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丽华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而科学课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它较之其他学科内容更丰富,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如何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构建扎实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做了如下一些探讨: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爱护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在教《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的浮》一课时,学生看着盆里浮着的塑料泡沫、木板、气球、小皮球等就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想玩。这时抓住学生急切投入的心理,我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同学们看盆里浮着什么?今天你们想不想玩一玩?现在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大家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后慢慢松手,这样反复做几次,体会手上的感觉。"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玩了起来,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你们在玩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来:"这些东西往下按时要用力,当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这样每个学生都充分感知到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方向向上的力。不断地尝试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在此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启发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多媒体课件具有教学信息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的特征,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大大丰富了表现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适应个性差异,更容易落实科学学习中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上科学课学生总爱问些奇特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人为什么不能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等等。为了满足他的这种求知欲望,我便灵活机动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了《宇宙太空》和《动物趣闻》的有关片断,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将抽象的知识及道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学生们带到古今中外海阔天高的知识海洋里,激起了学生学习科的极大兴趣,使其能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去体味探索成功的乐趣。又如月相形成的原因始终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很少有学生真正理解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区别。我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的功能,进行逼真的模拟,将日、月、地之间的关系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与月相的关系,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利用多媒体可使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些不可见因素呈现于学生面前,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降低学生思维难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提供机会,培养探究能力。
美国一所大学送给学生一句话:"听说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领会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小学科学教学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更具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条件。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科学课占有独特的优势,而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亲自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冷水与热水》一课时,结合实际说一说冷水与热水看上去有什么不同;摸一摸热水与冷水又有什么不同;有比冷水更冷的水吗?除了这些以外,热水与冷水还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我先让学生大胆假想,然后说出自己的猜想,之后引导学生:如果要你证明给我们看,你准备怎么做,具体操作应该注意一些什么,让学生说出,如果说不出,同时当场演示如何操作。并组织讨论每一组准备选择哪一种材料进行实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时时体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汇报,从实验汇报到实验评价,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观察冷水与热水的过程,所以他们说出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等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尤其是实验评价,在这堂课上我将实验分工、合作、倾听作为一个个的指标,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科学精神,可以说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了很好地张扬,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的核心是思维。有思维活动才有创新成果。而科学幻想是科学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封闭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失去思考的机会。没有想象力,没有异想天开就不会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时时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思维过程。
如《玩具里的科学》一课,同学们在玩玩具时,发现了许多问题,对现在的玩具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就在这时,我趁机让学生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让他们把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想象出了很多花样;有的小组讨论设计智能玩具,有的小组画出了设计图样,有的小组试着给玩具汽车上装螺旋浆,有的小组给机器人安装无线电接收天线,有的小组则将玩具汽车拆开,加上了润滑油,同时换上了功率大的马达……。
又如《科学在我们身边》一课中,科学家们的创造令我们赞叹不已,那么我也有一些大胆的设想,结合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生物技术--克隆技术"、"能源技术--无污染能源"、"空间技术--太空移民"等对科学的未来进行畅想,展现给学生一幅美丽的科学画卷。此时,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大胆的设想,我让他们拿起手中的笔画一幅科学幻想画或编一个科学幻想小故事,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才华。对此,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画科学幻想画,有的编科学小故事,有的小组开起了科学故事会,有的小组在讨论进行一次以"畅想科学未来"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这样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科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就象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留足学生的创新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构建"自主--合作"的开放性课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科学的真谛,才能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多元化交流合作。适时激发,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创造。