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海温场论文-于梅

北太平洋海温场论文-于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太平洋海温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温场,Nino指数,大气环流,降水

北太平洋海温场论文文献综述

于梅[1](2019)在《太平洋海温场变化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太平洋海温场是大气环流异常变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加热场,当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全球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天气气候出现,因此对海温场异常变化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提高灾害性气候事件预测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应用相关、相似、及对海温场分型方法,寻找对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的强信号。结果表明:海温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稳定性较差,但春季EOF第1~3模态异常时,对夏季降水有一定影响。厄尔尼诺年发生在降水与SST正相关时段里,副高加强,降水多;厄尔尼诺次年处在正相关时段里,副高加强,全省大部降水多,降水中心在西部;拉尼娜年处在降水与SST正相关时段里时,副高减弱,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少。(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彦明,高建芸,池艳珍,唐振飞,陈思[2](2016)在《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1961—2012年华南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并探讨了海洋外强迫信号可能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造成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冷位相年华南前汛期发生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概率较PDO暖位相年大,且暴雨强度偏强,持续时间偏长;2)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呈现不同的特征,PDO冷位相配合冬春Nino海温异常,华南前汛期易出现强度较强、持续时间较长的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3)太平洋海温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外强迫信号可能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低频变化周期,进而影响华南持续性暴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变异与极端事件及其预测》期刊2016-11-01)

王彦明,高建芸,池艳珍,唐振飞,陈思[3](2015)在《太平洋海温场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2年华南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并探讨了海洋外强迫信号可能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造成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位相年,华南前汛期发生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概率比PDO暖位相年大,且暴雨强度偏强,持续时间偏长;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呈现不同的特征,PDO冷位相配合冬春Nino区海温异常,华南前汛期易出现强度较强、持续时间较长的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太平洋海温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外强迫信号可能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进而影响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陈迪,陈锦年,左涛[4](2013)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多年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副高面积和强度均存在3~4a和11~14a显着周期,副高西伸脊点存在3~5a和准13a显着周期。副高面积和强度变化基本一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西伸脊点与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则存在负的相关关系。赤道太平洋不同经度的SST与副高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赤道中太平洋SST异常与副高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东太平洋相对偏弱,而西太平洋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认为,赤道中太平洋异常SST变化是影响副高变化的关键区域。根据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对2013年春夏季副高的强度和西伸脊点位置变化进行了预测,为2013年我国汛期降水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3年06期)

周晋红,荆肖军,任慧龙,李芬[5](2012)在《山西春季降水与500hPa环流场及太平洋海温场异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08年春季山西省62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资料等,应用SVD、Monte Carlo统计检验和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西春季降水与500hPa环流场及太平洋海温场的异常关系。结果表明,当春季500hPa平均高度场上,欧洲北部、日本海和北太平洋东部出现正异常,而极地、西西伯利亚出现负异常时,山西春季降水易偏多;反之,则易偏少。当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北太平洋东南部海温异常偏低,且前期冬季也有相似的海温距平分布时,山西春季降水易偏多;反之,则易偏少。春季,850hPa我国东部地区110°~120°E范围偏南风减弱是导致山西春季降水偏少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2年02期)

刘梅,高苹,王静苒,俞剑蔚,曹舒娅[6](2011)在《江苏夏季逐月高温日数与西太平洋海温场相关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季高温的发生是多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综合反映,其中大气环流背景对高温的出现起到重要作用,而根据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海温变化和大气环流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决定了海温对陆上温度具有一定的可预报性。基于此原理基础,本文利用1978—2007年30年西太平洋海温和江苏各区域的高温日数资料,运用区域平均方法、场相关分析法,探讨了与江苏不同地区区域平均高温日数相关的强信号海区,分析了利用海温进行逐月高温日数预报的可能性。然后运用最优化相关处理技术将西太平洋海温作为长期预报因子,建立了江苏不同区域夏季逐月高温日数长期预测模型,模型均通过了α=0.01显着性水平检验,拟合效果理想,同时并进行了实际预报试验,预报效果较好,可以投入业务使用。此研究对江苏高温的长期预报及高温灾害服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1年12期)

路凯程,廖前锋,张铭[7](2011)在《赤道外北太平洋冬夏海温场的EOF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较高分辨率的SODA资料,对赤道外北太平洋海洋上层各层的海温,特别是对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明显异常的海域(其被定义为关键区)做了海温的EOF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北太平洋第一模态空间场上,冬、夏在中纬度北太平洋中西部均有较强正值带出现。在关键区第一模态空间场上,冬、夏两季近表层在日本本州岛的东、西面海域均分别有较强正值区,而次表层则仅存前者;这表明近表层海温(前者)受辐射、蒸发等影响明显,而次表层海温(后者)则其主要受流场垂直运动的影响,前者属海温的热力变化而后者则属海温的动力变化,两者性质不同。北太平洋和关键区的第一模态冬、夏海温变化的趋势均相近,两者在年尺度上均有持续性;两者的年际变化冬、夏均不明显,但均有明显的约20年的年代际变化;两者时间系数的演变均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中的冷、暖位相期有较好的对应;这两个模态均可称为PDO模态。(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1年05期)

洪梅,张韧,万齐林,刘科峰,余丹丹[8](2010)在《EOF分解与GA优化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场动力预报模型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NCEP/NCAR提供的1950-2000年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首先用EOF方法对海温场序列进行时、空分解,在考虑相邻时段位势场空间模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引入动力系统重构思想,以EOF分解的空间模态时间系数序列作为动力模型变最,用遗传算法全局搜索和并行计算优势,进行了模型参数的优化反演,建立了EOF分解时间系数的非线性预报模型。通过模型积分和EOF时、空重构,实现了海温场的中长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在1—6月时效预报上,模型预报海温场与实际海温场非常吻合;对于7 15月时效的预报,尽管模型预报的海温场与实际海温场存在一些出入,但基本构型大致相符,特别是对12月以上的海温场形态和范围仍然能较为准确地描述。所有时效的预报结果均能对1997年的El Nino事件特征有不同程度的描述。该研究方法为海温场以及El Nino/La Nina事件的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中提出的反演热带太平洋海温场与El Nino/LaNina的动力统计模型的研究思想和技术途径,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场的预测试验中(特别是中、长期预报)表现出良好的预报效果,为热带太平洋海温场及其异常的El Nino/La Nina事件的中、长期预报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和参考方法。(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刘剑,毛志春,杨成荫[9](2008)在《北太平洋海温场变化的时间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的Extended Reconstruction of SST(ERSST)资料,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场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不仅有周期为3~6年的年际变化,还迭加有周期分别为10年、20年的年代际变化,另外还发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在1915年左右、1945~1950年之间、1970~1980年之间、1990年左右存在4个突变点。(本文来源于《气象水文海洋仪器》期刊2008年04期)

冼晓青,翟保平,张孝羲,张谷丰,刘志林[10](2007)在《江苏沿江和江淮区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的遥相关及其可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有效的长期预测因子,对江苏通州和江苏淮安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时空分布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其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与褐飞虱前期迁入量连续稳定显着相关的海温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72.4%),在时间上主要分布在前两年和前一年(82.7%)。分别分析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当年4-8月上旬各旬降水量、平均温度、当年1-8月500hPa西太平洋副高月平均指数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并比较这叁者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时空分布的异同。根据对两地的个例分析表明:前一冬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引起当年6月副高面积指数的变化,影响江苏通州当年6月下旬降水,从而影响江苏通州褐飞虱的前期迁入量;前两年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引起当年5月副高北界位置的变化,影响江苏淮安当年7月上旬降水,从而影响江苏淮安褐飞虱的前期迁入量。在此基础上,对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的可能机制提出“海温→大气环流(副高)→气候→褐飞虱前期迁入”的一般假想模式。(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北太平洋海温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1961—2012年华南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并探讨了海洋外强迫信号可能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造成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冷位相年华南前汛期发生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概率较PDO暖位相年大,且暴雨强度偏强,持续时间偏长;2)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呈现不同的特征,PDO冷位相配合冬春Nino海温异常,华南前汛期易出现强度较强、持续时间较长的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3)太平洋海温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外强迫信号可能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低频变化周期,进而影响华南持续性暴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太平洋海温场论文参考文献

[1].于梅.太平洋海温场变化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2019

[2].王彦明,高建芸,池艳珍,唐振飞,陈思.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东亚气候变异与极端事件及其预测.2016

[3].王彦明,高建芸,池艳珍,唐振飞,陈思.太平洋海温场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5

[4].陈迪,陈锦年,左涛.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

[5].周晋红,荆肖军,任慧龙,李芬.山西春季降水与500hPa环流场及太平洋海温场异常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2

[6].刘梅,高苹,王静苒,俞剑蔚,曹舒娅.江苏夏季逐月高温日数与西太平洋海温场相关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J].气象.2011

[7].路凯程,廖前锋,张铭.赤道外北太平洋冬夏海温场的EOF分析[J].海洋预报.2011

[8].洪梅,张韧,万齐林,刘科峰,余丹丹.EOF分解与GA优化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场动力预报模型反演[J].气象学报.2010

[9].刘剑,毛志春,杨成荫.北太平洋海温场变化的时间特征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8

[10].冼晓青,翟保平,张孝羲,张谷丰,刘志林.江苏沿江和江淮区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的遥相关及其可能机制[J].昆虫学报.2007

标签:;  ;  ;  ;  

北太平洋海温场论文-于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