒进行浓缩,再采用全基因组扩增方法对提取到的病毒宏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提高病毒宏基因组DNA的浓度。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内参病毒GVE2拷贝数等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病毒分离及病毒宏基因组提取和扩增的方法,病毒分离效率较好,病毒宏基因组DNA浓度可以满足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要求。利用改进后的方法,从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口3个站点的沉积物样品中,分别获得了病毒和微生物宏基因组DNA,并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热液口病毒功能基因和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分类较为相似,其中与氨基酸运输与代谢、转录、无机盐运输与代谢、细胞膜和细胞壁代谢和能量生成与转化相关基因等与基因转录和生物大分子合成代谢相关基因所占比例较高。在病毒宏基因组中,发现一类与细胞膜和细胞壁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其中包含了与噬菌体裂解相关的糖基转移酶、二肽酶和N-乙酰-L-丙氨酸酰胺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热液口病毒对微生物具有裂解作用。通过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发现病毒的功能基因不仅参与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且还存在一些病毒特有的功能基因(如葡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羟酰谷胱甘肽水解酶、D-乳酸脱氢酶、乙酸激酶和乙醛脱氢酶等的编码基因)使得微生物的代谢通路更加完善,对微生物的代谢通路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从而增强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深海热液口病毒能够对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过程进行调控,进而影响整个热液口生态系统。通过对深海热液口微生物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热液口病毒会影响宿主的代谢过程。微生物在受到病毒侵染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这与肿瘤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生代谢改变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热液口病毒感染宿主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由于深海热液口极端的生态环境以及热液口存在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热液口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无论是在分子结构还是生物活性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可能成为抗肿瘤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利用热液口嗜热噬菌体GVE2感染其宿主菌Geobacillus sp. E263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筛选具有抗肿瘤转移活性的化合物,并深入研究其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机制。我们从本实验前期研究获得的24种差异代谢产物中选取了6种结构已知的化合物(L-正亮氨酸、邻氨基对甲苯酚、对羟基苯甲醇、色醇、腺嘌呤和安替比林),研究其对人胃癌和乳腺癌细胞及相应正常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L-正亮氨酸显着抑制胃癌细胞HGC-27和乳腺癌细胞MDA-B-435的细胞迁移、侵袭和粘附,但对胃和乳腺正常细胞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L-正亮氨酸对癌细胞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通过对L-正亮氨酸结构类似物的活性测定,确定了L-正亮氨酸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活性基团。通过对L-正亮氨酸进行衍生化,得到了具有肿瘤细胞转移抑制活性的衍生物(3S,6S)-3,6-二丁基哌嗪-2,5-二酮。利用L-正亮氨酸耦联溴化氰活化介质进行亲和下拉试验,结果发现L-正亮氨酸作用的靶蛋白是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nRNPA2/Bl。进一步研究显示,L-正亮氨酸可能通过作用于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并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本论文围绕深海热液口病毒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东太平洋中脊、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海隆深海热液口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拓展了对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深海热液口病毒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分析,了解了深海热液口病毒对宿主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过程的调控方式。最后,通过对热液口嗜热噬菌体GVE2感染宿主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获得到了对肿瘤细胞转移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热液口病毒在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在对热液口嗜热噬菌体感染相关代谢产物抗肿瘤细胞转移活性的研究,为深海热液口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7-01)
刘昕明,林荣澄,黄丁勇[6](2013)在《深海热液口化能合成共生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无脊椎动物和细菌间的化能合成共生作用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深海热液口初级生产力主要来源的认知。近年的研究表明,营化能合成共生的动物隶属于纤毛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其中无脊椎动物作为宿主在与共生菌的长期共生过程中,伴随着部分器官和功能的退化或消失,逐渐形成和演化出了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并产生了一些特殊的行为;在深海热液口发现的所有化能合成共生菌都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的宿主大致可以分为2个群体;通过16SrRNA基因编码分析,不同代谢类型的共生菌在系统发育中通常处于不同分支,形态也有所差异;共生菌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进化模式也使其更加适应共生生活;由无脊椎动物和化能合成细菌构成的共生体系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了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的演化。对共生菌蛋白质及代谢组学的研究,以及对宿主生理和代谢机制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热液口化能合成共生作用研究的新热点。(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7期)
鲁书林,何莹,王风平[7](2013)在《瓜伊马斯深海热液口古菌分布及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热液口由于剧烈的温度(可达到400℃以上)、pH和化学梯度,成为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研究的焦点,海底热液口生命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探索深部生命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窗口。本文主要开展了瓜伊马斯深海热液口高温环境下沉积物和烟囱样品中古菌多样性的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首先对样品中古菌进行了定量,发现沉积物和烟囱两个样品都含有高丰度的古菌,沉积物和烟囱中古菌分别达到1.47×10~9拷贝数/g和5.29×10~8拷贝数/g(湿重)。通过核糖体小亚基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文库构建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沉积物和烟囱样品中的古菌类群多数是嗜热和超嗜热微生物,但两个样品中的古菌群落组成差异很大:沉积物以泉古菌门为主,优势菌群为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a Group(MCG)和Hot Water Crenarchaeota GroupⅠ(HWCGⅠ);烟囱样品则主要是广古菌门类群,其中以Thermococcales,Marine Benthic Group D(MBGD)/Deep Hydrothermal VentEuryarchaeota 1(DHVE 1)为主。在沉积物样品中发现了一个新的MCG类群,命名为MCG-H,可能是MCG的高温独特类群。研究揭示,在瓜伊马斯深海热液口烟囱和沉积物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古菌类群包括未被发现的新类群,对瓜伊马斯深海热液口古菌分布和多样性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深入的古菌生理功能和演化的研究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王雪[8](2012)在《世界最深的深海热液口》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家们正在解开世界上最深的深海火山热液口的未知之谜,它位于加勒比海海底裂谷下5公里处。自从2010年第一位科学家冒险进入这个热液口以来,这个被研究团队命名为Beebe的热液口就开始喷涌出极为不寻常的富含铜的热液,并且向上方的海洋喷射出比其他深海热(本文来源于《自然与科技》期刊2012年02期)
谢伟[9](2010)在《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环境适应性及其基因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热液口烟囱是通过来自地壳的熔浆与海水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的地质结构,该环境被认为与地球早期环境相似,在热液口烟囱的喷口中,不断有气体、金属离子喷出,且形成了热量和化学物质浓度梯度。这些热量与化学物质浓度梯度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保证,大量的化能自养微生物通过氧化这些无机物获取能量,将该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从而为该环境丰富的生物群落提供大量初级营养物质。尽管对这些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对它们的代谢特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对胡安得富卡洋中脊硫化物样品4143-1宏基因组文库的2880个Fosmid克隆子进行454高通量测序,一共获得308,034条序列,平均长度为227bp。对这些序列进行拼接后得到15.3 MB序列,包括31,405条拼接序列和22,968不能拼接的序列,其中21,836条序列能够与NCBI非冗余蛋白数据库在期望值为10-5下有较好的注释。所有注释序列中有70%能够分布在COG的分类项目中。首先,我们利用双向聚类的方法对包括4143-1样品和Lost City热液口烟囱样品的18个环境宏基因组数据做比较分析发现,两个热液口烟囱能够聚为一支,且参与DNA错配修复和同源重组的基因序列丰度均显着高于其他环境,表明该环境微生物具备丰富的DNA修复系统以应对该环境下有毒物质对基因组的损伤。另外,两个热液口烟囱均含有丰度较高的化学趋化性和鞭毛运动相关基因,反应出这些微生物对于烟囱壁动态变化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其次,通过对4143-1宏基因组数据分析发现,该环境微生物群落代谢方面具有以下特征:通过硫氧化物复合体依赖性途径或者腺苷-5'-磷酸硫酸酐依赖途径氧化硫化物提供电子,偶联硝酸盐还原提供能量,以卡尔文循环为主要途径进行二氧化碳固定。通过对代谢关键酶基因簇的分析发现,兼性厌氧和专性厌氧微生物均对该环境初级营养物质的产生发挥作用。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取的基因片段信息,设计特异引物筛选对应的Fosmid克隆子,可获取对应基因或基因簇的全长信息,我们从宏基因文库中筛选到两个分别含聚酮合成酶基因簇和聚酮聚肽杂合型基因簇的克隆子,虽然两个克隆子对叁种标准菌均未表现出抑菌活性,这些模块仍表现出一些与目前已知的PKS基因簇不同的特征,为组合生物合成研究增加了新的成员。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不仅在物质能量水平揭示了胡安得富卡洋中脊热液口烟囱壁微生物群落对该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机制,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环境的基因资源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0-08-01)
谢伟[10](2010)在《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环境适应性及其基因资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热液口烟囱是通过来自地壳的熔浆与海水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的地质结构,该环境被认为与地球早期环境相似,在热液口烟囱的喷口中,不断有气体、金属离子喷出,且形成了热量和化学物质浓度梯度。这些热量与化学物质浓度梯度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保证,大量的化能自养微生物通过氧化这些无机物获取能量,将该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从而为该环境丰富的生物群落提供大量初级营养物质。尽管对这些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对它们的代谢特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对胡安得富卡洋中脊硫化物样品4143-1宏基因组文库的2880个Fosmid克隆子进行454高通量测序,一共获得308,034条序列,平均长度为227bp。对这些序列进行拼接后得到15.3 MB序列,包括31,405条拼接序列和22,968不能拼接的序列,其中21,836条序列能够与NCBI非冗余蛋白数据库在期望值为10-5下有较好的注释。所有注释序列中有70%能够分布在COG的分类项目中。首先,我们利用双向聚类的方法对包括4143-1样品和Lost City热液口烟囱样品的18个环境宏基因组数据做比较分析发现,两个热液口烟囱能够聚为一支,且参与DNA错配修复和同源重组的基因序列丰度均显着高于其他环境,表明该环境微生物具备丰富的DNA修复系统以应对该环境下有毒物质对基因组的损伤。另外,两个热液口烟囱均含有丰度较高的化学趋化性和鞭毛运动相关基因,反应出这些微生物对于烟囱壁动态变化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其次,通过对4143-1宏基因组数据分析发现,该环境微生物群落代谢方面具有以下特征:通过硫氧化物复合体依赖性途径或者腺苷-5'-磷酸硫酸酐依赖途径氧化硫化物提供电子,偶联硝酸盐还原提供能量,以卡尔文循环为主要途径进行二氧化碳固定。通过对代谢关键酶基因簇的分析发现,兼性厌氧和专性厌氧微生物均对该环境初级营养物质的产生发挥作用。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取的基因片段信息,设计特异引物筛选对应的Fosmid克隆子,可获取对应基因或基因簇的全长信息,我们从宏基因文库中筛选到两个分别含聚酮合成酶基因簇和聚酮聚肽杂合型基因簇的克隆子,虽然两个克隆子对叁种标准菌均未表现出抑菌活性,这些模块仍表现出一些与目前已知的PKS基因簇不同的特征,为组合生物合成研究增加了新的成员。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不仅在物质能量水平揭示了胡安得富卡洋中脊热液口烟囱壁微生物群落对该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机制,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环境的基因资源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0-08-01)
深海热液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海热液区具有独特的高温生境,蕴藏着丰富的极端特性的微生物以及酶资源。因而,深海热液口逐渐成为酶资源开发的新热点。本研究以东太平洋海隆地区深海热液口沉积物样品的宏基因组数据作为基础,利用蛋白相邻类聚簇的COG编码(COG2267)为切入点,以活性中心保守区域GXSXG和氧洞保守区域HGX作为突破口,选取了 8个疑似脂水解酶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现代酶基因挖掘技术对脂水解酶est-OK系列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以及酶学性质的研究。首先,利用序列驱动的方法在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口挖掘了八个潜在新型脂水解酶基因est-OK系列,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脂水解酶基因est-OK系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st-OKH、est-OKJ、est-OKK、est-OKN和est-OKO为脂水解酶家族Ⅴ的蛋白;est-OKM为脂水解酶家族Ⅷ的蛋白;est-OKL为脂水解酶家族Ⅱ的蛋白;est-OKI为脂水解酶家族Ⅲ的蛋白。跨膜区预测结果表明est-OKJ、est-OKM和est-OKN脂水解酶为跨膜蛋白。氨基酸二级序列预测表明脂水解酶est-OK系列与热稳定性较好的脂水解酶PLP和FCLip1均具有较高的α-螺旋占比。接着,八个潜在新型脂水解酶基因est-OK系列均成功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进行了重组表达。其中est-OKM和est-OKK能够获得可溶性表达,其中est-OKM未检测到粗酶酶活。对检测到粗酶酶活的est-OKK进行镍柱亲和纯化,结果显示带有组氨酸标签的est-OKK得到有效纯化。est-OKK酶动力学研究表明,脂水解酶est-OKK为酯酶,最适底物为对硝基苯丁酸酯,酶动力学参数Vmax和Km值分别为161.3 U/mg和483μM。随后,对脂水解酶家族V的酯酶est-OKK进行酶学性质的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反应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9.0;est-OKK在55℃下的半衰期大于30 min,提示其具有一定的温度稳定性;est-OKK能够在pH 10.0的缓冲液处理4 h后仍然保持较高活性,表明其具有极强的碱稳定性;同时,est-OKK能够被较低的盐离子浓度所激活,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盐耐受性。最后,根据酯酶est-OKK的家族内聚类分析以及同源性较高蛋白之间的聚类分析,再通过叁维结构的同源建模,我们发现酯酶est-OKK可能存在催化四分体作为其活性中心。定点突变分子改造实验证明,氨基酸残基85S、109D、214S和242H的确为酯酶est-OKK的关键活性中心位点,形成催化四分体结构。进一步的金属离子抑制动力学实验表明,Fe3+和Mg2+对酯酶est-OKK的IC50分别为0.72 mM和3.09 mM,Fe3+和Mg2+对酯酶est-OKK的抑制机制均为可逆型抑制,其抑制类型分别为混合型抑制和非竞争型抑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海热液口论文参考文献
[1].周洪,张勤,何聿,杨黄浩,田永奇.一株深海热液口嗜热芽孢杆菌SY27F代谢产物活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19
[2].吴联钻.来自深海热液口脂水解酶的克隆表达以及酶学性质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臧扬,高贝乐.深海热液口Epsilon-变形菌的物种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机理[J].微生物学报.2017
[4].杨梅,李新正.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7
[5].何天良.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病毒互作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抗肿瘤转移活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
[6].刘昕明,林荣澄,黄丁勇.深海热液口化能合成共生作用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
[7].鲁书林,何莹,王风平.瓜伊马斯深海热液口古菌分布及多样性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3
[8].王雪.世界最深的深海热液口[J].自然与科技.2012
[9].谢伟.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环境适应性及其基因资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0].谢伟.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环境适应性及其基因资源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